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68185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SOI (绝缘体载硅)衬底制造半导体装置的方法,该SOI衬底具有由硅等构成的半导体层。在本说明书中,半导体装置指的是能够通过利用半导体特性而工作的所有装置, 因此电光装置、半导体电路、以及电子设备都是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开发了利用SOI衬底而代替块体硅晶圆的集成电路。在该SOI衬底中,在绝缘层上形成有薄单晶硅层。通过有效地利用薄单晶硅层的特长,可以将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形成为对于各元件这些晶体管彼此完全电隔离。此外,由于可以使晶体管成为完全耗尽型晶体管,因此可以制造闻集成、闻速驱动、低耗电量等附加价值闻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作为SOI衬底的制造方法之一,众所周知通过组合氢离子注入工序和分离工序而成的接合技术来制造SOI衬底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主要进行如下工序来制造SOI衬底。通过对硅晶圆注入氢离子,在离其表面的预定深度形成损伤区域。通过使用作基底衬底的另外硅晶圆氧化来形成氧化硅膜。通过将注入有氢离子的硅晶圆和形成有氧化硅膜的硅晶圆接合在一起,来将两个硅晶圆贴合在一起。通过在其上进行加热处理,在损伤区域劈开硅晶圆。为了提高贴附到基底衬底的硅层的结合力,进行加热处理。此外,众所周知从硅晶圆分离的硅层贴附到玻璃衬底来制造SOI衬底的另一个方法(参照专利文献I及2)。[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08760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H11-163363号公报在现有的SOI衬底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离子注入法来对硅晶圆注入氢离子。离子注入法是如下方法,即,使源气体等离子体化,引出包含于该等离子体中的离子种,进行质量分离,加速具有预定质量的离子种,采用被加速了的离子种作为离子束照射对象。此外, 作为注入离子的另外方法,还有离子掺杂法。离子掺杂法是如下方法,即,使源气体等离子体化,通过预定电场的作用从等离子体引出离子种,加速引出了的离子种而不进行质量分离,采用被加速了的离子种作为离子束照射对象。本申请人的研究已经指出,通过离子掺杂法将从氢气体产生的离子种注入到硅晶圆而形成损伤区域时,可以采用在比玻璃衬底的应变点低的温度进行的加热处理来劈开硅晶圆。根据该事实,作为基底衬底使用应变点为700°C或以下的玻璃衬底,通过离子掺杂法形成损伤区域,来制造SOI衬底。通过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束的离子掺杂装置是一种为了在一边超过Im的玻璃衬底上制造薄膜晶体管而开发出来的装置。因此,离子掺杂法具有如下优点,即,与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注入法相比,可以缩短形成损伤区域的节拍时间。然而,在离子掺杂法中,由于不进行质量分离,有可能包含于离子掺杂装置的电极等的材料中的金属元素与氢离子一起被注入到硅晶圆。被金属污染的SOI衬底导致因此制造的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变动、泄漏电流的增大等的晶体管的电特性的降低、以及可靠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因为金属元素导致的污染影响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金属污染的影响且使用贴合到应变点为700°c或以下的基底衬底上的半导体层的制造半导体装置的方法。本发明一个方面涉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工序形成包括从半导体衬底分离了的半导体层和该半导体层固定于其上的基底衬底的SOI衬底,以及使用该 SOI衬底的半导体层形成半导体元件。为了制造SOI衬底,激发包含选自氢气体、氦气体、或卤素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的源气体来产生离子种,以及采用离子种照射半导体衬底以在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作为源气体,可以使用氢气体、氦气体、或者卤素气体。用来贴合基底衬底和半导体衬底的接合层形成在基底衬底和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方上。当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接合层时,可在形成损伤区域后形成接合层,备选地,可在形成接合层后形成损伤区域。通过隔着接合层使基底衬底和半导体衬底密接设置,并且将接合层的表面和与该接合层接触的表面接合在一起,来贴合基底衬底和半导体衬底。与接合层接触的表面例如是基底衬底的表面、半导体衬底的表面、绝缘膜的表面等。在贴合基底衬底和半导体衬底之后,通过加热半导体衬底来使损伤区域中开裂, 在将从半导体衬底分离的第一半导体层固定到基底衬底上的状态下,从基底衬底分离半导体衬底。通过以上工序,制造其中基底衬底贴附有第一半导体层的SOI衬底。本发明是使用通过上述方法制造的SOI衬底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蚀刻固定在基底衬底上的第一半导体层来进行元件分离,以形成构成半导体元件一部分的第二半导体层。在本发明中,为了除去包含于该第二半导体层中的金属元素,在第二半导体层中形成吸杂位置区域。为了除去包含于沟道形成区域中的金属元素,吸杂位置区域形成在第二半导体层的不与栅电极重叠的部分,以便不包括用作沟道形成区域的区域。在形成吸杂位置区域之后,进行用来使第二半导体层中包含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中的加热处理。为了吸杂位置区域的形成,可以举出如下三个方法。第一方法是对半导体层添加属于元素周期表的第18族的元素。第18族元素是He、Ne、Ar、Kr、或Xe中任意元素。可以对半导体层添加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的第18族元素。通过在电场加速第18族元素的离子来照射半导体层,而通过悬空键或晶格畸变而形成吸杂位置。吸杂位置区域的第18族元素的浓度优选为I X 1018atoms/cm3以上且I X 1022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的范围内。通过进行处理温度为450°C以上且850°C以下、处理时间为I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左右的加热处理,使包含于半导体层中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第二方法是对半导体层添加磷或砷来形成呈现η型导电性的区域。优选以总合在 I X 1020atoms/cm3以上且I X 1022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的浓度将磷和砷添加到吸杂位置区域。通过进行处理温度为450°C以上且850°C以下、处理时间为I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左右的加热处理,使包含于半导体层中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
第三方法是对半导体层添加磷和硼且添加比磷多的硼来形成呈现P型导电性的杂质区域的方法。也可以添加砷而代替磷。添加于吸杂位置区域中的磷和砷的总和浓度优选为I X 1019atoms/cm3以上且I X 1021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硼的浓度为包含于吸杂位置区域中的磷和砷的总和浓度的I. 5倍以上且3倍以下。通过进行处理温度为450°C 以上且850°C以下、处理时间为I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左右的加热处理,使包含于半导体层中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另一方面在固定到基底衬底上的第一半导体层中形成吸杂位置区域。为了除去包含于沟道形成区域中的金属元素,吸杂位置区域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层不与栅电极重叠的部分,以便该吸杂位置区域不包括用作沟道形成区域的区域。在形成吸杂位置区域之后,进行用来使第一半导体层中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中的加热处理。在进行用来吸杂的加热处理之后,SOI衬底的第一半导体层的各个元件分离,并且除去吸杂位置区域,来形成第二半导体层。在本发明中,由于包括使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的工序,所以可以抑制在半导体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污染的影响。因此,可以实现晶体管的例如阈值电压的变动的抑制、泄漏电流的减少等的晶体管的电特性的改善、以及可靠性的提高。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可以抑制在SOI衬底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污染的影响,所以可以肯定地使用有可能产生金属污染的离子掺杂装置。因此,通过使用离子掺杂装置形成损伤区域,可以实现离子照射工序的节拍时间的缩短。由于可以在玻璃衬底的应变点以下的温度下进行用来使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的热处理,可以使用玻璃衬底作为贴附半导体层的基底衬底。因此,可以在玻璃衬底上制造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半导体装置。


图面图;图14A和14B分别是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平面图和沿图14A的L-M线切断的截面IA至IG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2A至2D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IG之后的工序的截面3A至3C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2D之后的工序的截面4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3C之后的工序的截面5A至5C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2B之后的工序的截面图 6A至6C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2D之后的工序的截面图 7A至7D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IG之后的工序的截面图 8A至SC是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7D之后的工序的截面图 9A至9G是说明制造SOI衬底的方法的截面10是表示微处理器的结构的框11是表示RFCPU的结构的框12是采用母体玻璃作为基底衬底的SOI衬底的平面13A和13B分别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平面图和沿图13A的J-K线切断的截
