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板、吸能装置、转向管柱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01977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能板、吸能装置、转向管柱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板、吸能装置、转向管柱和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对于车辆而言,转向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转向管柱又是转向系统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由于传统的转向管柱无法进行溃缩变形,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驾驶员会在惯性作用下直接撞向方向盘,这时,传统的转向管柱很有可能会直接刺入驾驶室内,进而有可能对驾驶员造成致命的伤害,威胁到驾驶员的生命安全,故而现有的车辆对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特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能板、吸能装置、转向管柱和车辆,旨在提高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特性。
[0004]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吸能板,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方的吸能带;其中,吸能带的第一端与底板相连接,吸能带的第二端为自由端。
[0005]进一步地,上述吸能板中,吸能带的第一端与底板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
[0006]进一步地,上述吸能板中,吸能带的第一端与底板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
[0007]进一步地,上述吸能板中,吸能带与底板一体成型。
[000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能板,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方的吸能带;其中,吸能带的第一端与底板相连接,吸能带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具体安装时,本发明可以与转向管柱相连接,并通过压接装置夹紧吸能带。当转向管柱受到冲击力发生移动时,会带动吸能板的底板同步运动,底板运动的过程中,会对吸能带施加一拉力,将部分吸能带从压接装置中拉出,进而导致吸能带发生拉伸变形,即置于底板上方的吸能带变短,本实施例通过吸能带的拉伸变形和克服吸能带与压接装置之间的摩擦力做功来吸收转向管柱所受的冲击力,以吸收碰撞能量,改善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特性,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管柱刺入驾驶室内威胁到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0009]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压接板和上述吸能板;其中,吸能板的底板夹设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并且,吸能板的底板与第二支架相连接;第一支架夹设于吸能板的底板和吸能板的吸能带之间;压接板压接于吸能板的吸能带。
[0010]进一步地,上述吸能装置中,第二支架凹设有凹槽,吸能板的底板凸设有凸台,并且,凸台与凹槽相配合。
[0011 ] 进一步地,上述吸能装置中,压接板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一支架开设有长条孔,底板对应于长条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支架对应于长条孔的位置开设有连接孔;压接板与第二支架通过依次穿设于第三通孔、长条孔、第二通孔和连接孔的螺栓相连接。
[0012]进一步地,上述吸能装置中,吸能带开设有第一通孔,吸能带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一支架注塑连接。
[001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压接板和上述吸能板;其中,吸能板的底板夹设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并且,吸能板的底板与第二支架相连接;第一支架夹设于吸能板的底板和吸能板的吸能带之间;压接板压接于吸能板的吸能带。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整个转向管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载荷,底板沿着转向管的轴向向下运动,并带动吸能带沿着转向管的轴向向上运动,吸能带在运动过程同时受到拖拽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吸能带将会产生一定的拉伸变形。由于吸能带只能在压接板和第一支架夹设形成的空间内运动,不会产生其他方向的运动,故该吸能板具有较好的导向性能,此外,摩擦力做功和吸能带拉伸变形均可以消耗一部分车辆碰撞过程产生的能量,吸能板最终可以改善车辆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特性,减小车辆发生碰撞时驾驶员因转向管柱刺入驾驶室内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0014]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该转向管柱包括:转向管和上述吸能装置;其中,转向管与吸能装置的第二支架相连接。
[0015]由于吸能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故具有上述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0016]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转向管柱。
[0017]由于转向管柱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转向管柱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O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板、吸能装置、转向管柱和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2]吸能板实施例:
[0023]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底板I和设置于底板I上方的吸能带2 ;其中,吸能带2的第一端(图1中所示的右上端)与底板I相连接,吸能带2的第二端(图1中所示的左下端)为自由端。
[0024]本实施例中,吸能带2可以由高弹性钢制成,吸能带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吸能带I的材料和数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吸能带2可以通过冲压的方法与底板I 一体成型,当然,吸能带2也可以与底板I分开成型,然后通过焊接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0025]具体实施时,吸能带2可以与底板I平行布置,吸能带2的第一端与底板I的连接处可以为圆滑过渡。具体地,该连接处优选为圆弧过渡。
[0026]下面以本实施例中的吸能板安装于车辆的转向管柱为例,对该吸能板的吸能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027]安装时,可以将吸能板的底板I与转向管柱相连接,并通过压接装置夹紧吸能带
2。当转向管柱受到冲击力发生移动时,会带动吸能板的底板I同步运动,底板I运动的过程中,会对吸能带2施加一拉力,将部分吸能带2从压接装置中拉出,进而导致吸能带2发生拉伸变形,即置于底板上方的吸能带2变短,本实施例通过吸能带2的拉伸变形和克服吸能带2与压接装置之间的摩擦力做功来吸收转向管柱所受的冲击力,以吸收碰撞能量,改善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特性,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管柱刺入驾驶室内威胁到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0028]吸能装置实施例:
[0029]参见图1至图3,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该吸能装置包括: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4、压接板5和上述吸能板。其中,吸能板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30]本实施例中,吸能板的底板I可以夹设于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之间,并且,吸能板的底板I与第二支架4相连接。
[0031]具体地,底板I和第二支架4之间可以采用多种连接方式。举例来说,底板I的下表面可以凸设有凸台11,相应地,第二支架4上表面可以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与凸台11相配合;或者,底板I的下表面可以凹设有一凹槽,相应地,第二支架4上表面可以设置有一凸台,以与底板I下表面的凹槽相配合。当然,底板I与第二支架4之间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0032]第一支架3夹设于吸能板的底板I和吸能板的吸能带2之间,并且,第一支架3可以与车体相连接。压接板5压接于吸能板的吸能带2,以使吸能带2夹设于压接板5和第一支架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当作用于吸能带2上的力足够大时,可以使吸能带2从压接板5和第一支架3之间拉动滑出。
[0033]本实施例中,吸能板可以作为吸能装置中重要的吸能元件,下面以该吸能装置安装于车辆转向管柱中为例对该吸能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0034]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整个转向管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载荷,这些载荷中的很大一部分会通过转向管柱的转向管6传递到吸能装置中的第二支架4上,然后第二支架4会带动与之相连接的底板I沿着转向管6的轴向向下(即图2中所示的左上方)运动,由于吸能带3的第一端与底板I相连接,底板I会施加给吸能带2 —个沿着转向管6的轴向向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