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0619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驻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驻车架,尤指一种大型重型机车在定点移动或停车时的移动驻车架,该驻车架具有左右及长短调整,且机车驻车杆对应之支撑架能做左右微调,以迎合各种型式机车对应使用。



背景技术:

大型重型机车可以给爱好者带来骑乘驾驭感、吹风的自然感、排气声浪带给骑士更热血的心,而大型重型机车的重量约200公斤至350公斤左右,倘若车倒了需要有人协助扶起,若要单纯移动车辆至定点停妥也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一件事;

而为让大型重型机车于定点停车时能更省时省力,在美国专利检索注册号:USD636140 S1「Dolly to support a motorcycle kick stand」、注册号:US20110089662A1「Motorcycle side kickstand dolly」、注册号:US 5609461A「Motorcycle dolly」等前案中,显示有一种大型重型机车的辅助驻车架提供给使用者应用,让停车更加省时省力,其内容图示中所示,该所使用的板材面积过多,让整体重量增加不容易拿取,故,申请人提出美国专利申请号:15356575「MULTIPURPOSE STAND」该内容主要改良先前板件过多及过重,且无法有其他附加功用,该实用新型以一块板材裁切及立杆组合,让该驻车架具有轻巧及多样功用;

然,申请人认为先前实用新型仍然太过笨重且使用材料过多,无法达到轻巧及便利,缘此,另提出一项重量更轻且容易组装及调整便利之驻车架,提供使用者在大型重型机车静止时以后轮及驻车柱为轴心支点做移动,可轻省便利的移动车辆至定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驻车架,该驻车架包括一第一板件、一第一支撑架、一第二支撑架、一第一连接杆、一第二连接杆、一第二板件及一第三支撑架,该第一板件具有复数栓孔及一衔接孔、一斜板及一包覆部,该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设有一组滑轮及复数栓孔,该第一连接杆具有一连接孔及复数固接孔,该第二连接杆具有复数定位孔、复数固接孔及一连接孔,该第二板件具有复数定位孔及复数栓孔,该第三支撑架具有一组滑轮及复数栓孔,经该第一板件及第一连接杆衔接可做左右调整,经该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衔接可做长度调整,经该第二连接杆及第二板件衔接可做左右调整。

本实用新型驻车架能够有效解决大型重型机车移动的困难及人身安全装备置放的问题,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材料以一体冲压制成,提供降低重量及减少材料成本,且所有组件皆以ㄇ字形状或U字型状弯折设置,能提供更强化的承载结构,增加驻车架之实用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件衔接孔与第一连接杆的连接孔对应,第一连接杆以连接孔为中心,得于第一板件间可做向左或向右摆动,得以对各式大型重型机车的驻车杆的宽度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固接孔与第二连接杆的定位孔对应,第二连接杆间形成复数纵向排列的定位孔,藉由第二连接杆于第一连接杆间作长度调整及不同锁固点定位,得以对各式大型重型机车的后轮至驻车杆间的轴距的长度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的固接孔与第二板件的定位孔对应,第二板件的定位孔系以单数量设置,使固接孔与定位孔的栓固方式以三角点栓固,使第二板件得以依不同锁固点对大型重型机车的驻车杆的倾斜角度作左右调整。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的连接孔与第一板件的衔接孔对应,以提供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衔接的最短距离而无法承载时,使第二连接杆得以独立与第一板件及第二板件进行衔接设置使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固接孔可为两个固接孔且以斜角式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固定孔可为复数个固定孔且以斜角式交错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一板件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一连接杆作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二连接杆作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二板件作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二连接杆独立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实施利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实际使用实施利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驻车实施利示意图。

其中,1、驻车架,10、第一板件,100、斜板,101、栓孔,102、衔接孔,103、栓件,104、栓帽,105、包覆部,11、第一支撑架,110、滑轮,111、栓孔,12、第二支撑架,120、滑轮,121、栓孔,13、第一连接杆,130、连接孔,131、固接孔,132、栓件,14、第二连接杆,140、定位孔,141、固接孔,142、连接孔,15、第二板件,150、定位孔,151、栓孔,152、栓件,16、第三支撑架,160、滑轮,161、栓孔,2、摩托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之驻车架1包括一第一板件10、一第一支撑架11、一第二支撑架12、一第一连接杆13、一第二连接杆14、一第二板件15及一第三支撑架16,该各组件皆以一板体冲压成形,并利用ㄇ字形状或U字形状弯折,以强化结构体增加承载力,该第一板件10形成近似U字形之矩形弯折体,该提供大型重型机车之后轮所承载,其具有一斜板100、复数栓孔101、一衔接孔102、复数栓件103、一栓帽104及一包覆部105,该斜板100形成于第一板件10一侧,该栓孔101形成排列于第一板件10之平面两侧边及纵壁面间,而前述平面两侧边及纵壁面之栓孔101供与第一支撑架11之栓孔111及第二支撑架12之栓孔121对应,并由该栓件103栓固,该衔接孔102形成于第一板件10之一角处,该衔接孔102与第二支撑架12之其一栓孔121及第一连接杆13之连接孔130对应,并由栓件103及栓帽104栓固,该包覆部105系形成于第一板件10之斜板100的相对另一侧,且弯折形成L形状,该包覆部105供第二支撑架12抵靠,以增加第一板件10的承载强度,更降低变行率;

该第一支撑架11形成近似U字形之长矩形弯折体,其具有二者滑轮110及复数栓孔111,该滑轮110设于第一支撑架11之两端处,其中该滑轮110具有止档件供与煞车止滑使用,该栓孔111形成于第一支撑架11之平面及两侧纵壁面间,其中该栓孔111与第一板件10近斜板100之一侧之栓孔101对应,并以栓件103栓固;

