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0833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板对板电连接器用于两块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现有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座绝缘本体结构于长边的外侧壁,其厚度为固定厚度。板对板连接器于插拔时,其绝缘本体因受到插头与插座结合时产生的应力挤压,使绝缘本体超过其可回复之弹性范围,而使连接器插座绝缘本体产生永久变形甚至破裂。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藉由电连接器的插座本体结构设计,可使插座本体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时不易产生永久变形甚至破裂的状况。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板及凸伸于基板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每个侧壁包括沿绝缘本体纵长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为非固定变化;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固持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嵌设成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覆于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空间,所述第二侧壁包括与所述对接空间相邻的坡面,所述坡面为平面或曲面,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沿背离基板的方向逐渐变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壁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的基板上还设有一中央岛部,所述第一侧 壁的顶面不低于所述中央岛部的顶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这样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内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体包括插座基板及凸伸于插座基板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每个侧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为非固定变化,所述插座端子固持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插头本体内的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包括插头基板及凸伸于插头基板上的固持部;所述插头端子固定于所述固持部上, 包括焊接部及自焊接部的一端折弯的接触部,该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及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嵌设成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端子包覆于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对接空间,所述第二侧壁包括与所述对接空间相邻的坡面,所述坡面为平面或曲面,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沿背离插座基板的方向逐渐变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壁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端子嵌设于所述插座本体,所述插座基板上还设有一中央岛部,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面不低于所述中央岛部的顶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折弯形成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接触部向外冲压形成凸部,所述下接触部相对于凸部的另一侧设有凹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本体凸伸入所述凹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外冲压形成凸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于凸部的另一侧设有凹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本体凸伸入所述凹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接触部与插头本体之间形成有活动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藉由电连接器的插座本体结构设计,可使插座本体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时不易产生内应力,避免永久变形甚至破裂的状况,同时稳固地固持导电端子于插座绝缘本体。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中插座端子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中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7是图5中插头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及其组件进行详细描述。
参图1至图7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插座连接器10和插头连接器 20,所述插座连接器10和插头连接器20分别焊接于两个平行的电路板上,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路板之间建立电性连接。
参图1至图4所示 ,插座连接器10包括插座本体(绝缘本体)11及收容于插座本体内的插座端子(导电端子)12,插座端子12与绝缘本体11嵌射成型。
插座本体11包括插座基板111及凸伸于插座基板111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 112,所述两个侧壁112分别形成插座基板111的两个长边。插座本体11上还设有中央岛部113,中央岛部113凸伸于插座基板111上且位于两个侧壁112之间,中央岛部113分别与两个侧壁112之间构成两个纵长的对接空间114,对接空间114用以与插头连接器20嵌置。中央岛部113沿纵长方向的两侧面向内凹设有若干收容部1131,收容部1131贯穿中央岛部113的上表面,收容部1131用以容置插座端子12的末端。相邻收容部1131之间还设有挡壁1132,挡壁1132将相邻的收容部1131隔开,不但可以对插座端子12进行限位,还可以避免相邻插座端子12之间的接触。
参图4,插座端子12为冲压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其与插座本体11通过嵌射成型 (insert molding)方式结合。每一插座端子12具有一水平的焊接部121,沿该焊接部121 一端折弯形成的卡固部122,顺着卡固部122的另一端折弯形成一水平的连接臂124,连接臂124向下折弯形成U形的接触部123。接触部123包括固定端1231和活动端1232,固定端1231和活动端1232分别向对接空间114内凸伸有固定端触点1233和活动端触点1234。 当插头连接器20嵌置于对接空间114内时,插头连接器20分别与固定端触点1233和活动端触点1234实现电性接触。活动端1232收容于收容部1131内。卡固部122位于垂直方向,其通过嵌射成型方式固定于插座本体11上。
参图3所示,侧壁112包括沿纵长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1121和第二侧壁 1122,第一侧壁1121与收容部1131面对面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122与挡壁1132面对面相对设置。卡固部122、连接臂124以及固定端1231包覆于第一侧壁1121的外表面。第二侧壁1122的厚度为非固定变化,其厚度沿背离插座基板111的方向(即向上的方向)逐渐变小,在插座本体11的高度方向上,第二侧壁1122顶部的厚度较薄,第二侧壁1122底部的厚度较厚。第二侧壁1122包括与所述对接空间114相邻的坡面1123,坡面1123为一曲面,自第二侧壁1122的顶部向下延伸。易于想到,坡面1123也可以为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平面或者其他非规则形状的面,第二侧壁1122的厚度也可以设置为中间薄、上下两端厚。如此设计,插座本体11能够更好地承受插座连接器10和插头连接器20对接时产生的应力, 插座本体11可以避免发生永久变形而不能回复原状,甚至发生断裂。第二侧壁1122相对于坡面1123的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设置成一曲面或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斜面。
第一侧壁1121的顶面与中央岛部113的顶面设置于同一平面内,如此在保证不增加电连接器厚度的情况下最大化增大第一侧壁1121的高度。相较于第一侧壁1121顶面低于中央岛部113顶面的结构,本发明结构有如下优势插座端子12的卡固部122为高纵深结构,即卡固部122嵌入插座本体11内的高度更大,使得插座本体11与插座端子12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固,而且充分利用了第一侧壁1121的顶面与中央岛部113的顶面之间的高度空间,可有效增加插座连接器10空间利用率,另外,在插座连接器10整体高度一定的前提下,连接臂123的活动端1232的高度实现最大化而具有更好的弹性,改善了插座连接器10 和插头连接器20对接时的插拔力。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121的顶面也可以高于中央岛部113的顶面。第二侧壁1122的顶面高于第一侧壁1121的顶面,从而在相邻的第二侧壁1122和第一侧壁1121 之间形成高度差。插座端子12的连接臂124在固定于第一侧壁1121的上表面后,通过与第一侧壁1121相邻的第二侧壁1122对连接臂124 进行限位。连接臂124的顶面高于第二侧壁1122的顶面。
