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9154发布日期:2019-07-10 10:5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针对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而从喷出头喷出油墨并印刷图像等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在使用长条的介质的印刷装置中,存在具备对介质从支承介质的压印板上翘起的情况进行抑制的边缘夹具的印刷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印刷装置,所述印刷装置具备能够切换为按压状态和非按压状态的按压部(边缘夹具),并且具有使按压部在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把持部(变更部),所述按压状态为,能够将介质的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按压在介质支承部(压印板)上的状态,所述非按压状态为,无法将介质的端部按压于介质支承部上的状态。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的压印板上,设置有与介质的宽度相匹配并在宽度方向上对边缘夹具进行引导的导轨,并且,在边缘夹具上设置有与导轨卡合的卡合部。然而,由于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导轨被设置在与变更部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存在以下情况,即,在用户把持变更部并欲使边缘夹具在宽度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时,边缘夹具会以卡合部为支点并以变更部为受力点而在圆弧方向上进行旋转,从而妨碍边缘夹具的移动。即,存在难以使边缘夹具顺畅地进行滑动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841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压印板,其具有沿着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而相互平行的第一导轨以及第二导轨;边缘夹具,其具有覆盖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端部的板状部件、与所述第一导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导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并且,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导轨之间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空隙与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空隙相比而较窄,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板状部件的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变更的变更部。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具备压印板和边缘夹具,所述压印板具有第一、第二导轨,所述边缘夹具具有覆盖介质的端部的板状部件以及与第一、第二导轨卡合的第一、第二卡合部。被形成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一导轨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空隙与被形成在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导轨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空隙相比而较窄。此外,用于使板状部件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变更的变更部被设置于第一卡合部侧。即,在使边缘夹具进行滑动时,作为使边缘夹具旋转的支点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一导轨之间的空隙较窄,成为使边缘夹具旋转的受力点的变更部与第一卡合部之间的距离较近。在对边缘夹具的位置进行变更时,由于第一卡合部相对于第一导轨而进行滑动,因此第二卡合部不会被第二导轨挂住。此外,由于支点与受力点的距离较近,因此边缘夹具的旋转被抑制,从而能够使边缘夹具顺畅地进行滑动。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变更部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对于所述板状部件的位置向所述输送方向进行移动而对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间隔进行变更,从而将所述第二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导轨切换为抵接状态和分离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变更部通过对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的间隔进行变更,从而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导轨成为抵接状态或者成为分离状态。通过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导轨成为抵接状态,从而能够使边缘夹具相对于压印板的移动被限制。此外,通过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导轨成为分离状态,从而能够使边缘夹具相对于压印板进行滑动。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变更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被连结,且由同一部件而形成。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变更部和第一卡合部被连结,因此在使边缘夹具进行滑动时,边缘夹具欲进行旋转的支点(第一卡合部)与使其进行旋转的受力点(变更部)之间的距离也会变短。由此,使边缘夹具的旋转被进一步抑制,从而能够使边缘夹具顺畅地进行滑动。此外,通过由同一部件而形成变更部和第一卡合部,从而能够简化其结构。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与所述第二导轨抵接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为楔状。

根据本应用例,第二卡合部形成为楔状。详细而言,第二卡合部具有通过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导轨抵接而使埋没在压印板下的方向的力作用在第二卡合部上的这种楔状的抵接面。由此,通过使第二导轨与第二卡合部成为抵接状态,从而能够通过板状部件而将介质按压在压印板上。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变更部具有弹性部件,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保持所述抵接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变更部具有弹性部件,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保持抵接状态,因此,能够使将介质按压在压印板上的状态持续。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变更部具有磁铁,并通过所述磁铁的磁力而保持所述抵接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变更部具有磁铁,并通过磁铁的磁力而保持抵接状态,因此能够使将介质按压在压印板上的状态持续。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变更部具有螺丝,并通过所述螺丝而保持所述抵接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变更部具有螺丝,并通过螺丝而保持抵接状态,因此能够使将介质按压在压印板上的状态持续。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变更部具有电机,并通过所述电机的驱动力而保持所述抵接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变更部具有电机,并通过电机的驱动力而保持抵接状态,因此能够使将介质按压在压印板上的状态持续。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放大表示引导部以及印刷部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压印板以及边缘夹具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变更部的表面侧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变更部的背面侧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对抵接状态的边缘夹具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对分离状态的边缘夹具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边缘夹具中的变更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为表示改变例2所涉及的边缘夹具中的变更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由于将各个部件等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以与实际不同的方式而示出各个部件等的尺寸。

