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1300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包括步骤一:分别冲压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具有第一焊接部,第二端子具有第二焊接部,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以表面贴装方式弯折;步骤二:将第一端子镶埋成型于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内,将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内;步骤三:将第一本体与第三本体组装定位,第二本体与第四本体组装定位,使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位于同一排;步骤四: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同步折弯,此时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的相对位置不变,可保证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位于同一排,因此可保证电连接器的焊接平面度,进而保证可靠的电性连接。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保证端子焊接平面度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如美国专利US7485008所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本体18,一第二本体12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18,以及一壳体20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1与所述第二本体18的外围。所述第一本体18内设有多个第一端子30,所述第一端子30具有一第一固定部36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18内,所述第一固定部36的前端延伸一第一接触部32,所述第一固定部36的后端弯折延伸一第一焊接部34,所述第一焊接部34以表面贴装方式焊接。所述第二本体12内设有多个第二端子40,所述第二端子40具有一第二固定部46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12内,所述第二固定部46的前端延伸一第二接触部42,所述第二固定部46的后端弯折延伸一第二焊接部44,所述第二焊接部44以表面贴装方式焊接,其中所述第二焊接部44与所述第一焊接部34位于同一排,且所述第一焊接部34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44的两侧。
[0003]制造过程中,先冲压所述第一端子30和所述第二端子40,所述第一端子30和所述第二端子40分别形成弯折的所述第一焊接部3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4,然后将所述第一端子30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一本体18内,所述第二端子40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二本体12内,再将所述第一本体18与所述第二本体12组装,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3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4位于同一排,最后将所述壳体20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8与所述第二本体12的外围。
[0004]然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所述第一端子30与所述第二端子40的折弯程度不同,会导致所述第一焊接部3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4的高度不同,在所述第一端子30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一本体18,所述第二端子40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二本体12后,再将所述第一本体18与所述第二本体12进行组装,组装后的所述第一焊接部3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4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上,导致所述第一焊接部3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4的平面度不良,在所述电连接器焊接于一电路板上时,其中某一些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会因为高度不同未接触所述电路板,造成焊接不良,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正常的电性传输。
[0005]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6]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端子焊接平面度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0008]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一:分别冲压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以表面贴装方式弯折;步骤二:将所述第一端子镶埋成型于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分开设置,将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一第三本体和一第四本体内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分开设置;步骤三:将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组装定位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组装定位,使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同一排;步骤四: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同步折弯,使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位置改变。
[0009]进一步,步骤一中冲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时,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中部分别设有一预折部,所述预折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其它部位的厚度。
[0010]进一步,在步骤四完成后,先将一壳体的一筒状部罩设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三本体外,再将所述壳体后端设置的一遮盖部弯折使其遮盖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
[0011]进一步,将一屏蔽片点焊于所述壳体上,使所述屏蔽片与所述壳体共同形成完整的屏蔽。
[0012]进一步,步骤四前,所述第一端子呈平直状态,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共面,所述第二端子呈平直状态,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共面,步骤四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同步折弯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垂直,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垂直。
[0013]—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端弯折延伸一第二固定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端延伸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后端延伸一第一焊接部;一第一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第二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后方且与所述第一本体分开设置,所述第二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三固定部,自所述第三固定部的后端弯折延伸一第四固定部,自所述第三固定部的前端延伸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四固定部的后端延伸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同一排;一第三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一第四本体,固定于所述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分开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四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固定。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露出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露出所述第三本体及所述第四本体。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排设于同一排。
