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311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自动分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进行血液、尿等生物试料的定量、定性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特别涉及具备了将试料容器传送至分析装置的传送装置的自动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进行像血液、尿那样的生物试料的定量、定性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以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较多患者检体的大医院、临床检查中心为中心显著普及,根据处理能力,开发了大型、中型、小型的各种自动分析装置。特别是在对多个检体进行分析处理的大型装置的情况下,在将多个装有检体的检体容器保持在被称为检体架的支架上的状态下,经由传送线(传送装置)传送至多个分析装置。在上述的装置中,检查技师只要将检体架投入至检体架投入口中,就能自动执行直到输出分析结果。

在该情况下,在利用皮带输送机状的传送线传送已投入至检体架投入口的支架的途中,利用传送线上的条形码读取装置,对检体架的支架种类、以及检体进行识别并分析。作为上述的自动分析系统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自动分析系统。

专利文献2中,将多个分析单元沿着由皮带输送机构成的传送线配置,在该传送线的一端侧配置支架供给部,在另一端侧配置支架回收部。此外,在支架回收部的前方配置有支架的待机部,从而能自动进行再检查。

此外,已知有如专利文献3那样的自动分析装置,其通过对于每个检体架区分检体种类,从而按照每个种类对收纳于试料容器的多种试料(检体)在相同的分析系统工作时从试料传送到分析结果的测定数据登录为止始终进行自动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3258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0-2135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03-2553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测定结果不同的情况下,装置本身具有自动进行重新测定的自动再检功能。各设备根据应用,切换该自动再检的有效和无效并进行运用。

在自动再检有效的运用时,常常有对如微量检体等那样不希望自动再检的检体进行测定的状况。自动再检功能是根据初次的测定结果判断装置是否要重新测定,并自动重新测定的功能,至少在输出初次的测定结果之前,检体在支架待机部进行待机,从装置无法取出检体。微量检体大多情况下没有进行重新测定的检体量,希望尽可能在初次测定的检体分注完成后,立刻从装置取出。想要立刻从装置中取出的检体没必要地滞留在装置内,因此有时会成为支架堵塞的一个原因,从而使测定的吞吐量降低。在希望将相同的检体容器直接用其他的分析装置进行测定等情况下,到测定为止需要时间。

因此,存在以下要求:在上述的检体的情况下,要求将自动再检设为无效来测定上述的检体。然而,现状是:在切换自动再检模式的情况下,需要将装置从测定状态返回至待机状态,到再次测定为止会花费时间。

作为该解决方案,考虑在进行测定的检体信息中附加自动再检的有效、无效信息的方案。然而,在能搭载多个检体容器的情况下,若将使自动再检有效的检体和使自动再检无效的检体混合在1个支架中来行设置,则到输出使自动再检有效的检体的初次测定结果为止,对于自动再检无效的检体也不能取出,很不方便。因此,与以检体为单位相比反而是以支架为单位切换自动再检的使用性更好。

在以支架为单位进行切换的情况下,考虑如下方案:与按照每个现状检体种类来定义用于识别检体架的支架id的范围的情况相同,预先定义自动再检无效的支架id的范围,通过识别本支架id从而对于搭载于该检体架的检体使自动再检无效。

然而,在该情况下,按照多个检体种类的每一个来定义支架id的范围,并且按照每个检体种类定义自动再检无效的支架id的范围,因此需要进行将检体种类与有无自动再检相乘的数量的范围设定,支架id的范围变得复杂,操作人员有可能将检体搭载到错误的检体架上。

此外,根据当天的状况,微量检体测定数发生变化,因此若将支架id范围设定得较窄,则检体架不够,或者若将支架id范围设定地较宽,则除此以外的检体架无法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高效地使用检体架,以不中断测定的方式切换自动再检的有效无效的自动分析装置。而且,提供一种除了切换自动重检的有效无效以外,使用检体架来切换各种各样的装置运用模式的自动再分析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代表性的结构如下所述。

