一种光伏半导体纳米晶及制备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400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光伏半导体纳米晶及制备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u(In,AD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 Cu(In, Al) S2> Cu(In, Al) Se2 或 Cu(In,Al) (S,Se) 2 光伏半导体纳米晶。本发明还涉及制备上述光伏半导体纳米晶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光伏半导体纳米晶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光伏和光电转换器件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研究课 题。人们为了经济高效地利用太阳能,希望开发出相对廉价的太阳能电池。例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机理为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纳米晶 多孔薄膜可以吸附很多单层染料分子来吸收太阳光;吸附的单层染料激发产生电子以后 快速地将电子注入到半导体的导带中,然后经过外电路传递至阴极,从而形成电流。瑞 士科学家Michael Gratzel把大颗粒的TiO2晶体,替换成直径20nm的小颗粒海绵状Ti02, 外层包裹染料薄层,形成10微米厚的光学透明薄膜。这类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是 11%。但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般采用价格昂贵的有机金属染料。例如,钌(Ru) 染料是一类高效的敏化染料(如N3、N791、N945等)。钌属于稀有金属,价格昂贵, 染料的合成提纯方法复杂等是这类太阳能电池的缺点之一。另外,Cu(In,Ga) (S,Se)2类太阳能电池采用Mo作为电极层,以Cu(In,Ga) (S,Se)2作为吸收层,以CdS或ZnS作为缓冲层,以ZnO作为窗口层。现在这类太阳 能薄膜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美国Nanosolar公司开发了 CIGS纳米油墨, 结合卷对卷技术,在2007年底推出了 CIGS柔性电池。Nanosolar公司使用铝箔底衬并在 铝箔上溅射Mo层,不但廉价,而且电导率高。但是,Cu(In,Ga) (S,Se)2类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Cu(In,Ga) (S,Se)2中的
元素铟和镓都是稀有金属和稀散金属。镓在大自然中很分散,没有形成集中的镓矿,且 提炼困难。铟在地壳中的分布量比较小,也很分散。其含量和银相当,而产量仅约为银 的1%。Cu(In, Ga) (S, Se)2类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中掺入镓元素可以调节其带隙宽 度,从而更好地和太阳光光谱匹配,同时还避免了材料中的相分离。因此,镓的掺入大 大提高了这类电池的效率。而在CuInSe2半导体中掺入铝元素同样可以起到调整半导体 带隙宽度和避免相分离的作用,这样就避免了使用价格昂贵的镓元素。对于Cu(In,Al) (S,Se)2材料,人们通过共蒸发沉积的方法已经制备出具性能较好的电池,Cu(In,Al) Se2电池的最高效率为16.9%。以上太阳能电池是最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的新型电池。除此之外,随着纳米科 学的发展,人们相继合成了各种不同种类的半导体纳米颗粒和量子点,并将其应用于太 阳能电池以及发光二极管等光电转换器件中。如CdS、CdSe、PbS> PbSe和InP等半导体纳米颗粒。量子点的光吸收作用来源于量子限域效应,由于紧密离子化效应,使 得每吸收一个光子可以产生多个电子-空穴对,而且量子点具有较高的消光系数,这有 利于减少暗电流和提高电池的光电效率。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理论预测效率高达 44%,远远高于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理论预测值。另外,由于Cu(In,Ga) (S, Se)2类薄膜电池的高效率,合成CuInS2、CuInSe2> Cu(In, Ga)Se2等窄带隙量子点和纳 米材料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领域。如BrianAXorgel等合成了具有黄铜矿晶型的CuInS2* CuInSe2 纳米颗粒(可参见Brian A.Korgel.etc.Chem.Mater.2009,21,I962-I966 和 Brian A.Korgel.etc.J.AM.CHEM.SOC.2009, 131, 3IiM-3I35)。