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化合物联合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49378发布日期:2018-07-03 20:43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两种化合物联合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两种化合物联合以及其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慢性高血糖常导致各种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t1dm)和2型(t2dm),前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很少或几乎不分泌胰岛素;后者又称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nid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其中,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敏感组织如肌肉、肝脏、脂肪等对胰岛素无法作出正常的生物学响应,此时,即使在高浓度的胰岛素环境下,也无法发挥正常的降血糖效果。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较多,主要有胰岛素受体表达量下降和胰岛素受体突变,但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揭示。一旦发生胰岛素抵抗,即会削弱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氧化及存储,扰乱脂肪组织中脂质代谢,增强肝脏糖异生,从而引起机体糖脂代谢异常。

gpr40激动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可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即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分泌水平增强,从而发挥降血糖作用;而当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胰岛素停止分泌,亦不会造成低血糖。因此,gpr40激动剂既可有效控制血糖,又可使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最小化。wo2013104257a1(公开日2013.07.18)中公开了一种gpr40激动剂化合物,结构如下所示:

研究表明dpp-iv(二肽基肽酶)可降解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它通过水解glp-1n-末端的组-丙二肽酶,使其从活性形式的glp-1(7-36)nh2降解为无活性的glp-1(9-36)nh2,故glp-1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仅为2分钟左右,进而削弱glp-1的生物学效应。dpp-iv抑制剂可保护内源性甚至外源性的glp-1不被dpp-iv降解,从而提高glp-1在血循环中的浓度,极大地增强其生物学效应。glp-1分泌后,可与胰岛β细胞上的glp-1受体结合,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而增强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进而达到降血糖的效果。dpp-iv抑制剂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治疗起到很好的作用(us6110949)。wo2009082881a1(公开日2009.07.09)公开了dpp-iv抑制剂,结构如下所示: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噻唑烷二酮、列奈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但在疾病长期持续之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疗法(例如一线或二线疗法、单一疗法、初始或追加的组合疗法)最终失效,进而开始依赖于胰岛素治疗,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且每日进行多次血糖监测,归因于现有降血糖疗法的长期功效、耐受性及给药便利性的限制和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或慢性损伤。本发明提供一种gpr40激动剂与dpp-iv抑制剂联用药物,对具有血糖控制有关、于疾病改善特性相关及与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关的良好功效同时改善安全性状况的联用药物。

wo2009048527a1、wo2009111056a1、wo2016016770a1中公开了gpr40激动剂与dpp-iv抑制剂联用治疗糖尿病,但不知晓联用对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是否具备协同作用。tanakah,etal,novelgpr40agonistas2575959exhibitsglucosemetabolismimprovementandsynergisticeffectwithsitagliptinoninsulinandincretinsecretion.lifesci(2013)公开了一种gpr40与西格列汀联合在正常小鼠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中可协同降低血糖,同时可协同促进胰岛素和glp-1分泌,但并未在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考察联用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否也具有协同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两种具体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的用途,在一定时间内,这两种化合物在治疗糖尿病时起到协同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与式(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联合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用途,

优选的,所述式(ii)所示的化合物可药用的盐选自磷酸盐、盐酸盐、甲磺酸盐、马来酸盐、苹果酸盐、对甲苯磺酸盐或苯磺酸盐,更优选磷酸盐。

本发明所述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

上述方案中,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的用量比例为0.001~1000,优选1:2、1:4、2:1或4:1。

本发明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为0.1-1000mg。

本发明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式(ii)所示化合物为0.1-1000mg。

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示化合物的给药剂量为0.1-500mg,优选0.5mg、1mg、2mg、5mg、10mg、12.5mg、15mg、20mg、25mg、35mg、40mg或50mg,式(ii)所示化合物的给药剂量为1-500mg,优选1mg、2mg、5mg、10mg、20mg、30mg、40mg、50mg、60mg、70mg、80mg、150mg、160mg或200mg。

本发明所述联合的给药方式选自:同时给药、独立地配制并共给药或独立地配制并相继给药。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联合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用途,其中,式(i)所示化合物推荐一天一次,式(ii)所示化合物推荐一天一次。

显著的,本发明的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药效作用。

本发明的还涉及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包含任选的一种或多种药用载体、赋形剂和/或稀释剂。所述药物组合物可以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任一剂型。例如,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剂的药物制剂可以配制为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溶液剂、混悬剂、糖浆剂、注射剂(包括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栓剂、吸入剂或喷雾剂。

此外,本发明的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可以以任何合适的给药方式,例如口服、肠胃外、直肠、经肺或局部给药等方式施用于需要这种治疗的患者或受试者。当用于口服给药时,所述药物组合物可制成口服制剂,例如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等;或,口服液体制剂,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糖浆剂等。当制成口服制剂时,所述药物制剂还可包含适宜的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等。

本发明的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药物组合物可以单独给药,或者与一种或多种治疗剂联合使用。因此,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还含有一种或多种治疗剂。

待组合的各成分(例如,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及第二治疗剂)可同时给药或依次顺序地分开用药。例如,可以在将本发明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联用之前、同时或之后,施用第二治疗剂。此外,待组合的各成分还可以以同一制剂形式或以分开的不同制剂的形式联合给药。

本发明中,所谓“联合或联用”是一种给药方式,其包括两种药物先后,或同时给药的各种情况,此处所谓“同时”是指在同一给药周期给予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例如在2天内,或1天内给予两种药物。所谓“先后或相继”给药,则包括在不同给药周期内分别给予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的情况。这些给药方式,均属于本发明所述的联合给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向癌症患者给予前述的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化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有效量”包含足以改善或预防医字病症的症状或病症的量。有效量还意指足以允许或促进诊断的量。用于特定患者或兽医学受试者的有效量可依据以下因素而变化:如待治疗的病症、患者的总体健康情况、给药的方法途径和剂量以及副作用严重性。有效量可以是避免显著副作用或毒性作用的最大剂量或给药方案。

