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基板及其制作工艺、半导体元件封装结构及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594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封装基板及其制作工艺、半导体元件封装结构及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装结构及制作工艺,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封装基板、封装基板制作工艺、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半导体元件需求量与日遽增。由于半导体元件走向轻薄化的设计,当半导体元件尺寸缩小时,I/O脚数不减反增,使得线路间距与线路宽度缩小化,并朝微小间距(fine pitch)的设计发展,例如50μm间距,甚至35μm以下间距。

然而,在半导体元件倒装组装于封装基板的过程中,常会因焊锡高温回焊,而使两相邻的导电凸块间发生桥接(bridging)短路的现象。此外,焊锡因无防焊层覆盖在线路层上,以限制其流动,使得焊锡高温回焊时,容易沿着线路层向外扩散(overspreading),造成倒装后的半导体元件与封装基板间的高度减少,且因高度减少而难以将底胶层填入于半导体元件与封装基板之间,造成封装的可靠度下降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装基板、封装基板制作工艺、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及其制作工艺,可在符合微小间距的设计下,提高半导体元件的封装可靠度。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封装基板,包括一介电层、一第一导电层以及一第二导电层。介电层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第一导电层内埋于介电层中,并显露一第一表面于上表面。第一表面切齐上表面或内凹于上表面。第二导电层内埋于介电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接触,并显露一第二表面于下表面。第二表面切齐于下表面或内凹于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封装基板制作工艺,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导电基板。形成一第一光致抗蚀剂层于导电基板上,第一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一开口,以显露出部分导电基板。形成一第一导电层于此些第一开口中。形成一第二光致抗蚀剂层于第一光致抗蚀剂层以及第一导电层上,第二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二开口,以显露出部分第一导电层。形成一第二导电层于此些第二开口中,并与第一导电层接触。移除第一及第二光致抗蚀剂层。形成一介电层于导电基板上,介电层覆盖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部分导电基板。移除部分介电层,以显露出第二导电层的一表面于介电层的下表面,第二导电层的表面切齐于介电层的下表面。形成一第三光致抗蚀剂层于导电基板以及介电层上,第三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一第三开口,以显露出部分导电基板。移除部分导电基板,以形成一第四开口,并显露第一导电层的一表面与介电层的上表面于第四开口中,第一导电层的表面切齐于介电层的上表面。移除第三光致抗蚀剂层。形成一第四光致抗蚀剂层于导电基板、介电层、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上,第四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一第五开口,以显露出第一导电层的部分表面。形成一接合垫于第五开口中。移除第四光致抗蚀剂层。此外,还可形成一焊接层于第二导电层上,焊接层覆盖第二导电层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包括一封装基板、一半导体元件、一底胶层以及一封胶层。封装基板包括一介电层、一第一导电层以及一第二导电层。介电层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第一导电层内埋于介电层中,并显露一第一表面于上表面。第一表面切齐上表面或内凹于上表面。第二导电层内埋于介电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接触,并显露一第二表面于下表面。第二表面切齐于下表面或内凹于下表面。半导体元件配置于封装基板上,半导体元件具有一导电凸块。导电凸块支撑于半导体元件与封装基板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封装制作工艺,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导电基板。形成一第一光致抗蚀剂层于导电基板上,第一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一开口,以显露出部分导电基板。形成一第一导电层于此些第一开口中。形成一第二光致抗蚀剂层于第一光致抗蚀剂层以及第一导电层上,第二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二开口,以显露出部分第一导电层。形成一第二导电层于此些第二开口中,并与第一导电层接触。移除第一及第二光致抗蚀剂层。形成一介电层于导电基板上,介电层覆盖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部分导电基板。移除部分介电层,以显露出第二导电层的一表面于介电层的下表面,第二导电层的表面切齐于介电层的下表面。形成一第三光致抗蚀剂层于导电基板、介电层、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上,第三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一第三开口,以显露出部分导电基板。移除部分导电基板,以形成一第四开口,并显露第一导电层的一表面与介电层的上表面于第四开口中。第一导电层的表面切齐于介电层的上表面。移除第三光致抗蚀剂层。形成一第四光致抗蚀剂层于导电基板、介电层、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上,第四光致抗蚀剂层经图案化而形成一第五开口,以显露出第一导电层的部分表面。形成一接合垫于第五开口中。移除第四光致抗蚀剂层。形成一焊接层于第二导电层上,焊接层覆盖第二导电层的表面,以形成由介电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接合垫所组成的一封装基板。配置一半导体元件于封装基板上,半导体元件具有一导电凸块,导电凸块连接接合垫,且导电凸块支撑于半导体元件与封装基板之间。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示意图及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A及图2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示意图及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A及图3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示意图及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A~图4C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5A~图5S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制作工艺的示意图;

