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54116阅读:来源:国知局
对 于适用轮辋产生位置偏差。
[0026] 另外,前述胎圈芯17的从前述胎踵部14至前述基面部12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以 及前述胎圈芯17的从前述胎踵部14至前述背面部13的轮胎宽度方向距离相等或者被制 成为该轮胎半径方向距离和轮胎宽度方向距离中的较短的一方为较长的一方的90%以上。 因此,能够使从适用轮辋作用于基面部12的力和从适用轮辋作用于背面部13的力相平衡。
[0027] 发明的效果
[0028]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抑制从适用轮辋作用于充气轮胎的大的力,并且能 够改善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基准状态的截面图。
[0030] 图2是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自由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
[0032] 如图1所示,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另外,适用轮辋30是指JATM(日本 机动车轮胎制造者协会)的年鉴(YEARBOOK)、ETRT0 (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织(European TireandRimTechnicalOrganization))的标准手册(STANDARDMANUAL)、TRA(轮胎和 轮辋协会(THETIREandRIMASSOCIATIONINC.))的年鉴(YEARBOOK)等中根据轮胎尺 寸规定的轮辋。
[0033] 适用轮辋30包括轮辋基部31、轮辋凸缘部32和隆起部33。轮辋基部31在沿着 轮胎宽度方向H和轮胎半径方向R的截面图中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延伸。轮辋凸缘部32 和隆起部33设置成从轮辋基部31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突出。轮辋凸缘部32布置 在轮辋基部31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的端部处,隆起部33布置成比轮辋凸缘部32靠 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轮辋凸缘部32从轮辋基部31突出的突出量比隆起部33从轮辋 基部31突出的突出量大。
[0034] 轮辋凸缘部32中的面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的内表面35形成为使得位于轮 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并且在截面图中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线部36和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 外侧并且在截面图中形成为凸曲线状的曲线部连续地设置。直线部36在前述截面图中沿 着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曲线部37在前述截面图中随着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向轮胎 半径方向R的外侧去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逐渐延伸。直线部36和曲线部37连 结在一起并且彼此间形成平滑的表面。
[0035] 隆起部33形成为在前述截面图中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凸出,并且隆起部33 的表面在前述截面图中形成为凸曲线状。
[0036] 在轮辋基部31的面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的表面中位于轮辋凸缘部32和隆起 部33之间的支撑面34在前述截面图中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向轮胎宽度方向H 的内侧I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直线状地逐渐延伸。支撑面34经由连结面38连 结至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
[0037] 连结面38在前述截面图中形成为凹曲线状。连结面38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 内侧I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逐渐延伸。
[0038] 连结面38与支撑面34以及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两者连结,并且在内表面 35和支撑面34之间形成平滑的表面。
[0039] 充气轮胎10具有中空的环形形状,该中空的环形形状与适用轮辋30配合形成轮 胎内腔(tirecavity)。充气轮胎10包括左右一对胎圈部11。
[0040] 左右一对胎圈部11均包括基面部12、背面部13和胎踵部14。基面部12面向轮 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基面部12由轮辋基部31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支撑。背面部13 面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背面部13由轮辋凸缘部32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O支 撑。
[0041] 如图2所示,胎踵部14连结基面部12的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的端部和背面 部13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的端部。在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之前的自由状 态下,胎踵部14在前述截面图中形成为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向轮胎宽度方向H 的外侧0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逐渐延伸的直线状或凹曲线状。胎踵部14在前 述截面图中形成为直线状。
[0042] 胎踵部14与基面部12之间的连结部15和胎踵部14与背面部13之间的连结部 16两者在前述截面图中均形成为凸曲线状。连结部15和连结部16两者的曲率彼此相等。 胎踵部14与基面部12之间的连结部15连接至胎踵部14和基面部12两者并且在胎踵部 14和基面部12之间形成平滑的表面。胎踵部14与背面部13之间的连结部16连接至胎踵 部14和背面部13两者并且在胎踵部14和背面部13之间形成平滑的表面。