图15A至15C分别是蜂窝式电话的外观图、数码播放器的外观图、以及电子书阅读 器的外观图;图16是表示通过ICP-MS检测出的包含于氧氮化硅膜中的金属元素和其浓度的 表;图17是表示图16的分析结果的图表;图18是通过SMS分析的硅晶圆中的Ti的深度方向轮廓;图19是通过SMS分析的硅晶圆中的Mo的深度方向轮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可以以多个不同方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其方式和详细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及其范围 下可以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发明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实施方式所记载 的内容中。此外,在不同附图中使用相同附图标记的要素意味着相同要素,而省略对于材 料、形状、制造方法等的反复说明。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制造SOI衬底的方法、以及使用SOI衬底制造半导体装置的 方法。首先,参照图1A至1G说明制造SOI衬底的方法。如图1A所示,准备基底衬底101。基底衬底101是支撑从半导体衬底分割的半 导体层的支撑衬底。作为基底衬底101,可以使用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电子产品的透光玻 璃衬底。从耐热性、价格等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热膨胀系数为范围在25X10_7/°C以上且 50 X 10_V°C以下(优选的是,30 X 10_V°C以上且40 X 10_7/°C以下)(包括端值),并且应变 点为范围在580°C以上且680°C以下(优选的是,600°C以上且680°C以下)(包括端值)的 衬底。此外,为了抑制半导体装置的污染,玻璃衬底优选为无碱玻璃衬底。无碱衬底的材料 包括诸如铝硅酸盐玻璃、铝硼硅酸盐玻璃、钡硼硅酸盐玻璃等玻璃材料。此外,作为支撑衬底101,除了可以使用玻璃衬底以外,还可以使用陶瓷衬底、石 英衬底、或蓝宝石衬底等绝缘衬底;例如金属衬底或不锈钢衬底等导电衬底;或由硅、砷化 镓等构成的半导体衬底;等等。如图1B所示,准备半导体衬底111。通过将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的半导体层贴 合到基底衬底101,来制造SOI衬底。作为半导体衬底111,优选使用单晶半导体衬底,也可 以使用多晶半导体衬底。作为半导体衬底111,可以使用由第四族元素诸如硅、锗、硅锗或碳 化硅等构成的半导体衬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比半导体衬底111大的尺寸的 衬底作为基底衬底101。如图1C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11上形成绝缘层112。绝缘层112可以为单层结构 或包括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绝缘层112总厚度可以为5nm以上且400nm以下 (包括端值)的范围内。绝缘层112可以包括诸如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氧氮化硅膜、氮氧化 硅膜、氧化锗膜、氮化锗膜、氧氮化锗膜、氮氧化锗膜等包含硅或锗作为其组成的绝缘膜。此 夕卜,还可以使用包括氧化铝、氧化钽、或氧化铪等金属的氧化物的绝缘膜;包括氮化铝等 金属氮化物的绝缘膜;包括氧氮化铝等金属的氧氮化物的绝缘膜;包括氮氧化铝等金属的 氮氧化物的绝缘膜。
在本说明书中,氧氮化物是指在其组成中氧原子的含量多于氮原子的含量的物质,此外,氮氧化物是指在其组成中氮原子的含量多于氧原子的含量的物质。注意, 氧氮化物及氮氧化物的组成可以通过使用卢瑟福背散射光谱学法(RBS=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以及氢前方散身寸法(HFS Hydrogen Forward Scattering) 测量。例如,作为氧氮化硅,可以举出含氧量为50原子%以上且65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含氮量为O. 5原子%以上且20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含Si量为25 原子%以上且35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以及含氢量为O. I原子%以上且10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的物质。作为氮氧化硅,例如可以举出含氧量为5原子%以上且30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含氮量为20原子%以上且55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含Si量为25原子%以上且35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以及含氢量为10原子%以上且30原子%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的物质。注意,这里所述的氧氮化硅及氮氧化硅的氧、氮、氢、以及Si的含有比率是在将构成物质的元素的总和含有比率设定为100原子%时的值。构成绝缘层112的绝缘膜可以通过CVD法、溅射法、使半导体衬底111氧化或氮化等方法形成。在使用包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等降低半导体装置的可靠性的杂质的衬底作为基底衬底101的情况下,绝缘层112优选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如下膜可以防止上述杂质从基底衬底101扩散到SOI衬底的半导体层的膜。作为这种防止杂质扩散的膜,有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氮化铝膜、氮氧化铝膜等。通过包含这种膜,可以使绝缘层112用作阻挡层。例如,在将绝缘层112形成为具有单层结构的阻挡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利用厚度为5nm以上且200nm以下(包括端值)的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氮化铝膜、或氮氧化铝膜,来形成绝缘层112。在绝缘层112为用作两层结构的阻挡层的情况下,使用阻挡功能高的绝缘膜构成其上层。上层可以由厚度为5nm至200nm的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氮化铝膜、或者氮氧化铝膜形成。在这些膜中,虽然防止杂质扩散的阻挡效应高,但是内部应力高。因此,作为与半导体衬底111接触的下层的绝缘膜,优选选择具有缓和上层的绝缘膜的应力的效应的膜。作为具有这种效应的绝缘膜,有氧化硅膜、氧氮化硅膜、或对半导体衬底111进行热氧化来形成的热氧化膜等。下层的绝缘膜的厚度可以为5nm以上且300nm以下(包括端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12为包括绝缘膜112a和绝缘膜112b的两层结构。作为使绝缘层112用作阻挡膜时的绝缘膜112a和绝缘膜112b的组合,例如有以下组合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氧氮化硅膜和氮化硅膜;氧化硅膜和氮氧化硅膜;以及氧氮化硅膜和氮氧化硅膜等。例如,作为下层的绝缘膜112a,可以通过使用SiH4及N2O作为源气体且利用等离子体CVD法来形成氧氮化硅膜。并且,作为上层的绝缘膜112b,可以通过使用SiH4、N20、以及NH3作为源气体且利用等离子体CVD法来形成氮氧化硅膜。备选地,作为绝缘膜112a,也可以通过使用有机硅烷气体和氧作为源气体且利用等离子体CVD法来形成氧化硅膜。作为有机硅烷有以下化合物四乙氧基硅烷(TE0S,化学式为Si (OC2H5) 4)、四甲基硅烷(TMS,化学式为Si (CH3) 4)、四甲基环四硅氧烷(TMCTS)、八甲基环四硅氧烷(OMCTS)、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三乙氧基硅烷(SiH(OC2H5)3)、三二甲基氨基硅烷(SiH (N (CH3) 2)3)等化合物。接着,如图ID所示,通过绝缘层112对半导体衬底111注入(照射)包括在电场加速了的离子的离子束121,来在半导体衬底111的离其表面预定深度形成损伤区域113。该离子照射工序中通过对半导体衬底111照射包括加速了的离子种的离子束121,来对半导体衬底111添加构成离子种的元素。因此,当对半导体衬底111照射离子束121时,由于加速了的离子种的冲击,在半导体衬底111的预定的深度中形成其晶体结构变脆了的脆化层 (weakened layer)。该层是损伤区域113。可以根据离子束121的加速能量和离子束121 的侵入角,来控制形成损伤区域113的深度。可以根据加速电压、剂量等控制加速能量。在与离子平均侵入深度相同的深度形成损伤区域113。因此,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的半导体层的厚度取决于离子侵入的深度。形成损伤区域113的深度为范围在50nm以上且500nm 以下(包括端值),优选为50nm以上且200nm以下(包括端值)。为了对半导体衬底111照射离子束121,除了通过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注入法以外,还可以通过不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掺杂法。在使用氢(H2)作为源气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激发氢气体来产生Η+、Η2+、Η3+。从源气体产生的离子种的比率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激发方法、产生等离子体的气氛的压力、源气体的供应量等来改变。在通过离子掺杂法形成损伤区域的情况下,优选使离子束121包含H+、H2+、H3+的总量的70 %或以上的H3+,更优选包含80 %或以上的H3+。通过使H3+的比率为 70%或以上,包含于离子束121的H2+离子的比率相对变小,并且造成包含于离子束121的氢离子的平均侵入深度的不均匀性变小,从而可以提高离子的注入效果且缩短节拍时间。为了在浅区域中形成损伤区域113而需要降低离子的加速电压。然而通过提高激发氢气体而产生的等离子体中的H3+离子的比率来有效地对半导体衬底111添加原子状氢 (H)。这是因为如下缘故由于H3+离子具有H+离子的三倍的质量,所以在添加氢原子到相同深度的情况下,H3+离子的加速电压可以为H+离子的加速电压的三倍。通过提高离子的加速电压,可以缩短离子的照射工序的节拍时间,从而可以实现生产率和成品率的提高。因此,由于通过提高包含于离子束121的成+的比率,氢的平均侵入深度的不均匀性变小,所以在半导体衬底111中氢的深度方向的浓度轮廓变成更陡峭,从而可以使其轮廓的峰值位置移至浅区。在通过离子掺杂法使用氢气体进行离子照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条件加速电压为IOkv以上且200kV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剂量为lX1016ions/cm2以上且 6X1016ionS/cm2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通过在上述条件下照射氢离子,根据包含于离子束121的离子种及其比率,可以在半导体衬底111的50nm以上且500nm以下(包括端值) 的深度形成损伤区域113。