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射用替尼类药物白蛋白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851781阅读:来源:国知局
,其中,薄膜蒸发的真空度范围为5000~20000Pa,进料温度为35~ 80°C,流量为200~500mL/min,刮板转速为100~400r/min,蒸发室温度为35~80°C ;
[0024] 本发明步骤(4)中制得的白蛋白纳米制剂可通过0. 22μπι微孔滤膜一次或多次过 滤以调整纳米粒的粒径,并除菌;所述微孔滤膜的膜材选自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砜(水 系PES)、混合纤维素酯(水系MCE)、尼龙6 (ΡΑ-6)、尼龙66 (ΡΑ-66)和聚偏氟乙烯(PVDF)中 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聚醚砜和聚偏氟乙烯;
[0025] 本发明步骤(5)中所述的冻干支架剂选自蔗糖、乳糖、葡萄糖、甘露醇、海藻糖、麦 芽糖、赤藓糖、果糖、壳聚糖、右旋糖酐、木糖醇、枸橼酸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用量为 1 % ~20 % (w/v)。
[0026] 本发明适用的替尼类药物包括但不限于伊马替尼(Imatinib)、吉非替尼 (Gefitinib)、埃克替尼(Ico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拉帕替尼(Lapatinib)、达沙 替尼(Das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索拉菲尼(Sorafenib)、阿西替尼(Axitinib)、 舒尼替尼(Sunitinib)、博舒替尼(Bosutinib)、威罗菲尼(Vemurafenib)、帕唑帕尼 (Pazopanib)、凡德他尼(Vandetanib)、普纳替尼(pona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瑞 戈非尼(regorafenib)、卡博替尼(cabozantinib)、克里唑蒂尼(crizotinib)、达拉非尼 (dabrafenib)、曲美替尼(trametinib)、坦度替尼(Tandutinib)、替拉替尼(Telatinib)、 多维替尼(Dovitinib)、马赛替尼(Masatinib)、莫立替尼(Mubritinib)、托法替尼 (Tofacitinib)、卡奈替尼(Canertinib)、他马替尼(tamatinib)、巴非替尼(Bafetinib)、 福他替尼(Fostamatinib)、索凡替尼(Sulfatinib)、呋喹替尼(Fruquintinib)、法米替 尼、海那替尼(Henatinib)、氟马替尼(Flumatinib)、艾力替尼(Allitinib)、普喹替尼 (Puquitinib)、西地尼布(Cediranib)、替批法尼(Tipifarnib)、洛那法尼(Lonafarnib)、 瓦他拉尼(Vatalanib)、莫特塞尼(Motesanib)、布立尼布(Brivanib)、来他替尼 (Lestaurtinib)的一种或者多种。
[0027] 按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替尼类白蛋白纳米制剂粒径为50~200nm,包封 率为50~95%,载药量提高到5~20%,有机溶剂残留符合要求。所得冻干粉末加入水性 介质后可快速复溶,粒径没有明显增大,且在室温下放置15天均可保持稳定。
[002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制备方法相比,其突出优点在于:
[0029] ①利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白蛋白纳米粒,大大扩大了处方中增溶剂的选择范围, 同时显著降低了磷脂类增溶剂在处方中的用量,增加了纳米制剂的稳定性和应用的安全 性。
[0030] ②通过调节水相的pH值、加入油类稳定剂、调节油相的组成、调整油相和水相的 比例,获得了更优的粒径分布和更高的载药量。
[0031] ③相比于旋转蒸发除有机溶剂,薄膜蒸发具有传热效率高、蒸发比表面积大、蒸发 速度快、物料停留时间短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白蛋白这类对热较敏感的纳米粒的蒸发。
[0032] ④本发明采用的技术具有相应的从实验室规模到大生产的配套仪器,适合于工业 化生产替尼类药物白蛋白纳米粒。
[0033] 为便于理解,以下将通过附图和实施例更具体的阐述本发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下面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
【发明内容】
,任何形式上的改变或者修正都纳入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内。
【附图说明】
[0034]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采用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和本专利方法制备的纳米 粒的粒径随时间变化图。
[0035]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冻干品及复溶后的外观变化。
[0036]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扫描电镜照片。
[0037]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5的体外释放曲线。
[0038]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6的白蛋白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照片。
[0039]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7中载阿西替尼的白蛋白纳米粒诱导786-0细胞凋亡的荧 光观察和流式定量图。