此外,在图1至图9的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相互正交的三个轴而图示有x轴、y轴以及z轴,并将对轴方向进行图示的箭头标记的前端侧设为“+侧”,将基端侧设为“-侧”。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实施方式

首先,对印刷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为喷墨式打印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处理长条的介质(media)的大幅面打印机(lfp:largeformatprinter)作为印刷装置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放大表示引导部及印刷部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压印板以及边缘夹具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以辊对辊方式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30、将介质m引导至印刷部50的引导部40、以及对介质m的预定区域喷出油墨从而印刷图像或文字等的印刷部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成为z轴方向,在印刷部50中介质m被输送的方向成为y轴方向,且介质m的宽度方向成为x轴方向。

输送部30具有:馈送部20,其将卷筒状的介质m输出至印刷部50处;收卷部60,其对通过印刷部50而被印刷并被输出的介质m进行收卷。此外,输送部30在馈送部20与收卷部60之间的输送路径的中途具有向输送方向输送介质m的输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

输送辊31成为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柱状,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的驱动而以x轴方向为旋转轴方向进行旋转。从动辊3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介质按压板33上,且将介质m压贴在输送辊31上。此外,介质按压板33将x轴方向作为旋转轴方向且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而被支承,并且根据所输送的介质m的厚度而对动辊32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变更。介质m被输送辊31和从动辊32夹持,并随着输送辊31的旋转驱动而向输送方向(在印刷部50中为y轴方向)被输送。虽然图1所示的输送部30是输送辊31为一个的示例,但也可以具有多个输送辊。

馈送部20与输送辊31相比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馈送部20具有保持部21,并在保持部21上保持有使未使用的介质m被卷绕为圆筒状的卷筒体r1。在保持部21上可更换地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x轴方向上的长度)或卷绕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1。卷筒体r1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馈送电机的动力而以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介质m从卷筒体r1上松卷并被馈送至印刷部50中。

收卷部60与输送辊31相比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收卷部60中,使由印刷部50印刷了的介质m收卷为圆筒状从而形成了卷筒体r2。收卷部60具有对圆筒状的芯材进行把持的一对保持部62和向介质m施加张紧力(张力)的张紧力施加机构61,所述圆筒状的芯材用于对介质m进行收卷并形成卷筒体r2。张紧力施加机构61具有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而被支承的臂部件63、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臂部件63的顶端部上的张紧棍64。

在张紧力施加机构61使张紧棍64压贴在介质m上从而施加张紧力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收卷电机的动力而使保持在一对保持部62上的芯材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介质m被卷绕在芯材上并形成卷筒体r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也能够不对介质m进行收卷而是将其排出。例如,也能够将印刷后的介质m收纳在代替收卷部60而被安装的未图示的排出筐中。

印刷部50具备:沿着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导向轴51、被支承在导向轴51上的滑架52、对介质m喷出油墨的印刷头53,以及对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进行检测的光学传感器54。

滑架5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电机的驱动而沿着导向轴51在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印刷头53以能够与所输送的介质m在压印板41上方相对置的方式而被保持在滑架52的铅直下方(z轴方向的-侧)处。而且,印刷头53通过在滑架52于x轴方向上的往复移动之际在适当的时间点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m上形成文字或图像。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印刷头53而对被保持在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52上并在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的串行头式进行了例示,但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固定排列的行式头式。

