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54116阅读:来源:国知局
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的直线部36得到 第二假想延长线N2。
[0051] 另外,在如图1所示的基准状态下,左右一对胎圈部11之间的间隔也成为的前述 基准间隔。
[0052] 例如当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时,在左右一对胎圈部11朝向轮胎宽度方 向H的内侧I弹性变形并且左右一对胎圈部11之间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距离缩短的 状态下,适用轮辋30被配置在充气轮胎10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因此,胎圈部11在 使得胎圈部于轮辋基部31上滑动的同时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回复移动,而使得胎圈 部11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跨过隆起部33。因此,胎圈部11配置在轮辋基部31的位于轮辋 凸缘部32和隆起部33之间的部分处,并且由支撑面34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支撑。
[005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第一倾斜面18布置在基面部12的与 胎圈芯17对应的部分处并且在该部分的沿轮胎宽度方向H的整个长度上布置第一倾斜面 18。因此,如图2所示,胎圈部11的比胎圈芯17靠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的底部的厚度能 够根据第一倾斜面18的倾斜角度0 1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 侧I逐渐增大。因此,不管该底部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容易地使在前述 基准状态下胎圈部11的底部的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压缩率均等。此外,能够抑制基面部12 与轮辋基部31高强度地局部压接。因此,当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时,能够将充 气轮胎10平滑地安装于适用轮辋30并且相对于适用轮辋30高精度地定位胎圈部11。此 外,能够容易地使胎圈部11相对于适用轮辋30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以及轮胎半 径方向R上的位置在胎圈部11的整周上同等,并不管轮胎大小如何都能够改善均匀性。
[0054] 另外,由于基面部12形成有倾斜角度0 2大于第一倾斜面18的倾斜角度0 1的 第二倾斜面19,所以第二倾斜面19能够以比第一倾斜面18更高强度地与轮辋基部31压 接。因此,能够确保胎圈部11和轮辋基部31之间的密封性,还能够抑制胎圈部11相对于 适用轮辋30产生位置偏差。
[0055]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背面部13在前述基准状态下被配置于轮辋 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上或者配置成比内表面35靠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因此,在例 如充气轮胎10受到负荷而使得胎圈部11变形时,能够抑制背面部13局部地抵靠轮辋凸缘 部32。因此,能够抑制背面部13高强度地压接轮辋凸缘部32,能够抑制大的力从适用轮辋 30作用于充气轮胎10,并且,例如,能够改善乘坐舒适性。
[0056] 此外,背面部13的与胎踵部14连接的连接部形成有平坦面部20。因此,例如与连 接部随着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向轮胎半径方向R外侧去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 I逐渐延伸的配置相比,能够抑制连接部与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 过度分开。因此,当胎圈部11变形时,能够抑制背面部13对轮辋凸缘部32产生冲击从而 产生冲击力,并能够有效地抑制大的力从适用轮辋30作用于充气轮胎10。
[0057] 另外,由于背面部13在前述基准状态下配置于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上或者 配置成比内表面35靠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因此即使在使充气轮胎10的内压为正压、 例如使充气轮胎10具有正规内压时,也能够抑制背面部13局部地抵靠轮辋凸缘部32。因 此,能够使胎圈部11相对于适用轮辋30高精度地定位。此外,能够容易地使胎圈部11的 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以及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位置相对于适用轮辋30在胎圈部11 的整周上同等,并不管轮胎大小如何都能够改善均匀性。
[0058] 此外,背面部13在前述基准状态下配置于轮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上或者配置 成比内表面35靠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因此,例如,与前述基准状态下背面部13与轮 辋凸缘部32的内表面35压接的构造相比,能够限制如下的状态:在将充气轮胎10安装到 适用轮辋30的过程中当胎圈部11如上所述地回复移动时,背面部13抵着轮辋凸缘部32并 且阻碍胎圈部11的移动。因此,当将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时,能够使胎圈部11 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平滑地移动从而相对于适用轮辋30高精度地定位胎圈部11。此外,能 够容易地使胎圈部11的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以及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位置在胎圈 部11的整周上同等,并能够改善均匀性。