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包括:进行试料的分析的分析模块、对搭载了收纳有试料的检体容器的检体支架进行投入的投入部、以及将该检体支架从所述投入部传送至所述分析模块的传送线,该自动分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存储部,其对所述自动分析装置的运用模式进行存储;检测部,其对投入至所述投入部中的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检测部的该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检测,对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该运用模式进行切换,所述控制部对于在该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之后从所述投入部向所述传送线传送的该检体支架,应用切换后的运用模式。

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可以定义成运用模式开启支架和运用模式关闭支架这2种,也可以定义为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这1种,在每次识别该支架时切换运用模式开启、关闭。

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也可以设成以一般检体、紧急检体共通地进行切换,也可以设为利用一般检体的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和紧急检体的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分别进行切换。

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不限于传送检体的支架,也可以是能利用传送线进行传送的附加有支架id的物体。

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识别可以使用切换专用支架来运用,而不是支架id。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设为与用于通常的测定的支架形状不同的切换专用的支架形状,并具备对该支架形状进行识别的单元,从而对切换专用支架进行识别并切换运用模式。

也可以通过实施涂抹特殊颜色作为切换专用支架,并具备对支架的涂抹颜色进行识别的传感器,从而识别切换专用支架,并切换运用模式。

运用模式的切换用支架的识别可以通过在支架上设置粘贴有运用模式切换用的条形码而不是支架id的测试管,并对测试管的条形码进行识别,从而切换运用模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支架设为自动再检模式等装置运用模式的切换开关来使用,从而能高效地使用在运用中所使用的支架,并且能持续测定地切换运用模式。

能利用自动再检等待,缓解在装置内发生支架的堵塞,能从装置中取出检体而不等待测定结果的输出,能进行高效的运用。

不需要进行将检体种类与有无自动再检相乘得到的支架id的范围设定,因此没有由于支架id的范围的复杂化导致产生的操作人员将检体搭载在错误的检体支架上的风险。

在将支架按照投入顺序排列在供给线上来进行设置时,通过插入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能容易地在视觉上了解在投入装置前从哪个支架开始切换运用模式,并能防止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概要结构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用于设定自动再检切换用支架的支架id的画面。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投入部的支架设置例。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再检切换用支架的识别处理流程。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初次测定时的自动再检切换处理流程。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再检测定时的自动再检切换处理流程。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再检的状态的画面。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用于设定数据异常值检查的切换用支架的支架id的画面。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数据异常值检查的切换用支架的识别处理流程。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输出测定结果时的数据异常值检查处理流程。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用于设定主机请求查询的切换用支架id的画面。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主机请求查询的切换处理流程。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主机请求查询的处理流程。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析模块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中使用的运用模式是指对于搬入至装置的检体架等传送对象进行控制的方法、满足某个条件时进行显示的方法、或者装置与主机有无通信等各种模式。在运用模式中,存在满足了某个条件时装置自动执行或者不执行规定的控制(在控制中,包含有检体架的传送控制、通知控制、显示控制等)的模式、或者虽然执行但满足某个条件时自动执行不同的控制的模式。

此外,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与一般检体的支架不同,不设想搭载一般检体的情况,因此也可以是不搭载一般检体的形状、结构,在本说明书中方便起见称为支架。

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是用于将运用模式的切换通知给装置的构件,是能搬入至装置的结构即可。为了成为能搬入至装置的结构,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是至少底面的纵横长度与一般检体架相同的构件。

实施例1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于利用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来切换运用模式的示例进行说明。此处的运用模式的示例是自动再检模式。对于第1实施方式引用表示实施例的图1~图8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概要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系统(自动分析装置)包括:检体架投入部1、id读取部2、传送线3、检体架待机部4、分析模块5、6、7、检体架回收部8、以及整体管理用计算机9。

检体架投入部1是对分别保持多个检体(试料)的多个检体架进行投入的部分。分析模块5、6、7沿着传送线3配置,并且进行能从传送线3拆卸的连接。上述的分析模块的数量能任意地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模块数量3个的情况。

传送线3根据分析请求将从检体架投入部1传送至分析模块5、6、7、或者传送至对在分析模块5、6、7的分析完成后的检体进行保持的检体架待机部4、或者将没有分析请求的检体架传送至检体架回收部8。

