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6757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传输大电流的正反插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参照中国发明公开的第cn105024197a号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包括下接地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该下接地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均为整体加宽设置,该下接地端子的接地部需从接地基体向下撕裂成型形成,该下电源信号端子的电源信号部亦是从电源信号基体向下撕裂成型形成。但是,由于连接器的各端子在横向方向的宽度均较小,下接地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上撕裂成型接地部和电源信号部散热面积较小,散热形成较差。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具有在传输大电流时更好的稳定性。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上、下两排端子及遮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两排端子中的各端子均包括露出于舌板的接触部、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所述各排端子均包括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所述上排端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上下对齐,所述端子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对搭接端子,各所述搭接端子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两排端子中上下对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从而令各所述搭接端子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接触。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端座、下端座及绝缘件,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分别固持于所述上端座及下端座内,所述上端座的下表面和所述下端座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夹持槽及两个第二夹持槽,所述两个第二夹持槽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槽在上下方向上对应设置且共同形成夹持空间,所述上、下两排端子中相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共同露出于所述夹持空间内,所述搭接端子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两个电源端子夹持于各所述夹持空间内。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搭接端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结构,所述搭接端子的前端部分夹持于所述上、下两排端子中相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之间。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舌板的各表面分别具有十二个端子位置,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为反向对称设置且分别排列在舌板的两个相对表面,所述上排端子中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位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四和第九的位置,所述上排端子均进一步包括依序位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一、第三、第六、第七及第十二的位置上的第一接地端子、第二电源端子、一对信号端子及第二接地端子。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及第一、二接地端子的固持部的宽度均大于其他端子的固持部的宽度。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上排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的固持部设有向外突出的抵靠部,所述下排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的固持部设有向外突出的抵接部,所述抵靠部与所述抵接部相互抵压接触并进行焊接固持。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遮蔽片进一步包括彼此分离且对称设置的两个板体,所述一对搭接端子位于所述两个板体之间,各所述板体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上排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第二接地端子之间及所述上排端子的第二接地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之间,从而令各所述板体的上、下表面分别与上排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第二接地端子接触及上排端子的第二接地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接触,各所述板体进一步包括凹口,所述抵靠部和所述抵接部穿过所述凹口以相互固持。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遮蔽壳体为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围设形成一插接空间的若干侧壁、位于所述插接空间的若干抵持片及抵持块,所述若干抵持块位于所述抵持片的后方且靠近所述遮蔽壳体的尾部,所述基座定义有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应的后端面,所述抵持片向后抵持于所述前端面,所述若干抵持块共同向前抵持所述后端面,所述若干抵持块与所述基座干涉配合。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支架及防水胶板,所述金属支架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台阶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遮蔽壳体焊接固持,所述台阶部进一步包括若干焊接脚,所述台阶部向前抵持所述基部的后端面,所述台阶部通过所述焊接脚焊接于所述遮蔽壳体表面以稳定固持,所述防水胶板于所述遮蔽壳体的抵持片的后端进行液态防水胶液填充从而密封所述抵持片后端的插接空间从而形成所述防水胶板。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制造方法,第一步骤,提供固持有上排端子的上端座、提供固持有下排端子的下端座,令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分别具有一对第一电源端子,且令上排端子的第一电源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第一电源端子上下对齐;第二步骤,提供一对搭接端子并令其固持于所述上端座与下端座中的其中一个;第三步骤,提供遮蔽片并将遮蔽片夹持于所述上端座与下端座之间从而形成端子模组,且各所述搭接端子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两排端子中上下对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从而令各所述搭接端子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一对搭接端子分别将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中两两上下对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搭接在一起,从而增大了所述上、下两排端子中相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之间的散热面积,使所述电连接器在传输大电流时的散热更加迅速和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所示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移除绝缘件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移除绝缘本体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9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沿图1的a-a线的的剖面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沿图1的b-b线的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排布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端子模组200绝缘本体20基座21前端面211后端面212舌板22上端座31第一基座311第一舌板312第一夹持槽3121下端座32第二基座321第二舌板322第二夹持槽3221绝缘件33第三基座331第三舌板332上排端子41下排端子42接触部43固持部44焊接部45第一电源端子461延伸部462第二电源端子463第一接地端子471第二接地端子472加宽部48抵靠部491抵接部492遮蔽片5板体51凹口511焊脚52遮蔽壳体6抵持片61抵持块62固持脚63凸部64插接空间600金属支架7主体部71台阶部72焊接脚73接地脚74防水胶板8搭接端子9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3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且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请参照图1至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200、设有若干侧壁的遮蔽壳体6、金属支架7及防水胶板8。