例如,在半导体衬底111为单晶硅衬底,绝缘膜112a为50nm厚的氧氮化硅膜,并且绝缘膜112b为50nm厚的氮氧化硅膜的情况下,并且在源气体为氢,加速电压为40kV,剂量为2X 1016ions/cm2的条件下,可以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厚度为120nm左右的半导体层。 备选地,在绝缘膜112a使用厚度为IOOnm的氧氮化硅膜,并且除此以外与上述相同的条件下,照射氢离子,来可以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厚度为70nm左右的半导体层。作为离子照射工序的源气体,也可以使用氦(He)。由于激发氦而产生的离子种大都是He+,所以即使采用不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掺杂法就可以以He+为主要离子照射半导体衬底111。因此,可以通过离子掺杂法有效地在损伤区域113中形成微小的空洞。在使用氦且利用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的情况下,加速电压可以为IOkV以上且200kV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剂量可以为lX1016ions/cm2以上且6X 1016ions/cm2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作为源气体,也可以使用氯气体(Cl2气体)、或氟气体(F2气体)等的卤素气体。在形成损伤区域113之后,如图IE所示,在绝缘层112上表面上形成接合层114。 在形成接合层114的工序中,将半导体衬底111的加热温度设定为添加到损伤区域113的元素或分子不析出的温度,特别地,该温度优选为350°C或以下。换言之,该加热温度范围内不从损伤区域113脱气。注意,接合层114可以在进行离子照射工序之前形成。在此后者情况下,当形成接合层114时的过程温度可以为350°C或以上。接合层114是用来在半导体衬底111的表面上形成平滑且具有亲水性的接合面的层。因此,作为接合层114的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小于O. Snm且均方根粗糙度Rms优选小于0.9nm。可以将接合层114的厚度设定为IOnm以上且200nm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厚度优选为5nm以上且500nm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更优选为IOnm以上且200nm 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接合层114优选为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绝缘膜,氧化硅膜是优选的。在作为接合层114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氧化硅膜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有机硅烷气体及氧(O2)气体作为源气体。通过使用有机硅烷作为源气体,可以在350°C或以下的过程温度下形成具有平滑表面的氧化硅膜。备选地,还可以使用通过热CVD法以200°C以上且500°C以下(包括端值)的加热温度形成的LTO (低温氧化物low temperature oxide)。当形成LTO时,可以使用硅烷(SiH4)或乙硅烷(Si2H6)等作为硅源气体,而使用一氧化二氮(N2O)等作为氧源气体。注意,在使用半导体衬底作为基底衬底101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绝缘层112, 而可以对半导体衬底111进行氧化获得氧化膜而用此氧化膜形成接合层114。图IF是说明接合工序的截面图,表示贴合基底衬底101和半导体衬底111的状态。当进行接合工序时,首先超声波清洗基底衬底101以及形成有接合层114和绝缘层112 的半导体衬底111。作为超声波清洗优选使用兆赫超声波清洗(兆声波清洗)。在进行兆赫超声波清洗之后,也可以使用臭氧水清洗基底衬底101和半导体衬底111的双方或一方。 通过使用臭氧水清洗,可以除去有机物且提高表面的亲水性。在清洗工序之后,隔着接合层114贴合基底衬底101和半导体衬底111。首先,范德瓦耳斯力作用于接合层114和基底衬底101的界面。当通过施加力来使基底衬底101的表面和接合层114的表面密接时,化学键形成在基底衬底101和接合层114的界面,从而基底衬底101和接合层114接合。由于可以不进行加热处理且在常温下进行接合工序,因此可以使用玻璃衬底等耐热性低的衬底作为基底衬底101。在使基底衬底101和半导体衬底111密接之后,优选进行用来增大基底衬底101 和接合层114的接合界面的结合力的加热处理。该处理温度为不使损伤区域113开裂的温度,可以为70°C以上且300°C以下(包括端值)。接着,进行400°C或以上的加热处理,以在损伤区域113分割半导体衬底111,以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半导体层115。图IG是说明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半导体层115的分离工序的图。如图IG所示,通过分离工序,半导体层115形成在基底衬底101上。附图标记IllA表示半导体层115被分离之后的半导体衬底111。由于通过进行400°C或以上的加热处理,形成在基底衬底101和接合层114的接合界面的氢键变为共价键,所以结合力增大。此外,因为温度上升,在形成于损伤区域113中的微小空洞中析出通过离子照射工序添加的元素,结果其内部的压力上升。因为压力的上升,在损伤区域113中的微小空洞中发生体积变化,而在损伤区域113中发生开裂,结果,半导体衬底111沿着损伤区域113劈开。由于接合层114与基底衬底101接合,所以在基底衬底101上固定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了的半导体层115。为了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半导体层115而进行的加热处理的温度是不超过基底衬底101的应变点的温度,可以在400°C 以上且700°C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在图IG所示的分离工序中,获得在基底衬底101上贴合有半导体层115的SOI衬底131。SOI衬底131是具有在基底衬底101上依次堆叠接合层114、绝缘层112、以及半导体层115而成的多层结构衬底,其中基底衬底101和接合层114接合在一起。在不形成绝缘层112的情况下,SOI衬底131是其中接合层114和半导体层115接触的衬底。注意,用来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半导体层115的加热处理可以使用与为了增大结合力的加热处理相同的装置连续地进行。备选地,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装置进行两次加热处理。例如,在使用相同的炉进行的情况下,首先进行处理温度为200°C且处理时间为两个小时的加热处理,接着,将加热温度上升到600°C,进行600°C、两个小时的加热处理。然后, 冷却到400°C以下且室温左右以上的温度,从炉中取出半导体衬底IllA及SOI衬底131。在使用不同的装置进行加热处理的情况下,例如,在炉中进行处理温度为200°C且处理时间为两个小时的加热处理,然后从炉中搬出互相贴合了的基底衬底101和半导体衬底111。接着,使用RTA (快速热退火)装置进行处理温度为600°C以上且700°C以下(包括端值)且处理时间为一分钟以上且三十分钟以下的加热处理,以使半导体衬底111在损伤区域113分割。在SOI衬底131的半导体层115中,因为分离工序及损伤区域113的形成而发生晶体缺陷,并且其表面平坦性恶化。为了减少晶体缺陷,优选对半导体层115照射激光束以使半导体层115重新结晶。此外,为了去掉半导体层115表面的损伤来使该表面平坦,优选进行使用CMP(化学机械抛光)装置抛光半导体层115表面的工序。接下来,说明使用SOI衬底131制造半导体装置的方法。下面,参照图2A至2D和图3A至3C作为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说明制造η沟道型薄膜晶体管及P沟道型薄膜晶体管的方法。通过组合多个薄膜晶体管(TFT)可以形成各种半导体装置。图2Α是通过图IA至IG所说明的方法制造的SOI衬底131的截面图。通过蚀刻进行SOI衬底的半导体层115的元件分离,如图2Β所示地形成半导体层 151、152。半导体层151构成η沟道型TFT的一部分,而半导体层152构成ρ沟道型TFT的一部分。在半导体层151及半导体层152上形成绝缘层154。接着,分别隔着绝缘层154在半导体层151及半导体层152上形成栅电极155及栅电极156。注意,在蚀刻半导体层115之前,优选对半导体层115添加用作受主的杂质元素如硼、铝、或镓等、或者用作施主的杂质元素如磷、或砷等,以便控制TFT的阈值电压。例如,对形成η沟道型TFT的区域添加受主,而对形成ρ沟道型TFT的区域添加施主。
接下来,如图2C所示,在半导体层151中形成η型低浓度杂质区域157,而在半导体层152中形成ρ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首先,在半导体层151中形成η型低浓度杂质区域157。为此,使用抗蚀剂掩模覆盖形成ρ沟道型TFT的半导体层152,对半导体层151添加施主。作为施主添加磷或砷。通过使用离子掺杂法或离子注入法添加施主,栅电极155 用作掩模,因此η型低浓度杂质区域157以自对准的方式形成在半导体层151中。半导体层151的与栅电极155重叠的区域用作沟道形成区域158。接下来,在除去覆盖半导体层152的掩模之后,使用抗蚀剂掩模覆盖其中形成η沟道型TFT的半导体层151。接着,通过使用离子掺杂法或离子注入法对半导体层152添加受主。作为受主可以添加硼。在受主的添加工序中,栅电极156用作掩模,因此ρ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以自对准的方式形成在半导体层152中。高浓度杂质区域159起到源极区域或漏极区域的作用。半导体层152的与栅电极156重叠的区域用作沟道形成区域160。虽然这里说明在形成η型低浓度杂质区域157之后形成ρ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的方法,但是也可以首先形成P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接下来,除去覆盖半导体层151的抗蚀剂,然后通过等离子体CVD法等形成包括氮化硅等氮化合物或氧化硅等氧化物的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的绝缘膜。对该绝缘膜进行垂直方向的各向异性蚀刻,由此如图2D所示地分别形成与栅电极155、156的侧面接触的侧壁绝缘层161、162。通过该各向异性蚀刻,绝缘层154也被蚀刻。接下来,为了形成吸杂位置区域,对半导体层151、152每个添加第18族元素。作为第18族元素可以使用选自氦(He)、氖(Ne)、氩(Ar)、氪(Kr)、或氙(Xe)中的一种元素或多种元素。第18族元素的添加既可使用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注入法进行,或可使用不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掺杂法进行。通过使用离子掺杂法,可以缩短节拍时间,所以是优选的。对半导体层151、152添加第18族元素的目的在于通过使半导体层151、152畸变来在半导体层151、152中形成吸杂位置。通过第18族元素的添加发生畸变的原因有两种。 一则通过第18族元素的添加悬空键形成在晶体中,二则第18族元素添加到晶格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栅电极155、156、以及侧壁绝缘层161、162用作掩模添加第18族元素,如图3Α所示以自对准的方式在半导体层151、152中形成吸杂位置区域163、 164。