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402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保护座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中,而电连接器是靠其的端子来传递电性信号。图1为一种现有的卡缘连接器1的结构示意图,其揭示于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520283960.3号(中国台湾对应案申请号TW104206426)。参照图1,卡缘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102具有一定位凸部106与分别位于定位凸部106两侧的一第一接触部108与一第二接触部110。定位凸部106通过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定位槽122中。第一接触部108经由第一端子孔150凸出于第一绝缘体104的一下表面,第二接触部110经由第二端子孔152凸出于第一绝缘体104的下表面。上壳130覆盖于第一绝缘体104上。一第二绝缘本体112位于上壳130和第一绝缘体104之间。然而,导电端子102的组装方向与二侧的接触部108及110的延伸方向垂直,因此需要覆盖上壳130及第二绝缘本体112来固定导电端子102。更明确来说,导电端子102受力变形的方向平行导电端子102的固持方向,导电端子102的变形作用力将沿着导电端子102的组装方向作用在及第二绝缘本体112及上壳130上,较容易使导电端子102更加松动或脱离正确位置。此外,定位凸部106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定位槽122中,导电端子102的整体组装构造是松动且不稳固的。

图2为一种现有的电源连接器2的结构示意图,其揭示于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TW98217837号。参照图2,电源连接器2包括一绝缘座25与一后盖27。后盖27与绝缘座25固定连接,并抵压住电源端子20。绝缘座25左右设有扣孔26,而后盖27左右侧设有凸扣28,凸扣28与扣孔26扣接。虽然后盖27抵压住电源端子20,但是后盖27不具有保护电源端子20及隔开电源端子20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保护座的电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包括具有多个端子固定槽的一中间部、位于该中间部一侧的一第一凹陷部及位于该中间部另一侧的一第二凹陷部;中间部具有朝向第一凹陷部的一第一侧面,以及朝向第二凹陷部的一第二侧面;该第一凹陷部的底面及该第二凹陷部的底面低于所述端子固定槽;多个端子,设置于所述端子固定槽;其中所述端子各包括一第一弹性接触部、一第二弹性接触部及位于该第一弹性接触部及该第二弹性接触部间的一固持部;所述端子的该固持部固持在所述端子固定槽内;该第一弹性接触部突伸至该第一凹陷部的该底面上方,以及该第二弹性接触部突伸至该第二凹陷部的该底面上方;所述端子的各该固持部具有一肩部;以及一第一保护座及一第二保护座,分别安装于该绝缘本体的该第一凹陷部及该第二凹陷部;该第一保护座及该第二保护座皆包括多个隔条,所述隔条中相邻隔条界定出一凹槽;其中该第一保护座及该第二保护座的所述隔条抵靠所述端子的该固持部的该肩部;其中所述端子的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突伸出该第一保护座的一上表面且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的末端延伸入该第一保护座的该凹槽内,及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突伸出该第二保护座的一上表面且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的末端延伸入该第二保护座的该凹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分为一第一端子组及一第二端子组;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固持部朝着该中间部的该第一侧面的方向侧向插接于所述端子固定槽内,以及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固持部朝着该中间部的该第二侧面的方向侧向插接于所述端子固定槽内;该第一保护座的所述隔条抵靠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肩部,以及该第二保护座的所述隔条抵靠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肩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固持部与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固持部沿着该中间部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互相交叉排列并且在朝向该中间部的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的方向上错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固定槽各包括一固持槽及一通道,其中安装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各该固持槽靠近该中间部的该第一侧面并且各该固持槽的一插口朝该第一凹陷部,所述通道让该第一端子组中各所述端子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通过以延伸到该第二凹陷部;安装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各该固持槽靠近该中间部的该第二侧面并且各该固持槽的一插口朝该第二凹陷部,所述通道让该第二端子组中各所述端子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通过以延伸到该第一凹陷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各位于位于该第一凹陷部一侧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成两排排列及位于该第二凹陷部一侧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成两排排列。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保护座及该第二保护座皆进一步地包括一底壁,该底壁上形成一外侧凹槽及一内侧凹槽;当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受力时,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位于该第一保护座的该外侧凹槽内;以及当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受力时,该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位于该第二保护座的该内侧凹槽内;当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受力时,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一弹性接触部位于该第一保护座的该内侧凹槽内;以及当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受力时,该第二端子组的所述端子的该第二弹性接触部位于该第二保护座的该外侧凹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保护座及该第二保护座的每一者的两侧各具有一安装件,该绝缘本体上在该第一凹陷部及该第二凹陷部的每一者的两侧各设有一接收槽,该安装件组装至该接收槽内,其中该接收槽与该安装件之间具有一固持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该安装件具有一开孔以及该接收槽内有一固定件,该固定件穿过该开孔,该固定件与该开孔组成该固持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件的末端经热融后构成一扩大的头部,以夹持住该第一保护座的该安装件。