图5T~图5Y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封装制作工艺的示意图;

图6A及图6B绘示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俯视图及沿着A-A线剖面示意图;

图7A及图7B绘示另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俯视图及沿着B-B线剖面示意图;

图8A及图8B绘示于环状补强结构53上形成定位孔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50:导电基板

51:第四开口

52:第一光致抗蚀剂层

53:环状补强结构

54:第一开口

55:外侧部

56:第二光致抗蚀剂层

57:定位孔

58:第二开口

60:第三光致抗蚀剂层

62:第三开口

64:第四光致抗蚀剂层

66:第五开口

100、200:封装基板

101: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

110、210:介电层

111、121:侧壁

112:上表面

113:凹穴

114:下表面

120:第一导电层

122:第一表面

123:凹穴

130:第二导电层

132:第二表面

140:接合垫

150:焊接层

160:半导体元件

162:导电凸块

170:底胶层

180:封胶层

190:焊球

202:环状补强结构

203:肋条

204:封装单元

205:开口

206:元件区块

207:较大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封装基板、封装基板制作工艺、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及其制作工艺,可应用在高I/O脚数的封装结构中,且无须在防焊层覆盖封装基板的表面来防止焊锡桥接短路的情况下,导线之间仍能维持在微小间距(Fine pitch)的精度下。较佳地,焊锡可被限制于预定的凹穴内而无法流动、封装基板内连接线结构的高度可通过上、下堆叠的导体层而缩短、封装基板的强度可通过环状补强结构的环绕而提高,避免翘曲或变形,进而改善半导体元件的封装可靠度。

以下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非用以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

图1A及图1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示意图及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2A及图2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示意图及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A及图3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的示意图及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1A及图1B,封装基板100包括一介电层110、一第一导电层120、一第二导电层130、一接合垫140以及一焊接层150。介电层110具有一上表面112以及一下表面114。第一导电层120内埋于介电层110中,并显露一第一表面122于上表面112。第二导电层130内埋于介电层110中,并显露一第二表面132于下表面114。接合垫140配置于由第一导电层120的侧壁121与介电层110的侧壁111(参见图1B)所定义的一凹穴123中。当第一表面122切齐上表面112时,接合垫140部分地(或全部地)内埋于第一导电层120与介电层110中,以使接合垫140的周围同时被第一导电层120的侧壁121与介电层110的侧壁111(参见图1B)限制于凹穴123内而无法流动,因此可避免在高温回焊下接合垫140(例如焊锡)发生桥接短路的现象。接合垫140的材质例如选自于锡(Sn)、铜(Cu)、银(Ag)、镍(Ni)、钯(Pd)、金(Au)或其组合,较佳为可回焊(reflowable)的焊接材料。

在图1A中,第一表面122切齐介电层110的上表面112,第二表面132切齐于介电层110的下表面114。在图2A中,第一表面122内凹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112,第二表面132内凹于介电层110的下表面114。当第一表面122内凹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112时,接合垫140部分地(或全部地)内埋于介电层110的凹穴113中,以使接合垫140的相对两侧单独被介电层110的侧壁111(参见图2B)限制于凹穴113内而无法流动,因此可避免在高温回焊下接合垫140(例如焊锡)发生桥接短路的现象。此外,当第二表面132内凹于下表面114时,可固定焊球190(参见图4A)于各个焊接层150上,以使植球的品质更加稳定。