[0040]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8中给予厄洛替尼各制剂后HCC827瘤体体积随时间变化
[0041] 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实施例1 :高压均质的参数对于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粒径的影响
[0043] 称取一定量的埃克替尼和聚氧乙烯蓖麻油溶于三氯甲烷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作 为油相,加入到人血清白蛋白水溶液中,控制油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为1:20~1:80,埃克替 尼与白蛋白的质量比为1:5~1:10。利用高剪切分散乳化机乳化(转速:5000r/min,剪切 时间:10min)形成初乳,迅速转移到高压均质机中,按照表1中各条件均质,所得纳米乳通 过薄膜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即得载埃克替尼白蛋白纳米粒悬液。
[0044] 由表1可见,当高压均质压力从5000psi提高到15000psi后,纳米粒粒径显著减 小,继续增大均质压力,粒径渐趋平衡。纳米粒粒径也随均质循环次数增加而不断减小,当 均质超过8个循环后,粒径变化不大。
[0045] 表1高压均质参数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
[0046]
[0047] 实施例2 :本发明方法与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纳米粒所需磷脂用量比较
[0048] 将索拉非尼和不同比例的氢化大豆磷脂溶于二氯甲烷中作为油相,加入pH为4~ 7的人血清白蛋白水溶液,控制油/水相体积比为1:50~1:100,索拉非尼与白蛋白的质量 比为1:5~1:12。分别采用本发明方法与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载索拉非尼的白蛋 白纳米粒,并测定其粒径,结果见表2。
[0049] 表2处方中氢化大豆磷脂的用量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

[0052] 可见,以氢化大豆磷脂作为增溶剂,当其用量较低时,采用专利2012101304132 方法制备的白蛋白纳米粒粒径较大,仅当增溶剂用量超过60%后,纳米粒的平均粒径才 <200nm,但粒径分布仍较宽(PDI>0. 3)。而采用本专利方法制备,增溶剂比例在40%以下即 可获得较优的粒径及分布(PDK0. 2)。
[0053] 实施例3 :本发明方法与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的纳米粒稳定性比较
[0054] 分别采用本发明方法与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实施例1的载埃克替尼的白 蛋白纳米粒。将两种埃克替尼白蛋白纳米粒悬液于室温放置,分别在0、3、6、9、12、15天观 察其外观、并测定粒径(附图1)。结果,采用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的载埃克替尼白 蛋白纳米粒悬液在第3~6天时即出现明显的药物析出,且粒径达到μπι级别。而采用本 发明方法制备的纳米粒悬液稳定性较好,15天内未观察到明显的悬液分层或沉淀,15天时 纳米粒的粒径稍有增加,约为200nm。
[0055] 实施例4 :本发明方法与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安全性比较
[0056] 分别采用本发明方法与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实施例2的载索拉非尼的白 蛋白纳米粒,两者粒径均为150nm左右。取Balb/c小鼠,雌雄各半,每组6只,分别尾静脉 注射两种索拉非尼白蛋白纳米粒,剂量为30mg/kg,一周注射两次,连续注射两周,最后一次 给药结束后24h眼眶取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0057] 表3小鼠血常规分析
[0060] ap〈0. 05,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bp〈0. 05,与本方法制备纳米粒组有显著差异
[0061] 结果显示,采用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的索拉非尼白蛋白纳米粒小鼠连续 注射两周后,引起了较多血液学指标的显著性变化,包括红细胞降低,说明其对血液系统具 有较大的毒性,造成小鼠贫血。而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以及淋巴细胞降低,说 明该纳米粒对小鼠免疫系统也具有较大的毒性。而本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小鼠静注后未引起 明显的血液学改变,表明其安全性较好。推测原因可能是:1)按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 制备的纳米粒载药量较低,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注射到小鼠血中的纳米粒子量多,由于人血 清白蛋白对于小鼠是异体蛋白,很容易引起免疫系统的排斥;2)根据实施例2,如要制得粒 径在150nm左右的纳米粒,按专利2012101304132方法制备需加用量达80%的氢化大豆磷 月旨,而本专利方法仅需20%左右的用量,因此大大降低了在制备过程中氢化大豆磷脂氧化 水解产生溶血卵磷脂的量,从而提高了纳米粒应用的安全性。
[0062] 实施例5 :达沙替尼白蛋白纳米粒的处方工艺
[0063] 将一定量的达沙替尼溶于三氯甲烷作为油相,另配制人血清白蛋白水溶液,加入 泊洛沙姆188作为增溶剂,使其在处方中的用量为1~5 %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