Jennifer A.Hollingsworth 等合成 了 CuInSe2 纳米线(可参见Jennifer A.Hollingsworth.etc.J.AM.CHEM.SOC.2009,131, 16177-16188)。Edward H.Sargent等通过掺入镓元素得到了 Cu (In,Ga)Se2纳米粒子,发 现掺入镓元素可以明显改变CuInSe2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使材料的带隙变宽至1.5eV左 右(可参见EdwardH.Sargent.etc.Chem.Mater.2008,20,6906-6910)。RakeshAgrawal 等将Cu(In,Ga)S2纳米粒子沉积成膜,然后对其进行硒化得到了 Cu(In,Ga) (S, Se)2 薄膜,并用其构建了效率达5%左右的太阳能电池(可参见Rakesh Agrawa.etc.Nano Lett. Vol.9, N0.8, 2009)。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黄铜矿晶型的Cu(In,Al) 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本发明还涉及制备上述Cu(In,AD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Cu(In,Al) 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是通过溶 剂热法将Cu、In、Al、S和Se的元素源在有机溶剂中合成Cu(In,Al) Se2类纳米颗粒, 再进行提纯精制而得到;该方法为l)Cu、In、Al元素源置于有机溶剂中混合,于惰性气体保护下反应,得到溶液 A;2)溶液A升温,加入S元素源和Se元素源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反应;调整In/ Al比或/和S/Se比调节其带隙宽度,使材料的带隙宽度与太阳光的光谱匹配;3)加入苯分散后再加入醇沉淀,得到目标产物Cu(In,Al) S2> Cu(In, Al) Se2或 Cu(In,Al) (S,Se)2光伏半导体纳米晶。本发明提供的制备上述Cu(In,Al) 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的方法,采用溶剂热 法,将Cu、In、Al、S和Se的元素源在有机溶剂中合成Cu(In,Al) Se2类纳米颗粒,再 进行提纯精制;其主要步骤为l)Cu、In、Al元素源置于有机溶剂中混合,80-140摄氏度于惰性气体保护下反 应,得到溶液A ;2)溶液A升温至200-250摄氏度,加入S元素源和Se元素源中的一种或两种进 行反应;调整In/Al比或/和S/Se比调节其带隙宽度,使材料的带隙宽度与太阳光的光 谱匹配;3)加入苯分散后,再加入醇沉淀,得到Cu(In,Al) S2 > Cu (In, Al) Se2或 Cu(In,Al) (S,Se)2光伏半导体纳米晶。
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Cu、In、Al元素源置于有机溶剂中混合时加入表 面活性剂,得到的Cu(In,Al) S2> Cu(In,Al) Se2或Cu(In,Al) (S,Se)2光伏半导体纳 米晶为线状或微球状。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A)硫元素源和硒元素源中的一种或两种先与有机溶剂混和,惰性气体保护下 100-120摄氏度反应,并在10分钟内升温到220-250摄氏度保温,使硫元素源和硒元素源 中的一种或两种溶解,得到溶液B;B)搅拌下,将溶液A加入溶液B,缓慢降温到100摄氏度,然后继续升温到 180-300摄氏度保温。所述的制备方法中,铜(Cu)元素源选自以下铜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氯化亚铜、 氯化铜、碘化亚铜、碘化铜、醋酸亚铜、醋酸铜、乙酰丙酮化铜;铟(In)元素源选自以 下铟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氯化铟、乙酰丙酮化铟、醋酸铟、碘化铟;铝(Al)元素源选自 以下铝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氯化铝、碘化铝、醋酸铝、乙酰丙酮化铝;硒(Se)源选用以 下的一种或几种硒的三正辛基膦溶液、硒的三正辛基氧膦溶液、硒的十八烯胺溶液、 硒脲;硫(S)源选用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硫溶解于十八烯胺,硫溶解于三正辛基膦、硫 溶解于三正辛基氧膦、硫脲、硫醇。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有机溶剂为十八烯胺、邻二氯苯或无水胼;醇为无水甲醇 或无水乙醇。所述的制备方法中,表面活性剂为十二醇、吡啶、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甲基 溴化铵、十二烷基磺酸钠或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3得到的Cu(In,Al) S2> Cu(In, Al) Se2或Cu(In,Al)