[0016]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侧向偏折,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位于同一排,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四固定部的两侧。
[0017]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后方,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三本体延伸出并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0018]进一步,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焊接部两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的数量不同。
[0019]进一步,从上向下看,所述第三固定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
[0020]进一步,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第三固定部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距离。
[0021]进一步,所述第四本体向后凸设至少一凸片,所述凸片凸伸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本体配合定位。
[0022]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的至少一定位柱,所述第二本体位于所述定位柱的后方,所述第二本体向前延伸至少一卡钩扣持于所述定位柱,以将所述第四本体保持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定位柱之间。
[0023]进一步,还包括一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以及一屏蔽片与所述壳体点焊,使得所述壳体与所述屏蔽片共同形成完整的屏蔽。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以表面贴装方式焊接,将所述第一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后,将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组装,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组装,使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同一排,然后再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同步折弯,使得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位置改变,而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相对位置不变,可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同一排,因此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的焊接平面度,进而保证可靠的电性连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7]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9]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30]图5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的立体组合图;
[0031]图6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本体与第三本体组装前的立体图;
[0032]图7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本体与第三本体组装后的立体图;
[0033]图8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同步折弯后的立体图;
[0034]图9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俯视图及局部放大图。
[0035]【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36]电连接器100 第一本体I 主体部11 定位柱12
[0037]卡扣部121 容置空间13 第一舌板14 第一收容槽141
[0038]第二收容槽142容置槽143 第二本体2 卡钩21
[0039]凸柱22通槽23通孔24第三本体3
[0040]基部31第二舌板32 第四本体4 凸块41
[0041]凸片42第一端子5 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
[0042]第一弯折部53 第一接触部54 第一焊接部55预折部56
[0043]第二端子6 第三固定部61 第四固定部62第二弯折部63
[0044]弹性臂64第二接触部641第二焊接部65壳体7
[0045]筒状部71遮盖部72定位孔721 片状部73
[0046]屏蔽片8【【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48]如图1,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本体I,一第二本体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I的后方,多个第一端子5成排的设于所述第一本体I与所述第二本体2内,一第三本体3位于所述第一本体I的下方,以及一第四本体4位于所述第二本体2的前方,多个第二端子6成排的设于所述第三本体3与所述第四本体4内,一壳体7及一屏蔽片8共同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1、所述第二本体2、所述第三本体3及所述第四本体4的外围。
[0049]如图1及图4,所述第一本体I包括一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的两侧分别向下凸设一定位柱12,两个所述定位柱12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13供所述第三本体3进入,每一所述定位柱12上设有一卡扣部121。自所述主体部11向前延伸一第一舌板14,所述第一舌板14的下表面开设多个第一收容槽141和多个第二收容槽142,所述第二收容槽142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41的后方,所述第一收容槽141具有十个形成一排,所述第二收容槽142具有五个形成另一排。所述第二收容槽142的后方凹设一容置槽143,所述容置槽143的深度与所述第三本体3的厚度大致相同。
[0050]如图1,所述第二本体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I的后方,与所述第一本体I分开设置,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一舌板14垂直,所述第二本体2的两侧分别向前凸设一卡钩21,用以与所述定位柱 12上的所述卡扣部121扣持定位。所述第二本体2向后凸设至少一凸柱22用以定位所述壳体7。所述第二本体2上设有至少一通槽23及多个通孔24。
[0051]如图4及图6,所述第一端子5具有一第一固定部51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I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51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I内,所述第一固定部51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部54,所述第一接触部54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41内,所述第一接触部54呈平板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54所在的平面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51所在的平面较低,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54显露于所述第一舌板14的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51后端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二固定部52,所述第二固定部5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51垂直,所述第二固定部52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2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52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2内,所述第二固定部5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51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部53,所述第一弯折部53露出所述第一本体I及所述第二本体2。所述第一端子5均排设于一排,在排的方向上,其中四个所述第二固定部52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51朝向一侧偏折,六个所述第二固定部52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51朝向相对的另一侧偏折。所述第二固定部52的末端弯折延伸一第一焊接部55,所述第一焊接部55水平设置,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第一焊接部55排成一排。
[0052]如图1及图3,所述第三本体3位于所述第一本体I的下方,其具有竖直的一基部31,自所述基部31向前延伸一第二舌板32,所述基部31进入所述容置空间13并定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柱12之间,所述第二舌板32置于所述容置槽143内,使其底面与所述第一舌板14的底面平齐。
