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网络的中继线结构以及车载网络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3856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车载网络的中继线结构以及车载网络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网络的中继线结构以及车载网络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从前以来,在汽车上搭载被称为can的车载网络,多个节点(电子控制单元)彼此通过构成通信用传输路的电线束进行通信。作为这种车载网络的现有技术,可以例举以下专利文献1。

通常,在连接多个节点的情况下,在can通信中,已知有被称为线型(也称为总线型)的连接方式。线型是通过从中继线分支的多个分支线将各个节点连接的一种连接方式。

在以下专利文献1中,在各个分支线从中继线分支的分支点配置有中继接线连接器(jointconnector)。在中继接线连接器的壳体中形成有朝相反方向开口的第1、第2嵌合部,在壳体的内部,母线配置为上下2段。在各个母线中排列突出形成有多个薄片状端子。

一方面,中继线以及分支线由对绞电缆构成,该对绞电缆通过将2根电线扭在一起组合而成。中继线以及分支线在各个分支点具有电线末端。在各根电线的末端连接有阴端子,并连接于对应的薄片状端子。这样,将能够实现中继线的中继及分支线的分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66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当在各个连接节点将中继线中继时,将会经由如下多个连接部。

(i)中继线的末端与阴端子之间的连接部

(ii)阴端子与薄片状端子之间的连接部

(iii)同一母线的另一薄片状端子与在中继线的另一末端上连接的另一阴端子之间的连接部

(iv)另一阴端子与中继线的另一末端之间的连接部

由于在像这样的以前的结构中,中继线之间的连接有必要使用多个连接部件,且经由多个连接部,所以担心会造成连接电阻增加。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这样的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网络的中继线结构,其能够将中继线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化且连接电阻降低,以及提供一种能够适合使用在车载网络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车载网络的中继线结构,在车载网络中,多个电子控制单元彼此通过电线束进行通信,中继线结构的特征在于,电线束由中继线和分支线构成,分支线从在中继线的途中的多个部位上配置的分支点经由连接器分支出,并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电线束中的构成中继线的部分在分支点形成迂回路,迂回路从中继线朝连接器迂回,并且在迂回路中电线束的芯线露出且在芯线的露出部连接中继线用端子,并且在连接器的内部,连接在分支线的末端上的分支线用端子能够与中继线用端子相互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车载网络用连接器,在多个电子控制单元彼此通过电线束进行通信的车载网络中,电线束由中继线和分支线构成,分支线从在中继线的途中的多个部位上配置的分支点分支出,连接器介于中继线和分支线之间,车载网络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构成中继线的电线束在分支点形成迂回路,迂回路从中继线朝连接器迂回,并且在迂回路中电线束的芯线露出且在芯线的露出部连接中继线用端子,另一方面,在分支线的末端连接分支线用端子,在连接器的壳体的一侧的面开口形成第1收纳部,第1收纳部用于收纳中继线用端子,在相反侧的面开口形成第2收纳部,第2收纳部用于收纳分支线用端子,第1收纳部和第2收纳部以大致同轴对置,并且在壳体以与第1收纳部和第2收纳部连通的方式开口有第1止动体安装孔和第2止动体安装孔,安装于两个止动体安装孔的两个止动体仅通过卡止于中继线用端子以及分支线用端子,从而使这两个端子以被防止脱离的状态被保持在壳体内。

发明效果

若是以前的话,中继线在分支点之间被分断,并利用端子将分支点之间连接,若是本发明的中继线结构的话,能够无须使用端子而将中继线的分支点之间连接。因此,这能够使端子连接的部位减少,使中继线的连接结构简化,也能够实现连接电阻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网络用连接器,能够使中继线的连接结构简化,有助于连接阻力的减少。并且,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中继线用端子和分支线用端子仅通过止动体被卡止。也就是说,由于连接器不具有用于将两个端子卡止的矛状部结构,所以能够使第1收纳部和第2收纳部的内部结构简化,进而因模具结构的简化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车载网络的一部分的概要的图。

图2表示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3表示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4表示连接器的左侧视图。

图5表示连接器的右侧视图。

图6(a)是示出中继线的分支点与中继线用端子连接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b)是示出中继线的分支点与中继线用端子连接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a)是示出实施例2所涉及的中继线的分支点与中继线用端子的连接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b)是示出实施例2所涉及的中继线的分支点与中继线用端子的连接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本发明的车载网络的中继线结构中,优选所述电线束是对绞电线。