[0043] 在左右一对胎圈部11中均埋设有胎圈芯17。各胎圈芯17相对于胎踵部14配置 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胎圈芯17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的端部和基面部12 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的端部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相同位置。胎圈芯17的 在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的端部比胎踵部14的在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的端部靠轮胎半 径方向R的内侧。胎圈部11的位于胎踵部14和胎圈芯17之间的部分中的最厚部分的厚 度为例如I.Omm至5. 0mm。
[0044] 基面部12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8和第二倾斜面19。第一倾斜面18在前述截面图 中相对于沿着轮胎宽度方向H延伸的假想基准线L倾斜,并且第一倾斜面18随着从轮胎宽 度方向H的外侧0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直线状地延 伸。另外,在前述截面图中第一倾斜面18相对于假想基准线L形成的倾斜角度0 1可以是 例如6. 5度以上且12度以下等。此外,倾斜角度0 1可以是大约8度。
[0045] 第一倾斜面18布置在基面部12的与胎圈芯17对应的部分中并且在该部分的在 轮胎宽度方向H的整个长度上布置第一倾斜面18。基面部12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 0的端部也包括在基面部12的对应于胎圈芯17的部分中,并且第一倾斜面18从轮胎宽度 方向H的内侧I连接至胎踵部14。第一倾斜面18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的端部以 及胎圈芯17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的端部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相同位置。
[0046] 第二倾斜面19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连接至第一倾斜面18。第二倾斜面19 布置在基面部12的比第一倾斜面18靠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的部分中并且在该部分的 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整个长度上布置第二倾斜面19。第二倾斜面19在前述截面图中相对 于假想基准线L倾斜。在前述截面图中,第二倾斜面19相对于假想基准线L形成的倾斜角 度9 2大于第一倾斜面18的倾斜角度0 1。另外,第二倾斜面19的倾斜角度0 2可以是 17度以上且23度以下等。此外,倾斜角度0 2可以是大约20度。
[0047] 另外,如图1所示,在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并且该充气轮胎10的内压 被设为大气压的无负荷的基准状态下,背面部13配置在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上或配 置成比内表面35靠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在图示的示例中,背面部13在前述基准状态 下配置于内表面35以沿着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延伸。另外,背面部13在轮辋凸缘 部32的内表面35的沿轮胎半径方向R的整个长度上配置于内表面35,并且背面部13与内 表面35实现非压力接触。
[0048] 在前述基准状态下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直线状延伸的平坦面部20形成于背面部 13的如下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与包括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的端部的胎踵部14连接。平 坦面部20配置于直线部36。平坦面部20在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的端部和胎圈芯17的 在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的端部配置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相同位置。
[0049] 在前述截面图中随着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向轮胎半径方向R外侧去而以面向 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的凹曲线状逐渐延伸的凹曲面部21形成于背面部13的如下部分: 该部分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与平坦面部20连接。凹曲面部21配置于曲线部37。
[00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图2所示的自由状态下,左右一对胎圈部11之间的间 隔被定义为的预设的基准间隔。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10的左右一对轮胎基准点Pl之间的 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间隔等于图1所示的适用轮辋30的左右一对轮辋基准点P2之间的轮 胎宽度方向H上的间隔。这里,各轮胎基准点Pl是指在前述截面图中的第一假想线Ml与第 二假想线M2之间的交点,其中,第一假想线Ml与基面部12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的 端部外接,第二假想线M2与背面部13的在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的端部外接。在图示的 示例中,第一假想线Ml位于第一倾斜面18上,第二假想线M2位于平坦面部20上。另外, 轮辋基准点P2是指在前述截面图中的第一假想延长线Nl与第二假想延长线N2之间的交 点,其中,通过朝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延长轮辋基部31的支撑面34得到第一假想延 长线Nl,通过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延长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