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撞梁总成、车辆的防撞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91507阅读:来源:国知局
具有间隙,该间隙可以根据实际布置需求来设定。虽然图1中显示了防撞梁本体I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吸能件3和一个第二吸能件5,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需要,第一吸能件3可以为两个或以上,第二吸能件5也可以为两个或以上,并且多个吸能件之间相互间隔布置,从而在防止或减轻自身变形的同时,可以将防撞梁本体I传递的撞击力更有效地分解到其安装位置的结构上,以提高吸收撞击能量的效果。
[0030]进一步地,或者可选择地,第一吸能件3和第二吸能件5形成为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柱状结构,例如可以为圆筒或者多边形优选地为四边形或六边形的中空柱。这样,在受到撞击时,由于中空柱状结构的周向壁受力均匀,而并不会产生朝向一侧的明显变形。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吸收撞击能量的能力,中空柱状结构内设置有支撑网状结构,该支撑网状结构的周向边缘和中空柱状结构的内周面连接,以提高中空柱状结构的周向壁的受力均匀性。
[0031]另外,在以上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和纵梁2和边梁4连接,如图1所示,优选地,第一吸能件3远离防撞梁本体I的端部(用于与纵梁2连接的端部)和第二吸能件5远离防撞梁本体I的端部(用于与边梁4连接的端部)同时连接有过渡板6,过渡板6用于连接纵梁2和边梁4,这样,吸能件和梁分别位于过渡板6的两侧,如图1所示,从而在撞击力的传递中,过渡板6也会相应地吸收一部分撞击能量。
[0032]另外,如图1所示,在一种结构中,防撞梁本体I包括平直段7和两端的弧形段8,弧形段8上设置有第一吸能件3和第二吸能件5,这样,由于弧形段8的凹部朝向车辆的主体,平直段7受到撞击时,一部分撞击力会顺着防撞梁本体I的长度方向传递到弧形段8处,并随后通过第一吸能件3和第二吸能件5吸收分解,从而降低平直段7处受到的撞击力。
[0033]另外,在以上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防撞梁总成的防撞性能,如图1所示,优选地,防撞梁本体I的前部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前部吸能结构9,这样,该前部吸能结构9将首先吸收一部分撞击力,从而减轻防撞梁本体I受到的撞击能量。
[0034]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前部吸能结构9的吸能能力,优选地,如图1所示,前部吸能结构9形成为截面形状为V型的折叠板10,V型的折叠板10的两个侧边连接于防撞梁本体I,以在折叠板10和防撞梁本体I的前表面之间形成空腔12,这样,在受到冲击时,折叠板10的两个板面将力分解到防撞梁本体I的上部和下部,同时,空腔12则为折叠板10提供了一定的变形缓冲空间。
[0035]另外,如图1所示,前部吸能结构9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段结构,从而便于装配,并在不同的撞击部分吸收撞击能量,例如,如图1所示,平直段7上设置有对应的折叠板10,两端的弧形段8处也对应形成有对应的折叠板10,而这三个折叠板10相互之间间隔布置。
[0036]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的防撞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车辆的防撞结构包括边梁4和纵梁2,并设置有以上任一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中,第一吸能件3与纵梁2连接,第二吸能件5与边梁4连接,例如,第一吸能件3和第二吸能件5焊接于过渡板6,过渡板6则与纵梁2和边梁4螺栓连接,这样,受到撞击时,同一端部的第一吸能件3和第二吸能件5可以相互辅助,而并不会发生或者发生轻微的变形,以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并分解撞击力,例如用作车辆的前防撞结构时,可以将撞击力分解到发动机的机舱纵梁和机舱边梁上,从而减少机舱受到的撞击力,防止发动机舱产生较大变形,提高了驾驶舱人员的安全性。
[0037]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和/或后防撞梁结构设置有以上的车辆的防撞结构,使得该车辆的前防撞性能和/或后防撞性能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和改进。
[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车辆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安装位置的纵梁(2)连接的第一吸能件(3)和用于与所述安装位置的边梁(4)连接第二吸能件(5),其中,所述第一吸能件(3)和所述第二吸能件(5)具有中空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3)和所述第二吸能件(5)沿着所述防撞梁本体(I)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吸能件(3)和所述第二吸能件(5)之间具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3)和所述第二吸能件(5)形成为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柱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3)和所述第二吸能件(5)两者远离所述防撞梁本体(I)的端部同时连接有过渡板(6),所述过渡板(6)用于连接所述纵梁(2)和所述边梁(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I)包括平直段(7)和两端的弧形段(8),所述弧形段(8)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吸能件(3)和所述第二吸能件(5)。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I)的前部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前部吸能结构(9)。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吸能结构(9)形成为截面形状为V型的折叠板(10),所述V型的折叠板(10)的两个侧边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本体(I)。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吸能结构(9)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段结构。9.一种车辆的防撞结构,所述防撞结构包括边梁(4)和纵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还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防撞梁总成,其中,所述第一吸能件(3)与所述纵梁(2)连接,所述第二吸能件(5)与所述边梁(4)连接。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和/或后防撞梁结构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防撞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防撞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车辆防撞梁总成、车辆的防撞结构和车辆。所述车辆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安装位置的纵梁连接的第一吸能件和用于与所述安装位置的边梁连接第二吸能件,其中,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具有中空结构,以能够明显减轻或防止弯折,从而更加有效地将碰撞力分解到其安装位置结构的各个部分,以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减少其安装位置结构的变形量。
【IPC分类】B60R19/34
【公开号】CN205202934
【申请号】CN201521105310
【发明人】刘振国, 王振峰, 王维松, 李少辉, 马君, 张 林, 朱春明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