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671751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所制得的产品主要用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P(聚丙烯)、PVC(聚氯乙烯)等塑料薄膜的表面涂敷,使其表面具有一定的抗静电性等领域。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电阻一般都^10140,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某些场所会引起火花、爆炸、吸尘等危害,因而需要进行防静电处理。抗静电剂分为低分子型抗静电剂与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目前市场上主要应用的是低分子型抗静电剂,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由于研究较晚、生产成本高等原因,应用较少。但是高分子型抗静电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永久的抗静电剂性、受湿度影响小等低分子型抗静电剂所没有的优点,只要其成本降低到一定范围,必将取代低分子型抗静电剂、成为市场主流。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从组成上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非离子型;从应用上又分为外用(涂覆)型和内用(内添加)型。现有技术中,《印染助剂》,Vol.20No.5公开了徐秀雯用甲醛、二甲胺、丙烯酰胺、硫酸二甲酯等合成用于涤纶纤维及织物的季铵盐阳离子抗静电剂,由如下三步合成(1)由甲醇、二甲胺、丙烯酰胺制备出胺甲基化的丙烯酰胺,(2)胺甲基化的丙烯酰胺与硫酸二甲酯反应生成丙烯酰胺的季铵盐单体,(3)将丙烯酰胺的季铵盐单体的水溶液进行聚合反应,最后得到用于涤纶纤维及织物的季铵盐阳离子抗静电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97739.9(公开号CN101045759)公开了徐俊伟等人提供的"苯乙烯或取代苯乙烯聚合物型季铵盐抗静电剂或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系用苯乙烯、环氧乙烷、卤化剂合成用于PP、PVC、PE、ABS等内添加的季铵盐高分子型抗静电剂,其合成过程复杂,整个过程需要20-30小时。以上现有技术,其合成工艺都比较复杂,需多步完成,生产成本较高,甚至还含有硫酸二甲酯、氯仿等毒性大的物质,污染环境,安全性和实用性差。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通过采用将含双键的不饱和阳离子季铵盐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等的多元共聚,从而提供一种简单工艺、一步完成、低毒无污染、抗静电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内容是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7</formula>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_900000,软化点》10(TC,透光率^醒。本
发明内容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齐"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即制得产品;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所述丙烯酸酯可以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可以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本发明的内容还可以是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8</formula>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900000,软化点》10(TC,透光率^90%。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即制得产品;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所述丙烯酸酯可以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可以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本发明的内容还可以是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9</formula>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900000,软化点^100。C,透光率》90%。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即制得产品;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所述丙烯酸酯可以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可以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本发明的内容还可以是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formula>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900000,软化点》10(TC,透光率》90%。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即制得产品;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所述丙烯酸酯可以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可以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下列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发明将含双键的不饱和阳离子季铵盐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等经多元共聚,提供一种含季铵盐阳离子的外用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该抗静电剂通过其支链上的季铵盐阳离子形成导电层而具有抗静电性;(2)本发明提供的抗静电剂性能优良,表面电阻约为110X1061QQ,其抗静电剂性能明显优于现有技术中的同类型高分子抗静电剂;(3)本发明采用"一步法"进行聚合,工艺简单,时间短,只需要4.5—9h,设备简单,只需一个普通的反应釜;采用的反应单体毒性小,没有高毒性的反应单体,采用的有机溶剂乙醇属于环保型溶剂,不会对人体与环境造成危害,无污染;(4)本发明产品特别适用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P(聚丙烯)、PVC(聚氯乙烯)等塑料薄膜的表面涂敷,使其表面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5)本发明生产工艺简单,操作容易、污染少、产品质量稳定、成本较低、实用性强。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产品分子量分布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8产品分子量分布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8产品分子量分布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5产品分子量分布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本发明下面的实施例仅作为对本
发明内容的进一步说明,不能作为本发明的限定内容或范围。实施例1: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l克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3克丙烯酸丁酯、0.01克过氧化苯甲酰、2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缓慢将温度升到7075°C,搅拌保温反应0.5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h聚合反应,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为110X101Q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图参见说明书附图1,软化点^10(TC,透光率>90%。实施例2: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2.0克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l克丙烯酸、5克丙烯酸甲酯、2克丙烯酸丁酯、0.02克过硫酸铵、9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缓慢升温到7075X:,在搅拌下保持l.O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8h,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9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3—7: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组分和重量比例组成见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注表中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它同实施例1或2,略;各实施例均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8: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l.O克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3克丙烯酸丁酯、0.05克偶氮二异丁腈、9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缓慢将温度升到7075°C,搅拌保温反应0.5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6h聚合反应,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为110X109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图参见说明书附图2,软化点^10(TC,透光率>90%。实施例9: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1.0克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1克丙烯酸、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l克丙烯酸丁酯、0.05克偶氮二异丁腈、卯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缓慢升温到7075。C,在搅拌下保持0.5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6h,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8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10: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2.0克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l克丙烯酸、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3克丙烯酸丁酯、0.05克过硫酸钾、9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缓慢升温到7075'C,在搅拌下保持0.5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6h,最后降温到50。