与高浓度杂质区域159类似,ρ沟道型TFT的吸杂位置区域164起到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的作用。吸杂位置区域163、164的第18族元素的浓度可以为I X 1018atoms/cm3以上且I X 1022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并且优选在I X 102°atoms/cm3以上且 5X 1021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的范围内。接下来,如图3B所示,使用抗蚀剂165覆盖半导体层152。为了在半导体层151中形成用作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的高浓度杂质区域,通过离子注入法或离子掺杂法对半导体层151以高剂量添加施主。栅电极155及侧壁绝缘层161用作掩模,施主添加到吸杂位置区域163而形成η型高浓度杂质区域的吸杂位置区域167。吸杂位置区域167起到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的作用。接下来,进行加热处理,以便激活施主及受主并吸杂。图3C是用来说明加热处理工序的附图。通过进行处理温度为450°C以上且850°C以下(包括端值)、处理时间为I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的加热处理,激活添加到半导体层151的施主及添加到半导体层152 的受主。而且,通过该加热处理,包含于沟道形成区域158、160中的金属元素析出或扩散到吸杂位置区域167、164,从而由吸杂位置区域167、164俘获。结果,可以降低沟道形成区域 158、160中的金属元素的浓度。上述加热处理的处理温度优选为500°C以上且700°C以下 (包括端值)范围内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沟道形成区域158、160被金属污染的原因之一,可以举出图ID的当形成损伤区域113时通过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的工序。图16至图19示出分析当通过离子掺杂法照射氢离子时的单晶硅晶圆的金属污染的结果。图16 表不通过 ICP 质谱分析法(ICP-M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电感稱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结果。通过ICP-MS分析的样品是通过离子掺杂法掺杂氢离子的样品A和没有掺杂氢离子的比较样品X。如下那样地制造样品A。在单晶硅晶圆的上表面,作为原料使用SiH4及N2O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厚度为600nm的氧氮化硅膜。通过离子掺杂法,穿过该氧氮化硅膜,对硅晶圆照射氢离子。作为氢离子的源气体使用氢。相反,比较样品X是以与样品A相同的条件形成厚度为600nm的氧氮化硅膜的硅晶圆,其中没有掺杂氢离子。通过ICP-MS分析包含于样品A、比较样品X的氧氮化硅膜中的元素的结果是图 16。在图16中示出了在样品A和比较样品X之间有10倍或以上的浓度差别的金属元素。 图17是图16的表所示的数据的图表。由ICP-MS的分析结果可见,Ti、Zn、Mo、以及Pb的离子与氢离子一起注入到氧氮化硅膜、以及硅晶圆中。例如,Mo是离子掺杂装置的电极材料。接下来,通过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分析通过离子掺杂法掺杂氢离子的硅晶圆中的金属元素的在深度方向上的分布。图18及图19各表示硅晶圆中的金属元素的在深度方向上的轮廓。图18表示Ti的轮廓,而图19表示Mo 的轮廓。样品是通过离子掺杂法照射氢离子而成的单晶硅晶圆,其上没有形成氧氮化硅膜。 由图18、图19的深度方向轮廓可见,通过氢离子的掺杂而不进行质量分离,金属元素注入到娃晶圆内。图16至图19的分析结果表示当形成损伤区域时通过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SOI衬底的半导体层的金属污染显现。本实施方式是为了解决上述金属污染的,在制造SOI衬底之后,在半导体元件的制造过程中进行吸杂处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TFT的金属污染的影响,从而当形成损伤区域113时,可以肯定地进行通过离子掺杂法的离子照射。 换言之,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离子簇射掺杂装置形成损伤区域113,可以缩短节拍时间且抑制金属污染的影响。在进行用来激活且吸杂的加热处理之后,如图4所示,形成包含氢的绝缘层168。 在形成绝缘层168之后,进行范围在350°C以上且450°C以下(包括端值)的温度的加热处理,以使包含于绝缘层168中的氢扩散到半导体层151、152中。绝缘层168可以通过温度为350°C或以下的等离子体CVD法沉积氮化硅或氮氧化硅而形成。通过对半导体层151、152 供应氢,可以有效地补偿在半导体层151、152中及半导体层151、152与绝缘层154之间界面上成为俘获中心的缺陷。然后,形成层间绝缘层169。层间绝缘层169可以使用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绝缘膜, 例如氧化硅膜、或BPSG(硼磷硅酸盐玻璃)膜等、或聚酰亚胺、丙烯酸等形成的有机树脂膜形成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然后,穿过层间绝缘层169形成接触孔,如图4所示,形成布线170。布线170例如可以使用由阻挡金属膜夹着铝膜或铝合金膜等低电阻金属膜而成的三层结构的导电膜来形成。阻挡金属膜可以使用钥、铬、钛等的金属膜形成。通过以上工序,可以制造具有η沟道型TFT和P沟道型TFT的半导体装置。由于进行使包含于沟道形成区域中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的处理,所以可以抑制在半导体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污染的影响。因此,可以在SOI衬底的制造工序之一的损伤区域的形成工序中,肯定地使用不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束。注意,虽然在图1A-1G、图2A-2D、图3A-3C、图4所示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通过不同于添加第18族元素工序的工序来进行对吸杂位置区域的施主或受主的添加,但是这些工序也可以同时进行。例如,在对半导体层同时添加施主的磷和氩的情况下,作为源气体使用Ar、H2、以及PH3 (磷化氢)的混合气体、或者Ar和PH3的混合气体。在对半导体层同时添加受主的硼和氩的情况下,作为源气体使用Ar、H2,以及B2H6 (乙硼烷)的混合气体、 或者Ar和B2H6的混合气体。实施方式2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与实施方式I不同的区域中形成吸杂位置区域的方法。在实施方式I中,为了在吸杂位置区域中形成畸变而添加第18族元素。通过增加第18族元素的添加量增大吸杂位置区域的畸变,结果,吸杂金属元素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此外,由于吸杂位置区域形成在构成半导体元件一部分的半导体层中,所以优选通过吸杂处理的加热处理来重新结晶。然而,在吸杂位置区域的第18族元素的浓度太高的情况下, 根据之后的加热处理的处理温度,有可能晶格保持畸变而难以重新结晶。因此,有可能不能充分地降低吸杂位置区域的薄层电阻而导致与布线之间的接触电阻升高等的问题显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一种吸杂位置区域的形成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用来吸杂的加热处理使吸杂位置区域充分发挥吸杂作用且进一步确实地实现杂质区域的低电阻化。进行实施方式I所说明的图1A-1G、图2A-2B的工序。接下来,为了形成吸杂位置区域,如图5A所示,在半导体层151上形成抗蚀剂181而在半导体层152上形成抗蚀剂182。 将抗蚀剂181、182用作掩模,对半导体层151、152添加第18族元素,来在半导体层151及半导体层152中分别形成吸杂位置区域183及吸杂位置区域184 (参照图5A)。吸杂位置区域183及184每个中的第18族元素的浓度可以为I X 1018atoms/cm3以上且lX 1022atoms/ cm3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并且优选在I X 102°atoms/cm3以上且5 X 1021atoms/cm3以下 (包括端值)的范围内。上述工序与图3A的工序同样可以通过离子注入法或离子掺杂法来进行。吸杂位置区域183及184形成为不包括与布线接触的区域。为此,控制抗蚀剂181、182的形状。通过在这种区域中形成吸杂位置区域183及184,即使吸杂位置区域183及184的重新结晶度不充分,也不会影响到TFT的电特性。然后进行图2C的施主及受主的添加工序、图2D的侧壁绝缘层的形成工序、以及图 3B的施主的添加工序来得到图5B的结构。在η沟道型TFT的半导体层151中形成有η型低浓度杂质区域157、沟道形成区域158、η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85、以及吸杂位置区域183。 吸杂位置区域183由于在高浓度杂质区域185形成工序中被添加施主,所以呈现η型导电性。另一方面,P沟道型TFT的半导体层152中形成有沟道形成区域160、P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以及吸杂位置区域184。吸杂位置区域184由于在高浓度杂质区域159形成工序中被添加受主,所以呈现P型导电性。然后通过进行处理温度为550°C以上且700°C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处理时间为I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的加热处理,激活添加到半导体层151的施主及添加到半导体层152的受主。与此同时,使包含于沟道形成区域158、160中的金属元素分别析出或扩散到吸杂位置区域183、184,由吸杂位置区域183、184俘获,从而降低沟道形成区域158、160 中的金属元素的浓度。接下来,进行与使用图4说明的工序类似的工序,由此,如图5C所示,形成包含氢的绝缘层168、层间绝缘层169、以及布线170。根据上述工序,可以制造包括各具有金属元素的浓度被降低的沟道形成区域的η沟道型晶体管及P沟道型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3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添加有磷的半导体及添加有磷和硼的半导体用于形成吸杂位置区域。首先,如实施方式I所说明那样,进行图2Α至图2D所示的工序。在半导体层151 中形成η型低浓度杂质区域157,而在半导体层152中形成ρ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如图6Α所示,通过离子掺杂法或离子注入法对半导体层151及半导体层152同时添加施主。上述施主的添加工序是用来在半导体层151、152中形成吸杂位置区域的工序。 作为施主添加磷或砷。在该工序中,栅电极155及侧壁绝缘层161用作掩模,η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91形成在半导体层151中。