(S,Se)2光伏半导体纳米线或颗粒用苯、甲苯或/和氯仿溶剂分散的方法反复提纯。本发明提供的Cu(In,AD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可以应用在太阳能电池中。本发明提供的Cu(In,Al) 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可以应用在近红外光激光中。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类新型窄带隙半导体纳米颗粒。该类纳米颗粒在光电 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用途,如可用于包括光伏电池、光化学催化剂、量子点激光器、量子 点发光二极管等光电转换器件。2)合成方法采用化学溶剂热法,和溅射及共蒸发沉积法合成该类材料相比不需 要昂贵的设备和苛刻的合成条件。比用球磨机等机械粉碎制备纳米颗粒的方法设备费用 低,方法简单。合成的纳米颗粒晶型完整缺陷较少,从而减少了光生激子的复合几率。3)通过改变原料配比与合成条件,可调整该纳米材料的带隙宽度。从而可控地 制备出不同带隙宽度及尺寸形状的纳米颗粒(或量子点)。


图1是按照实施例一的工艺在不同温度下合成的Cu(In,Al) (S,36)2类量子点 放大30000倍的透射电镜电镜照片。图2是本发明Cu(In,Al) Se2量子点分散在甲苯中的吸收光谱。图3是本发明Cu(In,Al) Se2量子点分散在甲苯中的荧光光谱。
图4是本发明Cu(In,Al) Se2量子点的XRD谱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其主要是采用溶剂热法,将Cu、In、Al、S、Se等元素源 在有机溶剂中(如十八烯胺、邻二氯苯、无水胼等)合成Cu(In,Al) (S,36)2类纳米颗 粒,再进行提纯精制。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可以通过调In/Al和S/Se比或掺入其他元素(如Cd)或通过 控制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尺寸来调节其带隙宽度,以使材料的带隙宽度更好地与太阳光的 光谱匹配。元素源的前驱体可选择如氯化亚铜、醋酸铜、乙酰丙酮化铜等铜盐及其络合 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铜源;氯化铟、乙酰丙酮化铟、醋酸铟等铟盐及其络合物中的一 种或几种作为铟源;氯化铝、醋酸铝、乙酰丙酮化铝等铝盐及其络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铝源。将硒或硫溶于十八烯胺(或邻二氯苯、无水胼等)作为硒源或硫源。提纯的 方法例如用醇(如无水甲醇、无水乙醇)析出纳米颗粒,用苯、甲苯、氯仿等溶剂分散 的方法反复提纯几次。本发明掺入铝元素可以明显改变CuInSe2的吸收光谱和带隙。通过调整In/Al和 S/Se比或掺入其他元素来调节其带隙宽度,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尺寸来进一步调 节其带隙宽度,以使其带隙宽度更好地与太阳光的光谱匹配。具体方法可在前驱体摩尔 数大致满足2XCu = 2X(In+Al) = (Se+S)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铝和铟前驱体的比例可以 得到不同In/Al的纳米粒子,通过改变硫和硒前驱体的比例可以得到不同S/Se的纳米粒 子。如果再加入1 10%的适当的表面活性剂调控得到其他各种形貌的纳米材料,如纳 米线、纳米微球等等。选用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是十二醇、吡啶、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 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磺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等。用这种方法代替了传统溅射法 和共蒸发沉积法合成Cu(In,ADSe2,不需要高昂的反应设备和苛刻的制备条件,合成的 纳米粒子单分散性好,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通过调整In/Al和S/Se比调节其带隙宽度,并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形状 和尺寸来进一步调节其带隙宽度,以使其带隙宽度更好地与太阳光的光谱匹配。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1、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 Cu(In,Al) (S,Se)2类纳米颗粒。