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354116阅读:来源:国知局
方式中,胎圈芯17相对于胎踵部14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 侧I。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胎圈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以及胎踵部在轮胎宽 度方向上的位置可以彼此重叠。
[007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胎踵部14与基面部12之间的连结部15和在胎踵部 14与背面部13之间的连结部16两者在前述截面图中均形成为凸曲线状。然而,本发明不 限于此。
[0072] 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胎踵部14在前述截面图中形成为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 H的内侧I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外侧0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逐渐延伸的直线状 或凹曲线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73] 另外,在不背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前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可以用公知的构 成要素替换,并且可以适当地组合前述实施方式。
[0074] 接下来,进行对以上说明的作用效果的验证试验。
[0075] 在验证试验中,准备了比较例和实施例1至实施例4这五个充气轮胎。
[0076] 在根据比较例的充气轮胎中,基面部、背面部和胎踵部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充气 轮胎的基面部、背面部和胎踵部不同。在根据比较例的充气轮胎中,胎踵部在前述截面图中 以凸曲面状鼓出。另外,第一倾斜面不是在基面部的对应于胎圈芯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 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布置,而是第一倾斜面的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配置在与胎圈芯 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此外,在前述基准状态下,背面 与轮辋凸缘部的内表面压接。
[0077] 采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作为根据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
[0078] 采用通过将根据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踵部替换为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 胎踵部所获得的轮胎作为根据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
[0079] 采用通过将根据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基面部替换为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 基面部所获得的轮胎作为根据实施例3的充气轮胎。
[0080] 采用通过将根据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背面部替换为图1和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 背面部所获得的轮胎作为根据实施例4的充气轮胎。
[0081] 关于比较例和实施例的各充气轮胎,对胎圈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 胎圈芯在轮胎半径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RFV、胎圈部和轮辋基部之间的密封性、轮辋组装 的容易性以及乘坐舒适性进行评价。
[0082] 当评价胎圈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时,首先,对于各充气轮胎,在胎圈 芯的整周上测量在前述基准状态下胎圈芯的中心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在测量结果 之中,得到胎圈芯的中心轴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的位置与胎圈芯的中心轴的位 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位置之间的差,并且在这些差的基础上对胎圈芯的在轮胎宽 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进行评价。另外,对胎圈芯的在轮胎半径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进行 了类似的评价。
[0083] 通过组装JATMA的年鉴、ETRTO的标准手册和TRA的年鉴等根据轮胎大小规定的 轮辋、使用市场有售的(例如,由国际测量器株式会社(KokusaiCo.,Ltd.)制造的)高速 均勾机(high-speeduniformitymachine)、并在同样规定的内压和负荷条件下进行测量 来评价RFV。
[0084] 通过组装规定的轮辋并且使用CT扫描测量机在规定的内压下测量轮胎和轮辋之 间的间隙来评价胎圈部和轮辋基部之间的密封性。
[0085] 通过感官试验来评价轮辋组装的容易性和乘坐舒适性。
[0086] 关于所评价的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胎圈芯的轮胎半径方向上 的位置的变化、RFV、胎圈部和轮辋基部之间的密封性、轮辋组装的容易性和乘坐舒适性,以 比较例的评价结果作为基准值100,以指数评价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评价结果。关于评 价项目中的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胎圈芯的轮胎半径方向上的位置的变 化、RFV以及胎圈部和轮辋基部之间的密封性,数值越低表示越优异。同时,关于轮辋组装 的容易性和乘坐舒适性,数值越高表示越优异。
[0087] 表1中示出了结果。
[0088] [表 1]
[0089]
[0090] 如表1所示,确认了根据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各充气轮胎在任意评价项目中均 等于或优于根据比较例的充气轮胎。
[009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2] 能够提供如下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能够抑制大的力从适用轮辋作用于充气轮 胎并且能够改善轮辋装配性能,从而改善均匀性。
[0093] 附图标记说明
[0094] 10 充气轮胎
[0095] 11 胎圈部
[0096] 12 基面部
[0097] 13 背面部
[0098] 14 胎踵部
[0099] 15、16 连结部
[0100] 17 胎圈芯
[0101] 18 第一倾斜面
[0102] 19 第二倾斜面
[0103] 20 平坦面部
[0104] 30 适用轮辋
[0105] 31 轮辋基部
[0106] 32 轮辋凸缘部
[0107] 35 内表面
[0108] H 轮胎宽度方向
[0109] I 内侧
[0110] 0 外侧
[0111] R 轮胎半径方向
[0112] L 假想基准线
[0113] 0 1、0 2倾斜角度
【主权项】
1. 一种充气轮胎,其安装于适用轮辋,其中, 均埋设有胎圈芯的左右一对胎圈部均设置有: 基面部,所述基面部面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并且由所述适用轮辋的轮辋基部从轮胎 半径方向的内侧支撑; 背面部,所述背面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由所述适用轮辋的轮辋凸缘部从轮 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支撑;以及 胎踵部,所述胎踵部连结所述基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和所述背面部的轮 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端部, 在所述充气轮胎安装于所述适用轮辋并且所述充气轮胎的内压被设为大气压的无负 荷的基准状态下,所述背面部配置于所述轮辋凸缘部的面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表面 上或者配置成比所述内表面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 在所述背面部与所述胎踵部的连接部中,形成在所述基准状态下沿着轮胎半径方向直 线状延伸的平坦面部, 所述基面部形成有: 第一倾斜面,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半径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截面图中,所述第一 倾斜面相对于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基准线倾斜,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面随着从轮胎 宽度方向的外侧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直线状地延伸;以及 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连接至所述第一倾斜面并且在所 述截面图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线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的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线的倾斜 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假想基准线形成的倾斜角度, 所述第一倾斜面配设在所述基面部的与所述胎圈芯对应的部分处并且在该部分的沿 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配设所述第一倾斜面, 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半径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截面图中,所述胎踵部形成为随着 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去而朝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延伸的 直线状或凹曲线状, 所述胎踵部与所述基面部之间的连结部和所述胎踵部与所述背面部之间的连结部在 所述截面图中均形成为凸曲线状,并且 所述胎圈芯相对于所述胎踵部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截面图中所述第一倾斜面相 对于所述假想基准线形成的倾斜角度为6. 5度以上且12度以下,并且, 在所述截面图中,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线形成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 一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线形成的倾斜角度,且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17度 以上且23度以下。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芯的从所述胎踵部至所述 基面部的轮胎半径方向距离以及所述胎圈芯的从所述胎踵部至所述背面部的轮胎宽度方 向距离相等或者被制成使得所述距离中的较短的一方为较长的一方的90%以上。
【专利摘要】在充气轮胎(10)安装于适用轮辋(30)并且充气轮胎(10)的内压被设为大气压的无负荷的基准状态下,背面部(13)布置在轮辋凸缘部(32)的面向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的内表面(35)上或者被配置成比内表面(35)靠轮胎宽度方向(H)的内侧,在背面部(13)与胎踵部(14)的连接部中,形成有在基准状态下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直线状延伸的平坦面部(20),由此能够抑制大的力从适用轮辋(30)作用于充气轮胎并且能够改善均匀性。
【IPC分类】B60C15/024
【公开号】CN105073452
【申请号】CN201480008416
【发明人】川上伸一郎, 川边浩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4年2月12日
【公告号】EP2957438A1, WO2014126098A1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