为了使高浓度杂质区域191用作吸杂位置区域,将包含于高浓度杂质区域191中的磷及砷的浓度总和设定为I X 102Clatoms/cm3以上且I X 1022atoms/ cm3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通过以上述浓度范围对半导体层151添加磷及/或砷,还可以使高浓度杂质区域191用作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另一方面,半导体层152被添加施主。在该工序中,栅电极156及侧壁绝缘层162 用作掩模,P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92形成在半导体层152中。在图2C的工序中,以在图6A 的工序中添加的施主的I. 5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浓度对ρ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添加受主,以免高浓度杂质区域192的导电型因为施主的添加而反转为η型。通过在ρ沟道型TFT 的半导体层152中形成以预定浓度包含磷及/或砷的ρ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92,来可以在 700°C或以下的加热温度下使金属元素吸杂到高浓度杂质区域192。接下来,进行加热处理,以便激活施主及受主并吸杂。图6B是用来说明加热处理工序的附图。通过进行处理温度为450°C以上且850°C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处理时间为I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的加热处理,激活添加到半导体层151的施主及添加到半导体层152的受主及施主。同时,使包含于沟道形成区域158、160中的金属元素分别析出或扩散到作为吸杂位置区域的高浓度杂质区域191、192,从而由该高浓度杂质区域191、192俘获。就是说,通过该加热处理,可以降低沟道形成区域158、160中的金属元素的浓度。上述加热处理的处理温度优选为500°C以上且700°C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接下来,进行与使用图4说明的工序类似的工序,由此,如图6C所示,形成包含氢的绝缘层168、层间绝缘层169、以及布线170。根据上述工序,可以制造包括η沟道型TFT 及P沟道型TFT的半导体装置。由于进行使包含于沟道形成区域中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的处理,所以可以抑制在半导体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污染的影响。因此, 可以在SOI衬底的制造工序之一的损伤区域的形成工序中,肯定地使用不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束。实施方式4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SOI衬底131制造半导体装置的方法。下面,参照 7A-7D、图8A-8C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I同样作为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说明η沟道型薄膜晶体管及P沟道型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实施方式I至3所示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中,蚀刻SOI衬底的半导体层来进行元件分离,然后进行形成吸杂位置区域的工序。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对元件分离之前的半导体层进行形成吸杂位置区域的工序。图7Α是通过使用图IA至IG说明的方法制造的SOI衬底131的截面图。在基底衬底101上隔着绝缘层112及接合层114固定有半导体层115。绝缘层112具有绝缘膜112a 和绝缘膜112b的两层结构。接下来,在半导体层115中形成吸杂位置区域。图7B是说明用来形成吸杂位置区域的工序的截面图。吸杂位置区域形成为不包括形成半导体元件的部分。如图7B所示,使用抗蚀剂141覆盖半导体层115的元件形成区域140,通过离子掺杂法或离子注入法添加杂质元素来形成吸杂位置区域142。作为吸杂位置区域142的形成方法有如下四个方法。第一方法是通过对半导体层115添加第18族元素形成吸杂位置区域142的方法。 作为第18族元素可以使用选自氦(He)、氖(Ne)、氩(Ar)、氪(Kr)、或氙(Xe)中的一种元素或多种元素。第18族元素的添加既可使用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注入法进行,或可使用不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掺杂法进行。通过使用离子掺杂法,可以缩短节拍时间,所以是优选的。 吸杂位置区域142的第18族元素的浓度优选为I X 1018atoms/cm3以上且I X 1022atoms/cm3 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对半导体层115添加第18族元素的目的在于使半导体层115畸变来在其中形成吸杂位置。因为第18族元素的添加发生畸变的原因有两种。一则通过第18族元素的添加而在晶体中形成悬空键,二则第18族元素添加到晶格之间。第二方法是对半导体层115添加磷来形成η型杂质区域的方法。可用砷来代替磷。 备选地可添加磷和砷的双方。磷和砷一起以I X 102°atoms/cm3以上且I X 1022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的总和浓度添加到吸杂位置区域。第三方法是通过对半导体层115添加第18族元素及磷来形成包含第18族元素的η型杂质区域的方法。可用砷来代替磷。备选地可添加磷和砷的双方。磷和砷一起以 I X 102Clatoms/cm3以上且I X 1022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的总和浓度添加到吸杂位置区域。此外,每个吸杂位置区域142的第18族元素的浓度优选为lX1018atomS/cm3 以上且I X 1022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并且更优选在I X 1020atoms/cm3以上且 5X 1021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的范围内。例如,在对半导体层115同时添加磷和気的情况下,作为源气体使用Ar、H2,以及PH3的混合气体、或者Ar和PH3的混合气体。第四方法是对半导体层添加磷和硼且添加比磷多的硼来形成呈现P型导电性的杂质区域的方法。也可以添加砷而代替磷。包含于吸杂位置区域中的磷和砷的总和浓度可以为I X 1019atoms/cm3以上且I X 1021atoms/cm3以下(包括端值)。硼的浓度为包含于吸杂位置区域中的磷和砷的总和浓度的I. 5倍以上且3倍以下。在去除抗蚀剂141之后,进行用来吸杂的加热处理。图7C是用来说明加热处理工序的附图。通过进行处理温度为450°C以上且850°C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处理时间为 I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的加热处理,包含于半导体层115中的金属元素由吸杂位置区域 142俘获。通过该加热处理,没有包含杂质元素的元件形成区域140中包含的金属元素析出或扩散,并且由吸杂位置区域142俘获。结果,可以降低元件形成区域140中的金属元素的浓度。上述加热处理的处理温度优选为500°C以上且700°C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接下来,通过蚀刻对半导体层115进行元件分离来形成半导体层151、152。半导体层151构成η沟道型TFT的一部分,而半导体层152构成ρ沟道型TFT的一部分。吸杂位置区域142由该蚀刻处理去除,而半导体层151、152形成为不包括吸杂位置区域142、以及吸杂位置区域142和元件形成区域140之间的界面。如实施方式I所说明,图16至图19的分析结果表示当形成损伤区域时通过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使得SOI衬底的半导体层的金属污染显现。与实施方式I至3同样,本实施方式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金属污染的,在制造SOI衬底之后,在半导体元件的制造过程中进行吸杂处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TFT的金属污染的影响,从而当形成损伤区域113时,可以肯定地进行通过离子掺杂法的离子照射。通过蚀刻进行SOI衬底的半导体层115的元件分离,然后如图7D所示地形成半导体层151、152。半导体层151构成η沟道型TFT的一部分,而半导体层152构成ρ沟道型 TFT的一部分。接着,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进行图2Β至图2D所示的工序。图8Α是进行图2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截面图。隔着绝缘层154在半导体层151及半导体层152上分别形成有栅电极155及栅电极156。以与栅电极155及栅电极156的侧面接触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侧壁绝缘层161、162。在半导体层151中形成有η型低浓度杂质区域157及沟道形成区域158。在半导体层152中形成有ρ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59及沟道形成区域160。接下来,如图8Β所示,使用抗蚀剂165覆盖半导体层152。为了在半导体层151中形成用作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的高浓度杂质区域,通过离子注入法或离子掺杂法以高剂量对半导体层151添加施主。将栅电极155及侧壁绝缘层161用作掩模,形成η型高浓度杂质区域177。高浓度杂质区域177起到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的作用。去除抗蚀剂165,然后通过使用炉内加热处理或激光束的照射激活施主及受主。然后,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进行图4所示的工序,来制造η沟道型TFT和ρ沟道型TFT。图SC是包括η沟道型TFT和ρ沟道型TFT的半导体装置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进行使包含于TFT的半导体层中的金属元素吸杂到吸杂位置区域的处理,所以可以抑制在半导体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污染的影响。因此,可以在SOI衬底的制造工序之一的损伤区域的形成工序中,肯定地使用不进行质量分离的离子掺杂法照射离子。实施方式5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通过与实施方式I不同的方法制造SOI衬底的方法。图9Α 至9G是表示SOI衬底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截面图。如图9Α所示,准备用作SOI衬底的基底衬底的基底衬底101。洗涤基底衬底101, 然后在其上表面上形成厚度为IOnm以上且400nm以下(包括端值)的绝缘层102。绝缘层 102可以为单层结构或两层或以上的多层结构。作为绝缘层102,与图IC的绝缘层112同
