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7327发布日期:2019-09-17 22:1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现有的电磁炉内部设置有线圈盘,在电磁炉加热时,电流通过线圈盘内的线圈并产生磁场,磁场的磁力线穿过导磁材料(例如铁质)锅具时,磁感线切割产生涡流并与锅具碰撞摩擦生热以达到加热锅内食物的目的。其中,线圈一般放置电磁线圈盘上,电磁线圈盘通常包括盘架和铁氧体的磁条。磁条呈辐射状设置在盘架一侧的表面,线圈则盘绕在磁条上。该磁条大多通过烧结成型,使用时需要单独多次的安装在盘架上,主要作用是将线圈产生的磁场聚拢在靠近锅具一侧,从而提高电磁炉的加热能效。

然而目前的电磁炉线圈盘结构复杂,装配难度较大,并且磁条材质脆弱容易损坏,导致电磁炉的制备成本较高,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能够简化线圈盘的结构,降低制造和装配难度,延长线圈盘的使用寿命,提高电磁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并改善其加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包括采用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塑磁支架、绝缘支架和线圈组,线圈组盘设在塑磁支架上,绝缘支架设置在塑磁支架和线圈组之间。

线圈组包括至少两段线圈,线圈通过连接线绕制而成,塑磁支架上设置有环形筋,环形筋上设置至少一个用于穿设连接线的避线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线圈盘,通过设置塑磁支架、绝缘支架和线圈组,利用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塑磁支架代替现有线圈盘中的磁条,可以简化线圈盘的结构,从而减小其制造和装配过程的难度,提高制备效率,并且分布在塑磁支架中的磁性物质能够对磁感线的发散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提高电感量和Q值(品质因数),从而提高线圈盘的加热效率,并改善其加热效果。通过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塑磁支架,可以增加塑磁支架的韧性,从而延长线圈盘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线圈组和塑磁支架之间设置绝缘支架,能够对两者起到绝缘作用,防止线圈组内电流过大时击穿线圈组的线束,保证了线圈组的安全正常的工作。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至少两段线圈沿线圈盘的径向内外套设,且相邻线圈之间具有间隔部,环形筋设置在间隔部处,连接相邻线圈的连接线穿设环形筋的避线部。

通过将至少两段线圈组设置为沿线圈盘径向内外套设的结构,利用避线部保证其正常的线路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线圈组的设置方式适应不同需求的加热效果,提高线圈盘结构的灵活性。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环形筋的端部朝向线圈组的上表面延伸,环形筋的端部高于或齐平于线圈的上表面。

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环形筋对线圈组产生的磁场具有良好的导磁效果,从而改善线圈盘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环形筋上设置有多个避线部,多个避线部沿环形筋的周向间隔设置。

这样的设置可以适应线圈组不同的设置方式,以保证其稳定的线路连接,提高线圈盘结构的灵活性。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避线部为开设在环形筋上的避线孔,避线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连接线的线宽。

通过将避线部设置为避线孔,可以利用避线孔对连接线起到约束和固定的作用,提高线圈组设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避线部为开设在环形筋上的避线槽,避线槽的槽口位于环形筋顶端。通过将避线部设置为避线槽,可以减小该线圈组的装配难度。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避线槽的槽宽大于或等于连接线的线束宽度。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避线槽的槽底高于或齐平于塑磁支架的表面。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避线槽的槽口的宽度大于避线槽的槽底的宽度,且避线槽的槽壁由槽底向槽口平滑过渡。这样的设置可以减小连接线在避线槽中卡入和取出的难度。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避线槽的槽宽从槽底一侧向槽口一侧处处相等。这样的设置可以减小避线槽的制备难度。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多个避线槽的槽宽之和为环形筋的周长的1/2至4/5。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避线槽为圆形槽、方形槽、梯形槽或三角形槽。

在上述的线圈盘中,可选的是,绝缘支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绝缘条,环形筋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当绝缘支架设置在塑磁支架上时,多个绝缘条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多个安装槽内,安装槽形成避线槽。

