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眼间对比度调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方法

文档序号:9696262阅读:1315来源:国知局
基于两眼间对比度调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眼科测量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两眼间对比度调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物像不等(aniseikonia)指的是左右眼成像大小不等的现象,一般认为3%_5%的物像不等即可引起正常人双眼融合的困难及立体视觉的障碍。当两眼间成像相差太大引起融像困难,则称为病理性的物象不等。病理性的物象不等不仅妨碍正常双眼视觉的建立,同时还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视觉症状。屈光参差是物象不等发生的重要原因,且随着参差度数的增加物像不等现象会更加显著。除了单纯屈光参差,在弱视群体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屈光参差患者,物像不等也被认为可能是影响屈光参差性弱视视觉抑制重要因素,这在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尽管在存在视觉抑制的情况下,弱视患者由于弱视眼被压抑无法形成双眼视觉,从而不会因为物像不等而产生不适的症状,但是随着抗抑制训练的逐步开展,弱视患者的初级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此时物像不等有可能重新成为影响视力进一步提高以及弱视治疗的障碍。因此,对屈光参差性弱视中的物像不等现象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生机制研究,是在我们团队已有研究方向基础上的科学延伸,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单纯性屈光参差患者,特别是部分只能通过佩戴框架眼镜矫正的患者,物像不等的定量测量,能够为后续的个性化的利用光学改良框架镜矫正不等像提供更为有力的客观的依据。左右眼成像大小不等的这一临床现象早在1866年即已被提出。如前所述,物像不等指的是同一物体经双眼光学系统成像,在中枢整合后感知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的现象。物像不等的形成原因包括光学因素、视网膜解剖因素及知觉因素。其中,光学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以屈光参差为例,未矫正的轴性屈光参差会导致眼轴长的眼视网膜形成模糊像,模糊像通常显得更大;而通过框架眼镜矫正的屈光参差,则由于双眼矫正眼镜的放大率不一致而导致视网膜像大小不一。其次,由于视网膜细胞感受野在视觉中枢的空间对应特点,视网膜解剖因素也影响了物像不等的大小,比如一些眼科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物像不等。最后,物像不等有可能在视觉中枢整合时得到一定代偿,有研究显示,实验性不等像的受试者能在短短3天内即可代偿由于镜片放大率不一致导致的空间畸变。
[0003]物像不等的发病率在3%至30%不等,而且随着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及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开展,物像不等的症状将会更加常见。物像不等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主观不适症状,大部分的患者会出现视疲劳,头痛,部分患者还有畏光,阅读困难,恶心,复视等,这些症状会在视近或观察运动中的物体时加剧。
[0004]关于物像不等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包括空间不等像计(spaceeikonnometer)等多种测量仪器被发明生产并投入使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后人们发现,无论使用多么精确的仪器,物像不等的测量结果总是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即使是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试,结果也难以稳定。在众多的测量方法中空间不等像计曾被作为物像不等测量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体积庞大且检查必须要求被试者存在良好立体视功能,这些条件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该设备已停产,因此对物像不等的科学研究也一度停滞。而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基于计算机系统开发的程序软件,代表的如:AniseiknoiaInspector,目前已经更新至第三代,但由于其购买成本高,且目前仅用于正常患者筛查,应用时间较短其准确性和可重性还有待观察。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便携式的不等像检查本(NAT)是由日本学者粟屋发明,该检查本虽然携带操作简便但是普遍被认为可信度及重复性较低,严重低估不等像值,仅能作为参考。
[0005]尽管物像不等被认为是有可能影响弱视患者视觉发育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针对弱视患者的物像不等研究一直鲜有报道。这是由于根据传统的认识,弱视患者大部分存在视觉抑制,在双眼分视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形成双眼融像。因此目前在现有的不等像检查手段对弱视患者特别是抑制较重的弱视患者使用仍存在很大困难,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真实的双眼物像大小的差异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判断。
[0006]另一方面,屈光参差患者中的光学矫正手段是复杂的问题。光学数值计算的结果提示不同成因的屈光参差应该具有不同的矫正方式。例如,从理论值计算结果而言,轴性屈光参差中,框架眼镜矫正较角膜接触镜和屈光手术在消除物像不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而在屈光性屈光参差中却恰恰相反,这种现象被称为Knapp’s定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Knapp’s定律的应用非常有限,无论在轴性或者是屈光性屈光参差中,角膜接触镜及屈光手术通常都较框架眼镜矫正效果更佳。对于合并弱视的儿童而言,角膜接触镜及屈光手术这两种方法似乎也能够带来更大幅度的视力提高及双眼视功能恢复。究竟是光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物像不等的消除导致了这种改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至今尚未有定论。
[0007]那么对于屈光参差患者,是不是都只能通过接触镜或是屈光手术才能得到最理想的矫正效果?对于不适于上述两种矫正方式的屈光参差患者如何进行准确有效的光学改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功能及戴镜后的舒适性呢?所有上述的问题解决都依赖于准确的双眼物像不等的测量。与此同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通常很难立即分辨出一个屈光参差患者参差的性质,即便能够通过检查明确区分,部分患者也可能同时存在轴性和屈光性的混合因素,因此单单依据Knapp’s定律或者不论患者的实际情况均一律给予接触镜的做法都是不够科学严谨的。因此,只有通过患者真实的不等像值来进行个性化矫正才是最合理的。
[0008]物像不等的检查是获取不等像值最为直观简便有效的方式,对于一般的屈光参差患者免去了诸如眼轴的测量等检查成本,即便医生不能立即得出造成患者屈光参差的性质,也能通过测量结果了解患者实际的双眼物像大小的状态,并给予合理的矫正方式。综上所述,在屈光参差患者中进行精确的物像不等测量及比较不同的屈光矫正方法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回答这些长期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并指导进一步治疗方式的选择,对单纯的屈光参差患者和参差性弱视患者而言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两眼间对比度调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方法;本方法结合双眼间对比度整合的特点全面评价屈光参差患者的物像不等,以此获取到不等像值。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两眼间对比度调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3D眼镜模拟双眼分视条件下左右眼别分别呈现不同大小的视标图形,受试者比较两个呈现视标图形的大小,并将两视标图形大小调整至相等后,测量获取两视标图形实际大小的差值,随机多次重复测量两视标图形实际差值,多个差值的平均值为测量所需物像不等测量值;
2)调控两眼间视标的对比度对屈光参差患者的物像不等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