接着,请参照图3A及图3B,在确保不会发生焊锡桥接短路的情况下,接合垫140可直接形成在第一导电层120的第一表面122上,第一导电层的材质可为抗腐蚀的镍铜合金、镍铬合金等,而接合垫140的材质例如选自于锡(Sn)、铜(Cu)、银(Ag)、镍(Ni)、钯(Pd)、金(Au)或其组合,较佳为不需回焊的凸块,例如为结线凸块(stud bump)。

请参照图4A~图4C,其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的示意图。在图4A~图4C中,采用的封装基板可为图1A、图2A及图3A中任一种封装基板100,其详细内容已揭示如上,在此不再赘述。在图4A~图4C中,半导体元件160配置于封装基板100上。半导体元件160具有多个导电凸块162,图中仅绘示三个导电凸块162,一个导电凸块162对应连接一个接合垫140,且导电凸块162支撑于半导体元件160与封装基板100之间。相对于接合垫140而言,导电凸块162具有较高的熔点,因此当接合垫140受热而融化时,未融化的导电凸块162仍有足够的高度支撑半导体元件160,以维持适当的间距于半导体元件160与封装基板100之间。导电凸块162例如为电镀的铜柱,其具有一预定高度,而接合垫140例如为焊锡,当导电凸块162与接合垫140连接时,如图1A及图2A所示,接合垫140较佳为被限制于凹穴123内而无法流动,因此可避免在高温回焊下接合垫140发生桥接短路的现象。此外,导电凸块162还可包括铜柱和焊料点设置于铜柱上,其焊料点部分粘接于接合垫140。

此外,底胶层170包覆导电凸块162的周围,底胶层170较佳为热固化型环氧树酯,具有流动快及快速固化的优点,可于回焊过程中同时固化,以使接合垫140不会受到底胶层170流动的影响,并能维持导电凸块162与接合垫140之间的导电性。另外,封胶层180包覆半导体元件160以及底胶层170的周围,封胶层180较佳为热固化型环氧树酯,以保护半导体元件160。再者,多个焊球190形成于焊接层150上,图中仅绘示三个焊球190,一个焊球190对应连接一个焊接层150,焊球190的材质可为无铅锡膏或有铅锡膏。

在图4B中,封胶层180包覆半导体元件160以及底胶层170的周围,并显露出半导体元件160的上表面112。封胶层180较佳以转注成型(transfer molding)的方式形成,并经高温烘烤而固化成型。

在图4C中,导电凸块162例如为结线凸块,其材质较佳为铜或金,导电凸块162的尖端可穿过流动性较低的底胶层170,并与底胶层170下方的接合垫140电连接。底胶层170包覆于导电凸块162的周围,其材质可为热固化型不导电胶。

另一实施例中,封装基板100上可以不设置接合垫160。导电凸块162包括铜柱和焊料点设置于铜柱上,其焊料点部分直接与第一导电层120粘接,从而使半导体元件160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导电凸块162与第一导电层120连接时,导电凸块162较佳为被限制于该介电层110的侧壁内而无法流动,由于第一导电层120的表面内凹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从而具有限制导电凸块162位移的作用,使得导电凸块162准确地定位于第一导电层120上。

于以上几种实施例,由于第一导电层120的表面内凹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的设计,增长了相邻二第一导电层沿着封装体的外表面的路径长度,如此可避免电移(Electro migration)发生时,相邻二第一导电层短路的风险。

请参照图5A~图5Y,其中图5A~图5S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制作工艺的示意图,而图5T~图5Y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封装制作工艺的示意图。首先,请参照图5A~图5D,提供一导电基板50,并形成一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于导电基板50上,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经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一开口54,以显露出部分导电基板50。之后,形成一第一导电层120于此些第一开口54中。在图5A中,导电基板50为金属基板,较佳为铜板或镀有铜层的钢板。在图5B及图5C中,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例如以旋转涂布的方式形成在导电基板50上,并经过烘烤、曝光、显影等步骤以图案化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以使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具有多个第一开口54。在图5D中,第一导电层120例如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开口54中,其材质较佳为铜、镍、金或其组合。