在一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设有工字型的一开孔,该开孔于上下方向贯通该接收槽;该安装件具有一开孔,该开孔于上下方向贯穿该安装件;其中,该电连接器进一步地包括一插销件,该插销件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穿过该绝缘本体的该开孔及该安装件的该开孔;该安装件的该开孔、该接收槽的该开孔与该插销件组成该固持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对该插销件施以热融,该经热融的插销件的上端构成一扩大的头部,该经热融的插销件的该上端的该扩大的头部配合该经热融的插销件的下端的一扩大的头部,以扣住在该绝缘本体的工字型的该开孔内。

在一实施例中,该安装件的一底面部分具有倒T字型的一开孔,该开孔于上下方向贯穿该安装件;该绝缘本体的一顶面部分包括一T字型开口;其中该电连接器进一步地包括一插销件,该插销件由上而下的方向穿过该绝缘本体的该T字型开孔以及该安装件的该开孔,并能被该接收槽的一底面所挡止;该绝缘本体的该顶面部分的该T字型开口、该安装件的该底面部分的该开孔与该插销件组成该固持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对该插销件的上下两端施以热融,该经热融的插销件的上端形成一扩大的头部,该经热融的插销件的该上端的该扩大的头部扣住该绝缘本体的该顶面部分的该T字型开口,该经热融的插销件的下端形成一扩大的头部,该经热融的插销件的该下端的该扩大的头部扣住该第一保护座的该安装件的倒T字型的该开孔。

在一实施例中,该安装件上形成一填料槽,该绝缘本体在该接收槽的一顶面部分具有对应该填料槽的位置的一密封凸块,该密封凸块位于该填料槽的上方;该密封凸块及该填料槽组成该固持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对该密封凸块施以热融,该经热融的密封凸块填入该第一保护座的该填料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该安装件具有一卡块,该卡块自该安装件的表面隆起;该接收槽的一顶面部分具有一扣孔,其中该卡块卡扣于该扣孔中;该卡块及该扣孔组成该固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座能够抵靠端子的固持部的肩部,用以加强端子的固定强度防止端子退出。保护座在端子安装后才组装至绝缘座体,并且端子固定槽呈侧向开放,以使端子及端子固定槽的组装更加容易。保护座的多个凹槽用以保护端子的末端,及各凹槽间的隔条能够隔开端子及保持端子的正确位置。端子固定槽一体成形在绝缘座体的中间部,且端子以侧向的方式插入端子固定槽,如此更能强化端子的固定作用以及端子受力作用时的承力强度。保护座及绝缘座体的固定手段能够稳固地把保护座结合在绝缘座体上。再者,端子的组装方向与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的延伸方向可以不是垂直的,因此不必然需要上盖来固定端子。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端子也能以非转动的方式设置于端子固定槽中,因此相对稳固。又,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的受力变形的方向可以不是平行端子的固持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是垂直端子的固持方向,端子较不容易松动也较不容易脱离正确位置。

上文已相当广泛地概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优点,从而使下文的本实用新型详细描述得以获得较佳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标的的其它技术特征及优点将描述于下文。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应了解,可相当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的概念与特定实施例可作为修改或设计其它结构或制造过程而实现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亦应了解,这类等效建构无法脱离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附图说明

由以下详细说明与附随附图得以最佳了解本申请揭示内容的各方面。注意,根据产业的标准实施方式,各种特征并非依比例绘示。实际上,为了清楚讨论,可任意增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

图1为一种现有的卡缘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端子组装至端子固定槽的设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电连接器的下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1-1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端子分离端子固定槽的示意图。

图10显示图8的电连接器的剖面位置的侧视图。

图11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2-2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端子分离端子固定槽的示意图。

图13显示图11的电连接器的剖面位置的侧视图。

图14显示图7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3-3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图。

图15为图7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4-4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图7的电连接器经热融后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4-4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电连接器的下侧示意图。

图20为图18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5-5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电连接器经热融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6-6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电连接器经热融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电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29为图28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7-7的剖面示意图。

图30为图29的电连接器经热融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32为图31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3为图32的电连接器沿剖面线8-8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2 导电端子