若采用这种构成,将有效降低噪声。

(2)另外,所述迂回路也可以是从所述中继线呈大致u字状并无断点地连续折回,且所述芯线的露出部形成于折回部分并连接于所述中继线用端子。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在中继线的分支点,电线束本身不形成断点,而是以连续的状态与中继线用端子进行连接,所以能够提高连接信赖性。

(3)此外,所述迂回路也可以是通过从所述中继线呈大致u字状折回而形成,并且在所述折回部分被切断,且在被切断的两个末端部分别形成所述芯线的露出部,两个所述露出部以共同紧固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中继线用端子。

在迂回路没有形成断点的情况下,在迂回路与中继线用端子连接时,电线束的弯曲存在困难,但是通过以上方式将折回部分切断并共同紧固于中继线用端子,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与中继线用端子的连接作业。

(4)在(3)中,若两个所述露出部相互熔接并连接于所述中继线用端子即可。

根据这样的构成,迂回路与中继线用端子之间的连接是容易的,并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信赖性。

接着,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以及2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示出被称为can(controlareanetwork:控制局域网)的车载网络的一部份,多个电子控制单元u彼此能够通过电线束wh进行通信。

电线束wh由中继线1及从该中继线1在多个分支点3分支的分支线2构成,各个分支线2在各个分支处与各个电子控制单元u连接。另外,中继线1以及各个分支线2由对绞电缆构成,该对绞电缆是通过两根电线w(通信线)成对捻合而成。

中继线1在各个分支点3朝连接器co形成迂回路径4,迂回路径4经由收纳在连接器co的壳体5内的中继线用端子6,再次返回到中继线1的主线。在实施例1中,如图6(a)所示,在迂回路径4的折回部分,电线w的包覆部被剥除从而露出芯线7。

如图2、图6(a)所示,中继线用端子6是阴端子,中继线用端子6由端子连接部6a和电线连接部6b构成,端子连接部6a与分支线用端子8连接,电线连接部6b配置于中继线用端子6后部。电线连接部6b由电线筒部6b-1和绝缘筒部6b-2构成。电线筒部6b-1用于将被折回成u字状的、所露出的芯线7一并铆接连接。绝缘筒部6b-2用于将折回的两根电线w的包覆部分一并铆接连接(参照图2、图6(b))。

如上所述,构成各个分支线2的对绞电缆的各个电线w的一端侧分别与电子控制单元u连接,另一端侧分别与分支线用端子8连接。如图2所示,分支线用端子8是阳端子,分支线用端子8是由端子连接部8a和电线连接部8b构成,端子连接部8a具有极片部8c,极片部8c能够与中继线用端子6的端子连接部6a连接,电线连接部8b配置于端子连接部8a的后部。具体未图示,电线连接部8b由电线筒部8b-1和绝缘筒部8b-2构成,电线筒部8b-1将对绞电缆的在各个电线w的端部露出的芯线7铆接连接,绝缘筒部8b-2将各个电线w的包覆部分铆接连接。

接着,参照图2~图5对连接器co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连接器co的壳体5是合成树脂制,并形成为其横向比纵向长的形状。另外,在壳体5的内部分别左右排列设置有第1、第2收纳部9、10各2室(参照图4、5)。第1收纳部9用于收纳中继线用端子6,第2收纳部10用于收纳分支线用端子8。

如图2所示,在壳体5内的沿长边方向(横向)的中央部且在第1、第2收纳部9、10之间设置有分隔壁11。第1收纳部9和第2收纳部10隔着分隔壁11以大致同轴的方式配置。分隔壁11的与第1收纳部9侧以及第2收纳部10侧对置的面成为前止挡面,分别与中继线用端子6或者分支线用端子8抵接而抑制分隔壁11向前移动。另外,在分隔壁11形成有使分支线用端子8的极片部8c贯通的一对贯穿孔12,将第1收纳部9和第2收纳部10彼此连通。

另外,在壳体5中,成对的第1收纳部9和第2收纳部10以同轴的方式形成,并因通过朝相反方向的脱模而成形,无法形成在连接器co上通常设置的矛状部,中继线用端子6以及分支线用端子8均仅通过止动体13、14来防止脱离。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在壳体5的下表面侧开口有第1、第2止动体安装孔15、16。两个止动体安装孔15、16均以将成对的第1收纳部9以及成对的第2收纳部10分别一并连通的方式形成。

