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噪音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196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噪音车门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低噪音车门锁。



背景技术:

车门锁,也叫中控门锁,通常包括门锁开关、门锁执行机构和门锁控制器。其中,门锁执行机构具有多种方式,如:电磁式、直流电动机式与永磁电动机式,以直流电动机式为例,直流电动机的转轴上连接蜗杆,蜗杆啮合扇齿,扇齿啮合一系列的传动齿轮,最终达到驱动锁扣的目的,上述提到的门锁执行机构驱动锁扣的过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作为一级传动的扇齿为主要原因,由于受电机转轴直接驱动的蜗杆传动,通常为瞬间的短暂的带动蜗杆并传递给扇齿,使得扇齿的受力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力过度导致扭曲形变,从而产生较大的噪音,并影响扇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噪音车门锁,它可以降低车门锁使用的噪音,同时,延迟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低噪音车门锁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低噪音车门锁,包括相互匹配拼接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上设有嵌槽,开关支座嵌合在嵌槽内,电动机固定在开关支座上,所述电动机的转轴上固定有蜗杆,蜗杆啮合扇齿形成了一级传动机构,扇齿通过与二级传动机构的连接从而驱动门锁锁扣实现锁止或开启;所述扇齿中心具有轴心孔,轴心孔套设在固定轴上,固定轴固定在上壳处;所述扇齿上在首、尾两个齿的外侧设有开口间隔,所述开口间隔使得扇齿分别形成了第一弹性块、第二弹性块。

所述扇齿包括轴套、分布在轴套外壁的若干间隔设置的连接板以及与若干连接板连接的扇齿本体,第一弹性块与第二弹性块分别为首、尾两个连接板继续向外的延伸。

所述第一弹性块与第二弹性块的轮廓为两端粗,中间薄,呈凹形。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低噪音车门锁,在扇齿上设置了与扇齿本体上设置了开口间隔并形成了第一弹性块、第二弹性块,扇齿在受到蜗杆啮合驱动时,具有一定的形变空间,避免没有形变空间带来的齿轮间摩擦产生的噪音;另外,当形变达到闭合开口间隔时,扇齿本体可继续形变继而挤压第一弹性块或第二弹性块,扇齿本体在恢复形变时,第一弹性块或第二弹性块对扇齿本体具有辅助恢复形变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低噪音车门锁,两端粗、中间薄的第一弹性块与第二弹性块,具有较强的抗形变能力,同时,也具有更强的弹性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低噪音车门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低噪音车门锁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低噪音车门锁的扇齿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噪音车门锁,包括相互匹配拼接的上壳1与下壳(图中未画出),所述上壳1上设有嵌槽,开关支座3嵌合在嵌槽内,电动机4固定在开关支座3上,所述电动机4的转轴上固定有蜗杆5,蜗杆5啮合扇齿6形成了一级传动机构,扇齿6通过与二级传动机构7的连接从而驱动门锁锁扣实现锁止或开启;所述扇齿6中心具有轴心孔8,轴心孔8套设在固定轴9上,固定轴9固定在上壳1处,扇齿6相对固定轴9可旋转;所述扇齿6上在首、尾两个齿的外侧设有开口间隔10,所述开口间隔10使得扇齿6分别形成了第一弹性块11、第二弹性块12。

请参阅图3,所述扇齿6包括轴套13、分布在轴套13外壁的若干间隔设置的连接板14以及与若干连接板14连接的扇齿本体15,第一弹性块11与第二弹性块12分别为首、尾两个连接板14继续向外的延伸;所述第一弹性块11与第二弹性块12的轮廓为两端粗,中间薄,呈凹形,这种形状的弹性块,其具有较强的弹性力,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受力强度。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低噪音车门锁的工作原理作出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低噪音车门锁,在使用时,电动机4带动蜗杆5转动,蜗杆5啮合扇齿6使扇齿6正、反转,瞬间受力的扇齿6产生形变,由于相邻的两个连接板14之间具有间隔、以及扇齿6上的两个开口间隔10,使得扇齿本体15具有形变空间,从而缓冲了扇齿6在瞬间撞击壳体时的力,大大降低了撞击时产生的噪音,同时,也减轻蜗杆5与扇齿6之间的齿面摩擦力,降低两者摩擦产生的噪音,另外,为避免扇齿6过度形变导致的无法恢复问题,特别设置了第一弹性块11与第二弹性块12,防止扇齿6形变过度,而扇齿6在恢复形变时,第一弹性块11或第二弹性块12还能辅助扇齿恢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低噪音车门锁,能够大幅降低车门锁在开启或关闭时产生的噪音,缓冲了扇齿6撞击壳体时的力,减少传动齿轮间的摩擦力,延长车门锁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低噪音车门锁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