104 第一绝缘体

106 定位凸部

108 第一接触部

110 第二接触部

130 上壳

150 第一端子孔

152 第二端子孔

25 绝缘座

26 扣孔

27 后盖

28 凸扣

3 电连接器

34 第二端子组

302 端子固定槽

306 第二凹陷部

310 底面

300B 第二侧面

308 底面

33 固定件

35 接收槽

300 中间部

300A 第一侧面

304 第一凹陷部

362 固持部

364 第一弹性接触部

366 第二弹性接触部

32 第一端子组

31 保护座

374 端壁

321 第一端子

341 第二端子

391 开孔

39 安装件

373 凹槽

31A 第一保护座

97 外侧凹槽

370 隔条

31AS 上表面

98 内侧凹槽

92 末端

30 绝缘本体

93 底壁

111 肩部

31B 第二保护座

31BS 上表面

307 插口

303 固持槽

305 通道

4 电连接器

42 凸块

44 开孔

425 凸块

46 插销件

47 接收槽

48 肋条

461 扩大的头部

41 保护座

43 安装件

45 开孔

415 卡孔

462 扩大的头部

5 电连接器

56 插销件

57 绝缘本体

59 开孔

590 顶面部分

58 接收槽

581 底面

51 保护座

53 安装件

55 开孔

530 底面部分

6 电连接器

62 绝缘本体

64 密封凸块

68 接收槽

680 顶面部分

69 安装件

61 保护座

691 填料槽

7 电连接器

72 绝缘本体

74 顶面部分

76 扣孔

78 接收槽

71 保护座

73 安装件

75 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揭示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用于实施本申请的不同特征。元件与配置的特定范例的描述如下,以简化本申请的揭示内容。当然,这些仅为范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例如,以下描述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形成第一特征可包含形成直接接触的第一与第二特征的实施例,亦可包含在该第一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其他特征的实施例,因而该第一与第二特征并非直接接触。此外,本申请可在不同范例中重复元件符号与/或字母。此重复为了简化与清楚的目的,而非支配不同实施例与/或所讨论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

再者,本申请可使用空间对应语词,例如“之下”、“低于”、“较低”、“高于”、“较高”等类似语词的简单说明,以描述附图中一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对应语词用以包含除了附图中描述的位向之外,装置于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位向。装置或可被定位(旋转90度或是其他位向),并且可相应解释本申请使用的空间对应描述。可理解当一特征形成于另一特征或基板上方时,可有其他特征存在于其间。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3的分解示意图。参照图3,电连接器3包括一绝缘本体30及多个端子36。绝缘本体30具有一中间部300,以及位于中间部300一侧的一第一凹陷部304以及位于中间部300另一侧的一第二凹陷部306。第3图所示为二个电连器3的组合,以下的描述仅以一个电连器3为说明,电连接器3的组合可以视需要而扩展。

中间部300沿着中间部300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且中间部300上设有多个端子固定槽302。此外,中间部300具有朝向第一凹陷部304的一第一侧面300A,以及朝向第二凹陷部306的一第二侧面300B。各端子固定槽302分别于第一侧面300A敞开于第一凹陷部304,以及于第二侧面300B敞开于第二凹陷部306。第一凹陷部304的底面308及第二凹陷部306的底面310均低于端子固定槽302。

所述端子36沿着中间部300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并排。所述端子36的每一者均包括一固持部362、一第一弹性接触部364及一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固持部362位于第一弹性接触部364与第二弹性接触部366之间,并且插接、干涉及固持在端子固定槽302内。

所述端子36分为一第一端子组32及一第二端子组34。安装时,第一端子组32的端子36朝着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的方向侧向插接、干涉及固持至中间部300的端子固定槽302内,而第二端子组34的端子36朝着中间部300的第二侧面300B的方向侧向插接、干涉及固持至中间部300的端子固定槽302内。