在两个止动体安装孔15、16安装第1、第2止动体13、14。如图2所示,在两个止动体13、14形成有卡止突起13a、14a,卡止突起13a、14a能够与两个中继线用端子6以及两个分支线用端子8的各个端子连接部6a、8a相卡止。另外,具体未图示,两个止动体13、14相对于壳体5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的2个位置。当两个止动体13、14处于临时卡止位置时,各个卡止突起13a、14a位于中继线用端子6以及分支线用端子8的插入区域外,允许各个端子6、8的插拔。但是,当两个止动体13、14处于正式卡止位置时(图2所示的状态),则进入到中继线用端子6以及分支线用端子8的插入区域内,分别卡止于中继线用端子6的端子连接部6a或者分支线用端子8的端子连接部8a的后端,从而将这些端子6、8保持为防止脱离的状态。

接着,对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1中,在构成中继线1的情况下,在中继线1的各个分支点3形成迂回路径4,在折回部分使芯线7露出。于是,将所露出的芯线7部分铆接在中继线用端子6的电线筒部6b-1。只要在各个分支点3反复进行上述作业,就能够构成中继线1。

像这样,只要是本实施例1,在中继线1的分支点3能够将中继线1无断点地连续连接。因此,与以前不同,无须设置端子,相应地能够使中继线1的结构简化,并实现高的连接信赖性。

另外,在从中继线1经由分支线2与各个电子控制单元u分支连接的情况下,在将第1止动体13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中继线用端子6分别收纳于连接器co的两个第1收纳部9。之后,由于只要使第1止动体13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第1止动体13的卡止突起13a就会卡止于中继线用端子6的端子连接部6a的后端,所以中继线用端子6在连接器co内以被防止脱离的状态被锁止。

另一方面,在构成分支线2的两根电线w的端部分别连接分支线用端子8后,将分支线用端子8收纳到连接器co的第2收纳部10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第2止动体14也能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若分支线用端子8在第2收纳部10内被插入到正规深度位置,则极片部8c贯穿分隔壁11的贯穿孔12进入到中继线用端子6的端子连接部6a内从而被电气连接。之后,由于只要使第2止动体14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第2止动体14的卡止突起14a就会卡止于分支线用端子8的端子连接部8a的后端,所以分支线用端子8在连接器co内以被防止脱离的状态被锁止。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在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co的壳体5中,将第1、第2收纳部9、10以在同轴上对置的方式设置,所以在内部没有形成矛状部。通常,由于矛状部为复杂形状的情况比较多,所以不具有这种矛状部的结构,其结果,有利于简化壳体5的内部结构。

<实施例2>

图7(a)、(b)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实施例1示出了将中继线1的位于各迂回路径4的折回部分无断点地连续折回的方式。但是,在实施例2中,在折回部分沿着预定范围将电线w的包覆部剥除这点是相同的,但是在折回部分将芯线7切断这点是不同的。在本实施例2,在切断后,芯线7通过焊接使切断端部彼此连接。然后,焊接部分y被中继线用端子6的电线筒部6b-1铆接。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实施例2中,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在实施例1中,由于迂回路径4的折回部分以连续的方式形成,所以弯曲反作用力大而不易以紧密状折回,折回部分与电线筒部6b-1之间的连接也变得困难。在这点上,像本实施例那样暂且在折回部分切断后,只要通过焊接,如图7(a)、(b)所示,容易将电线w以紧贴状态折回。因此,折回部分与电线筒部6b-1之间的连接也变得容易。另外,由于通过焊接将切断端部彼此连接,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接触信赖性。

其他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因此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中继线1和分支线2均由对绞电缆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2)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一个连接器co内使中继线用端子6和分支线用端子8共存,但是也可以将中继线用端子6和分支线用端子8各自收纳到独立的连接器co内,伴随着两个连接器co的嵌合从而使这些端子连接。

(3)在上述实施例2中,示出了在中继线1的迂回路径4将电线w的折回部分切断后再焊接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不焊接,而将2个切断端部彼此直接紧固到中继线用端子6的电线筒部6b-1。

附图标记说明

1…中继线

2…分支线

3…分支点

4…迂回路径

6…中继线用端子

8…分支线用端子

9…第1收纳部

10…第2收纳部

13…第1止动体

14…第2止动体

u…电子控制单元

wh…电线束

co…连接器

w…电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