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3829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属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钢平台方面,相关文献采用螺栓连接或者贝雷架等对钢平台进行了标准化、模块化,以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已有的模块化钢平台结构均是立柱沿钢平台竖向全高向上贯通至平台顶,钢平台水平构件根据立柱间距形成空间受力体系。但由于实际结构的不同,核心筒平面形式及尺寸均有较大差异。这样,钢平台各个构件的模数很难与立柱间距吻合。为了能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只能增加非标准段。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种体系下的非标准段桁架数量较大,钢平台可周转率依旧不高。而且很多钢平台中,大量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其安装和拆卸等均对施工工效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开发可以适应不同核心筒平面形式及尺寸,而且提高周转利用率和施工工效的钢平台体系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包括主桁架片、次桁架片、柱顶支承转换装置、立柱、防侧倾装置、销轴,在立面上,主桁架竖杆、主桁架斜杆以及次桁架竖杆、次桁架斜杆均呈“双M”型布置;所述次桁架片在主桁架上弦杆、主桁架下弦杆及主桁架斜杆之间贯穿主桁架片,并以主桁架上弦杆和主桁架下弦杆为支承;与次桁架片交叉对应处;在主桁架上弦杆下部和主桁架下弦杆上部均焊接次桁架支承连接板,次桁架上弦杆上部和次桁架下弦杆下部等间距焊接多个连接板,次桁架支承连接板与连接板之间采用销子连接;所述柱顶支承转换装置的上部呈“U”型且支撑主桁架下弦杆;所述主桁架片之间、次桁架片之间均采用销轴连接。

所述主桁架上弦杆下部的次桁架支承连接板与次桁架上弦杆上部的连接板之间安装有防侧倾装置,连接销子从上向下依次贯穿次桁架支承连接板、防侧倾装置和连接板。

所述次桁架下弦杆的下部与主桁架下弦杆的上部直接接触,二者直交或斜交;连接销子从上向下依次贯穿次桁架支承连接板和连接板。

进一步,所述主桁架上弦杆与主桁架下弦杆之间的净高H1、次桁架片的总高度H2、防侧倾装置的高度H3满足如下关系:H1= H2+ H3+3mm。

进一步,所述主桁架斜杆沿主桁架下弦杆上缘的净距L大于主桁架弦杆的横向宽度B。

进一步,所述主桁架上弦杆、主桁架下弦杆、次桁架上弦杆、次桁架下弦杆均由双槽钢组成;主桁架竖杆、主桁架斜杆、次桁架竖杆、次桁架斜杆均采用H型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所有主桁架片之间、次桁架片之间均采用销轴连接,主桁架片与次桁架片之间采用承托与销轴连接,便于安装与拆卸;立柱与钢桁架下弦杆采用U型承托连接,主桁架与次桁架间采用贯穿式承托连接,且沿次桁架弦杆有个连接板,沿主桁架片长度方向和沿次桁架片长度方向,立柱间距均可调整;主桁架与次桁架之间可以直交也可以斜交,在不增加非标准节段的前提下钢桁架平台可以适应不同平面形式的核心筒,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钢平台的周转利用率且构造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的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图2所示的主桁架片与次桁架片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图2所示的主桁架片与柱顶支承转换装置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图2所示的主桁架片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A-A向结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B-B向结构剖视图;

图8是图1、图2所示的次桁架片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C-C向结构剖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D-D向结构剖视图;

图11是图3所示的防侧倾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3所示的防侧倾装置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图2所示的主桁架片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图2所示的次桁架片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桁架片;1.1、主桁架上弦杆;1.2、主桁架下弦杆;1.3、主桁架竖杆;1.4、主桁架斜杆;1.5、次桁架支承连接板;2、次桁架片;2.1、次桁架上弦杆;2.2、次桁架下弦杆;2.3、次桁架竖杆;2.4、次桁架斜杆;2.5、连接板;3、柱顶支承转换装置;4、立柱; 5、防侧倾装置; 6、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图13-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变支点销接式钢桁架平台,包括主桁架片1、次桁架片2、柱顶支承转换装置3、立柱4、防侧倾装置5、销轴6,图5-10所示,在立面上,主桁架竖杆1.3、主桁架斜杆1.4以及次桁架竖杆2.3、次桁架斜杆2.4均呈“双M”型布置;图1-14所示,所述次桁架片2在主桁架上弦杆1.1、主桁架下弦杆1.2及主桁架斜杆1.4之间贯穿主桁架片1,并以主桁架上弦杆1.1和主桁架下弦杆1.2为支承;与次桁架片2交叉对应处,在主桁架上弦杆1.1下部和主桁架下弦杆1.2上部均焊接次桁架支承连接板1.5,次桁架上弦杆2.1上部和次桁架下弦杆2.2下部等间距焊接多个连接板2.5,次桁架支承连接板1.5与连接板2.5之间采用销子连接;所述柱顶支承转换装置3的上部呈“U”型,支撑主桁架下弦杆1.2;所述主桁架片1之间、次桁架片2之间均采用销轴6连接 。所述主桁架上弦杆1.1下部的次桁架支承连接板1.5与次桁架上弦杆2.1上部的连接板2.5之间安装有防侧倾装置5,连接销子从上向下依次贯穿次桁架支承连接板1.5、防侧倾装置5和连接板2.5。所述次桁架下弦杆2.2的下部与主桁架下弦杆1.2的上部直接接触,二者直交或斜交。连接销子从上向下依次贯穿次桁架支承连接板1.5和连接板2.5。所述主桁架上弦杆1.1与主桁架下弦杆1.2之间的净高H1、次桁架片2的总高度H2、防侧倾装置5的高度H3满足如下关系:H1= H2+ H3+3mm。所述主桁架斜杆1.4沿主桁架下弦杆1.2上缘的净距L大于主桁架弦杆的横向宽度B。所述主桁架上弦杆1.1、主桁架下弦杆1.2、次桁架上弦杆2.1、次桁架下弦杆2.2均由双槽钢组成。主桁架竖杆1.3、主桁架斜杆1.4、次桁架竖杆2.3、次桁架斜杆2.4均采用H型钢。

具体实施时,首先按照设计图加工若干主桁架片1、次桁架片2、柱顶支承转换装置3、立柱4、安装防侧倾装置5、销轴6。然后,根据具体核心筒结构形式,通过计算和设计确定钢平台的布置形式。根据布置形式,将相应数量的主桁架片1、次桁架片2、柱顶支承转换装置3、立柱4、安装防侧倾装置5和销轴6运输至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的地面采用销轴6分别将主桁架片1、次桁架片2、立柱4组装成吊装单元。组装完成后,依次吊装立柱单元、柱顶支承转换装置5及主桁架单元。在吊装主桁架单元过程中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其侧翻。之后,采用“三钩轮换”法将次桁架单元穿过主桁架单元。贯穿完成后,及时在主桁架上弦杆1.1下部的次桁架支承连接板1.5与次桁架上弦杆2.1上部的连接板2.5之间安装防侧倾装置5。如此重复,直至所有次桁架单元全部安装至设计位置。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

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