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7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lh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S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4.0克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l克丙烯酸、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3克丙烯酸丁酯、0.05克过氧化苯甲酰、10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缓慢升温到7075°C,在搅拌下保持0.5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6h,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6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12: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5.0克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3克丙烯酸丁酯、0.2克过氧化苯甲酰、20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缓慢升温到7075"C,在搅拌下保持0.5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6h,最后降温到50°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6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13: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组分和重量比例组成见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注表中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它同实施例8、9、10、11或12,略;各实施例均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18: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5.0克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8克丙烯酸乙酯、0.2克过硫酸钾、20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缓慢将温度升到7075°C,搅拌保温反应1.0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8h聚合反应,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为110X107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图参见说明书附图3,软化点^10(TC,透光率》90%。实施例19: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2.0克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l克丙烯酸丁酯、0.05克过氧化苯甲酰、9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然后缓慢升温到7075。C,在搅拌下保持0.5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6h,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8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20—24: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组分和重量比例组成见下表<table>complex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column></row><table>注表中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它同实施例18或19,略;各实施例均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25: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0克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0.5克丙烯酸、8丙烯酸乙酯、0.05过硫酸钾、20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缓慢将温度升到7075°C,搅拌保温反应0.5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6h聚合反应,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为110X1011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图参见说明书附图4,软化点^10(TC,透光率>90%。实施例26: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2.5克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2克甲基丙烯酸甲酯、3克丙烯酸丁酯、0.05过硫酸铵、9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然后缓慢升温到7075"C,在搅拌下保持0.5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6h,最后降温到5(T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10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27: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一一丙烯酸酯与二烯丙基二甲華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5.0克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l克丙烯酸、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3克丙烯酸丁酯、0.05克过硫酸铵、90克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然后缓慢升温到7075'C,在搅拌下保持0.5h,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6h,最后降温到50。C,制得产品。产品可用镀锌铁桶包装出料。产品成膜后测得表面电阻110X109Q。本实施例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实施例28—32: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__丙烯酸酯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组分和重量比例组成见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注表中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其它同实施例25、26或27,略;各实施例均具有
发明内容部分所述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
发明内容所述均可实施并具有所述良好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900000,软化点≥100℃,透光率≥90%。2、按权利要求1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r,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3、按权利要求2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种或多种。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5、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900000,软化点^10(TC,透光率^90%。6、按权利要求5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所述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7、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CH3H<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4</formula>CH3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900000,软化点》10(TC,透光率》90%。8、按权利要求7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所述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9、一种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其特征是该抗静电剂为丙烯酸酯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其化学结构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5</formula>式中X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聚合链段;该抗静电剂的分子量为1000—900000,软化点^iocrc,透光率^90%。10、按权利要求9所述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a、取料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组成取各组分;b、反应将各组分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C,保温反应0.5lh,然后再升温到7577。C,并在此温度下进行48h聚合反应;所述含双键的季胺盐为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所述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如下化学结构式所示的丙烯酸酯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无规共聚物等丙烯酸酯与不饱和季铵盐无规共聚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按1~5份含双键的季胺盐、0~1份丙烯酸、2~8份丙烯酸酯、0.01~0.2份引发剂、20~200份无水乙醇的重量比例取各组分;将各组分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将温度升到70~75℃,保温反应0.5~1h,再升温到75~77℃进行4~8h聚合反应,制得产品。本发明采用“一步法”进行聚合,工艺简单,产品适用于PET、PP、PVC等塑料薄膜的表面涂敷,使其表面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文档编号C08F220/60GK101353390SQ20081004544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申请日期2008年6月29日优先权日2008年6月29日发明者叶伦学,吴学明,徐康林,李先德申请人: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