合成方法是采用 Cu、In、Al、S、Se等元素源,在有机溶剂中(如十八烯胺、邻二氯苯、无水胼等)合 成,再进行提纯精制。元素的前驱体可选择如氯化亚铜、醋酸铜、乙酰丙酮化铜等铜 盐及其络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铜源;氯化铟、乙酰丙酮化铟、醋酸铟等铟盐及其络 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铟源;氯化铝、醋酸铝、乙酰丙酮化铝等铝盐及其络合物中的 一种或几种作为铝源。将硒或硫溶于十八烯胺(或邻二氯苯、无水胼等)作为硒源或硫 源。提纯的方法例如用醇(如无水甲醇、无水乙醇)析出纳米颗粒,用苯、甲苯、氯 仿等溶剂分散的方法反复提纯几次。2、可以通过调In/Al和S/Se比或掺入其他元素(如Cd)或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 形状和尺寸来调节其带隙宽度,以使材料的带隙宽度更好地与太阳光的光谱匹配。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0.2mmol乙酰丙酮化铜,0.14mmol乙酰丙酮化铟,0.06mmol乙酰丙酮化铝, 5mL9-十八烯胺混合,80摄氏度真空搅拌lh,混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溶液A。8mL9_十八 烯胺和0.4mmol硒粉混和,氮气保护下120摄氏度搅拌30min,得到溶液B。溶液B在10分钟内升温到250摄氏度,保温1小时,溶液B由无色变为橙色, 最终变为红褐色。待Se完全溶解,将5mL溶液A用注射器注入溶液B,同时要求剧烈搅 拌。溶液立即变为深黑色。缓慢降温,15min降温到100摄氏度,然后继续升温到250 摄氏度保温1小时。降至室温,加入5ml无水甲醇,混合物离心3000rpm lmin。沉淀分散在IOmL无水甲苯中,加入5mL无水甲醇离心沉淀。加入8ml甲苯分 散,3000rpm离心,得到高纯Cu(In,Al) Se2的纳米颗粒的分散液。(如果将以上实例中的反应温度由250摄氏度改变为180 300摄氏度的任意温 度或延长及缩短反应时间,可得到不同粒径大小的纳米粒子。)实施例二 0.2mmol 氯化亚铜(99.99 % ),0.16mmol 氯化铟(99.99 % ),0.04mmol 醋酸铝 (99.99%)加入到5毫升的十八烯胺中,混合均勻,80摄氏度抽真空lh,得到完全溶解的 溶液A。0.4mmol硫(99.98% )和8ml十八烯胺混合物真空除气lh,110摄氏度冲氮气 保护30分钟得到溶液B。溶液B加热到250摄氏度恒温1小时,使之完全溶解。用注射器注入溶液A, 并缓慢降温到100摄氏度,然后继续升温到250摄氏度保温1小时。降至室温,加入5ml 无水甲醇,混合物3000rpm离心lmin。沉淀分散在IOmL无水甲苯中,再加入5mL无水甲醇,离心沉淀。加入8ml甲 苯分散,3000rpm离心得到Cu(In,Al) S2的纳米颗粒分散液。以上方法将元素源S改为同时引入硫源和硒源得到Cu(In,Al) (S,Se)2纳米晶体。实施例三12mL9-十八烯胺,1.5mmol氯化亚铜,1.OOmmol氯化铟,0.5mmol醋酸铝加入
到100毫升的三口烧瓶中混合,升温到130摄氏度,氩气保护下反应30min。升温到225 摄氏度,用注射器注入3mL硫(9-十八烯胺溶解3mmol硫),保温30min。冷却至60摄 氏度,加入IOmL无水甲苯分散,再加入5mL无水乙醇使之沉淀。IOOOOrpm离心10分 钟。反复用甲苯溶解/乙醇沉淀几次,得到高纯度的Cu(In,ADS2纳米颗粒。实施例四12mL9-十八烯胺,1.5mmol氯化亚铜,1.4mmol氯化铟,O.lmmol醋酸铝,O.lg
十二醇加入到100毫升的三口烧瓶中混合,升温到130摄氏度,氩气保护下反应30min。 升温到225摄氏度,用注射器注入3mLTOP-Se (0.4mmol硒溶于3mL三正辛基膦),保温 90min。冷却至60摄氏度,加入IOmL无水甲苯分散,再加入5mL无水乙醇使之沉淀。 IOOOOrpm离心10分钟。反复用甲苯溶解/乙醇沉淀几次,得到高纯度的Cu(In,Al) Se2 纳米线。
权利要求
1.一种Cu(In,AD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通过溶剂热法将Cu、In、Al、S和Se的元素源在有机溶剂中合成CU(In,ADSe2类纳米颗粒,再进行提纯精制而得到;该方法 为1)Cu、In、Al元素源置于有机溶剂中混合,于惰性气体保护下反应,得到溶液A;2)溶液A升温,加入S元素源和Se元素源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反应;调整In/Al比 或/和S/Se比调节其带隙宽度,使材料的带隙宽度与太阳光的光谱匹配;3)加入苯分散后再加入醇沉淀,得到目标产物Cu(In,Al)S2> Cu(In, Al) Se2或 Cu(In,Al) (S,Se)2光伏半导体纳米晶。