图4为图3的端子36组装至端子固定槽302的设置示意图。为了附图简洁,图4仅显示第一端子组32及第二端子组34的端子36,未显示绝缘本体30。第一端子组32的所述端子36的固持部362与第二端子组34的所述端子36的固持部362沿着中间部300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互相交叉排列并且所述端子36中相邻端子36在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及第二侧面300B的方向上错开。也就是说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成锯齿状排列(Zigzag arrangement),据此,第一端子组32的固持部362及第二端子组34的固持部362排列成二排。所述端子36中相邻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沿着中间部300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互相成锯齿状排列。所述端子36中相邻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沿着中间部300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互相成锯齿状排列,各端子36位于第一凹陷部304一侧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成两排排列及位于第二凹陷部306一侧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也成两排排列。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的分解示意图。参照图5,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突伸至绝缘本体30的第一凹陷部304的底面308上方。虽然图5的视角未显示出第二凹陷部306,但参照图3,第二凹陷部306及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在空间上的配置本质上相同于第一凹陷部304及第一弹性接触部364在空间上的配置。据此,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突伸至绝缘本体30的第二凹陷部306的底面310上方。

此外,电连接器3进一步地包括分别安装于第一凹陷部304及第二凹陷部306的保护座31。为了方便附图说明,安装至第一凹陷部304及第二凹陷部306的两保护座31分别标记及命名为第一保护座31A及第二保护座31B,基本上,第一保护座31A及第二保护座31B具有相同的构造。各保护座31包括多个隔条370以及一端壁374。所述隔条370中相邻隔条370界定出一凹槽373,第一保护座31A的各凹槽373用以容纳第一弹性接触部364,第二保护座31B的各凹槽373用以容纳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其将详细附图说明及描述于图10及图13。

第一保护座31A及第二保护座31B的每一者的两侧各具有一安装件39,绝缘本体30上在第一凹陷部304及第二凹陷部306的每一者的两侧各设有一接收槽35,安装件39组装至接收槽35内,接收槽35与安装件39之间具有一固持结构。具体来说,安装件39具有一开孔391,开孔391沿着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或第二侧面300B的方向贯穿安装件39。接收槽35内具有一朝前延伸的柱状的固定件33,固定件33穿过开孔391,固定件33与开孔391组成上述的固持结构。安装时,第一保护座31A沿着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的方向安装至第一凹陷部304,第二保护座31B沿着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二侧面300B的方向安装至第二凹陷部306,两保护座31的每一者二侧的各安装件39插入接收槽35内且安装件39的开孔391接收绝缘本体30的柱状固定件33。

图6为图5的电连接器3的下侧视图。参照图6,图6进一步附图说明保护座31于下侧面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座31下侧面的部分的隔条并非是矩形,而是呈现类似梯形的形状。然而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的立体示意图。参照图7,二个保护座31已分别安装至绝缘本体30的第一凹陷部304及第二凹陷部306中。安装后,柱状固定件33的末端部分突伸出开孔391,该末端部分将被施以热融。所述端子36的每一者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及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分别突伸出二保护座31的一上表面,其将详细叙述及附图说明于图10及图13。

图8为图7的电连接器3沿剖面线1-1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图10显示图8的电连接器3的剖面位置的侧视图。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突伸出第一保护座31A的一上表面31AS且末端92延伸入第一保护座31A的凹槽373内。类似的,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突伸出第二保护座31B的一上表面31BS且末端92延伸入第二保护座31B的凹槽373内。据此,能避免末端92与其他物件接触而造成损坏。

第一保护座31A及第二保护座31B皆包括一底壁93。底壁93位于凹槽373内,底壁93上形成位于凹槽373内的一外侧凹槽97及一内侧凹槽98。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靠近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因此当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受到一向下的力时,第一弹性接触部364的末端92位于第一保护座31A的外侧凹槽97内。当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受到一向下的力时,第二弹性接触部366的末端92位于第二保护座31B的内侧凹槽98内。图9为图8的第一端子组32的端子36分离端子固定槽302的示意图。端子36的固持部362通过两侧的倒刺插接、干涉及固持在端子固定槽302内。更明确来说,端子固定槽302包括一固持槽303,固持槽303与端子36的固持部362配合。安装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固持槽303靠近中间部300第一侧面300A并且插口307朝向第一凹陷部304。据此,使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能够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方向组装至固持槽303。由于端子36的组装的方向不是平行于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及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受力变形的方向,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端子36的组装结构相较不容易松动,也不容易脱离正确位置。此外,端子固定槽302进一步地包括一通道305,通道305让第一端子组32中各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通过以延伸到第二凹陷部306。

参照图8,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的一端部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据此,当第一保护座31A朝向第一侧面300A安装至第一凹陷部304时,第一保护座31A的隔条370抵靠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的肩部111,其将详细附图说明于图14。