此外,具备整体管理用计算机9,其进行检体架投入部1、id读取部2、传送线3、检体架待机部4以及检体架回收部8内所需要的控制。在整体管理用计算机9上还连接有输入所需要的信息的操作部10、以及显示分析结果的显示部11。此外,在整体管理用计算机9上,包括存储自动分析装置的运用模式的存储部、以及基于存储在存储部上的运用模式控制装置的控制部。控制部能切换运用模式,能将切换后的运用模式应用到装置上。

在被检体支架保持的检体上具有用于表示与检体相关的属性信息(受理编号、患者姓名、请求分析项目等)的检体id,而且在检体架上具有表示支架编号等支架识别信息的支架id。此处,支架id是指对各个支架独一无二地进行识别的标识的意思,作为代表性的标识能例举条形码、rfid。此外,还能在支架上设置支架识别用的孔,根据有无孔的信息唯一地决定支架。能利用透射型或者反射型传感器等识别孔的有无,该孔也相当于标识。例如,通过使用有无孔的2值的组合,装置能将其转换成2值化后的数字或10进位数,并作为支架标号等支架识别信息进行识别。

置于检体架投入部1的检体架通过传送线3进行传送,在检体架移至传送线3上时,利用id读取部2读取检体id、检体架id,并发送至整体管理用计算机9。整体管理用计算机9基于其属性信息,根据被请求的分析项目决定利用哪个分析模块来进行实施。

接着,利用图14,对分析模块5、6、7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用于表示分析模块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示出生化学自动分析装置作为一个示例。

在反应盘101的圆周上排列有混合血液或尿等检体(试料)和试剂的多个反应容器102。在试剂盘109中的圆周上能载置多个试剂瓶110。在反应盘101的附近设置有传送线117,其对搭载有测试管等收纳了试料的检体容器115的检体架116进行移动。在反应盘101与试剂盘109之间设置有能旋转和上下移动的试剂分注机构107、108,并且具备试剂探针107a。在试剂探针107a上连接有试剂用注射器118。在反应盘101与传送线117之间设置有能旋转和上下移动的样品分注机构111,并且具备样品探针111a。在样品探针111a上连接有试料用注射器119。样品探针111a以旋转轴为中心绘制圆弧同时进行移动,来从检体容器115向反应容器102进行检体的吸入吐出。

在反应盘101的周围配置有清洗机构103、光源、分光光度计104、搅拌机构105、106、试剂盘109、传送线117,清洗机构103与清洗用泵120连接。在试剂分注机构107、108、样品分注机构111、搅拌机构105、106的动作范围上分别设置有清洗槽113、130、131、132、133。在检体容器115中包含有检体,检体容器115载置于检体架116上,并被传送线117运送。

各机构与控制器121连接,该控制器121对各机构进行控制。

从光源照射的光照射至在反应容器102内混合的检体与试剂的混合液。利用分光光度计104接收照射的光,控制器121根据该光量(混合液的透射光、散射光的光量)计算包含在检体中的规定成分的浓度。另外,试剂根据分析项目而不同。由此进行生化学自动分析。

图2是设定检体架id的画面。

检体种类设定201是对针对血清、尿等5种的检体测定用的检体架id的范围进行设定的区域。在本例中,一般检体用支架与紧急用支架能分别按照每个种类进行设定,一般检体用支架的支架id使用50000系列,紧急用支架的支架id使用40000系列,在该范围中,对按照每个检体种类使用的支架id的范围进行设定。

自动再检模式开启支架202是对将自动再检设为有效的支架id进行定义的区域,自动再检模式关闭支架203是对将自动再检设为无效的支架id进行定义的区域。能设定最大4个支架。操作人员进行设定使得上述各个支架id不重复。操作人员按下登录按钮204从而将设定后的支架id存储在整体管理计算机9的存储部中。另外,通过按下取消按钮205从而能中断支架设定,操作人员能从该画面退出。

由此,将使自动再检有效的支架id和使自动再检无效的支架id存储在装置中,具有所设定的支架id的检体支架成为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因而,操作人员能将任意的检体支架设定作为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