2.—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Cu(In,Al) 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的方法,采用溶剂热 法,将Cu、In、Al、S和Se的元素源在有机溶剂中合成Cu(In,Al) Se2类纳米颗粒,再 进行提纯精制;其主要步骤为1)Cu、In、Al元素源置于有机溶剂中混合,80-140摄氏度于惰性气体保护下反应, 得到溶液A;2)溶液A升温至200-250摄氏度,加入S元素源和Se元素源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反 应;调整In/Al比或/和S/Se比调节其带隙宽度,使材料的带隙宽度与太阳光的光谱匹 配;3)加入苯分散后,再加入醇沉淀,得到Cu(In,Al)S2 > Cu (In,八1)3&或01(111, Al) (S,Se)2光伏半导体纳米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Cu、In、Al元素源置于有机 溶剂中混合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得到的Cu(In,Al) S2> Cu(In,Al) Se2或Cu(In,Al) (S,Se)2光伏半导体纳米晶为线状或微球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A)硫元素源和硒元素源中的一种或两种先与有机溶剂混和,惰性气体保护下 100-120摄氏度反应,并在10分钟内升温到220-250摄氏度保温,使硫元素源和硒元素源 中的一种或两种溶解,得到溶液B;B)搅拌下,将溶液A加入溶液B,缓慢降温到100摄氏度,然后继续升温到180-300 摄氏度保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Cu元素源选自以下铜盐中的一种或几 种氯化亚铜、氯化铜、碘化亚铜、碘化铜、醋酸亚铜、醋酸铜、乙酰丙酮化铜;In元素源选自以下铟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氯化铟、乙酰丙酮化铟、醋酸铟、碘化铟;Al元素源选自以下铝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氯化铝、碘化铝、醋酸铝、乙酰丙酮化招;硒源选用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硒的三正辛基膦溶液、硒的三正辛基氧膦溶液、硒的 十八烯胺溶液、硒脲;硫源选用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硫溶解于十八烯胺,硫溶解于三正辛基膦、硫溶解于 三正辛基氧膦、硫脲、硫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有机溶剂为十八烯胺、三正辛基膦、三正 辛基氧膦、邻二氯苯或无水胼;醇为无水甲醇、无水丁醇、无水丙醇或无水乙醇。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表面活性剂为十二醇、吡啶、聚乙二醇、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磺酸钠或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3得到的Cu(In,A1)S2、Cu(In, Al) Se2或Cu(In,Al) (S,Se) 2光伏半导体纳米线或颗粒用苯、甲苯或/和氯仿溶剂分散的方 法反复提纯。
9.权利要求1所述的Cu(In,Al)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Cu(In, Al) 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在近红外光激光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一种Cu(In,Al)Se2类光伏半导体纳米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溶剂热法将Cu、In、Al、S和Se的元素源在有机溶剂中合成Cu(In,Al)Se2类纳米颗粒,再进行提纯精制而得到;该方法为1)Cu、In、Al元素源置于有机溶剂中混合,于惰性气体保护下反应,得到溶液A;2)溶液A升温,加入S元素源和Se元素源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反应;调整In/Al比或/和S/Se比调节其带隙宽度,使材料的带隙宽度与太阳光的光谱匹配;3)加入苯分散后再加入醇沉淀,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通过调整In/Al比或/和S/Se比,控制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尺寸来调节其带隙宽度,以使材料的带隙宽度更好地与太阳光的光谱匹配。
文档编号H01L31/0264GK102011194SQ20101050580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1日
发明者刘志宏, 崔光磊, 张中一, 张小影, 陈骁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