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炼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9715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混炼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沫板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炼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单螺旋的挤出机,将颗粒原料熔化并螺栓挤压输送,在输送的同时注入发泡剂,然后在挤出机的末端设置挤出模具,对挤出模具处进行降温处理,实现泡沫板的成型,传统的单螺旋杆在挤压混炼的时候,原料和发泡剂被螺旋叶片阻隔,不能够将原料和发泡剂进行充分的混炼,导致发泡的效果不好,在泡沫板成型时,泡沫板不均匀,导致成品合格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够充分将原料和发泡剂进行混炼发泡的混炼组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炼组件,包括料筒和螺旋杆,所述螺旋杆套在所述料筒内,所述料筒上开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且所述第一进料口和所述第二进料口之间设有加热元件;

所述螺旋杆出料端还设有出料杆,所述出料杆和所述螺旋杆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杆和所述螺旋杆同轴线,所述螺旋杆和所述出料杆均套在所述料筒内;

所述料筒上开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置和所述出料杆位置对应;

所述出料杆包括光杆和挡块,所述挡块固定在所述光杆圆周面上,所述挡块和所述料筒内壁活动配合,所述挡块呈螺旋排列,各个所述挡块之间有轴向间隔。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使用时,通过电机驱动螺旋杆旋转,将颗粒原料从第一进料口输入,然后螺旋杆带动颗粒原料前进,在加热元件的加热作用下,原料被熔化,第二进料口通入发泡剂,然后发泡剂将融化的原料进行发泡,螺旋杆自身的旋转可以让发泡剂进行初步混合,由于螺旋杆的作用,对熔融原料形成了挤压,然后进入出料杆的位置,由于挡块的作用,混合料被挡块分割成多个小流,且挡块之间有间隔,各处的混合料可以互相流通,让其充分均匀的混合,然后挤向出口。

一种混炼组件优选的方案,各个所述挡块螺旋排列形成螺旋线,且所述螺旋线不止一条,各个所述螺旋线之间有周向间隔。

让混合料被分成更多的小流,出料杆在转动时,可以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料相互流通。

一种混炼组件优选的方案,各个所述轴向间隔相等,各个所述周向间隔相等。

一种混炼组件优选的方案,在同一圆周上,各个所述挡块对齐排列。

避免混合料的堵塞,在保证充分均匀混炼的同时,还保证了其流通性。

一种混炼组件优选的方案,所述料筒设有延长筒,所述延长筒为空腔结构,所述出料杆末端通过吊瓦固定,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延长筒上。

在被分成多个小流后,流入延长筒,在延长筒内进行汇合后再经过出口进入到造型模具,延长筒的作用在于,保证进入到造型模具处的混合料的密度能够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使得产品的产出合格率更高,质量更好。

一种混炼组件优选的方案,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延长筒的端面上。

相比从周面出料的方案,在刚开机时,出料口设置在延长筒的端面上,挤出的混合料先要将延长筒填满后才能完全挤出,在填满的这个过程中,混合料堆积进行了充分的混合,而且由于混合料后半段的动力主要靠螺旋杆的挤压实现输送的,将出料口设置在和螺旋杆同轴线的方向上,可以提高挤压力的转化,提高了挤压效率;传统的从周面出料,特别是出料口设置在正下方时,混合料在未填满延长筒时,就有一部分从出料口进入到通往造型模具的管道内,等最后填满时,将这部分混合不均匀的混合料推入到造型模具内,质量不佳。

一种混炼组件优选的方案,所述加热元件为发热套环。

发热套环为中高频电感加热,对料筒内的原料进行全方位的均匀加热,加热的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螺旋杆和出料杆的配合,让原料和发泡剂进行充分的混合,挡块对混合料起到了充分搅拌的作用,由于挡块螺旋排列、轴向间隔和周向间隔的设置,使得在搅拌的同时不会影响流体的正常输送,通过空腔的延长筒的设置,然后混合料进行最后的融合,使得进入到造型模具内的流体的密度更加的均匀,通过出料口设置在延长筒的端面上,提高了挤压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热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混炼组件,包括料筒1和螺旋杆2,所述螺旋杆2套在所述料筒1内,所述料筒1上开有第一进料口11和第二进料口12,且所述第一进料口11和所述第二进料口12之间设有加热元件13;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元件13为发热套环。发热套环为中高频电感加热。

所述螺旋杆2出料端还设有出料杆3,所述出料杆3和所述螺旋杆2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杆3和所述螺旋杆2同轴线,所述螺旋杆2和所述出料杆3均套在所述料筒1内;

所述料筒1上开有出料口14,所述出料口14位置和所述出料杆3位置对应;

所述出料杆3包括光杆31和挡块32,所述挡块32固定在所述光杆31圆周面上,所述挡块32和所述料筒1内壁活动配合,所述挡块32呈螺旋排列,各个所述挡块32之间有轴向间隔321。各个所述轴向间隔321相等,各个所述周向间隔322相等。

如图1、图2所示,各个所述挡块32螺旋排列形成螺旋线,且所述螺旋线不止一条,各个所述螺旋线之间有周向间隔322。让混合料被分成更多的小流,出料杆3在转动时,可以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料相互流通。

如图1、图2所示,在同一圆周上,各个所述挡块32对齐排列。避免混合料的堵塞,在保证充分均匀混炼的同时,还保证了其流通性。

如图1所示,出料杆3末端通过轴承固定,且出料口14在料筒1的正下方。

实施例二,区别于实施例一部分如下;如图2所示,所述料筒1设有延长筒4,所述延长筒4为空腔结构,所述出料杆3末端通过吊瓦33固定,所述出料口14设置在所述延长筒4上。所述出料口14位于所述延长筒4的端面上。在被分成多个小流后,流入延长筒4,在延长筒4内进行汇合后再经过出口进入到造型模具,延长筒4的作用在于,保证进入到造型模具处的混合料的密度能够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使得产品的产出合格率更高,质量更好。

在使用时,通过电机驱动螺旋杆2旋转,将颗粒原料从第一进料口11输入,然后螺旋杆2带动颗粒原料前进,在加热元件13的加热作用下,原料被熔化,第二进料口12通入发泡剂,然后发泡剂将融化的原料进行发泡,螺旋杆2自身的旋转可以让发泡剂进行初步混合,由于螺旋杆2的作用,对熔融原料形成了挤压,然后进入出料杆3的位置,由于挡块32的作用,混合料被挡块32分割成多个小流,且挡块32之间有间隔,各处的混合料可以互相流通,让其充分均匀的混合,然后挤向出口。相比从周面出料的方案,在刚开机时,出料口14设置在延长筒4的端面上,挤出的混合料先要将延长筒4填满后才能完全挤出,在填满的这个过程中,混合料堆积进行了充分的混合,而且由于混合料后半段的动力主要靠螺旋杆2的挤压实现输送的,将出料口14设置在和螺旋杆2同轴线的方向上,可以提高挤压力的转化,提高了挤压效率;传统的从周面出料,特别是出料口14设置在正下方时,混合料在未填满延长筒4时,就有一部分从出料口14进入到通往造型模具的管道内,等最后填满时,将这部分混合不均匀的混合料推入到造型模具内,质量不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