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与式(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联合用药可有效降低血糖、合理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解决耐受性、并发症或慢性损伤等问题。

(2)本发明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与式(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具备协同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化合物a、化合物b联合与单一组分的单次给药后血糖-时间曲线;

图2为本发明化合物a、化合物b联合与单一组分的单次给药后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为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发明的组合物在糖尿病医药用途中的示例性试验方案,以显示本发明组合物的有利活性或有益技术效果。但是应当理解,下述试验方案仅仅是对本发明内容的示例,而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能够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或改变,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实施例1、本发明组合物在2型糖尿病ob/ob小鼠中的降血糖作用

供试品:式(i)所示化合物(定义为化合物b,可按照专利申请wo2013104257a1中的方法制备)、式(ii)所示化合物的磷酸盐(定义为化合物a,可按照专利申请wo2009082881a1中的方法制备)。

实验动物:2型糖尿病ob/ob模型小鼠,具体信息如下:

对照组:溶媒组。

供试品溶液配制:

化合物b:准确称取样品,加入少量的0.5%cmc-na和双蒸水研磨,配成20mg/ml的混悬液(用于其单用和联用组给药),再取适量此混悬液用0.5%cmc-na和双蒸水稀释成10mg/ml的混悬液(用于其单用和联用组给药),室温下配制;

化合物a:准确称取药物,用双蒸水完全溶解,配成6mg/ml的无色透明溶液,室温下配制。

实验方法:

(1)实验分组:ob/ob小鼠共48只,根据实验前的随机血糖水平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溶媒对照组、化合物b-50mg/kg组、化合物b-100mg/kg组、化合物a-30mg/kg组、化合物a-30mg/kg+化合物b-50mg/kg联用组及化合物a-30mg/kg+化合物b-100mg/kg联用组。

动物分组及给药信息如下:

备注:po为口服,bid为每日两次;溶媒对照组是先给一份0.5%cmc-na和双蒸水,然后紧接着再给一份双蒸水。

(2)给药:实验期间,动物按组别相应的给予溶媒或供试品,给药时间为每天早9:00和晚16:00各一次,连续给药30天,每天给药两次,各组均为灌胃给药;

动物于实验前将灌胃给予双蒸水,进行为期为3天的灌胃适应,以增强动物对给药操作的顺应性。

(3)检测指标包括:血糖水平监测(血糖仪,中国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型号:lifescan;血糖试纸,johnson&johnson)、体重和摄食量测定(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mp5002)、生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simens,型号:5035c);

给药首日,动物禁食4小时后监测给药前及给药后0.5、1、2、4、6、8小时的血糖水平;后续每4天测定随机及空腹血糖(第8、12、16、20、24及28天测定给药后6小时随机血糖;第1、5、9、13、17、21、25及29天测定给药后6小时空腹血糖);

实验期间,每4天监测动物的体重及摄食量,其中每次监测体重数据分别记录禁食前及禁食6小时后(即测完空腹血糖)的体重数据;实验期间,各组动物随机体重及禁食6小时后体重均稳定上升,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动物平均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化合物a-30mg/kg+化合物b-100mg/kg联用组动物在给药第17天起累积摄食量均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p<0.01);化合物b-50mg/kg组、化合物b-100mg/kg组及化合物a-30mg/kg+化合物b-50mg/kg联用组动物在给药第25天起累积摄食量均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p<0.05;p<0.01);化合物a-30mg/kg组动物累积摄食量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给药最后一天,实验结束后,动物禁食6小时后进行安乐死,解剖动物并心脏采血,保留全血,用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

数据分析:

所有的数据被录入到excel文档中,并以mean±sem的方式表示。数据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prism6.0软件。采用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方法,以p<0.05作为显著性差异的判断标准。

实验结果:

表1、给药后6小时空腹血糖(mmol/l,平均值±标准误差)

备注:p值指与溶媒相比;符号*代表p<0.05。

表2、给药期末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测定

备注: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是指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

实验结论:

给药后,血糖-时间曲线结果如图1显示,各受试药组血糖水平从给药后2小时开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仅有化合物a-30mg/kg+化合物b-100mg/kg联用组在给药后4小时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9.7±1.49与18.5±1.87mmol/l,p<0.05),其余组别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如图2所示,仅化合物a-30mg/kg+化合物b-100mg/kg联用组auc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94.5±11.74与142.7±14.07mmol/l*h,p<0.05),其余各组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各受试药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的下降率分别为17.2%、26.4%、22.6%、28.4%及33.8%。

由表1实验结果可知在30天给药过程中,各给药组6小时空腹血糖较溶媒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并随着给药时间的推移,降血糖效果随之增强。化合物a组空腹血糖值与化合物b-50mg/kg组相近;在大部分检测时间点,化合物b降血糖效果均呈现剂量依赖性;联用组在给药第25和第29天时空腹血糖值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p<0.05);两个联用组降血糖效果相近,且均不同程度地强于各自相应的化合物b单用组及化合物a单用组,说明化合物b与化合物a联用后,可发挥叠加的降血糖作用;

给药30天后,采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考察长期的降血糖效果,由表2实验结果可知联用组hba1c水平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并且低于各自相应的化合物b单用组及化合物a单用组,说明长期联用后在降血糖方面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化合物b、化合物a联用具有叠加作用,在糖尿病的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方面优于单一组分化合物b或化合物a。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