图11为图7的电连接器3沿剖面线2-2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图13显示图11的电连接器3的剖面位置的侧视图。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突伸出第一保护座31A的一上表面31AS且末端92延伸入第一保护座31A的凹槽373内。据此,能避免末端92与其他物件接触而造成损坏。类似的,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突伸出第二保护座31B的一上表面31BS且末端92延伸入第二保护座31B的凹槽373内。据此,能避免末端92与其他物件接触而造成损坏。

由于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靠近中间部300的第二侧面300B,因此当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受到一向下的力时,第一弹性接触部364的末端92位于第一保护座31A的内侧凹槽98内。当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受到一向下的力时,第二弹性接触部366的末端92位于第二保护座31B的外侧凹槽97内。

图12为图11的第二端子组34的端子36分离端子固定槽302的示意图。端子36的固持部362通过两侧的倒刺插接、干涉及固持在端子固定槽302内。相比于图9的实施例,安装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固持槽303靠近中间部300第二侧面300B并且插口307朝向第二凹陷部306。据此,使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二侧面300B方向组装至固持槽303。由于端子36的组装的方向不是平行于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及第二弹性接触部366受力变形的方向,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端子36的组装结构相较不容易松动,也不容易脱离正确位置。

参照图11,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的一端部朝向中间部300的第二侧面300B。据此,当第二保护座31B安装至第二凹陷部306时,第二保护座31B的隔条370抵靠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的肩部,其将详细附图说明于图1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36沿着中间部300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互相成锯齿状排列,因此保护座31包括外侧凹槽97及内侧凹槽98。明确来说,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仅会进入第一保护座31A的外侧凹槽97,而相邻的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第一弹性接触部364才会进入第一保护座31A的内侧凹槽98。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仅会进入第二保护座31B的内侧凹槽98,而相邻的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66才会进入第二保护座31B的外侧凹槽97。为了制造方便,保护座31同时设有外侧凹槽97及内侧凹槽98。

图14显示图7的电连接器3沿剖面线3-3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图。参照图14,第一保护座31A的所述隔条370抵靠于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二侧的肩部111。第二保护座31B的所述隔条370抵靠于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固持部362二侧的肩部111。本实施例的第一保护座31A及第二保护座31B能够加强端子36的固定强度防止端子36退出。此外,从图14可观察出,所述固持槽303沿着中间部300成锯齿状排列。更明确来说,安装第一端子组32的各端子36的固持槽303相对靠近中间部300的第一侧面300A。安装第二端子组34的各端子36的固持槽303相对靠近中间部300的第二侧面300B。所述端子36中一第一部分的所述端子36(即,第一端子组32的端子36)的固持部362的肩部111朝向第一凹陷部304,所述端子36中一第二部分的所述端子36(即第二端子组34的端子36)的固持部362的肩部111朝向第二凹陷部306。

图15为图7的电连接器3沿剖面线4-4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5,绝缘本体30的固定件33穿过保护座31的安装件39上的开孔391,绝缘本体30的固定件33尚未被施以热融。

图16为图7的电连接器3经热融后的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电连接器3沿剖面线4-4的剖面示意图。固定件33穿过开孔391后凸出的末端经热融后构成一扩大的头部330,以夹持住两保护座31的安装件39,据此将两保护座31固定在绝缘本体30内。热融,举例来说,将热的物件压在固定件33的末端。此外,热融也包括超声波热融。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4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电连接器4的下侧示意图。参照图18,电连接器4类似于图5的电连接器3,差别在于电连接器4包括一绝缘本体42、两保护座41以及一插销件46。

绝缘本体42上在第一凹陷部304及第二凹陷部306的每一者的两侧各设有一接收槽47。具体来说,绝缘本体42设有一工字型的开孔44,开孔44于上下方向贯通接收槽47。此外,绝缘本体42进一步地包括设置在第一凹陷部304的底面308的多个凸块425。各凸块425与保护座41底面的卡孔415(参见图19)配合,以加强绝缘本体42与保护座41的固定。

保护座41类似于图5的保护座31,差别在于两保护座41的每一者的两侧各具有一安装件43,安装件43的开孔45于上下方向贯穿安装件43。安装件43组装至接收槽47内。

插销件46的下端具有一扩大的头部461。参照图20、图21,安装时,插销件46沿着由下而上的方向穿过绝缘本体42的开孔44及安装件43的开孔45。此外,插销件46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条48,肋条48能和绝缘本体42的开孔44以及保护座41的开孔45进行干涉组装。安装件43的开孔45、接收槽47的开孔44与插销件46组成上述的固持结构。