光学传感器54以能够与压印板41的检测槽43对置的方式而被保持在滑架52的铅直下方处。而且,光学传感器54根据照射出的光的反射强度,即,根据向介质m照射光时与向检测槽43照射光时的反射强度的差异来对检测槽43上的介质m的有无进行检测。由此,对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

引导部40具备从z轴方向的下方对所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压印板41和与压印板41卡合的边缘夹具100。压印板41成为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板状。压印板41的与印刷部50相对置的面为,与介质m的和印刷面为相反侧的背面接触并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42。在压印板41的支承面42上,设置有沿着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而相互平行的第一导轨46以及第二导轨44。第一导轨46与第二导轨44相比被位于输送方向(y轴方向)的下游侧。此外,在第一导轨46与第二导轨44之间设置有与第一、第二导轨46、44平行的检测槽43。

图4为表示变更部的表面侧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表示变更部的背面侧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为对抵接状态的边缘夹具进行说明的图。图7为对分离状态的边缘夹具进行说明的图。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7来对与压印板41卡合的边缘夹具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中,透视过了覆盖变更部151的一部分的罩部件153(参照图3)。此外,在图4及图5中,通过箭头标记而示出变更部151进行移动的方向,通过双点划线而示出变更部151以及第一卡合部163的移动后的位置。

边缘夹具100具有覆盖介质m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板状部件110、与第一导轨46卡合的第一卡合部163、以及与第二导轨44卡合的第二卡合部112。边缘夹具100被安装于压印板41的支承面42上,并在第一卡合部163侧具有用于使板状部件110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变更的变更部15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板状部件110与印刷部50对置的一侧称为“表面侧”,将与压印板41接触的一侧称为“背面侧”。此外,还将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位置关系称为“上游侧”、“下游侧”。

板状部件110具有与压印板41接触的基板部111和通过覆盖介质m的端部从而抑制介质m从压印板41翘起的介质抑制部114。基板部111成为在输送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且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安装有变更部151。介质抑制部114从基板部111的一个长边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伸出。介质抑制部114的上游侧的角部具有向斜上方(z轴方向的+侧)倾斜的倾斜面123,从而将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被输送的介质m的端部引导至介质抑制部114与压印板41之间。板状部件11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而被形成。

变更部151与第一卡合部163被连结并通过同一部件而形成。详细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变更部151被设置于基板部111的表面侧,第一卡合部163被设置于基板部111的背面侧。第一卡合部163成为大致半圆形,且从贯穿板状部件110的表里的矩形的贯穿孔164向背面侧突出。变更部151、第一卡合部163以及贯穿孔164被设置为一对,且以关于输送方向(y轴方向)而对称的方式形成。

一对变更部151为如下的转动杆,即,基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设置于基板部111的下游侧的一对转动轴154上,且前端从转动轴154向下游侧延伸。转动轴154在x轴方向上被设置于一对贯穿孔164之间。变更部151具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152。螺旋弹簧152的两端与变更部151的前端附近与相互对置的内侧的面连接,且被构成为通过螺旋弹簧152的弹力而使变更部151的前端相互在x轴方向上进行扩展。

在变更部151的前端附近的外侧的面上,设置有由用户进行把持并用于使变更部151的前端相互在x轴方向上收窄的把持部161。第一卡合部163经由贯穿孔164而被连结于变更部151的把持部161与基端之间。第一卡合部163相对于转动轴154而位于大致x轴方向上。变更部151与第一卡合部163由硬质树脂等的同一部件而形成。由此,能够使其结构简化。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卡合部163从板状部件110(基板部111)的贯穿孔164向背面侧突出,进一步地,向y轴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轴方向的-侧)伸出。即,第一卡合部163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成为l字状。第一导轨46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成为与第一卡合部163相仿的l字状的槽。由此,第一卡合部163被构成为,通过与第一导轨46卡合而在x轴方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能够进行滑动且在z轴方向上不能分离。