插座本体11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由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嵌设成型。其中第一绝缘本体包括插座基板111和中央岛部113,第二绝缘本体包括两个侧壁112。其过程是先将第一绝缘本体成型,然后将第一绝缘本体置放于预先准备的模具之中,把插座端子12依次摆放于第一绝缘本体上并将活动端1232对应设置于收容部1131内,插座端子 12的焊接部121向外摆设,最后通过注塑第二绝缘本体成型,将置放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插座端子12完全固定并与第一绝缘本体相结合成一体。图1为成型后的图示,利用嵌射成型的方式将插座端子12与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结合,使得插座端子12具有良好的稳固效果。
参图5至图7所示,插头连接器20用以与插座连接器10对接,包括插头本体21及收容于插头本体21内的插头端子22,插头端子22与插头本体21之间可以通过嵌射成型, 也可为组装固定。
插头本体(绝缘本体)21包括插头基板211及凸伸于插头基板上的固持部212。固持部2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分别形成于插头基板211纵长方向的两个长边,两个固持部 212之间形成有对接空间214,对接空间214用以收容插座本体11的中央岛部113。每个固持部212包括沿纵长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固持部2121和第二固持部2122。插头端子22 包覆于第一固持部2121的外表面;第二固持部2122的厚度为非固定变化,其厚度沿背离插头基板211的方向逐渐变小。易于想到,第二固持部2122的侧壁表面可以为一倾斜的平面或为一曲面,第二固持部2122的厚度也可以设置为中间薄、上下两端厚,亦可设置为固定厚度。第二固持部2122的顶面高于第一固持部2121的顶面,从而在第二固持部2122的顶面和第一固持部2121的顶面之间形成高度差。插头端子22在固定于第一固持部2121上后,通过与第一固持部2121相邻的第二固持部2122对插头端子22进行限位。
插头端子(导电端子)22固定于第一固持部2121上,包括焊接部221及自焊接部 221的一端折弯的接触部222,所述接触部222呈U字形,该接触部222包括第一接触部 2221、第二接触部2222及连接第一接触部2221和第二接触部2222的连接部2223。第二接触部2222通过折弯形成上接触部2224和下接触部2225。上接触部2224形成于第二接触部2222的末端且沿背离第一接触部2221的方向偏折,上接触部2224与插头本体21之间可以为完全结合,无缝隙;上接触部2224与插头本体21之间也可以形成有活动空间2228。 下接触部2225向外冲压形成凸部2226,下接触部2225相对于凸部2226的另一侧设有凹部 2227,所述插头本体21凸伸入所述凹部2227。
第二接触部2222通过折弯使得上接触部2224形成一定的倾斜度,上接触部2224 从凸部2226向上并向外倾斜延伸而出,当插头端子22与插座端子12配合过程中,插座端子12对上接触部2224形成挤压,并使得上接触部2224偏折进入活动空间2228,配合完成后,插头端子22与插座端子12之间形成较大的夹持力,从而改善插座连接器10与插头连接器20组合时插拔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2222也可以不进行折弯。所述凸部2226和凹部2227可分别设置成凸点和弧形凹槽,该凸点和弧形凹槽可于插头端子22的一侧进行冲压处理,使得冲压的一侧形成凹槽,另一侧相应形成凸点。所述凸部2226和凹部2227也可分别设置成凸肋和条形凹槽。插头本体21凸伸入所述凹部2227,使得插头端子22与插头本体21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固。
插座连接器10和插头连接器20在对接后,固持部212收容于对接空间114内,中央岛部113收容于对接空间214内,插头端子22的U形接触部222进入插座端子12的U形的接触部123中,并实现第一接触部2221与活动端触点1234电性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 2222与固定端触点1233的电性接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板及凸伸于基板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每个侧壁包括沿绝缘本体纵长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为非固定变化; 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固持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嵌设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覆于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空间,所述第二侧壁包括与所述对接空间相邻的坡面,所述坡面为平面或曲面,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沿背离基板的方向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的基板上还设有一中央岛部,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面不低于所述中央岛部的顶面。
7.—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 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内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体包括插座基板及凸伸于插座基板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每个侧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为非固定变化,所述插座端子固持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插头本体内的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包括插头基板及凸伸于插头基板上的固持部;所述插头端子固定于所述固持部上,包括焊接部及自焊接部的一端折弯的接触部,该接触部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及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嵌设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包覆于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对接空间,所述第二侧壁包括与所述对接空间相邻的坡面,所述坡面为平面或曲面,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沿背离插座基板的方向逐渐变小。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面。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嵌设于所述插座本体,所述插座基板上还设有一中央岛部,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面不低于所述中央岛部的顶面。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折弯形成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接触部向外冲压形成凸部,所述下接触部相对于凸部的另一侧设有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凸伸入所述凹部。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外冲压形成凸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于凸部的另一侧设有凹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凸伸入所述凹部。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触部与插头本体之间形成有活动空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板及凸伸于基板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每个侧壁包括沿绝缘本体纵长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为非固定变化;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固持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插座本体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时不易产生内应力,避免永久变形甚至破裂的状况,同时稳固地固持导电端子于插座绝缘本体。
文档编号H01R13/46GK103036094SQ20111029698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黄永茂, 张柏林 申请人: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