另外,自动再检是指装置自动检测到规定的测定项目的测定结果为基准值外的情况,并再次进行该测定项目的分析。

图3是设置于支架投入部1的检体支架的设置例。

在本示例中,每一个检体支架能设置有最大5个检体的检体容器。在检体架投入部1,按照想要测定的顺序对设置有检体的支架进行设置。是存在具有以自动再检模式测定的多个检体架302与不想以自动再检模式测定的检体架304的情况的示例。

通常,以自动再检模式应用的情况下,在检体架投入部1中设置有自动再检模式开启支架301、接着是以自动再检模式测定的多个检体架302,接着按照以下顺序设置支架:自动再检模式关闭支架303,接着是不想以自动再检测定的检体架304,接着是自动再检模式开启支架305。

此时,更优选的是若对于自动再检模式开启支架301、303、自动再检模式关闭支架302预先附加用于与测定用的检体支架(302、304)区别的标记,则在对支架进行装置投入前能容易确认自动再检模式的支架,从而能防止误操作。

在完成将支架设置到投入部后,在利用操作部10的操作画面启动测定开始时,装置状态从待机状态转移至测定状态,设置于支架投入部1的支架按照支架301、302、303、304、305的顺序被传送线3传送,对利用id读取部2读取到的支架id和设置于支架中的检体的检体id进行识别。另外,若预先在待机状态下将初始状态设定为自动再检有效,则不需要自动再检模式开启支架301。

通过利用id读取部2读取支架301,从而装置对于之后搬入的支架,装置识别到自动再检模式为有效的支架,并且应用自动再检有效模式过了一会儿,通过利用id读取部2读取支架303,从而装置对于之后搬入的支架,装置识别到自动再检模式为无效的支架,并且应用自动再检无效模式过了一会儿,通过利用id读取部2读取支架305,从而装置对于之后搬入的支架,装置识别到自动再检模式为有效的支架,并且与上述相同,装置应用自动再检有效模式由此,能仅对支架304应用自动再检无效模式。

图4是表示自动再检切换用支架的支架id的识别处理流程的图。

在步骤401中,id读取部2读取传送来的支架id。在步骤402中,根据读取到的支架id与利用图2的支架设定画面设定的支架id信息,控制部对支架的种类进行判定。

支架id为自动再检模式开启支架时,在步骤403中控制部将自动再检模式设定为开启。在之后的步骤405中,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

支架id为自动再检模式关闭支架时,在步骤404中控制部将自动再检模式设定为关闭。在之后的步骤405中,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

在步骤402中,支架id为一般检体用支架或者紧急检体用支架时,进行图5的初次测定支架的处理。

另外,由于上述支架未搭载有作为测定对象的检体容器,因此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而不会经过分析模块5、6、7中的任一个。

图5是表示初次测定时的支架处理流程的图。

在步骤502中,以识别到的检体支架为单位,控制部对图4中判定的自动再检模式进行确认。

在自动再检模式为开启的情况下,在步骤511中,控制部将在用于管理测定支架的支架测定管理信息中本支架的支架自动再检为有效的情况存储于存储部中。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支架为单位进行存储,但也可以利用以设置于支架的检体为单位进行管理的检体管理信息存储自动再检信息。

在自动再检模式为关闭的情况下,在步骤512中,控制部将本支架的支架自动再检为无效的情况存储于存储部中。

对于在步骤503中设置于该检体支架的全部检体,判定是否有测定请求项目。

在对于该检体支架有请求项目的情况下,在步骤504中基于请求项目,生成用于决定将该检体支架以怎样的顺序传送至哪个分析模块的支架传送计划。在步骤505中,基于支架传送计划,按照顺序传送至所需的分析模块。利用分析模块对于传送至各分析模块的检体支架的检体的所需要的请求项目进行测定。

在向测定所需要的全部分析模块传送结束后,在步骤s506中,控制部对该检体支架的自动再检信息进行确认。在自动再检为开启的情况下,在步骤507中,控制部经由传送线路向支架待机部传送该支架,到初次测定结果输出为止,在待机部进行待机。