图22为图21的电连接器4经热融后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22,经热融的固定件46将保护座41固定在绝缘本体42内。更明确来说,经热融的插销件46的上端构成一扩大的头部462。上端的扩大的头部462配合下端的扩大的头部461以扣住在绝缘本体42的工字型开孔44内。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5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参照图23,电连接器5类似于图18的电连接器4,差别在于电连接器5包括一保护座51、一插销件56以及一绝缘本体57。

保护座51类似于图18的保护座41,差别在于保护座51的安装件53的底面部分530具有倒T字型的一开孔55,开孔55于上下方向贯穿安装件53。

绝缘本体57类似于图18的绝缘本体42,差别在于,绝缘本体57于第一凹陷部304的二侧分别设置有接收槽58,接收槽58用以接收保护座51的安装件53。绝缘本体57在接收槽58的一顶面部分590包括一T字型开口59。

插销件56类似于图18的插销件46,差别在于插销件56为一直条形的形状,插销件56同样具有肋条48。一并参照图24、图25,插销件56由上而下的方向穿过绝缘本体57的开孔59以及安装件53的开孔55并能被接收槽58的一底面581所挡止,插销件56的肋条48与绝缘本体57以及保护座51进行干涉。

图26为图25的电连接器5经热融后的剖面示意图。操作时,对插销件56的上下两端,例如通过超声波热融,施以热融。经热融的插销件56的上端形成一扩大的头部561扣住绝缘本体57顶面部分590的T字型开口59,而经热融的插销件56的下端形成一扩大的头部562扣住保护座51的安装件53的倒T字型的开孔55,借此将保护座51固定于绝缘本体57。绝缘本体57顶面部分590的T字型开口59、绝缘本体57的倒T字型的开孔55与经热融的插销件56组成上述的固持结构。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6的示意图。参照图27,电连接器6类似于图5的电连接器3,差别在于电连接器6包括两保护座61及一绝缘本体62。

保护座61类似于图5的保护座31,差别在于保护座61包括位于二侧的安装件69。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安装件69上形成两个填料槽691,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

绝缘本体62类似于图5的绝缘本体30,差别在于绝缘本体62在第一凹陷部304的两侧各设有一接收槽68,接收槽68用以接收保护座61的安装件69。绝缘本体62在接收槽68的一顶面部分680具有对应保护座61的安装件69的各填料槽691位置的密封凸块64。参照图28、图29所示,保护座61已安装至绝缘本体62,各密封凸块64分别位于填料槽691的上方。密封凸块64及填料槽691组成上述的固持结构。

图30为图29的电连接器6经热融后的剖面示意图。操作时,对各密封凸块64施以热融,经热融的密封凸块64填入保护座61的填料槽691内,借此把保护座61固定于绝缘本体62,以组装到第一凹陷部304内。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7的示意图。保护座71包括具有一卡块75的一安装件73,卡块75自安装件73的表面隆起。绝缘本体72上在第一凹陷部304的两侧各设有一接收槽78,接收槽78用以接收保护座71的安装件73。接收槽78的顶面部分74具有一扣孔76。

参照图32、图33,安装时,绝缘本体72的接收槽78接收保护座71的安装件73。保护座71的卡块75卡扣于扣孔76中,借此将保护座71固定于绝缘本体72。卡块75及扣孔76组成上述的固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座能够抵靠端子的固持部的肩部,用以加强端子的固定强度防止端子退出。保护座在端子安装后才组装至绝缘座体,并且端子固定槽呈侧向开放,以使端子及端子固定槽的组装更加容易。保护座的多个凹槽用以保护端子的末端,及各凹槽间的隔条能够隔开端子及保持端子的正确位置。端子固定槽一体成形在绝缘座体的中间部,且端子以侧向的方式插入端子固定槽,如此更能强化端子的固定作用以及端子受力作用时的承力强度。保护座及绝缘座体的固定手段能够稳固地把保护座结合在绝缘座体上。再者,端子的组装方向与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的延伸方向可以不是垂直的,因此不必然需要上盖来固定端子。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端子也能以非转动的方式设置于端子固定槽中,因此相对稳固。又,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的受力变形的方向可以不是平行端子的固持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是垂直端子的固持方向,端子较不容易松动也较不容易脱离正确位置。

前述内容概述一些实施方式的特征,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更加理解本申请揭示内容的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可轻易使用本申请揭示内容作为基础,用于设计或修饰其他制造过程与结构而实现与本申请所述的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目的与/或达到相同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应理解此均等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申请揭示内容的精神与范围,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变化、取代与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揭示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