该第二支撑架12形成近似U字形之长矩形弯折体,其具有二者滑轮120及复数栓孔121,该滑轮120设于第二支撑架12之两端处,该栓孔121形成于第二支撑架12之平面及两侧纵壁面间,其中该栓孔121与第一板件10一侧之栓孔101对应,并以栓件103栓固;

该第一连接杆13近似ㄇ字形之长矩形弯折体,其具有一连接孔130、复数固接孔131及复数栓件132,该连接孔130形成于第一连接杆13之一端,而该连接孔130与第二支撑架12之其一栓孔121及第一板件10之衔接孔102对应,并由栓件103及栓帽104与以栓固,该固接孔131形成于第一连接杆13之另一端,该固接孔131与第二连接杆14之定位孔140对应,并以栓件132衔接栓固;

该第二连接杆14近似ㄇ字形之长矩形弯折体,其一端形成圆矩形状,另一端形成斜角状,其具有复数定位孔140、复数固接孔141及一连接孔142,于第二连接杆14间之圆矩形状端处形成纵向排列之复数定位孔140及一连接孔142,而于另一斜角端处形成复数固接孔141,该定位孔140与第一连接杆13之固接孔131对应,而该定位孔140可依需使用长度于第一连接杆13间作位移调整,并以栓件132做栓固定位,该固接孔141与第二板件15之定位孔150对应,并以栓件152衔接栓固,该连接孔142形成于第二连接杆14之一端处,而该连接孔142得以与第二支撑架12之其一栓孔121及第一板件10之衔接孔102对应,并由栓件103及栓帽104与以栓固,然该第二连接杆14得以视所承载之车辆后轮至驻车杆间之距离作单独设置实施使用;

该第二板件15形成近似U字形之矩形弯折体,该提供大型重型机车之驻车杆所承载,其具有复数定位孔150、复数栓孔151及栓件152,该定位孔150形成于第二板件15之一侧,且与第二连接杆14之固接孔141对应,并由栓件152栓固,该栓孔151形成于第二板件相对角之两端处,且与第三支撑架16之栓孔161对应,并由栓件152栓固;

该第三支撑架16形成近似U字形之长矩形弯折体,其具有二者滑轮160及复数栓孔161,该滑轮160设于第三支撑架16之两端处,该栓孔161形成于第三支撑架12之平面及两侧纵壁面间,其中该栓孔161与第二板件15之栓孔151对应,并以栓件152栓固,藉此,本实用新型之驻车架1形成一提供不同形式及款式之大型重型机车所承载,并提供快速的在定点做车辆的移动;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第一板件10与第二支撑架12衔接示意图,该第一板件10一侧延伸形成一U形状之包覆部105,该包覆部105间形成部复数栓孔101,该栓孔101所形成位置与第一板件10一侧之栓孔101相对,而该包覆部105供第二支撑架12嵌设,以增加第一板件10的承载强度,更降低变行率;

如图4~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驻车架之连接作动示意图,如图4所示,系该第一板件10与第一连接杆13之衔接作动示意图,该第一板件10之衔接孔102与第一连接杆13之连接孔130对应,并以栓件103栓合,其中该第一连接杆13以连接孔130为中心,得于第一板件10间可做向左或向右摆动,使可对各式大型重型机车之驻车杆之宽度做调整;

再如图5所示,系该第一连接杆13与第二连接杆14之衔接作动示意图,该第一连接杆13之固接孔131与第二连接杆之定位孔140对应并以栓件132栓固,然该第二连接杆14间形成复数纵向排列之定位孔140,藉由第二连接杆14于第一连接杆13间作长度调整及不同锁固点栓固定位,使可对各式大型重型机车之后轮至驻车杆间之轴距作长度调整;

又如图6所示,系该第二连接杆14与第二板件15之衔接作动示意图,该第二连接杆14一端之固接孔141与第二板件15之定位孔150对应并以栓件152栓固,然该第二板件15之定位孔150系以单数量设置,使该固接孔141与定位孔150之栓固方式以三角点栓固,所以该第二板件15得以依不同锁固点的栓固对大型重型机车之驻车杆倾斜角度作左右调整;

如图6及图7所示,系第二连接杆14独立实施示意图,该第二连接杆14具有复数定位孔140、复数固接孔141及一连接孔142,该第二连接杆14独立使用为提供车辆之后轮至驻车杆间之距离如果小于第一连接杆13与第二连接杆14衔接之最短距离而无法承载时,其得以单一使用第二连接杆14一端之连接孔142与第一板件10之嫌揭孔102对应并以栓件103栓固,而第二连接杆14另一端支固接孔141与第二板件15之定位孔150对应,并以栓件152衔接栓固,形成一短轴距之驻车架1,使提供车辆的后轮至驻车杆间之距离较短时,得以独立以第二连接杆14作为第一板件10及第二板件15的衔接设置实施使用;

如图8及图9所示,系第一连接杆13及第二连接杆14之实施例示意图,其中该第一连接杆13之固接孔131可为两者固接孔131且以斜角式设置,而该第二连接杆14之固定孔140可为复数者固定孔140以斜角式交错设置所实施;然,如图9所示,系第一连接杆13及第二连接杆14连接,并将第一连接杆13一端栓固于第一板件10间对应,而第二连接杆14一端栓固于第二板件15间对应,其可提供较少螺栓锁固且保持原有的固持强韧度;

如图1至图10所示,藉由前述驻车架1之第一板件10、第一连接杆13、第二连接杆14及第二板件15的连结,使该驻车架1得以对应至各式摩托车2的承载,且可依据各式摩托车2之后轮与驻车杆间之轴距与宽距做适当调整,达到更便利及轻省的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