在自动再检模式为关闭的情况下,在步骤508中,控制部将该支架传送至支架回收部,而不会在支架待机部进行待机。传送至支架回收部的支架能够由操作人员从装置中取出。

图6是表示再次测定时的支架处理流程的图。

若输出1份检体的测定结果,则在步骤602中基于测定结果进行再检请求的生成。

在步骤603中,在该检体的支架自动再检为关闭的情况下,该支架已经进行回收,因此直接结束处理(步骤604)。

在支架自动再检为开启的情况下,在步骤605中,控制部对搭载于该支架的检体是否完成输出全部测定结果(或者是否结束测定)进行判定。

该支架的检体为未完成输出全部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下,在步骤605中,该支架继续在支架待机部进行待机。

该支架的检体为已完成输出所有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下,在步骤607中,控制部对该支架的所有检体判定是否有再检请求。此处,控制部对各项目的测定结果是否在基准值内进行确认,即使在判定为只有1个项目在基准值外的情况下,也判定为有再检请求。

在没有再检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610中从支架待机部传送至支架回收部。在有再检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608中基于再检请求项目,生成用于决定将该检体支架以怎样的顺序传送至哪个分析模块的支架传送计划。

在步骤609中,基于支架传送计划,按照顺序传送至所需的分析模块。利用各分析模块对传送至各分析模块的检体支架的检体的所需要的请求项目进行测定。

图7是表示显示于显示部的自动再检的状态显示画面的图。

701是自动再检模式显示,控制部将自动再检的状态输出至如装置状态、时钟显示那样持续显示的区域

自动再检模式显示在识别到自动再检开启支架时变为自动再检开启显示,在识别到自动再检关闭支架时变为自动再检关闭显示。由此,操作人员能事先确认下一个投入的检体支架的自动再检模式。该显示在测定状态下针对每一个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检测进行切换,因此能实时地确认当前的自动再检模式。另外,若是在待机状态下能设定自动再检开启、关闭作为初始设定的结构,则可以将该初始设定作为自动再检的状态进行显示,而与有无识别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无关。

702是用于搭载于测定中的支架的每个检体的自动再检的有效/无效状态。上述有效无效状态基于支架自动再检信息进行显示。通过检测id或支架id与有无自动再检对应地显示,从而能对该检体或该支架能否在分析模块传送后立即取出进行确认。即、若进行自动再检为无效的显示,则操作人员能识别到对应的检体或支架是要立即取出的。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能对以下两个模式进行切换:在自动再检为有效的情况下,上述检体支架在输出分析模块的测定结果之前在检体支架待机部进行待机的模式;以及在自动再检为无效的情况下,检体支架回收至检体支架回收部而不在检体支架待机部进行待机的模式。

上面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将运用切换用支架定义为检体支架,使用现有的id读取部,能利用运用切换用支架将运用切换的定时通知给装置,因此能保持在测定状态下对自动再检模式的有效和无效进行切换,而不会像以往那样从测定状态返回至待机状态。在针对每个检体种类设定支架id的结构的装置中,无需进行将检体种类与有无自动再检相乘得到的支架id的范围设定,因此不会由于支架id的范围设定的复杂化,而发生操作人员的放置检体错误。虽然利用运用切换用支架来动态地切换应用,但因为在显示部显示当前的运用模式,操作人员能正确无误地对所希望的检体支架应用运用模式。

实施例2

对于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的运用模式是数据异常值检查。此处,数据异常值检查是指在利用分析模块输出测定结果时,对测定结果是否为异常值进行检查。

例如,对于像透析患者检体等那样始终为数据异常值的检体,通过不进行数据异常值检查,能防止无用的自动再检测定,能缩短时间、防止浪费检体。因此,存在根据支架不进行数据异常检查时更有益的情况。对于上述的情况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至图10是将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使用于有无数据异常值检查的切换的实施方式。

图8是对数据异常值检查的切换用支架的支架id进行设定的画面的主要部分。将图2的自动再检模式的设定部位替换成图8后得到的画面作为支架设定画面来进行显示。

数据异常值检查开启支架801是对将数据异常值检查设为有效的支架id进行定义的区域,数据异常值检查关闭支架802是对将自动再检设为无效的支架id进行定义的区域。能分别设定最大4个支架。操作人员进行设定使得上述各个支架id不重复。操作人员按下登录按钮204从而将设定后的支架id存储在整体管理计算机9的存储部中。

