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7086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安装于一电路板上用来测试一对接元件 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申请号为200720131272. 0的中国专利掲露了一种将忍片模块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多个端子及弹黃,端子包括第一端子、与第一端子相互接触的第二端 子;第一端子具有第一限位部、自第一限位部一侧向上延伸并与忍片模块接触的第一导接 部及自第一限位部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主体部。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结构相同,具有第 二限位部、自第二限位部一侧向下延伸并与电路板接触的第二导接部及自第二限位部另一 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主体部,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具有相互抵接的抵接面,该抵接面为 平面;弹黃套设于第一主体部及第二主体部的外围,且限位于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 间。由于忍片模块未下压第一导接部时与忍片模块下压第一导接部时,第一端子接触第二 端子的是同一平面即第一端子接触第二端子的接触力相同,造成忍片模块下压第一导接部 时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力不够,并且需要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组装至弹黃,组装 不方便。
[0003] 为了提高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力,申请号为200820209868. 2的中国专利 掲露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电子组件与一第二对接电子组件,其包括一 绝缘本体W及设置于绝缘本体中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和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 多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收容槽,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容纳于收容槽内,第一导电 端子设有一第一基部,由第一基部的一端向上延伸一第一对接部,由第一基部另一端的两 侧向下弯折延伸相对的两第一弹性臂,两第一弹性臂具有一定间隙,每一第一弹性臂外侧 凸设有一接触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一第二基部,由第二基部的一端延伸一第二对接部, 由第二基部相对的另一端的两侧弯折延伸相对的两第二弹性臂,两第二弹性臂具有一定间 隙,每一第二弹性臂内侧设有一接触面,接触面远离第二基部且两接触面之间的间隙朝着 第二基部的方向渐缩,施力下压第一对接电子组件,第一导电端子受力向下移动,接触部与 接触面相滑动导接,在下移的过程中,第一弹性臂逐渐靠犹,第二弹性臂逐渐扩张且远离, 使得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均具有的较大的变形量,增大了接触部与接触面的接触力。 但是,由于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位于绝缘本体内即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在绝 缘本体内接触,使得绝缘本体的收容孔内径较大,从而不利于端子密集排布。
[0004]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W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端子密集排布 且增加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力的电连接器。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W下技术手段:
[0007] -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至一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 体,设有一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体;一第一端子,其上端用于向上对接所述对接元件, 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基部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第一端子还设有一第一突出部位 于所述第一基部上方且连接所述第一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基部凸出且露 出于所述收容孔;一第二端子,其下端用于向下对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二 基部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第二基部接触所述第一基部,所述第二基部设有一第二接 触部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下方;当所述对接元件向下抵压所述第一端子时,所述第一端子 向下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突出部于所述收容孔外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内侧,且所述第二接 触部外侧沿水平方向超出所述收容孔对应的内壁竖直延伸线。
[0008]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还设有一第二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二基部下方且连接所述第 二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基部凸出且露出于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基部设 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突出部上方,当所述对接元件向下抵压所述第一端子时,所 述第二突出部于所述收容孔外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内侧,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外侧沿水平方 向超出所述收容孔对应的内壁竖直延伸线,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结构相同,所 述第一突出部自所述第一端子板面凸出。
[0009] 进一步,包括一弹性体位于所述收容孔外,所述弹性体向上抵持所述第一端子。
[0010] 进一步,包括两个弹性体位于所述收容孔外,其中一个弹性体向上抵持所述第一 端子,另一个弹性体向下抵持所述第二端子。
[0011]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突刺,所述突刺沿向下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小,所述弹 性体设有一抵持部位于所述突刺下方且向上抵持所述突刺。
