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2844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样机模型加工结构。



背景技术:

机油泵是变速箱的关键部分之一,机油送到发动机各摩擦部位,使机油在润滑路中循环,以保证发动机得到良好的润滑,为离合器,同步器,齿轮等提供润滑用油,对于整车的性能、噪声和燃油经济性都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汽车变速器机油泵壳体的大批量生产都是采用压铸的方式,通过设计开发一套压铸模具,用压铸机生产毛坯,再用机器加工重要位置和重要尺寸。

但是,对于研发用的样机模型而言,由于需求量较少,通常只有几件,有时甚至只有一件,不可能像大批量生产一样,用压铸的方式生产,不断地调试打样,调试打样合格后再生产,这就对制作工艺有很高的要求,一般都是直接用数控机床加工,在调试尺寸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公差,导致报废率极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从而实现快速、高效地生产出合格优质的模型产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包括治具和设于所述治具上部的模型,所述模型上设有装夹位,所述治具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以及若干贯穿所述第一压板的销轴;所述第一压板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压板的下表面之间通过所述销轴定位,并通过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装夹位包括用于定位所述模型的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支撑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套设于所述模型内;所述模型包括圆形凹槽、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圆形凹槽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压板相抵接的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压板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模型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通孔内。

具体的,所述第一压板的横截面为圆形的板件。

具体的,所述第二压板的横截面为方形的板件。

具体的,所述第二压板相邻的两侧边用于确定X轴和Y轴方向,两侧边交接处设有用于确定方向的C角。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螺丝。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螺丝。

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均为圆柱形。

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件。

具体的,所述第一压板固定于加工平台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通过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定位,装夹汽车变速器机油泵,装夹快速,定位精确,提高了产品重要尺寸的稳定性,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降低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

1第一压板、11销轴、2第二压板、21C角、3模型、31第一固定件、32第二固定件、33圆形凹槽、34第一凸部、35第二凸部、36支撑件、37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2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包括治具和设于治具上部的模型3,模型3上设有装夹位,治具包括第一压板1和第二压板2,以及四个贯穿第一压板1的销轴11;第一压板1固定于加工平台(图中未标注)上。第一压板1的横截面为圆形的板件。第二压板2的横截面为方形的板件。第二压板2相邻的两侧边用于确定X轴和Y轴方向,两侧边交接处设有用于确定方向的21C角。

第一压板1的上表面和第二压板2的下表面之间通过销轴11定位,并通过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可选用螺丝。装夹位包括用于定位模型3的第一固定件31、第二固定件32和支撑件36,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和支撑件36均为圆柱形。第一固定件31的高度大于第二固定件32。第一固定件31为两个,第二固定件32为五个,第一固定件31套设于模型3内;模型3包括圆形凹槽33、第一凸部34和第二凸部35,圆形凹槽33下端设有与第二压板2相抵接的支撑件36,第一凸部34与第二压板2的上表面相抵接,模型3上设有若干通孔37,第二固定件32通过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通 孔37内,第二连接件可选用螺丝。

应用本实施例时,将模型3的装夹位和第二压板2之间根据X轴、Y轴、C角21设定坐标,通过螺丝将第二固定件32锁紧在第二压板2上,达到加工的要求,然后将第一压板1和第二压板2之间通过销轴11定位,并通过螺丝固定。最后将第一压板1固定于加工平台上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再切除模型3上的装夹位。

本实施例的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加工结构通过第一压板1和第二压板2定位、装夹汽车变速器机油泵模型,装夹快速,定位精确,提高了产品重要尺寸的稳定性,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降低加工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