样地使用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氧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氧化锗膜、氮化锗膜、氧氮化锗膜、或氮氧化锗膜等包含硅或锗作为其组成的绝缘膜。此外,还可以使用包括氧化铝、氧化钽、 或氧化铪等金属的氧化物的绝缘膜;包括氮化铝等金属的氮化物的绝缘膜;包括氧氮化铝等金属的氧氮化物的绝缘膜;或包括氮氧化铝等金属的氮氧化物的绝缘膜。在使用包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等降低半导体装置的可靠性的杂质的衬底作为基底衬底101的情况下,绝缘层102优选包括可以防止这种杂质从基底衬底101扩散到SOI 衬底的半导体层的至少一层。因此,与绝缘层112同样,优选以包括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 氮化铝膜、或氮氧化铝膜等中的至少一层的方式形成绝缘层102。可以与绝缘层112同样地形成绝缘层102,在使绝缘层102具有两层结构的情况下,优选以与绝缘层112相反的顺序层叠。换言之,作为下层的绝缘膜102a,形成防止杂质的扩散的阻挡效果高的膜,如厚度为5nm以上且200nm以下(包括端值)的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氮化铝膜、或者氮氧化铝膜等。作为上层的绝缘膜102b,形成具有缓和绝缘膜102a 的内部应力的效果的膜。例如,作为绝缘膜102a和绝缘膜102b的组合,可以举出氮化硅膜和氧化硅膜; 氮化硅膜和氧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和氧化硅膜;以及氮氧化硅膜和氧氮化硅膜等。注意, 在例示的膜的组合中,先记载的膜是绝缘膜102a而后记载的膜是绝缘膜102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绝缘层102形成为用作阻挡膜。作为下层的绝缘膜102a通过使用SiH4、N2O,以及NH3作为过程气体且利用等离子体CVD法来形成氮氧化硅膜,并且作为上层的绝缘膜102b通过使用SiH4以及N2O作为过程气体且利用等离子体CVD法来形成氧氮化硅膜。在形成绝缘层102之后,如图9A所示,在绝缘层102上形成接合层104。接合层 104可以与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11上的接合层114同样地形成。图9B是半导体衬底111的截面图。在洗涤半导体衬底111之后,如图9C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11表面上形成保护膜117。形成保护膜117的目的在于防止在用来形成损伤区域的离子照射工序中半导体衬底111由金属等的杂质污染;以及防止半导体衬底111 由照射时的离子的冲击而损伤等。该保护膜117可以通过CVD法等沉积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者氧氮化硅等来形成。备选地,通过使半导体衬底111氧化或氮化来形成保护膜 117。图9D是表示形成损伤区域的工序的截面图。与图ID的工序同样,在半导体衬底 111中形成损伤区域113。在形成损伤区域113之后,如图9E所示地去除保护膜117。注意, 在去除保护膜117之后,也可以与图IE同样地形成接合层114。此外,也可以形成绝缘层 112及接合层114。备选地,也可以保留保护膜117,并且在保护膜117上形成接合层114。图9F是说明接合工序的截面图,表示贴合基底衬底101和半导体衬底111的状态。该接合工序可以与参照图IF说明的接合工序同样地进行,在常温下密接半导体衬底 111和接合层104,以使半导体衬底111和接合层104接合。图9G是说明从半导体衬底111分离半导体层115的分离工序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分离工序可以与参照图IG说明的分离工序同样地进行。在接合半导体衬底111和接合层 104之后,以400°C以上且700°C以下(包括端值)范围内的温度加热半导体衬底111。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优选在400°C或以上的热处理之前进行范围在70°C以上且300°C以下(包括端值)温度的加热处理,以便提高半导体衬底111和接合层104的接合界面的结合力。
在图9G所示的分离工序中,制造在基底衬底101上贴附有半导体层115的SOI衬底132。该SOI衬底132是依次堆叠绝缘层102、接合层104、以及半导体层115而成的具有多层结构的衬底,其中半导体层115和接合层104接合。在分离工序之后,优选对半导体层 115照射激光束来进行重新结晶,以便减少晶体缺陷。此外,优选通过使用CMP装置对半导体层115表面进行抛光,以便去除半导体层115表面的损伤且使表面平坦。通过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制造的SOI衬底132且利用实施方式I至4所说明的方法,可以制造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6在参照图1A-1G、图 2A-2D、图 3A-3C、图 4、图 5A-5C、图 6A-6C、图 7A-7D、图 8A-8C 以及图9A至9G说明的SOI衬底的制造工序中,可以将无碱玻璃衬底等各种玻璃衬底应用于基底衬底101。从而,通过使用玻璃衬底作为基底衬底101,可以制造一边超过Im的大面积SOI衬底。通过使用这种大面积SOI衬底形成多个半导体元件,可以制造液晶显示装置、 或电致发光显示装置。除了这些显示装置以外,还可以通过利用SOI衬底来制造太阳电池、 光电1C、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各种半导体装置。在实施方式I至4中作为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说明TFT的制造方法。除了 TFT以外,通过还形成各种半导体元件如电容器、电阻等,可以制造高附加价值的半导体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

半导体装置的具体方式。首先,说明微处理器作为半导体装置的一个例子。图10是表示微处理器200的结构例子的框图。微处理器200包括算术逻辑单元201 (也称为ALU)、算术逻辑单元控制部202 (ALU Controller)、指令解码器203、中断控制部204(Interrupt Controller)、时序控制部 205 (Timing Controller)、寄存器 206、寄存器控制部(Register Controller) 207、总线接口 (Bus I/F)208、只读存储器(ROM) 209、以及 ROM 接口 210。通过总线接口 208输入到微处理器200的指令在输入指令解码器203并被解码之后,解码的指令输入到ALU控制器202、中断控制器204、寄存器控制器207、以及时序控制器 205。ALU控制器202、中断控制器204、寄存器控制器207、以及时序控制器205根据解码的指令而进行各种控制。ALU控制器202产生用来控制ALU 201的工作的信号。当微处理器200执行程序时中断控制器204对来自外部输出入装置或外围电路的中断要求根据其优先度或屏蔽状态进行判断而处理中断请求。寄存器控制器207产生寄存器206的地址,并且根据微处理器200的状态进行寄存器206的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时序控制器205产生控制何时驱动 ALU201、ALU控制器202、指令解码器203、中断控制器204、以及寄存器控制器207的信号。 例如,时序控制器205包括根据基准时钟信号CLKl产生内部时钟信号CLK2的内部时钟产生器。如图10所示,内部时钟信号CLK2被输入到其他电路。下面,参考图10说明具有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数据收发的功能及算术功能的半导体装置的一个例子。图11是表示这种半导体装置的结构例子的框图。图11所示的半导体装置可以称为以无线通信与外部装置进行信号的收发而工作的计算机(以下称为RFCPU)。如图11所示,RFCPU 211包括模拟电路部212和数字电路部213。模拟电路部212 包括具有谐振电容器的谐振电路214、整流电路215、恒压电路216、复位电路217、振荡电路218、解调电路219、调制电路220、以及电源管理电路230。数字电路部213包括RF接口 221、控制寄存器222、时钟控制器223、CPU接口 224、中央处理单元(CPU) 225、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226、以及只读存储器(ROM) 227。RFCPU 211的工作概要为如下。天线228所接收的信号由于谐振电路214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经过整流电路215而储存在电容部229内。该电容部229优选使用电容器如陶瓷电容器或双电层电容器等构成。电容部229不需要形成于RFCPU 211的同一衬底上,也可以作为部件引入RFCPU 211中。复位电路217产生将数字电路部213复位并初始化的信号。例如,复位信号217 产生在电源电压上升之后经过延迟而上升的信号作为复位信号。振荡电路218根据由恒压电路216产生的控制信号改变时钟信号的频率和占空比。解调电路219是解调接收信号的电路,而调制电路220是调制发送数据的电路。例如,解调电路219具有低通滤波器,将振幅移位键控(ASK)系统的接收信号根据信号振幅的变动二值化。由于调制电路220使振幅移位键控(ASK)系统的发送信号的振幅变动以待发送,所以调制电路220通过使谐振电路214的谐振点变化来改变通信信号的振幅。时钟控制器223根据电源电压或中央处理单元225中的耗电流,产生用来改变时钟信号的频率和占空比的控制信号。电源管理电路230监视电源电压。从天线228输入到RFCPU 211的信号被解调电路219解调后,在RF接口 221中被分割为控制命令、数据等。控制指令储存在控制寄存器222中。控制指令包括储存在只读存储器227中的数据的读出、向随机存取存储器226的数据写入、向中央处理单元225的算术指令等。中央处理单元225通过CPU接口 224对只读存储器227、随机存取存储器226、以及控制寄存器222进行存取。CPU接口 224具有如下功能根据中央处理单元225所要求的地址,产生对只读存储器227、随机存取存储器226、或控制寄存器222中的任一种的存取信号。作为中央处理单元225的算术方式,可以采用将OS(操作系统)储存在只读存储器227中并在启动操作时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式。备选地,也可以采用设置专用算术电路并采用硬件算术过程进行处理的方式。进一步备选地,作为该算术方式,也可以采用硬件和软件并用的方式。作为该方式,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利用专用算术电路进行一部分的算术处理,并且使中央处理单元225使用程序来进行另一部分的算术处理。下面,参照图12、图13A和13B以及图14A和14B说明作为半导体装置的显示装置。作为SOI衬底的基底衬底,可以使用用来制造显示面板的称为母体玻璃的大面积玻璃衬底。图12是使用母体玻璃作为基底衬底101的SOI衬底的正视图。如图12所示,在母体玻璃301上贴合有从半导体衬底分离了的多个半导体层302。 为了从母体玻璃301切出来多个显示面板,优选将半导体层302接合在要形成显示面板的区域310 (以下每个区域称为显示面板形成区域310)中。显示面板具有扫描线驱动电路、 信号线驱动电路、以及像素部。因此,将半导体层302接合在显示面板形成区域310中的形成这些(扫描线驱动电路形成区域311、信号线驱动电路形成区域312、像素形成区域313)的区域。图13A和13B是说明利用实施方式I所示的方法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图 13A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顶视图,而图13B是沿着J-K线切断的图13A的截面图。在图13A中,半导体层320是由贴附在SOI衬底的半导体层302形成的层,构成像素的TFT 325的一部分。TFT 325通过实施方式I的方法而制造。不言而喻,TFT 325也可以通过实施方式2至4的任何方法来制造。