在进行有数据异常值检查的测定的情况下,在数据异常值检查开启支架的后面排列想要进行有数据异常值检查的测定的检体支架并依次投入至装置中。

在进行无数据异常值检查的测定的情况下,在数据异常值检查关闭支架的后面排列进行无数据异常值检查的测定的检体支架并依次投入至装置中。

图9是表示数据异常值检查的切换用支架的支架id的识别处理流程的图。

在步骤811中,利用id读取部2读取传送来的支架id。在步骤812中,根据读取到的支架id与利用图8的支架设定画面设定的支架id信息,控制部对支架的种类进行判定。

支架id为数据异常值检查开启支架时,在步骤813中控制部将异常值检查模式设定为开启。在之后的步骤815中,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

支架id为数据异常值检查关闭支架时,在步骤814中控制部将异常值检查模式设定为关闭。在之后的步骤815中,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

另外,由于上述支架未搭载有作为测定对象的检体容器,因此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而不会经过分析模块5、6、7中的任一个。

在步骤812中,在支架id为一般检体用支架或者紧急检体用支架时,在步骤816中,控制部以识别到的检体支架为单位,对数据异常值检查模式进行判定。

在数据异常值检查模式为开启的情况下,在步骤817中,控制部将在用于管理测定支架的支架测定管理信息中该支架异常值检查为有效的情况存储于存储部中。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支架为单位进行存储,但也可以利用以设置于支架的检体为单位进行管理的检体管理信息存储异常值检查的有效或无效。

在数据异常值检查模式为关闭的情况下,在步骤818中,将数据异常值检查为无效的情况存储于存储部中。

图10是表示输出测定结果时的数据异常值检查处理流程的图。

在输出该支架的检体的1个项目测定结果时(步骤851),在步骤852中,对支架异常值检查是有效还是无效进行判定。

若支架异常值检查为无效,则控制部不实施数据异常值检查。即,即使规定的项目的测定结果为基准值外,也输出测定结果而不显示数据异常的报警。

若支架异常值检查为有效,则控制部在步骤853中,实施数据异常值检查。对于输出的测定结果,在数据异常值检查中判定为异常(基准值外)的情况下,将对于该测定结果表示数据异常的数据报警附加于测定结果。而且,在步骤854中,登录测定结果,自动再检模式为有效则登录再检请求。这是因为在自动再检模式为有效的情况下,基于表示数据异常的数据报警登录再检请求。

另外,若支架异常值检查为无效,则不会附加表示数据异常的数据报警,因此不会登录再检请求。这是因为基于该数据报警登录再检请求。

在该检体支架的所有测定完成后,若登录了该支架的检体中的一个项目以上的上述再检请求,则实施自动再检测定。若再检请求一个都没有登录,则不实施自动再检,并回收支架。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能对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切换:在数据异常值检查为有效并且分析模块的测定结果为异常的情况下,将数据报警附加在测定结果上的模式;以及在数据异常值检查为无效并且分析模块的测定结果为异常的情况下,不将数据报警附加在测定结果上的模式

上面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能够将检体支架定义为运用切换用支架,使用现有的id读取部,利用运用切换用支架将运用切换的定时通知给装置,因此能保持在测定状态下对数据异常检查的有效和无效进行切换。由此,即使是自动再检模式为有效的运用模式,通过将数据异常值检查设无效,从而对于像透析患者检体等那样始终为数据异常值的检体,也能防止无用的自动再检,能缩短时间,防止浪费检体。

在防止自动再检这点上能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没有附加数据报警,因此能防止操作人员根据报警错误地手动进行了再次开启装置的再检等。

另外,虽然省略了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7那样,优选为适用实时的当前的数据异常值检查的有效或无效显示、检体id或支架id与有无数据异常值检查对应的显示。

实施例3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的运用模式是用于实施装置为上位主机和测定请求项目的查询的模式。例如,在想要利用在装置内预先定义的请求项目来进行测定的检体、以及想要从上位主机经由网络接收请求项目来进行测定的检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有时想要根据检体支架来切换有无主机请求的查询。在该情况下,对于利用在装置内定义的请求项目来进行测定的检体,能够节省无用的主机查询、来自主机的响应的处理时间,能提高测定的吞吐量。对于来自装置的请求查询,在主机内没有对应的检体信息的情况下,主机有时不会向装置返回响应,装置在接收超时之前进行待机。对于上述的情况是有效的。