通过将用于安装绝缘支架的安装槽设置为避线槽,可以减少在环形筋上的开槽数量,从而提高环形筋的强度,丰富其结构的功能性,并且减少该线圈盘的制备流程,提高其制备效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线圈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烹饪器具,通过在线圈盘内设置塑磁支架、绝缘支架和线圈组,利用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塑磁支架代替现有线圈盘中的磁条,可以简化线圈盘的结构,从而减小其制造和装配过程的难度,提高制备效率,并且分布在塑磁支架中的磁性物质能够对磁感线的发散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提高电感量和Q值,从而提高线圈盘的加热效率,并改善其加热效果。通过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塑磁支架,可以增加塑磁支架的韧性,从而延长线圈盘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线圈组和塑磁支架之间设置绝缘支架,能够对两者起到绝缘作用,防止线圈组内电流过大时击穿线圈组的线束,保证了线圈组的安全正常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部分的截面图;

图5为图3中B-B部分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仰视图;

图7为图6中C-C部分的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塑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绝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绝缘支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塑磁支架的第一圆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绝缘支架的第二圆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线圈盘; 10—塑磁支架;

11—第一圆筒; 12—第一翻边;

13—安装凸起; 20—绝缘支架;

21—第二圆筒; 22—第二翻边;

23—绝缘条; 24—限位凸起;

30—线圈组; 31—第一线圈;

32—第二线圈; 33—连接线;

40—磁环; 50—环形筋;

51—安装槽; 52—避线槽;

60—连接组件; 61—第一连接部;

611—卡挡部; 612—卡接部;

62—第二连接部; 621—第一安装孔;

622—第二安装孔; 70—引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A-A部分的截面图。图5为图3中B-B部分的截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仰视图。图7为图6中C-C部分的截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塑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绝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绝缘支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塑磁支架的第一圆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绝缘支架的第二圆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圈盘100,包括采用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塑磁支架10、绝缘支架20和线圈组30,线圈组30盘设在塑磁支架10上,绝缘支架20设置在塑磁支架10和线圈组30之间。

线圈组30包括至少两段线圈,线圈通过连接线33绕制而成,塑磁支架10上设置有环形筋50,环形筋50上设置至少一个用于穿设连接线33的避线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100中设置有塑磁支架10、绝缘支架20和线圈组30,其中塑磁支架10是通过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该磁性物质可以是磁性粉末、磁性颗粒、磁性棒和磁性片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磁性物质可以包括铁磁氧化物、亚铁磁氧化物,钕铁硼、钐钴磁体、铝镍钴磁铁和铁铬钴磁铁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磁性物质的种类和结构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通过注塑成型后,磁性物质可以分散在该塑磁支架10的内部,从而起到导磁的效果。相比于现有的线圈盘,其用于导磁为设置在线圈底部的多个磁条,并且该磁条大都通过磁性粉末烧结成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组装,且烧结体的磁条脆性较大易断裂,因此制备、安装以及使用寿命均不理想。而本实施例提供的塑磁支架10,由于添加了磁性物质,因此可以达到相同的导磁效果,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塑性物质和磁性物质的比例,以调整最优导磁效果。基于该塑磁支架10是通过注塑成型,因此省去了现有的线圈盘中磁条组装的步骤,可以大大简化线圈盘的加工过程,从而提高其制备效率。进一步地,由于该塑磁支架10添加了塑性物质,因此可以提高韧性,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断裂,从而延长了该线圈盘的使用寿命。