所述电连接器100为沉板式设置于电子设备(未图示)的电路板(未图示)上。请参照图2至图12,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20、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的上、下两排端子、一对搭接端子9及遮蔽片5。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基座21及自所述基座2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22。所述基座21定义有前端面211及与所述前端面211对应的后端面212。所述绝缘本体20进一步包括上端座31、下端座32及绝缘件33。所述上端座31包括第一基座31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31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312。所述第一舌板312进一步包括两个第一夹持槽3121。所述两个第一夹持槽3121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舌板312的下表面。所述下端座32包括第二基座32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321先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322。所述第二舌板322进一步包括两个第二夹持槽3221。所述两个第二夹持槽3221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舌板322的上表面。所述绝缘件33包括第三基座33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3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332。所述第一基座311、第二基座321和第三基座331共同形成所述基座21。所述第一舌板312、第二舌板322和第三舌板332共同形成所述舌板22。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为反向对称设置。各所述上排端子41和各所述下排端子42均包括露出于所述舌板22的接触部43、固持于绝缘本体20内的固持部44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20外的焊接部45。现有技术中的标准插座端子每排具有十二根。如图13所示,其中a1~a12为上排端子41自左向右的排布示意,b1~b12为下排端子42自右向左的排布示意。舌板22各表面相应设有十二个端子位置。本发明各排端子均包括位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一、第十二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位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四、第九的两个位置上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位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三位置上的第二电源端子463、及依序位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的四个位置上的侦测端子、usb2.0正信号端子、usb2.0负信号端子及拓展端子。所述拓展端子为按照需设置其功能的端子。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二、第十及第十一的三个端子位置定义为收容空间且未设置任何端子。所述上排端子41中位于第九位置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固持部44进一步包括延伸部462。所述延伸部462自所述上排端子41中位于第九位置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固持部44在横向方向上向右延伸形成。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二电源端子463的固持部44在横向方向上向左弯折后在前后方向上向后延伸。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固持部44分别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内延伸的加宽部48。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固持部44均包括向外突出的抵靠部491。所述下排端子42中位于第九位置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固持部44进一步包括延伸部462。所述延伸部462自所述下排端子42中位于第九位置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固持部44在横向方向上向左延伸形成。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的固持部44在横向方向上向右弯折后在前后方向上向后延伸。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固持部44分别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向内延伸的加宽部48。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固持部44均包括向外突出的抵接部492。请参照图7至图12所示,各所述搭接端子9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结构,从而可以增大与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接触面积,保证搭接稳定性。请参照图7至图12所示,所述遮蔽片5为彼此分离的一对片状结构。所述遮蔽片5包括彼此分离且对称设置的两个板体51及自所述两个板体51后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焊脚52。所述两个板体51均进一步包括位于外侧的凹口511。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所述遮蔽壳体6包括由所述若干侧壁围设形成的插接空间600。所述遮蔽壳体6包括抵持片61、若干抵持块62、若干凸部64及一对固持脚63。所述抵持片61位于所述插接空间600内且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6的内壁上。所述若干抵持块62位于所述抵持片61的后方且环设于所述遮蔽壳体6尾部的内壁上。所述若干凸部64位于所述抵持片61的前方且环设于所述遮蔽壳体6尾部的内壁上。所述一对固持脚63位于所述遮蔽壳体6的两侧。所述固持脚63与所述遮蔽壳体6之间设有三角型加强筋结构以加强所述固持脚63的结构强度。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所述金属支架7包括主体部71、自所述主体部71向后延伸形成的台阶部72、若干焊接脚73及若干接地脚74。所述焊接脚73位于所述主体部71及台阶部72的两侧。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骤,提供固持有上排端子41的上端座31、固持有下排端子42的下端座32。首先,将所述上排端子41与所述上端座31一体射出成型为一体。令各所述上排端子41的接触部43向上露出于所述第一舌板312的上表面。令所述上排端子41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固持部44分别部分向下露出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槽3121内。令所述上排端子41中位于第九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延伸部462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加宽部48共同设置于第十、第十一的两个端子位置收容空间内。令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二电源端子463及第一接地端子471的固持部44共同设置于第二端子位置的收容空间内。令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和第二接地端子472均部分向下露出于所述上端座31的下表面。所述上排端子41的焊接部45自所述第一基座311的尾部下端向后延伸。然后,将所述下排端子42与所述下端座32一体射出成型为一体。令各所述上排端子41的接触部43向上露出于所述第二舌板322的下表面。令所述下排端子42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固持部44分别部分向上露出于所述两个第二夹持槽3221内。令所述下排端子42中位于第九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延伸部462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加宽部48共同设置于第十、第十一的两个端子位置收容空间内。令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及第一接地端子471的固持部44共同设置于第二端子位置的收容空间内。令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和第二接地端子472均部分向上露出于所述下端座32的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42的焊接部45自所述第二基座321的尾部下端向后延伸。令所述上端座的两个第一夹持槽3121分别和下端座的两个第二夹持槽3221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设置且共同形成夹持空间。令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中相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共同露出于所述夹持空间内。令所述上排端子41中位于第四、第九位置上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分别和下排端子42中位于第九、第四位置上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对应设置且上下对齐。令所述下排端子42和上排端子41的焊接部45呈前后两排排列。