[0059] 另外,第一倾斜面18布置在基面部12的与胎圈芯17对应的部分处并且在该部分 的沿轮胎宽度方向H的整个长度上布置第一倾斜面18。因此,如图2所示,胎圈部11的比 胎圈芯17靠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的底部的厚度能够根据第一倾斜面18的倾斜角度0 1 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逐渐增大。因此,在前述基准状态 下,不管该底部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容易地使胎圈部11的底部的在轮胎 半径方向R上的压缩率均等。此外,能够抑制基面部12与轮辋基部31高强度地局部压接。 因此,当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时,能够将充气轮胎10平滑地安装于适用轮辋30 并且相对于适用轮辋30高精度地定位胎圈部11。此外,能够容易地使胎圈部11相对于适 用轮辋30的轮胎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和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位置在胎圈部11的整周上同 等,并且不管轮胎大小如何都能够改善均匀性。
[0060] 另外,由于基面部12形成有倾斜角度0 2大于第一倾斜面18的倾斜角度0 1的 第二倾斜面19,因此第二倾斜面19能够比第一倾斜面18更高强度地与轮辋基部31压接。 因此,能够确保胎圈部11和轮辋基部31之间的密封性,还能够抑制胎圈部11相对于适用 轮辋30产生位置偏差。
[0061] 另外,胎踵部14在前述截面图中形成为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向轮胎宽 度方向H的外侧0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逐渐延伸的直线状或凹曲线状。因此, 当如上所述地使胎圈部11跨过隆起部33时,能够防止由于胎踵部14被隆起部33卡住而 使胎圈部11的移动受到阻碍,并且能够使胎圈部11平滑地跨过隆起部33。因此,当将充 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时,能够使胎圈部11在轮胎宽度方向H上平滑地移动从而相 对于适用轮辋30高精度地定位胎圈部11。此外,能够容易地使胎圈部11的在轮胎宽度方 向H上的位置和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位置在胎圈部11的整周上同等,并且能够改善均匀 性。
[0062] 另外,由于胎踵部14和基面部12之间的连结部15以及胎踵部14和背面部13之 间的连结部16两者在截面图中均形成为凸曲线状,因此胎踵部14能够与基面部12和背面 部13两者连结并且在基面部12和背面部13之间形成平滑的表面。因此,能够使胎圈部11 更加平滑地跨过隆起部33,并且能够相对于适用轮辋30更高精度地定位胎圈部11。
[0063] 此外,由于胎圈芯17相对于胎踵部14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因此胎踵 部14不会被夹住,而基面部12能够在前述基准状态下被夹在胎圈芯17和轮辋基部31之 间。因此,例如与胎踵部14被夹在胎圈芯17和轮辋基部31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胎圈 部11高强度地压接轮辋基部31。因此,能够确保胎圈部11和轮辋基部31之间的密封性, 并且能够抑制胎圈部11相对于适用轮辋30产生位置偏差。
[0064] 另外,前述胎圈芯17从前述胎踵部14至前述基面部12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以及 前述胎圈芯17从前述胎踵部14至前述背面部13的轮胎宽度方向距离相等或者被制成使 得该轮胎半径方向距离和轮胎宽度方向距离中的较短的一方为较长的一方的90%以上,因 此,能够使从适用轮辋30作用于基面部12的力和从适用轮辋30作用于背面部13的力相 平衡。
[0065]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 内做出各种变更。
[0066] 例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背面部13在前述基准状态下配置于轮辋凸缘部32的内 表面35以沿着内表面35延伸。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背面部的平坦面部可以配置 于轮辋凸缘部的内表面,并且凹曲面部可以配置成比轮辋凸缘部的内表面靠轮胎宽度方向 的内侧。此外,例如,背面部可以配置于轮辋凸缘部的内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以沿着 该内表面延伸,并且背面部和轮辋凸缘部的内表面可以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状态 彼此平行地延伸。
[006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18布置在基面部12的与胎圈芯17对应的 部分处并且在该部分的沿轮胎宽度方向H的整个长度上布置第一倾斜面18。然而,本发明 不限于此。另外,在基面部12中可以不设置第二倾斜面19。
[006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基准状态下,背面部13配置在轮辋凸缘部32的 内表面35上或配置成比内表面35靠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I。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 如,背面部可以在前述基准状态下与轮辋凸缘部的内表面压接。
[0069]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背面部13与胎踵部14连接的连接部形成有平坦面部 20。然而,可以不设置平坦面部20。
[0070] 另外,在上述实施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