该线圈组30是盘设在塑磁支架10上,线圈组30可以包括一段或多段,即该线圈组30可以通过一段线圈绕制而成,也可以通过多段线圈分别绕制成单独的线圈,最后再将单独线圈拼接以形成线圈组30。本实施例中限定该线圈组30通过至少两段线圈绕制而成,该两段线圈即是通过单独绕制后拼接形成线圈盘100,该至少两段线圈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线33连接,最终与线圈盘100的控制电路连接,也可以是每个单独的线圈均具有连接线33,且各自之间互不连通,其各自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线圈组30的结构和线路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塑磁支架10上设置有环形筋50,该线圈组30可以盘设在环形筋50的其中一个单侧或相对两侧,环形筋50上设置避线部。该避线部的主要作用是供线圈组30的连接线33通过。当线圈组30设置在环形筋50的其中一个单侧时,该连接线33可以是线圈组30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33,而当线圈盘100分别设置在环形筋50的相对两侧时,该连接线33可以是两个单独线圈之间的连接线33。

进一步地,该线圈盘100和塑磁支架10之间还设置有绝缘支架20,该绝缘支架20是通过塑性材料注塑成型,基于一般的塑性材料为高分子材料,具有绝缘性。当该线圈盘100工作时,线圈内部通入电流,且由于塑磁支架10内部具有磁性物质,当线圈内部的电流过大且线圈组30和塑磁支架10抵接时,线圈受到磁性物质的影响,电流会击穿线圈外部的漆包层,从而发生漏电的现象,严重影响线圈盘100的正常使用,以及用户的人身安全。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本实施例中将该绝缘支架20设置在线圈盘100和塑磁支架10之间,基于绝缘支架20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对两者起到空间上隔绝的作用,并且基于绝缘支架20的绝缘性,可以减少线圈内部电流和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防止漏电现象发生,保证了线圈盘100的正常使用,以及用户的人身安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至少两段线圈沿线圈盘100的径向内外套设,且相邻线圈之间具有间隔部,环形筋50设置在间隔部处,连接相邻线圈的连接线33穿设环形筋50的避线部。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30的至少两段线圈可以是沿线圈盘100的径向内外套设,图中仅示出了两段线圈,在实际的使用中,该线圈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也不局限于上述文字和附图的示例。本实施例的线圈盘100包括了内外套设的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两者之间具有环状的间隔部,环形筋50设置在该间隔部处,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通过连接线33连接,该连接线33通过环形筋50上的避线部穿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将线圈组30设置为内外套设的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且当两者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开启任一线圈,例如当需要对烹饪器具的边缘位置加热时,或是需要边缘位置温度高于中心位置温度时,可以将外围的第一线圈31的电流设置为大于内圈的第二线圈32的电流;而当需要对烹饪器具的中心位置加热时,或是需要边缘位置温度低于中心位置温度时,可以将外围的第一线圈31的电流设置为小于内圈的第二线圈32的电流,通过上述的设置以使该线圈盘100适应不同加热需求。以提高线圈盘100的结构灵活性以及丰富其的使用功能。在实际使用中,线圈组30的线圈设置方式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例如多个单独线圈以并排、并列或者阵列的方式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绝缘支架20和塑磁支架10上还设置有引线孔70,该引线孔70可以用于线圈组30外围的连接线33与控制电路连接。

基于多个单独的线圈之间具有间隔部,间隔部的位置并未设置任何线圈,因此此处的线圈绕制密度较小,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弱,为提高此处的磁场强度,以保证均匀的加热效果,间隔部处设置的环形筋50可以通过与塑磁支架10相同材料制备形成的,其同样具有导磁效果,因此可以有效提高间隔部处的磁场强度,以保证线圈盘100的加热平面上均匀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4所示,由于间隔部位置未设置线圈,当间隔部过大时,间隔部位置的磁场强度较小,从而加热温度较其余位置低,而当间隔部过小时,间隔部设置环形筋50,具有一定的导磁效果,因此磁场强度较大,从而加热温度较其余位置高,因此为保证线圈盘100良好且均匀的加热效果,间隔部沿线圈盘100的径向的长度L2是线圈盘100半径L1的1/7至1/5。