图11到图13是将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使用于切换有无上位主机请求查询的实施方式。

整体管理用计算机9与上位主机系统(以下、简称为主机)利用网络进行连接,对于装置识别到的检体向主机系统查询请求项目,并从上位主机系统向装置接收测定请求项目来进行测定的系统结构。

图11是用于设定主机请求查询的切换用支架的支架id的画面的主要部分。将图2的自动再检模式的设定部位替换成图11后得到的画面作为支架设定画面进行显示。

主机请求查询开启支架901是对将向主机的请求查询设为有效的支架id进行定义的区域,主机请求查询关闭支架902是对将向主机的请求查询设为无效的支架id进行定义的区域。能分别设定最大4个支架。操作人员进行设定使得上述各个支架id不重复。操作人员按下登录按钮204从而将设定后的支架id存储在整体管理计算机9的存储部中。

在想要利用由主机指定的请求项目进行测定的检体的情况下,在主机查询开启支架之后,对于想要利用由上述主机指定的请求项目进行测定的检体的支架进行排列并依次投入至装置中。

在没有来自主机的请求,而是想要利用在装置内登录的请求项目进行测定的检体的情况下,在主机查询关闭支架之后,对于想要利用由上述装置内登录的请求项目进行测定的支架进行排列并依次投入至装置中。

图12是表示主机查询的切换用支架的支架id的识别处理流程的图。

在步骤911中,id读取部2读取传送来的支架id。在步骤912中,根据读取到的支架id与利用图11的支架设定画面设定的支架id信息,控制部对支架的种类进行判定。

在支架id为主机请求查询开启支架时,在步骤913中控制部将主机查询模式设定为开启。在之后的步骤915中,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

在支架id为主机请求查询关闭支架时,在步骤914中控制部将主机查询模式设定为关闭。在之后的步骤915中,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

另外,由于上述支架未搭载有作为测定对象的检体容器,因此上述支架被传送至支架回收部而不会经过分析模块5、6、7中的任一个。

在步骤912中,支架id为一般检体用支架或者紧急检体用支架时,在步骤916中,控制部以识别到的检体支架为单位,对主机查询模式进行判定。

在主机查询模式为开启的情况下,在步骤917中,控制部对于在用于管理测定支架的支架测定管理信息中本支架的主机查询为有效(实施)的情况进行存储。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支架为单位进行存储,但也可以利用以设置于支架的检体为单位进行管理的检体管理信息来存储主机查询的有效或无效。

在主机查询模式为关闭的情况下,在步骤918中,将主机查询为无效的情况存储于存储部中。

图13是表示以支架为单位的主机请求查询的处理流程的图。

在投入的支架为一般支架或紧急支架的情况下(步骤951),对于搭载于支架内的检体数部分进行应用请求项目的处理(步骤952)。

在步骤953中,在该支架的主机查询信息为无效的情况下,不实施向主机的测定请求项目的查询。即,利用在装置内登录的请求项目执行测定。

在该支架的支架主机查询为有效的情况下,在步骤954中,对于该检体进行向主机的请求查询,在步骤955中应用从主机接收到的请求项目,利用该请求项目实施测定。

在步骤956中,对于该检体,应用预先由装置画面等登录的请求信息。此时,在步骤954中应用来自主机的请求项目的情况下,应用双方的请求信息。对于搭载于对象支架的所有的检体进行该流程(步骤958)。之后,基于所应用的请求信息,生成支架传送计划,并传送至目标分析模块。

即使在初次的测定结果输出后的再检生成处理(步骤602)中,也利用图13的请求项目的应用处理生成再检请求。例如,若存在利用向主机的请求查询追加的测定请求项目,则即使在再检请求中以追加的测定请求项目为基准生成再检请求。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还具备利用网络与装置连接的上位主机系统,自动分析装置向上位主机系统查询与检体容器对应的测定请求项目,从上位主机系统接收对应的测定请求项目,利用分析模块对测定请求项目进行测定。而且,运用模式是向上位主机系统实施或不实施测定请求项目的查询的模式,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是向上位主机系统将测定请求项目的查询切换成实施或不实施的支架。