接着,请参照图5E~图5H,形成一第二光致抗蚀剂层56于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以及第一导电层120上,第二光致抗蚀剂层56经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二开口58,以显露出部分第一导电层120。形成一第二导电层130于此些第二开口58中。之后,移除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及第二光致抗蚀剂层56。在图5E及图5F中,第二光致抗蚀剂层56例如以旋转涂布的方式形成在导电基板50上,并经过烘烤、曝光、显影等步骤以图案化第二光致抗蚀剂层56,以使第二光致抗蚀剂层56具有多个第二开口58。在图5G中,第二导电层130例如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开口58中,其材质较佳为铜、镍、金或其组合。第二导电层130与第一导电层120直接接触而上、下堆叠,以做为内连接线结构。在图5H中,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与第二光致抗蚀剂层56以去光致抗蚀剂剂(例如丙酮)移除,而显露出相互堆叠的第一导电层120以及第二导电层130。虽然,本实施例仅绘示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30,但也可形成二层以上的导电层,对此,本发明不加以限制。

接着,请参照图5I~图5L,形成一介电层110于导电基板50上,介电层110覆盖第一导电层120、第二导电层130以及部分导电基板50。移除部分介电层110,以显露出第二导电层130的一表面(即第二表面132)于介电层110的下表面114。第二导电层130的第二表面132切齐于介电层110的下表面114。之后,形成一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于导电基板50以及介电层110上,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经图案化而形成一第三开口62,以显露出部分导电基板50。在图5I中,介电层110例如以转注成型的方式形成在导电基板50上,亦即以液态状的介电层110注入模穴中,并经烘烤而固化成型。但介电层110也可以模压成型(compression molding)的方式形成在导电基板50上,并使半固化态的介电层110在高温下完全固化而成型。在图5J中,部分介电层110例如以机械研磨(grinding)及/或抛光(buffing)的方式移除,以使第二导电层130的第二表面132显露于介电层110外,并与介电层110的下表面114切齐。此外,第二导电层130的第二表面132还可经由蚀刻而内凹于介电层110的下表面114,如图2A所示,以方便植球。在图5K及图5L中,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例如以挤压式(slit die)涂布法或浸渍涂布法(dip coating)形成在导电基板50上,并经由烘烤、曝光、显影等步骤以图案化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以使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具有一第三开口62。

接着,请参照图5M~图5P,移除部分导电基板50,以形成一第四开口51,并显露第一导电层120的一表面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112于第四开口51中。第一导电层120的表面切齐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112。移除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之后,形成一第四光致抗蚀剂层64于导电基板50、介电层110、第一导电层120以及第二导电层130上,第四光致抗蚀剂层64经图案化而形成一第五开口66,以显露出第一导电层120的部分表面。在图5M中,导电基板50例如以湿式蚀刻的方式形成第四开口51,图中仅绘示一个第四开口51,而未被蚀刻的部分导电基板50则形成一环状补强结构53,连接于介电层110的周围。环状补强结构53环绕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112,可补强整体基板的强度,以避免翘曲或变形。此外,第一导电层120的表面还可全面蚀刻而内凹于介电层110的上表面112,如图2A所示。在图5N中,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以去光致抗蚀剂剂(例如丙酮)移除,而显露出相互堆叠的第一导电层120以及第二导电层130。在图5O及图5P中,第四光致抗蚀剂层64例如以挤压式涂布法或浸渍涂布法形成,并经由烘烤、曝光、显影等步骤以图案化第四光致抗蚀剂层64,以使第四光致抗蚀剂层64具有多个第五开口66。此外,第一导电层120显露于第五开口66中的部分表面还可经由蚀刻而形成一凹穴123,如图1A所示。