其中,环形筋50的端部朝向线圈组30的上表面延伸,环形筋50的端部高于或齐平于线圈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环形筋50的端部朝向线圈组30上表面延伸,该环形筋5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塑磁支架10的底部垂直或成一定的夹角。环形筋50的端部高于或齐平于线圈的上表面,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环形筋50能够约束线圈的磁感线的发散方向,起到良好的导磁效果,防止磁感线外漏,改善线圈盘100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环形筋50上设置有多个避线部,多个避线部沿环形筋50的周向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30可以包括多个连接线33,即相邻的线圈之间会通过多条连接线33连接,为满足连接需求,可以在环形筋50上设置多个避线部。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相邻线圈之间还可仅通过一条连接线33连接,由于线圈是通过绕制形成,因此连接线33是由线圈不同的位置引出,为便于连接线33的设置,可以将环形筋50上设置多个避线部,将连接线33从距其最近的避线部穿出,可以有效减少该线圈盘100的装配难度,提高其结构的灵活性。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避线部为开设在环形筋50上的避线孔,避线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连接线33的线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避线部可以为开设在环形筋50上的避线孔,当连接线33穿过该避线孔时,避线孔的孔壁会对连接线33的运动产生约束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防止连接线33在外力作用下脱出避线部,提高了线圈组30设置的稳定性。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避线部为开设在环形筋50上的避线槽52,避线槽52的槽口位于环形筋50顶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避线部还可以是避线槽52,该避线槽52的槽口位于环形筋50的顶端,当需要将连接线33穿过避线部时,仅可以将连接线33通过槽口卡入避线槽52即可,相比于上述的避线孔,避线槽52的安装过程更为简单易操作,然而其对避线槽52的约束效果则不如避线孔,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主要选择性的使用上述两种结构的避线部。

具体的,为保证连接线33稳定的卡入避线槽52内,避线槽52的槽宽大于或等于连接线33的线束宽度。避线槽52的槽底高于或齐平于塑磁支架10的表面。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避线槽52的槽口的宽度大于避线槽52的槽底的宽度,且避线槽52的槽壁由槽底向槽口平滑过渡。基于避线槽52的槽口宽度大于槽底宽度,这样的设置可以便于连接线33卡入避线槽52中,并且避线槽52的槽口平滑过渡,可以减小连接线33卡入避线槽52的阻力,从而减小连接线33在避线槽52中卡入和取出的难度,提高了线圈盘100的制备效率。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避线槽52的槽宽从槽底一侧向槽口一侧处处相等。将避线槽52的槽宽设置的处处相等,在环形筋50的开槽过程中,可以减少开槽难度,从而简化线圈盘100的制备过程。

其中,基于环形筋50上设置避线槽52,当避线槽52数量过多时,会影响环形筋50的强度,因此本实施例将避线槽52的槽宽之和设置为环形筋50的周长的1/2至4/5。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避线槽52可以为圆形槽、方形槽、梯形槽或三角形槽,在实际使用中,避线槽52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进一步地,绝缘支架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绝缘条23,环形筋5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51,当绝缘支架20设置在塑磁支架10上时,多个绝缘条23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多个安装槽51内,安装槽51形成避线槽5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塑磁支架10和绝缘支架20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单独注塑成型,再通过组装制备。

在一体注塑成形过程中,塑磁支架10和绝缘支架20通过双色注塑或二次注塑一体成型。其中塑磁支架10中的磁性物质与磁性支架的比重范围为60%至85%。绝缘支架20和塑磁支架10中的塑性物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聚苯硫醚、聚醚砜、聚醚醚酮和聚醚酰亚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在单独注塑成型过程中,绝缘支架20一般设置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支架,该绝缘支架20包括多个绝缘条23,绝缘条23间隔设置。参照图9所示,该绝缘条23可以是以绝缘支架20的中心辐射状的分布,相邻的绝缘条23之间镂空,这样不仅可以减小绝缘支架20的重量,还可以减少制备绝缘支架20的材料,降低制备成本。并且该镂空位置可以对线圈盘100起到散热效果,防止线圈盘1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过高,引发起火或漏电的不安全事故。

