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6406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导致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每年约有60万名婴幼儿因rv感染死亡,目前尚无防治rv感染的特效药物。而有关rv疫苗方面,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国外上市rv疫苗价格昂贵,rv毒株的多样性使其预防范围有限。现临床多采用who推荐的口服补液以缓解症状。因此加强对轮状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防治轮状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提供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抗轮状病毒药物中,所述毛蕊异黄酮的抗轮状病毒的摩尔浓度为10umol/l~80umol/l。

所述抗轮状病毒药物中,所述毛蕊异黄酮对细胞产生毒性的摩尔浓度为大于80umol/l。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揭示了毛蕊异黄酮能够应用于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该应用能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以防治轮状病毒感染提供极具意义的价值。

(2)本发明提供的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揭示了抗轮状病毒药物中,毛蕊异黄酮的抗轮状病毒的摩尔浓度为10umol/l~80umol/l,即,揭示了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毛蕊异黄酮能够很好地防治轮状病毒感染,并且揭示了抗轮状病毒药物中,毛蕊异黄酮对细胞产生毒性的摩尔浓度为大于80umol/l,进而对利用毛蕊异黄酮抗轮状病毒药物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毛蕊异黄酮对ma104的细胞毒性作用实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其中,本发明提及的dmem是一种含各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培养基。

实施例1。

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该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揭示了毛蕊异黄酮能够应用于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该应用能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以防治轮状病毒感染提供极具意义的价值。

并且,本实施例的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揭示了抗轮状病毒药物中,毛蕊异黄酮的抗轮状病毒的摩尔浓度为10umol/l~80umol/l,即,揭示了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毛蕊异黄酮能够很好地防治轮状病毒感染,并且揭示了抗轮状病毒药物中,毛蕊异黄酮对细胞产生毒性的摩尔浓度为大于80umol/l,进而对利用毛蕊异黄酮抗轮状病毒药物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价值。

毛蕊异黄酮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实验:

一、实验材料

实验药品:

毛蕊异黄酮(成都曼斯特有限公司,纯度99.08%,批号:must-16031110)。实验试剂:

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均为gibco公司提供;

mtt(4,5,二甲基噻唑-2,5,二苯基四唑溴化物),m1124amresco公司提供;

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溶液、胰蛋白酶、pbs、二甲基亚砜均为solarbio公司提供。

试剂的配制和分装:

(1)胎牛血清分装在灭菌的50ml离心管中,-20℃保存。

(2)胰蛋白酶分装在灭菌的10ml离心管中,-20℃保存。

(3)霉素-链霉素混合溶液分装在灭菌的10ml离心管中,-20℃保存。

(4)mtt应用液:

mtt粉50mg,pbs10ml,搅拌溶解,0.22μm滤膜滤过除菌,分装后-20℃避光保存备用。

实验器材:

96孔细胞培养板、可调式微量加样器、细胞培养瓶、滤器、吸管、恒温箱、消毒锅;

洁净操作台sik-202型,安徽蚌埠净化设备厂提供;

olympμs倒置光学显微镜ckx41;

酶联免疫检测仪dg3022a;

二氧化碳孵育箱,美国thermo公司提供;

细胞与病毒;

ma104细胞(恒河猴胚胎肾细胞),wa株轮状病毒。

二、实验方法

(一)细胞和病毒:

ma104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100μ/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中生长和传代。感染病毒为适应细胞培养增殖的人wa株轮状病毒。

(二)药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毛蕊异黄酮溶液配制:称取毛蕊异黄酮样品5mg,先用dmso(二甲基亚砜)溶解后加入用适量dmem溶解,以dmso终浓度不超过0.5%为标准,并设置溶剂对照组。洁净台内无菌操作用一次性滤头过滤除菌。计算初浓度。各种药物终浓度1.25umol/l~320umol/l。

细胞毒性实验:将ma104细胞以10×104个/ml的细胞密度,加入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每孔200μl。37℃5%co2孵育至细胞生长成单层。吸出生长液,先按照1:1、1:10、1:100、1:1000的比例用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稀释得到一系列浓度的药液,然后100μl/孔加入到96孔板内,每个浓度重复6孔。正常对照只加入等体积不含血清的dmem维持液。37℃5%co2孵育,光学显微镜连续观察,72小时之内若药物的第一、第二浓度之间有细胞毒性变化之外的其余三个药物浓度的细胞均正常。这表明有效浓度在1:1与1:100之间。按照1:1,1:2、1:4、1:8、1:16、1:32、1:64的比例得到一系列浓度药液,重复上述操作,光学显微镜下发现72小时以内高于1:4的药物浓度出现细胞毒性变化。

37℃5%co2孵育,光学显微镜连续观察3d后,将药液吸出,避光,加入5mg/ml的mtt25μl/孔(用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配制,避光放置),37℃5%co2孵育4h后,800r/ml离心,弃上清,加入dmso50μl/孔,室温下振荡约10min,待结晶溶解后,混匀,在酶标仪上检测570nm波长下每孔的光密度(opticaldensity,od)值。按下列公式求出细胞存活率:

细胞存活率%=药物组平均吸光度值/细胞对照组平均吸光度值×100%。

(三)病毒增殖和滴度测定:

wa株rv的增殖和滴度测定在ma104上进行。当细胞在培养瓶中生长至单层时接种rv。接种病毒前,细胞单层先用磷酸盐缓冲液(pbs,ph7)洗一次,用无血清dmem培养液洗两次。接种前,将原始病毒液从-80℃冰箱中取出,4℃溶解,37℃与10μg/ml的胰酶作用30min,将长成单层的ma104细胞用pbs冲洗两次。随后加入与胰酶孵育后的病毒液,接种病毒后的细胞维持液为无胎牛血清,含1μg/ml胰酶的dmem培养液。接种病毒后的细胞放37℃二氧化碳培养箱(含5%二氧化碳)中孵育,至病毒感染ma104细胞病变(cpecytopathiceffect)达到+++时,将培养瓶放入-20℃冻存,再4℃融解,如此反复冻融三次,低温高速12000r/min离心取上清收获病毒液,再同上法重复一次病毒在细胞中传代实验,收获病毒。分装,-80℃保存。