[0012] 进一步,所述弹性体设有容纳孔与所述收容孔相贯通,所述容纳孔的孔径大于所 述收容孔的孔径,所述第一突出部位于所述容纳孔内。
[0013] 进一步,在所述对接元件向下抵压所述第一端子之前,所述第二接触部不接触所 述容纳孔内壁;当所述对接元件向下抵压所述第一端子时,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接 触部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偏移,且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容纳孔内壁或所述第二基部接触 所述收容孔的内壁。
[0014] 进一步,所述弹性体和所述绝缘体分别设有凸块和凹槽,凸块与凹槽相互配合固 定。
[0015] 进一步,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弹性体外。
[0016] 进一步,所述弹性体为橡胶圈,所述橡胶圈经拉伸上下围绕所述绝缘体,且所述 橡胶圈向上抵持所述第一端子并向下抵持所述第二端子。
[0017] 进一步,所述绝缘体于相邻两排收容孔之间设有一限位槽,每一所述弹性体限位 于所述限位槽中且向上抵持相邻两排第一端子。
[0018] 进一步,所述弹性体为橡胶条位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橡胶条拉伸后挡止于所述 限位槽相对两外侧防止所述橡胶条收缩。
[0019] 进一步,所述橡胶条具有一圆柱体位于限位槽中,自圆柱体两端分别延伸形成一 球体位于限位槽外,所述球体的直径大于限位槽宽度而挡止于所述限位槽外侧,所述绝缘 本体设有挡止部位于所述圆柱体上方且挡止所述圆柱体。
[0020] 进一步,所述第一突出部自所述第一端子板面凸出,所述第一突出部具有与所述 第一基部平行的一平面和自所述平面向下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基部的一斜面。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端子具有相对于第一基部凸出的第一突出部, W此增加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力;第一突出部露出于收容孔,当对接元件向下抵压 第一端子时,第一突出部接触第二接触部内侧,使得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在绝缘体外接触, 解决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在绝缘体内接触所造成的收容孔内径较大不利于端子密集排 布的问题,且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装设于弹黃中的工序。
[0022]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4]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个实施例的组合图;
[00巧]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个实施例对接元件下压之前的剖视图;
[0026]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个实施例对接元件下压之后的剖视图;
[0027]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个实施例对接元件下压之后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0028]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9]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30]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础【【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W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4]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个实施例,其用于电性连接一对 接元件5至一电路板6,包括一绝缘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体1中的多个第一端子2和多个 第二端子3,W及位于所述绝缘体1外的弹性体4。
[0035] 如图1、图3、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大致为平板状,其上端用于向上对接所述 对接元件5,所述第一端子2设有一第一基部20,所述第一基部20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1,所 述第一端子2还设有一第一突出部22位于所述第一基部20上方且连接所述第一基部20, 所述第一突出部22相对于所述第一基部20凸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22为自所 述第一端子2的板面向外凸伸形成的一凸包。所述第一端子2还设有一对第一凸起24位 于所述第一突出部22上方,所述第一凸起24自所述第一端子2的板缘向外凸伸形成,所述 第一端子2还设有一第一肩部23位于所述第一凸起24上方,所述第一肩部23的宽度大于 所述第一基部20的宽度,自所述第一肩部23向下延伸两个第一突刺25,所述第一突刺25 沿向下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小。
[0036]如图1、图3、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子3大致为平板状,其下端用于向下对接所述 电路板6,所述第二端子3设有一第二基部30,所述第二基部30设有一第二接触部31位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22下方,所述第二端子3还设有一第二突出部32位于所述第二基部30下 方且连接所述第二基部30,所述第二突出部3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下方,所述第二突出 部32相对于所述第二基部30凸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突出部32为自所述第二端子3 的板面向外凸伸形成的一凸包。所述第二端子3还设有一对第二凸起34位于所述第二突 出部32下方,所述第二凸起34自所述第二端子3的板缘向外凸伸形成,所述第二端子3还 设有一第二肩部33位于所述第二凸起34下方,所述第二肩部3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基部 30的宽度,自所述第二肩部33向上延伸两个第二突刺35,所述第二突刺35沿向上的方向 宽度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基部20和所述第二基部30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 第二接触部31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突出部22与所述第二突出部32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凸 起24与所述第二凸起34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突刺25与所述第二突刺35的结构相同。
[0037] 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体1设有多个收容孔11上下贯穿所述绝缘体1,所述收容 孔11收容所述第一基部20及所述第二基部30,所述第一突出部22向上露出于所述收容 孔11,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