为了保证绝缘支架20和塑磁支架10的稳定安装,环形筋50上设置多个安装槽51,多个绝缘条23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多个安装槽51中,当绝缘条23安装在安装槽51内时,绝缘条23位于安装槽51的底部,因此连接线33可以通过靠近安装槽51的槽口位置穿过,这样可以利用安装槽51实现避线槽52的作用,从而充分利用了该线圈盘100结构,减少了环形筋50上的开孔或开槽数量,从而提高其强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塑磁支架10,包括位于塑磁支架10中心位置的第一圆筒11,绝缘支架20包括位于绝缘支架20中心位置的第二圆筒21,当绝缘支架20和线圈组30设置在塑磁支架10上时,第二圆筒21围设在线圈盘100的内周和第一圆筒11的外周之间。

塑磁支架10包括位于塑磁支架10边缘位置的第一翻边12,绝缘支架20包括位于绝缘支架20边缘位置的第二翻边22,当绝缘支架20和线圈组30设置在塑磁支架10上时,第二翻边22位于线圈组30的外周与第一翻边1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线圈盘100的中心位置和边缘位置的磁感线的发散方向较为分散,为保证此处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可以在塑磁支架10的中心位置设置第一圆筒11,边缘位置设置第一翻边12,利用第一圆筒11和第一翻边12对磁感线进行约束,并对磁场形成良好的导磁效果,以提高两处的加热能效,其中第一圆筒11和第一翻边12可以选用与塑磁支架10相同的材料制备,并且同样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完成。

其中为避免第一圆筒11与线圈之间以及第一翻边12与线圈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发生漏电的现象,可以在绝缘支架20的中心位置设置第二圆筒21,边缘位置设置第二翻边22,当绝缘支架20和线圈组30设置在塑磁支架10上时,第二圆筒21包围在第一圆筒11的外围,阻隔第一圆筒11与线圈盘100的接触,第二翻边22包围在第一翻边12的内侧,阻隔第一翻边12与线圈盘100的接触,保证良好的绝缘效果。

具体的,该绝缘支架20和塑磁支架10可以通过粘接或通过连接组件60的方式连接。其中,当两者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时,粘接点可以位于塑磁支架10的底部与绝缘支架20的底部的抵接处,第一翻边12与第二翻边22的抵接处,或者第一圆筒11与第二圆筒21的抵接处,本实施例对具体的粘接点并不加以限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当绝缘支架20和塑磁支架10通过连接组件60的方式连接时,连接组件60可以位于塑磁支架10的中心位置和/或边缘位置。

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当连接组件60位于塑磁支架10的中心位置时,连接组件60包括第一连接部61,该第一连接部61包括设置在第二圆筒21内壁的至少一个卡接部612和设置在第一圆筒11外部的至少一个卡挡部611。

卡接部612的端部朝向线圈组30的上表面延伸,且卡接部612的端部具有第一抵接面。卡挡部611的端部朝向线圈组30的下表面延伸,且卡挡部611的端部具有第二抵接面。

当第二圆筒21套设在第一圆筒11的外部时,第一抵接面抵接在第二抵接面上,以限制塑磁支架10和绝缘支架20朝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圆筒21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24,限位凸起24的端部朝向第二圆筒21的中心延伸,当第二圆筒21套设在第一圆筒11外部时,限位凸起24的端部抵接在第一圆筒11的外壁上。