如图13A所示,像素具有半导体层320、与半导体层320交叉的扫描线322、与扫描线322交叉的信号线323、像素电极324、以及使像素电极324和半导体层320电连接的电极 328。如图13B所示,在基底衬底101上层叠有接合层114和绝缘层112。在绝缘层112 上设置有TFT 325的半导体层320。基底衬底101是分割了的母体玻璃301。半导体层320 是通过对SOI衬底的半导体层进行蚀刻来对该层实现元件分离来形成的层。这里,在半导体层320中形成有沟道形成区域341及吸杂位置区域342。吸杂位置区域342作为添加有施主及第18族元素的η型高浓度杂质区域被形成。TFT 325的栅电极包括在扫描线322 中,TFT 325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中的一方包括在信号线323中。在层间绝缘膜327上设置有信号线323、像素电极324、以及电极328。再者,在层间绝缘膜327上形成有柱状间隔物329。以覆盖信号线323、像素电极324、电极328、以及柱状间隔物329的方式形成有取向膜330。在相对衬底332上形成有相对电极333和覆盖相对电极333的取向膜334。形成柱状间隔物329,以便维持基底衬底101和相对衬底332 之间的空间。在由柱状间隔物329形成的空间中形成有液晶层335。在信号线323及电极 328与吸杂位置区域342之间连接的部分,因为接触孔的形成而在层间绝缘膜327中具有凹度。因此,在该连接部分容易发生液晶层335的液晶的取向错乱。因此,在该凹形部分形成柱状间隔物329,以防止液晶的取向的错乱。下面,说明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以下,称为EL显示装置)。图14Α和14Β是用来说明通过实施方式2的方法来制造的EL显示装置的图。图14Α是EL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平面图,而图14Β是沿着线L-M切断的图14Α的截面图。如图14Α所示,像素包括各包括TFT的选择用晶体管401、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02、 扫描线405、信号线406、电流供应线407、以及像素电极408。具有如下结构的发光元件设置在各像素中在一对电极之间夹有包含电致发光材料的层(以下称为EL层)。发光元件的一个电极是像素电极408。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SOI衬底131 (参照图1G),所以如图14Β所示在基底衬底101上层叠有接合层114及绝缘层112。在该绝缘层112上存在有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02的半导体层404和选择用晶体管401的半导体层403。在选择用晶体管401中,栅电极包括在扫描线405中,源电极和漏电极中的一方包括在信号线406中,而另一方被形成为电极411。在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02中,栅电极412 和电极411电连接,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02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中的一方被形成为电连接到像素电极408的电极413,而另一方包括在电流供应线407中。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02是ρ沟道型TFT。如图14B所示,在半导体层404中形成有沟道形成区域451、p型高浓度杂质区域452、以及吸杂位置区域453。吸杂位置区域453 通过与形成高浓度杂质区域452相同的工序添加有受主,并且吸杂位置区域453呈现ρ型导电性。以覆盖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02的栅电极412的方式形成有层间绝缘膜427。在层间绝缘膜427上形成有信号线406、电流供应线407、电极411和413等。此外,在层间绝缘膜427上形成有电连接到电极413的像素电极408。像素电极408的周边部分由具有绝缘特性的隔断层428围绕。在像素电极408上形成有EL层429,在EL层429上形成有相对电极430。设置有相对衬底431作为加劲板,该相对衬底431利用树脂层432固定在基底衬底 101 上。作为EL显示装置的灰度的控制方式,有利用电流量控制发光元件的亮度的电流驱动方式、以及利用电压量控制其亮度的电压驱动方式。当在每个像素中晶体管的特性上的差距大时,难以采用电流驱动方式,因此需要校正特性上的不均匀性的校正电路。通过利用实施方式I至4所说明的包括吸杂工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EL显示装置,对于每个像素的选择用晶体管401和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02的电特性上的不均匀性减少,所以可以采用电流驱动方式来控制EL显示装置的灰度。如图13A和13B及图14A和14B所示,可以通过利用显示装置制造用的母体玻璃来制造SOI衬底,并且利用该SOI衬底来制造显示装置。再者,由于使用该SOI衬底也可以形成如图10及图11所说明那样的微处理器,所以也可以在显示装置中具有计算机的功能。 此外,也可以制造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输入及输出的显示装置。换言之,通过使用SOI衬底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作为电子设备,可以举出摄像机或数字照相机等影像拍摄装置、导航系统、音频再现装置(汽车音响、音响组件等)、计算机、游戏机、便携式信息终端(移动计算机、蜂窝式电话、移动游戏机或电子书阅读器等)、以及具有记录媒质的图像再现装置等。注意,图像再现装置是指具备用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且具有储存在记录媒质如数字通用光盘(DVD)等中的音频数据及图像数据的功能的装置。参照图15A至15C说明电子设备的具体方式。图15A是表示蜂窝式电话901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该蜂窝式电话901包括显示部902、操作开关903等。通过图13A和13B 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或采用图14A和14B所说明的EL显示装置形成显示部902,可以获得显示不均匀性少且图像质量好的显示部902。图15B是表示数字播放器911的结构例子的外观图。数字播放器911包括显示部 912、操作部913、耳机914等。还可以使用头戴式耳机或无线式耳机而代替耳机914。通过将图13A和13B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或图14A和14B所说明的EL显示装置用于显示部 912,即使当屏幕尺寸为O. 3英寸至2英寸左右时,也可以显示高清晰图像以及大量文字信
肩、O此外,图15C是电子书阅读器921的外观图。该电子书阅读器921包括显示部922、 操作开关923。在电子书阅读器921中既可内置调制解调器,又可通过内置图11所示的 RFCPU来能够以无线方式收发信息。可以通过图13A和13B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或采用图 14A和14B所说明的EL显示装置形成显示部922,来使该显示部922进行高清晰度显示。本申请基于2007年6月20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序列号为NO. 2007-162444及 NO. 2007-162464的日本专利申请,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结合在本申请中。附图标记说明0185]101基底衬底142 吸杂位置区域0186]102绝缘层15]半导体层0187]102a绝缘膜152半导体层0188]102b绝缘膜154绝缘层0189]104接合层155栅电极0190]111半导体衬底156栅电极0191]IllA半导体衬底157低浓度杂质区域0192]112绝缘层158沟道形成区域0193]112a绝缘膜159高浓度杂质区域0194]112b绝缘膜160沟道形成区域0195]113损伤区域161侧壁绝缘层0196]114接合层162侧壁绝缘层0197]115半导体层163吸杂位置区域0198]115A半导体层164吸杂位置区域0199]117保护膜165抗蚀剂0200]121离子束167吸杂位置区域0201]131SOI衬底168色缘层0202]132SOI衬底169层间绝缘层0203]140元件形成区域170布线0204]141抗蚀剂177高浓度杂质区域0205]181抗蚀剂203指令解码器0206]182抗蚀剂204中断控制部0207]183吸杂位置区域205时序控制部0208]184吸杂位置区域206寄存器0209]185高浓度杂质区域207寄存器控制部0210]191高浓度杂质区域208总线接口0211]192高浓度杂质区域209只读存储器(ROM)0212]200微处理器210匪接口0213]201算术逻辑单元211RFCPU0214]202算术逻辑单元控制部212模拟电路部0215]213数字电路部223时钟控制器0216]214谐振电路224CPU 接口0217]215整流电路225中央处理单元(CPU)0218]216恒压电路226随机存取存储器(RAM)0219]217复位电路227只读存储器(ROM)0220]218振荡电路228天线0221]219解调电路229 电容部0222]220调制电路230电源管理电路0223]221RF接口301母体玻璃
222控制寄存器302半导体层
310显示面板形成区域328电极
311扫描线驱动电路形成区域329柱状间隔物
312信号线驱动电路形成区域330取向膜
313像素形成区域332相对衬底
320半导体层333相对电极
322扫描线334取向膜
323信号线335液晶层
324像素电极341沟道形成区域
325TFT342吸杂位置区域
327层间绝缘膜401选择用晶体管
402显示控制用晶体管427层间绝缘膜
403半导体层428隔墙层
404半导体层429EL层
405扫描线430相对电极
406信号线431相对衬底
407电流供应线432树脂层
408像素电极451沟道形成区域
411电极452高浓度杂质区域
412栅电极453吸杂位置区域
413电极901蜂窝式电话
902显示部914耳机
903操作开关921电子书阅读器
911数字播放器922显示部
912显示部923操作开关
913操作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半导体衬底照射离子种,由此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在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接合层;将所述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隔着所述接合层彼此贴合;通过加热设备在第一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以及通过快速热退火设备在第二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损伤区域处分离的半导体层隔着所述接合层形成在所述基底衬底上。
2.—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离子种注入半导体衬底中,由此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在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接合层;将所述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隔着所述接合层彼此贴合;通过加热设备在第一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通过快速热退火设备在第二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损伤区域处分离的半导体层隔着所述接合层形成在所述基底衬底上,对所述半导体层的一部分照射第18族元素以形成吸杂位置区域;以及在第三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层,其中所述半导体层中的金属元素扩散至所述吸杂位置区域中。