接着,请参照图5Q~图5S,形成一接合垫140于第五开口66中。移除第四光致抗蚀剂层64。之后,形成一焊接层150于第二导电层130上,焊接层150覆盖第二导电层130的表面。在图5Q中,接合垫140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在第五开口66中,其材质例如选自于锡(Sn)、铜(Cu)、银(Ag)、镍(Ni)、钯(Pd)、金(Au)或其组合,较佳为可回焊(reflowable)的焊接材料。在图5R中,第四光致抗蚀剂层64以去光致抗蚀剂剂(例如丙酮)移除,而显露出相互堆叠的第一导电层120以及第二导电层130。在图5S中,焊接层150例如以无电电镀(electroless plating)或浸渍(immersion)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导电层130上,其材质例如选自于锡(Sn)、铜(Cu)、银(Ag)、镍(Ni)、钯(Pd)、金(Au)或其组合,或以有机保焊剂(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s,OSP)取代。以上为封装基板100制作工艺的详细说明,接着对半导体元件160的封装制作工艺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5T~图5W,配置一半导体元件160于封装基板100上。半导体元件160具有一导电凸块162,导电凸块162连接接合垫140,且导电凸块162支撑于半导体元件160与封装基板100之间。形成一底胶层170以包覆导电凸块162的周围。形成一封胶层180以包覆半导体元件160以及底胶层170的周围。在图5T中,半导体元件160为集成电路元件,其主动表面上配置有多个导电凸块162,图中绘示三个导电凸块162,一个导电凸块162对应一个接合垫140。相对于接合垫140而言,导电凸块162具有较高的熔点,导电凸块162例如为铜柱、铜凸块、金凸块或结线凸块,其具有一预定高度,而接合垫140例如为可回焊的焊接材料。在第5U及5V图中,先形成底胶层170于封装基板100上,再将半导体元件160的导电凸块162穿过流动性较低的底胶层170,并与底胶层170下方的接合垫140电连接,以使底胶层170包覆在导电凸块162的周围。当然,底胶层170除了采用上述方式形成,也可先将半导体元件160配置于封装基板100上,再以流动性较佳的底胶层170填入于半导体元件160与封装基板100之间的间隙中,以包覆在导电凸块162的周围。在图5V中,当导电凸块162与接合垫140连接时,如图1A及图2A所示,接合垫140较佳为被限制于凹穴123内而无法流动,因此可避免在高温回焊下接合垫140发生桥接短路的现象。在图5W中,封胶层180较佳以转注成型(transfer molding)的方式形成,并经高温烘烤而固化成型。此外,封胶层180也可显露半导体元件160的上表面112,如图4B所示,以增加半导体元件160的散热面积。

接着,请参照图5X~图5Y,分别形成一焊球190于焊接层150上,并切割封装基板100以及封胶层180,以形成多个半导体元件160的封装结构。在图5X中,多个焊球190形成于焊接层150上,一个焊球190对应连接一个焊接层150,焊球190的材质可为无铅锡膏或有铅锡膏。在图5X中,以刀具沿着切割线L分开两个半导体元件的封装结构101,例如为芯片尺寸封装(chip scale package)的结构,也不需再保留环状补强结构53于其中,以缩小封装体积。

图6A及图6B绘示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200的俯视图及沿着A-A线剖面示意图,图7A及图7B绘示另一实施例的封装基板200的俯视图及沿着B-B线剖面示意图。在图6A及图6B中,封装基板200包括一环状补强结构202以及四个封装单元204,环状补强结构202具有四个以肋条203分开的开口205,一个开口205对应显露一个封装单元204,各个封装单元204例如分为12个元件区块206,此12个元件区块206被介电层210包覆,且各个封装单元204的周围以肋条203彼此相连,以避免翘曲或变形。此外,在图7A及图7B中,环状补强结构202具有一个较大开口207,对应显露四个封装单元204,各个封装单元204例如分为12个元件区块206,此48个元件区块206被介电层210一起包覆,且四个封装单元204的最外围连接环状补强结构202,以避免翘曲或变形。

请参照图8A及图8B,其绘示于环状补强结构53上形成定位孔57的流程图。当第三光致抗蚀剂层60形成于导电基板50上时,第三开口62除了显露导电基板50的中间部之外,还可显露导电基板50的部分外侧部55,此外侧部55以蚀刻的方式移除而形成一定位孔57于环状补强结构53上。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孔57可做为半导体元件160定位(参见图5T)时的参考点。当然,定位孔57也可在形成第一光致抗蚀剂层52之前(参见图5A)形成在导电基板50的外侧部55,对此,本发明不加以限制。

综上所述,虽然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