[0053]如图4及图7,所述第四本体4位于所述第一本体I及所述第三本体3的后方,且位于所述第二本体2的前方,即所述第四本体4位于所述基部31与所述第二本体2之间,确切的说,所述第四本体4位于所述定位柱12与所述第二本体2之间。所述第四本体4与所述第三本体3分开设置,即所述第四本体4与所述第三本体3成两件式设置,所述第四本体4贴置于所述基部31,且与所述第二舌板32垂直设置,所述第四本体4向后凸设多个凸块41进入所述通孔24内,以将所述第四本体4与所述第二本体2定位。所述第四本体4于所述凸块4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凸片42,所述凸片42扣持于所述通槽23内,如图2,每一所述凸片42凸伸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52之间,且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部52与所述第二本体2固定。
[0054]如图4及图6,所述第二端子6具有一第三固定部61固定于所述第三本体3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部61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三本体3内,所述第三固定部6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51位于不同高度。如图9,所述第一固定部51及所述第三固定部61分别排成两排,并上下设置,从所述第一固定部51或所述第三固定部61所在的排的平面来看,也就是说从上向下看,所述第三固定部61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51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61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51之间的距离A大于远离所述第三固定部61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51之间的距离B,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部51与所述第三固定部61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高频信号传输时效果更好。所述第三固定部61向前延伸一弹性臂64,所述弹性臂64凸伸出所述第三本体3前端,并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42内,所述弹性臂64设有弯曲的第二接触部641,所述第二接触显露于所述第一舌板14的表面。所述第三固定部61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一第四固定部62固定于所述第四本体4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固定部62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四本体4内,所述第四固定部62与所述第三固定部61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部63,所述第二弯折部63自所述第三固定部61后端弯折形成,使得所述第二弯折部63与所述第一弯折部53位于同一排,从而使得所述第四固定部62与所述第二固定部52位于同一排。所述第二固定部52向两侧侧向偏折,使得所述第四固定部62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52之间,且所述第二固定部52两侧的所述第四固定部62的数量不同,优选的,该两侧的所述第二固定部52的数量分别是四个和六个。所述第四固定部62末端弯折延伸一第二焊接部65,所述第二焊接部65水平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65与所述第一焊接部55排成一排,均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保证焊接平面度。所述第一焊接部55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65的两侧,优选的,所述第二焊接部65两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55的数量不等,即所述第二焊接部65两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55非对称设置,增加高频性能。
[0055]如图1及图4,所述壳体7包括一筒状部71,所述筒状部71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I及所述第三本体3外围,所述筒状部71的后端一体的延伸一遮盖部72,当所述筒状部71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I与所述第三本体3后,所述遮盖部72弯折至遮盖于所述第二本体2的后端,所述遮盖部72上设有定位孔721与所述凸柱22定位。所述遮盖部72的两侧分别侧向弯折延伸一片状部73,所述片状部73遮盖于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一本体I的侧面。
[0056]如图1及图2,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一屏蔽片8盖设于所述第一本体I的所述主体部11的前端面,所述屏蔽片8与所述壳体7共同围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所述第二本体
2、所述第三本体3及所述第四本体4,以形成完整的屏蔽。优选的,所述屏蔽片8以激光点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7,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片8也可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7。
[0057]所述电连接器100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为了保证其焊接平面度,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如下:
[0058]如图6,步骤一:分别冲压一排所述第一端子5与一排所述第二端子6,此时所述第一固定部5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52平直设置,所述第三固定部61与所述第四固定部62平直设置,所述弹性臂64相对所述第三固定部61弯折形成,所述第二焊接部65与所述第一焊接部55以表面贴装的方式弯折。在冲压时,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6的中部冲设一预折部56,所述预折部56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6其它部位的厚度。
[0059]如图6,步骤二:分别将所述第一端子5镶埋成型于分开设置的所述第一本体I与所述第二本体2内,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一舌板14平行设置;将所述第二端子6镶埋成型于分开设置的所述第三本体3与所述第四本体4内,所述第四本体4与所述第二舌板32平行设置,通过镶埋成型,使所述第一端子5于所述第一本体I及/或所述第二本体2内不会移动,所述第二端子6于所述第三本体3及/或所述第四本体4内不会移动。
[0060]如图4及图7,步骤三:将所述第一本体I与所述第三本体3组装,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四本体4组装,此时所述第二舌板32装设于所述容置槽143内,所述基部31定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柱12之间,所述第四本体4位于所述第一本体I与所述第三本体3的后方,且所述凸块41进入所述通孔24使得所述第四本体4与所述第二本体2固定,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后方的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四本体4后方的第二焊接部65排设于同一排,且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6的预折部56也位于同一排,通过此过程中的组装定位,可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共面度良好。
[0061]如图1及图8,步骤四:于所述预折部56的位置处,将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6同步向下折弯,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部5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51由平直的状态弯折至相互垂直状态,所述第四固定部62与所述第三固定部61由平直状态弯折至相互垂直状态,同时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四本体4随着所述第二固定部52与所述第四固定部62的弯折而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一舌板14由平行状态变为垂直状态,所述第四本体4与所述第二舌板32由平行状态变为垂直状态。在此位置变化过程中,所述第二本体2上的卡钩21会扣持于所述第一本体I上的所述定位柱12,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一本体I固定,同时将所述第三本体3夹持于两者之间。由于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6同步弯折,且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四本体4在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6折弯前后的相对位置不变,故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的相对位置也不变,可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共面,在焊接时,每一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都可与所述电路板保持良好接触。
[0062]如图2及图4,步骤五:将所述筒状部71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I与所述第三本体3外,此时所述遮盖部72与筒状部71的长度方向平行,然后将所述遮盖部72弯折使其遮盖于所述第二本体2的后端,此时所述片状部73位于所述第二本体2的两侧,遮盖于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三本体3的两侧面,且所述片状部73扣接于所述定位柱12的侧面。