3.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离子种注入半导体衬底中,由此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在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接合层;将所述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隔着所述接合层彼此贴合;通过加热设备在第一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通过快速热退火设备在第二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损伤区域处分离的半导体层隔着所述接合层形成在所述基底衬底上,蚀刻所述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以形成半导体岛状结构;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绝缘膜;隔着所述绝缘膜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栅电极;以及在所述绝缘膜上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其中所述源电极和所述漏电极连接至所述半导体层的源极部分和漏极部分。
4.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离子种注入半导体衬底中,由此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在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接合层;将所述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隔着所述接合层彼此贴合;通过加热设备在第一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通过快速热退火设备在第二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损伤区域处分离的半导体层隔着所述接合层形成在所述基底衬底上,蚀刻所述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以形成半导体岛状结构;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绝缘膜;隔着所述绝缘膜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栅电极;对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的区域照射第18族元素以形成吸杂位置区域,其中所述吸杂位置区域与所述栅电极不重叠;在第三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其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中的金属元素扩散至所述吸杂位置区域中;以及在所述绝缘膜上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其中所述源电极和所述漏电极连接至所述半导体层的源极部分和漏极部分。
5.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离子种注入半导体衬底中,由此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在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接合层;将所述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隔着所述接合层彼此贴合;通过加热设备在第一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通过快速热退火设备在第二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损伤区域处分离的半导体层隔着所述接合层形成在所述基底衬底上,蚀刻所述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以形成半导体岛状结构;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绝缘膜;隔着所述绝缘膜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栅电极;对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的区域照射用作施主或受主的杂质元素,其中所述区域与所述栅电极不重叠;对所述区域照射第18族元素以形成吸杂位置区域;在第三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其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中的金属元素扩散至所述吸杂位置区域中;以及在所述绝缘膜上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其中所述源电极和所述漏电极连接至所述半导体层的源极部分和漏极部分。
6.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离子种注入半导体衬底中,由此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在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接合层;将所述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隔着所述接合层彼此贴合;通过加热设备在第一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通过快速热退火设备在第二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损伤区域处分离的半导体层隔着所述接合层形成在所述基底衬底上,蚀刻所述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以形成半导体岛状结构;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绝缘膜;隔着所述绝缘膜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栅电极;对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的区域照射第18族元素以形成吸杂位置区域;其中所述吸杂位置区域与所述栅电极不重叠,对所述区域照射用作施主或受主的杂质元素;在第三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其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中的金属元素扩散至所述吸杂位置区域中;以及在所述绝缘膜上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其中所述源电极和所述漏电极连接至所述半导体层的源极部分和漏极部分。
7.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离子种注入半导体衬底中,由此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损伤区域;在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接合层;将所述基底衬底和所述半导体衬底隔着所述接合层彼此贴合;通过加热设备在第一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通过快速热退火设备在第二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所述基底衬底,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损伤区域处分离的半导体层隔着所述接合层形成在所述基底衬底上,蚀刻所述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以形成半导体岛状结构;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绝缘膜;隔着所述绝缘膜在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上形成栅电极;对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的第一区域照射用作施主或受主的杂质元素,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栅电极不重叠;对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的第二区域照射第18族元素以形成吸杂位置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是所述第一区域的一部分;在第三温度加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其中所述半导体岛状结构中的金属元素扩散至所述吸杂位置区域中;以及在所述绝缘膜上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其中所述源电极和所述漏电极连接至所述半导体层的源极部分和漏极部分。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离子种由离子掺杂设备照射。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氢气体和氦气体其中任一个用作所述离子种的源气体。
10.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温度,并且炉用作所述加热设备。
11.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在 400°C或以上且在700°C或以下。
12.如权利要求2和4-7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温度在 500°C或以上且在700°C或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制造SOI衬底时发生的金属污染的影响。对半导体衬底照射氢离子来形成损伤区域,然后接合基底衬底和半导体衬底。通过加热处理使半导体衬底劈开,以制造SOI衬底。即使在氢离子的照射工序中金属离子与氢离子一起注入到半导体衬底中,也可以通过吸杂处理抑制金属污染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地使用离子掺杂法照射氢离子。
文档编号H01L21/322GK102592977SQ2012100576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0日
发明者下村明久, 宫入秀和 申请人: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