病毒感染性滴度测定用ma104细胞在96孔培养板中进行(微量滴定法)。在用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将其按照1:10稀释成10-110-210-3…10-6等系列浓度,将培养成单层ma104细胞的96孔板用pbs冲洗2次,再将不同稀释度的病毒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25μl/孔每个浓度重复8孔。设置正常对照细胞,37℃5%co2孵育2h后吸取出病毒液,加入不含血清的细胞培养液,200μl/孔。37℃5%co2孵育,连续观察。当能够出现细胞病变cpe的最低稀释度的病毒孔中不再继续出现cpe时,计数每个稀释度出现cpe的细胞孔数,按照reed-mμnch方法计算病毒的tcid50(tissuecultureinfectivedose)。

(四)药物抗rv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选择药物tc90-95的浓度进行以下抗rv实验,然后将筛选出的有抗rv作用的药物后,用dmem培养液(不含血清)倍比稀释,考察不同浓度抗rv作用。

(五)药物对病毒吸附细胞的作用:

在生长成单层的ma104细胞的96孔培养板内加入药液,每个药液重复4孔,100μl/孔。设置正常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均只加入等体积dmem培养液(不含血清)。37℃5%co2孵育2h。

将药液吸出,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加入100tcid50的病毒(病毒与10μg/ml浓度的胰酶37℃作用30min)100μl/孔,37℃5%co2孵育2h,将病毒吸出,加入细胞维持液200μl/孔,37℃5%co2孵育连续观察。

待细胞出现cpe在++-+++间时将维持液吸出,加入5mg/ml的mtt50μl/孔,孵育2h后弃上清。加入dmso25μl/孔,室温下震荡混匀约10min。随后570nm下酶联免疫检测仪读取吸光度值。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药物对病毒抑制率和治疗指数:

药物对病毒抑制率=(药物组平均吸光度值—病毒对照组平均吸光度值)/(正常细胞对照组平均吸光度值—病毒对照组平均吸光度值)×100%,重复实验三次。

采用治疗指数(treatmentindex,ti)作为评价指标,衡量药物对rv的抑制效力,ti=cc50/ic50。

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无cpe,记作:—;25%的细胞出现cpe,记作:+;25%-50%的细胞出现cpe,记作:++;50%-75%的细胞出现cpe,记作:+++;75%-100%的细胞出现cpe,记作:++++。

(六)药物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

将药物与100tcid50的病毒液(病毒与10μg/ml浓度的胰酶作用30min)等体积混合作用2h。

将其加入到生长成单层ma104细胞的96孔培养板内,之前用pbs将细胞冲洗2次。设置正常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均只加入等体积dmem。37℃5%co2孵育2h,然后将混合液吸出,加入细胞维持液200μl/孔,37℃5%co2孵育连续观察,待细胞出现cpe在++—+++间时同上法做mtt检测,并计算药物对病毒的抑制率和治疗指数。

(七)药物对病毒生物合成的作用:

(1)将100tcid50的病毒液(病毒与10μg/ml浓度的胰酶作用30min)加入到生长成单层的ma104细胞96孔培养板内100μl/孔,之前用pbs将细胞冲洗2次。设细胞正常对照,加入等体积dmem培养液。37℃5%co2孵育2h,然后将病毒液吸出,加入药液100μl/孔,设病毒对照,只加入等体积dmem培养液。

(2)37℃5%co2孵育2h,之后将药液吸出,加入细胞维持液200μ/孔,37℃5%co2孵育连续观察。

(3)即细胞cpe在++—+++间时按照上法做mtt检测,并计算药物对病毒的抑制率和治疗指数。

(八)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选择one-wayanova法,将用药组od值与模型组od值进行均数比较。选择probit回归法,将药物浓度与细胞存活率,药物浓度与药物对病毒的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药物的细胞半数存活浓度cc50,药物对病毒感染细胞半数的抑制浓度ic50,并按照治疗指数ti=细胞半数存活药物浓度/抑制半数病毒药物浓度,计算治疗指数。

三、实验结果

(一)毛蕊异黄酮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毛蕊异黄酮对ma104的细胞毒性作用(n=3)实验结果,见附图1所示,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在浓度1.25~80umol/l均未出现细胞毒性,当浓度大于160umol/l出现明显的细胞毒性。

(二)毛蕊异黄酮预防轮状病毒入侵细胞的实验结果:

mtt显示各药物浓度组od值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3)。结果表明,药物无预防轮状病毒入侵细胞的作用。

(三)毛蕊异黄酮直接灭活轮状病毒的实验结果:

mtt显示各药物浓度组od值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3)。结果表明,药物无直接杀灭轮状病毒的作用。

(四)毛蕊异黄酮对病毒生物合成的作用:

毛蕊异黄酮对rv生物合成作用(n=3)

结果表明,随着毛蕊异黄酮浓度的提高,其抗rv生物合成作用的抑制率越大,表明毛蕊异黄酮抗rv的生物合成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但无预防轮状病毒入侵细胞和直接杀灭轮状病毒的作用。上述研究为开发毛蕊异黄酮作为抗rv的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