[0063]如图4,步骤六:将所述屏蔽片8以激光点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7上,使其遮盖于所述基部31的前表面,所述屏蔽片8与所述壳体7可共同形成完整的屏蔽。
[0064]上述步骤完成后,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由于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可保证良好的平面度,故焊接效果好,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可靠。
[0065]综上所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
[0066](I)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一本体I及所述第二本体2镶埋成型,所述第二端子6与所述第三本体3与所述第四本体4镶埋成型,然后将所述第一本体1、所述第二本体2、所述第三本体3及所述第四本体4分别组装定位,可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位于同一排,而后将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6同步弯折,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的相对位置不变,可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部5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5位于同一排,因此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焊接平面度,进而保证可靠的电性连接。
[0067](2)从俯视图看,所述第三固定部61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51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61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51之间的距离A大于远离所述第三固定部61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51之间的距离B,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部51与所述第三固定部61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高频信号传输时效果更好
[0068](3)所述第一焊接部55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65的两侧,所述第二焊接部65两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55的数量不等,即所述第二焊接部65两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55非对称设置,增加高频性能。
[0069]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分别冲压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以表面贴装方式弯折; 步骤二:将所述第一端子镶埋成型于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分开设置,将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一第三本体和一第四本体内,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分开设置; 步骤三:将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组装定位,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组装定位,使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同一排; 步骤四: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同步折弯,使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位置改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冲压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时,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中部分别设有一预折部,所述预折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其它部位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四完成后,先将一壳体的一筒状部罩设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三本体外,再将所述壳体后端设置的一遮盖部弯折使其遮盖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一屏蔽片点焊于所述壳体上,使所述屏蔽片与所述壳体共同形成完整的屏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前,所述第一端子呈平直状态,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共面,所述第二端子呈平直状态,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共面,步骤四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同步折弯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垂直,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垂直。
6.—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端弯折延伸一第二固定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端延伸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后端延伸一第一焊接部; 一第一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 一第二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后方且与所述第一本体分开设置,所述第二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三固定部,自所述第三固定部的后端弯折延伸一第四固定部,自所述第三固定部的前端延伸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四固定部的后端延伸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同一排; 一第三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 一第四本体,固定于所述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分开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四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露出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露出所述第三本体及所述第四本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排设于同一排。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侧向偏折,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位于同一排,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四固定部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后方,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三本体延伸出并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焊接部两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的数量不同。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从上向下看,所述第三固定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第三固定部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距离。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本体向后凸设至少一凸片,所述凸片凸伸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本体配合定位。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的至少一定位柱,所述第二本体位于所述定位柱的后方,所述第二本体向前延伸至少一卡钩扣持于所述定位柱,以将所述第四本体保持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定位柱之间。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以及一屏蔽片与所述壳体点焊,使得所述壳体与所述屏蔽片共同形成完整的屏蔽。
【文档编号】H01R11/07GK104078821SQ201410275806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6日
【发明者】陈小理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