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能对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切换:用于向上位主机系统实施查询的模式;以及对于利用自动分析装置登录的测定请求项目利用分析模块进行测定而不向上位主机系统查询的模式。

上面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能够将检体支架定义为运用切换用支架,使用现有的id读取部,利用运用切换用支架将运用切换的定时通知给装置,因此能保持在测定状态下对向主机的测定项目的请求查询的有效和无效进行切换。由此,在装置内预先定义的请求项目与想要通过从上位主机经由网络接收请求项目来进行测定的检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能根据检体支架来切换并应用有无主机请求的查询,能保持在测定状态下根据状况进行测定项目的请求。

上面对第1~第3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包括:检测部,其对投入至投入部的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其基于检测部对该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检测,对存储在存储部中的该运用模式进行切换,控制部对于在该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之后从投入部向传送线传送的检体支架,应用切换后的运用模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部以id读取部为例进行了说明,只要能识别到装置是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则检测部不限于id读取部。例如,还能使用使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与通常的检体支架的形状或颜色不同,对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进行检测的形状传感器或颜色传感器。若是形状传感器,例如,能使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高度与通常的检体支架相比较高或较低,使装置根据该高度对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进行识别。例如,作为上述的传感器,能例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多个光源和受光部的高度传感器。关于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开启和关闭,能根据2个等级的高度进行区别。若是颜色传感器,能使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颜色设为与通常的检体支架不同的颜色,使装置根据该颜色对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进行识别。关于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开启和关闭,能根据二色的颜色进行区别。在适用上述的形状或颜色传感器的情况下,若设置能在支架设定画面上设定高度、颜色的区域,则能进行与id读取部相同的控制。

也可以通过检测部读取附加在搭载于检体支架的容器的运用模式切换用id,从而控制部对存储在存储部中的运用模式进行切换。该运用模式切换用id例如是存储有运用模式切换用的独一无二的数字的条形码、rfid等标识。在该情况下,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是搭载了附加有运用模式切换用id的容器的检体支架,对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进行检测的检测部能认为是对运用模式切换用id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即,在本说明书中,在对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进行检测的情况下,除了对实际的支架进行检测的情况以外,还包含对搭载于上述那样的支架的容器的id进行检测的情况。

但是,通过使用支架id,在以下这点上是有益的:能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用模式切换,而不新设置形状或颜色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是将运用模式设为有效或无效的支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有效或无效的两者选一的情况。例如,在再检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对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切换的支架:利用与初次的分析模块相同的分析模块进行再检的模式、以及利用与初次的分析模块不同的分析模块进行再检的模式。

优选为控制部基于检测部对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的检测,对显示于显示部的运用模式的显示进行切换。这是因为,操作人员能对当前的运用模式进行确认的同时进行作业。

优选为,控制部对于在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之后传送的检体支架,按照每个检体支架或者按照搭载于检体支架的每个检体容器,将切换后的运用模式存储于存储部中。由此,能按照每个检体支架或按照每个检体容器显示所应用的运用模式。

虽然对以下3种运用模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自动再检模式;对测定结果是否为异常值进行检查的模式;以及在存在上位主机系统的情况下向上位主机系统实施或不实施测定请求项目的查询的模式。能够是各种应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不将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区分为一般检体用支架和紧急检体用支架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支架:对于一般检体用支架的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以及对于紧急检体用支架的运用模式切换用支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开启支架和关闭支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仅作为切换用支架登录至装置中,作为使模式从开启反转到关闭、从关闭反转到开启的支架进行登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备多个分析模块的自动分析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具备单个分析模块的自动分析装置也能应用。

虽然对于分析模块是生化学自动分析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分析模块是免疫自动分析装置、凝固自动分析装置也能应用。

虽然以能搭载多个检体容器的支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即使是搭载1个检体容器的支架也能应用。

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的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发明思想的各种实施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中。

标号说明

1检体支架投入部,

2id读取部,

3传送线,

4检体支架待机部,

5、6、7分析模块,

8检体支架回收部,

9整体管理用计算机,

10操作部,

11显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