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辅助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用于机床内部线束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机床的电气化智能控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机床内通常设置有各种线缆,并集结成线束,这种线束是将控制单元与执行单元连接的重要纽带,对机床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机床结构复杂,且工作环境恶劣,导致在实际情况中,线束布置情况较为杂乱,且这些线束的实际使用寿命较短。
现有的线束固定通常是用扎带实现线束的固定,但是,由于机床工作恶劣,使用时间较长的话,塑料材料的扎带容易老化,随后脆化,直至断裂,而且这种固定方式对于装配和维修也极为不方便,机床内通常将实现同类功能的线束进行分类固定,若线束距离较远的话,用扎带的固定形式不大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床内部线束的固定装置,其能固定多束线束,且能调节线束之间的距离。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机床内部线束的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固线管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固线管的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固线管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固线管的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侧壁设置有对称的定位件,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有凹腔,所述凹腔内周向设置有间隔的第一定位腔和第二定位腔,所述定位件能在所述第一定位腔或第二定位腔内周向滑动,所述第一定位腔和所述第二定位腔之间设置有供所述定位件轴向滑动的滑槽。
改进地,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底端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凹腔的底部。复位弹簧一般情况下处于被压缩状态,当第一夹持部要调整距离时,定位件从滑槽内移动,复位弹簧给第一夹持部向外的作用力,使第一定位件迅速从第二定位腔滑到第一定位腔,操作简便省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线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上,所述第二固线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上。其好处在于根据线束的走向来调整方向。
作为改进地,所述第一固线管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上设置有第一进线口,所述第二固线管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上设置有第二进线口。线束可以从第一进线口或者第二进线口内进入到第一通槽或第二通槽内,既能起到固定线束的作用,又能保护线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本装置可以固定至少两束线束;当线束之间距离较长时,只需旋转第一夹持部,使第一夹持部的定位件从第二定位腔滑出,然后经滑槽滑到第一定位腔内,这样第一固线管和第二固线管之间的距离就大大延长,采用这种结构,若没有外力施力作用,第一固线管和第二固线管之间的距离不易被改变,结构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解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至图4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床内部线束的固定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包括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第一固定部1包括第一固线管11和第一夹持部12,第一固线管11的侧壁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2的一端,第二固定部2包括第二固线管21和第二夹持部22,第二固线管21的侧壁设置在第二夹持部22的一端,第一夹持部12的侧壁设置有对称的定位件13,第二夹持部22设置有凹腔23,凹腔23内周向设置有间隔的第一定位腔24和第二定位腔25,定位件13能在第一定位腔24或第二定位腔25内周向滑动,第一定位腔24和第二定位腔25之间设置有供定位件13轴向滑动的滑槽26。
第一夹持部12呈锥形结构,其底端连接有复位弹簧3,复位弹簧3的另一端连接在凹腔23的底部,这样方便在凹腔23内移动。
第一固线管11可转动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2上,第二固线管21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夹持部22上。
第一固线管11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通槽14,第一通槽14上设置有第一进线口15,第二固线管21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通槽27,第二通槽27上设置有第二进线口28。
当需要固定线束时,首先将线束从第二进线口28插入,放置到第二通槽27当中,然后将第一夹持部12的定位件13调整与第二固线管21的距离,转动第一固定部1使定位件13对准滑槽26,定位件13从第一定位腔24滑到第二定位腔25当中,或者从第二定位腔25滑到第一定位腔24当中,这样第一规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的距离就实现了调整,以更好适应机床内部线束的实际情况,最后再次转动第一固定部1,使定位件13不对准滑槽26。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