令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第二电源端子463、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固持部44和焊接部45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均大于其他端子的固持部44和焊接部45的宽度,从而令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一电源端子461及第二电源端子463均可以传输大电流且有助于在使用中散热。第二步骤,提供一对搭接端子。在此步骤中,可以将所述一对搭接端子9分别固持于所述上端座31与下端座32中的其中一个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一对搭接端子及遮蔽片5优先固持于下端座32上为例具体说明。故,将所述一对搭接端子9分别固持于所述下端座32上的两个第二夹持槽3221中,且各所述搭接端子9此时均向上露出于各所述第二夹持槽3221。第三步骤,首先,提供遮蔽片5。将所述遮蔽片5的两个板体51对称固持于所述下端座32上表面的两侧。令所述一对搭接端子9在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两个板体51之间。然后,将固持有上排端子41的上端座31自上向下安装于固持有下排端子42、一对搭接端子9及遮蔽片5的下端座32上。此时,令所述一对搭接端子9在上下方向上分别被共同露出于各所述夹持空间内的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夹持于各所述夹持空间内。令所述一对搭接端子9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上排端子41中位于第四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461和所述下排端子42中位于第九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461接触、及与所述上排端子41中位于第九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461和所述下排端子42中位于第四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461接触,从而令所述上排端子41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分别与下排端子42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两两对应搭接,以进一步增大传输大电流时的散热面积,再结合所述延伸部462可以保证更稳定地传输大电流,避免各电源端子过热而损坏。另外,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固持部44和焊接部45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均大于其露出所述舌板22的接触部43,由于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接触部43有宽度限制,其过宽时易导致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时与相邻的对接端子(未图示)错误搭接,使得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461的接触部43的散热性能较差,故,所述搭接端子9部分接触于对应设置的上、下两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61的接触部43之间,令所述搭接端子9亦可以起到增加对应设置的上、下两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61的接触部43之间的散热面积,以提高其散热性能。令所述遮蔽片5的两个板体51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接地端子471与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二接地端子472之间及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二接地端子472与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之间。令各所述板体51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接地端子471与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二接地端子472接触及与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二接地端子472与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接触,从而令遮蔽片5的两个板体51分别与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均具有更好的屏蔽作用。令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抵靠部491及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抵接部492两两对应穿过所述遮蔽片5的凹口511以相互抵压接触。再然后,将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抵靠部491与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接地端子471及第二接地端子472的抵接部492两两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最后,提供绝缘件33。将绝缘件33与固持有上排端子41的上端座31和固持有下排端子42、一对搭接端子9及遮蔽片5的下端座32一体射出成型以形成所述端子模组200。此时,令各所述遮蔽片5的两个板体51分别向外延伸出所述舌板22的两侧,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地连接。第四步骤,提供一遮蔽壳体6。令所述遮蔽壳体6为金属粉末一体射出成型所形成的无缝构件。将所述端子模组200在前后方向上自后向前安装入所述插接空间600内。令所述遮蔽壳体6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外。令所述抵持片61向后抵持于所述基座21的前端面211,防止所述端子模组200向前移动。令所述若干抵持块62向前抵持所述基座21的后端面212,防止所述端子模组200向后移动。令所述基座21与所述若干抵持块62干涉配合。令所述抵持片61与所述若干抵持块62共同固定所述端子模组200于所述插接空间600内。所述遮蔽壳体6的若干凸部64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地连接。第五步骤,提供一金属支架7。将所述金属支架7的主体部71和所述主体部71两侧的焊接脚73通过焊接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6的外表面。令所述台阶部72向前抵持所述基座21的后端面212,以进一步将所述端子模组200稳定固持于所述插接空间600内。将所述台阶部72两侧的焊接脚73通过焊接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6的两侧以使所述台阶部72更好的抵持所述基座21。第六步骤,提供液态防水胶液。令所述防水胶板8为将液态防水胶液填充自所述遮蔽壳体6的抵持片61后端的插接空间600从而凝固后形成的。令所述防水胶板8封堵所述基座21与所述遮蔽壳体6之间的缝隙,以防止液体渗入电子设备(未图示)中。由于所述遮蔽壳体6本身未形成任何缝隙,故结合所述防水胶板8令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第七步骤,将所述遮蔽壳体6的固持脚63和所述金属支架7的接地脚74插设于电子设备(未图示)的电路板(未图示)上并通过焊接固持,以达到稳定固持和接地作用。将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焊接部45通过焊接固持于电子设备(未图示)的电路板(未图示)一电性连接。在使用过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分别与所述上排端子41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和下排端子42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共同传输大电流,从而有效降低各电源端子在传输大电流时所产生的热量,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传输大电流时的稳定性。更进一步的,与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对接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为具有能够与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对应对接的对接电源端子(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具有能够控制改变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传输或不传输电流的电子设备(未图示)中。当具有能够与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对应对接的对接电源端子(未图示)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所述电子设备(未图示)控制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传输电流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当不具有能够与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对应对接的对接电源端子(未图示)的其他常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所述电子设备(未图示)控制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第二电源端子463不传输电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一对搭接端子9分别将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中两两上下对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搭接在一起,从而增大了所述上、下两排端子中相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461之间的散热面积,使所述电连接器100在传输大电流时的散热更加迅速和稳定。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