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铸模的流道改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9390阅读:10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压铸模的流道改进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模流道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压铸模的流道改进。



背景技术:

生产一些壁厚较薄的产品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产品的壁厚生产时由于模具内压力,使得铝液注入时无法达到同步注入影响产品的质量;2、产品脱模时,由于浇口的体积较大,而产品与浇口的接触处壁厚较薄,容易造成产品变形;3、为了方便产品成形,通产选择与产品的接触面积较大的浇口,这种结构使得产品脱模后需要对产品进行修整,修整效率低下,不利于批量生产。为了解决上述三种问题,设计一种新的流道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压铸模的流道改进,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避免模芯出现气卷的现象、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脱模时不易变形、通过逐渐减小体积使得模具流道内的压力保持恒定、使得注入铝液的步骤保持同步、增加产品质量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压铸模的流道改进,包括主流道、第一辅助流道和第二辅助流道,所述的主流道的下端与第一辅助流道和第二辅助流道的起始端连通,所述的主流道后侧布置有产品,所述的第一辅助流道和第二辅助流道与产品的前侧对应,所述的第一辅助流道和第二辅助流道靠近产品一侧均布置有若干个一端与产品边缘相接的浇口,所述的浇口靠近产品的一端宽度逐渐变大、厚度逐渐变小直至与产品边缘齐平。

所述的第一辅助流道和第二辅助流道通过一根长条状流道与浇口相连。

所述的长条状流道与产品前侧对应,长条状流道的前侧中部与第一辅助流道和第二辅助流道的主体相连,长条状流道的下侧采用两端厚度逐渐减小的阶梯状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压铸模的流道改进,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避免模芯出现气卷的现象、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脱模时不易变形、通过逐渐减小体积使得模具流道内的压力保持恒定、使得注入铝液的步骤保持同步、增加产品质量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由下往上看时的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辅助流道的结构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辅助流道的结构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改进前的结构视图。

图示:1、主流道,2、第一辅助流道,3、第二辅助流道,4、浇口,5、长条状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压铸模的流道改进,如图1—4所示,包括主流道1、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所述的主流道1的下端与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的起始端连通,所述的主流道1后侧布置有产品,所述的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与产品的前侧对应,所述的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靠近产品一侧均布置有若干个一端与产品边缘相接的浇口4,所述的浇口4靠近产品的一端宽度逐渐变大、厚度逐渐变小直至与产品边缘齐平。

所述的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通过一根长条状流道5与浇口4相连。

所述的长条状流道5与产品前侧对应,长条状流道5的前侧中部与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的主体相连,长条状流道5的下侧采用两端厚度逐渐减小的阶梯状结构。

实施例

当采用这种流道结构的模具进行生产的时候,铝液从主流道1进入到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内,通过第一辅助流道2和第二辅助流道3上的长条状流道5将铝液进行分流,由于长条状流道5下侧采用阶梯结构,所以铝液的流动速度比较恒定,铝液能够同时从长条状流道5流入到浇口4位置,并通过浇口4注入到模芯的模腔内,使得整个产品能够同步注液,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由于浇口4与铝液的接触部位采用厚度较薄,宽度较大的结构,使得产品不会出现气卷现象,还能够方便产品出模以及产品精加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