参照图5所示,当连接组件60位于塑磁支架10的边缘位置时,连接组件60包括第二连接部62;第二连接部62包括设置在塑磁支架10边缘位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621、设置在绝缘支架20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622和依次穿射第一安装孔621和第二安装孔622的紧固件。当绝缘支架20设置在磁性支架上时,第一安装孔621和第二安装孔622通过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621和第二安装孔622均设置有多个,且第一安装孔621的数量与第二安装孔622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一安装孔62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622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第一圆筒11和第一翻边12与塑磁支架可以一体成型。第二圆筒21和第二翻边22与绝缘支架20也可以一体成型。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可以提高绝缘支架20和塑磁支架10的强度。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塑磁支架10的底部厚度由塑磁支架10的中心位置至塑磁支架10的边缘位置不同。基于线圈盘100上的线圈在沿线圈组30的径向方向上的绕制密度不同,导致其形成的磁场强度也各不相同,为保证线圈盘100均匀的加热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塑磁支架10的底部厚度可以设置为不同。具体的,基于间隔部处的磁场为两个线圈形成磁场的叠加,因此磁场强度较高,此处的塑磁支架10的底部厚度可以较小,从而形成较弱的导磁效果。而位于线圈盘100的边缘位置的磁场,磁感线发散方向较为分散,因此磁场强度相对较弱,此处的塑磁支架10的厚度可以较大,从而形成较强的导磁效果。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线圈盘100稳定且均匀的加热。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塑磁支架10的底部厚度由塑磁支架10的中心位置至塑磁支架10的边缘位置相同,塑磁支架10的底部厚度范围为1.2-2.0mm。基于塑磁支架10的底部厚度与线圈盘100的电感值和Q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两者随着塑磁支架10的厚度而增加,然而塑磁支架10过厚,又会导致其需要的安装空间较大,势必会增加使用该线圈盘100的电磁烹饪器具的体积,并且制备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塑磁支架10的底部厚度范围为1.2-2.0mm,在该范围内,既可以保证线圈盘100电感值和Q值有最佳数值,也能避免塑磁支架10厚度较大。

进一步地,塑磁支架10上设置有磁环40,磁环40位于线圈组30的中心位置,线圈组30的线圈围设在磁环40的外围。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100还可以设置有磁环40,基于线圈组30的中心位置,线圈形成的磁感线发散方向较为分散,并不利于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本实施例设置在磁环40位于线圈组30的中心位置,可以对中心位置的磁场起到有效的导磁效果,从而保证该线圈盘100中心位置的加热能效,提高其加热效率。具体的,该磁环40可以是安装在第一圆筒11的内侧,第一圆筒11内部设置有安装凸起13,安装凸起13的端部朝向圆筒的中心延伸,当磁环40设置在圆筒内时,磁环40抵接在安装凸起13上。通过将磁环40设置在圆筒的安装凸起13上,可以保证磁环40的安装稳定性,并且便于磁环40的安装和拆卸,通过调整安装凸起13的位置,还可以达到调整磁环40在圆筒内的安装位置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圈盘,通过设置塑磁支架、绝缘支架和线圈组,利用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塑磁支架代替现有线圈盘中的磁条,可以简化线圈盘的结构,从而减小其制造和装配过程的难度,提高制备效率,并且分布在塑磁支架中的磁性物质能够对磁感线的发散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提高电感量和Q值,从而提高线圈盘的加热效率,并改善其加热效果。通过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塑磁支架,可以增加塑磁支架的韧性,从而延长线圈盘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线圈组和塑磁支架之间设置绝缘支架,能够对两者起到绝缘作用,防止线圈组内电流过大时击穿线圈组的线束,保证了线圈组的安全正常的工作。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一种电磁烹饪器具,该电磁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线圈盘100。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磁烹饪器具可以是电磁炉、电磁水壶、电磁锅、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等,本实用新型对电磁烹饪器具的具体类型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烹饪器具,通过在线圈盘内设置塑磁支架、绝缘支架和线圈组,利用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的塑磁支架代替现有线圈盘中的磁条,可以简化线圈盘的结构,从而减小其制造和装配过程的难度,提高制备效率,并且分布在塑磁支架中的磁性物质能够对磁感线的发散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提高电感量和Q值,从而提高线圈盘的加热效率,并改善其加热效果。通过磁性物质和塑性物质注塑成型塑磁支架,可以增加塑磁支架的韧性,从而延长线圈盘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线圈组和塑磁支架之间设置绝缘支架,能够对两者起到绝缘作用,防止线圈组内电流过大时击穿线圈组的线束,保证了线圈组的安全正常的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