第二卡合部112被固定在板状部件110的基板部111上,并从基板部111向背面侧突出,且进一步向y轴方向的两侧(y轴方向的+侧以及-侧)伸出。即,第二卡合部112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成为倒t字状。第二卡合部112具有与第二导轨44抵接的抵接面113。在第二卡合部112的向y轴方向的+侧伸出的部分的上表面(z轴方向的+侧)上,设置有朝向y轴方向的+侧而向斜下方(z轴方向的-侧)倾斜的抵接面113,从而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成为楔状。第二导轨44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成为与第二卡合部112相仿的大致倒t字状的槽。由此,第二卡合部112被构成为,通过与第二导轨44卡合而在x轴方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能够进行滑动且在z轴方向上不能分离。

此外,被形成于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一导轨46之间的、输送方向(y轴方向)上的空隙s1与被形成在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空隙s2相比而较窄。优选为,空隙s1处于在第一卡合部163能够相对于第一导轨46而进行滑动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窄的状态。在使边缘夹具100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时,由于第一卡合部163相对于第一导轨46而进行滑动,因此第二卡合部112不会被第二导轨44挂住。另外,空隙s1、s2是分别对第一卡合部163、第二卡合部112在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的范围进行规定的部分。

变更部151通过使第一卡合部163相对于板状部件110的位置在输送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而对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二卡合部112的间隔进行变更,从而将第二卡合部112和第二导轨44切换为抵接状态和分离状态。

首先,对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抵接的抵接状态进行说明。一对变更部151在把持部161未被用户把持的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152的弹力而以相互在x轴方向上扩展的方式而被施力。此时,变更部151以及与变更部151连结的第一卡合部163以转动轴154为中心而呈圆弧状旋转。伴随于此,在一对第一卡合部163上作用有使所述一对第一卡合部163相互在x轴方向上扩展并相对于板状部件110而向y轴方向的一侧进行移动的力。由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卡合部163的位置通过第一导轨46而被固定,且第二卡合部112被固定在板状部件110上,因此,换而言之,作用有使第二卡合部112向第一卡合部163接近的方向(y轴方向的+侧)进行移动的力。通过将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二卡合部112的间隔变更为与间隔l2相比而较窄的间隔l1,从而使第二卡合部112的抵接面113和第二导轨44的抵接面45成为抵接状态,进而使边缘夹具100相对于压印板41的向x轴方向的移动(滑动)被限制。

此外,由于第二卡合部112的抵接面113朝向y轴方向的+侧而向斜下方倾斜,且第二导轨44的抵接面45朝向y轴方向的-侧而向斜上方倾斜,因此,会使第二卡合部112产生相对于压印板41而向下方(z轴方向的-侧)进行移动的力。即,第二卡合部112的楔状的抵接面113是为了在使第二卡合部112于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时也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而形成的。由于第二卡合部112被固定在板状部件110上,因此在板状部件110上作用有对压印板41进行按压的按压力。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152的弹力而使抵结状态被保持,从而使将介质m按压在压印板41上的状态持续。由此,能够对通过板状部件110而被覆盖的介质m的端部从压印板41翘起的情况进行抑制。

接下来,对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分离的分离状态进行说明。边缘夹具100被构成为,通过对变更部151进行操作,从而被第一、第二导轨46、44引导并且能够根据介质m的宽度而进行滑动。如图4所示,用户在欲使边缘夹具100相对于压印板41而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对一对把持部161进行把持并使变更部151的前端相互在x轴方向上收窄。由此,变更部151以转动轴154为中心呈圆弧状转动。伴随于此,如图5所示,与变更部151连结的第一卡合部163也以转动轴154为中心呈圆弧状旋转。

由于第一卡合部163相对于转动轴154而位于大致x轴方向上,因此,通过变更部151的旋转而使一对第一卡合部163相对于板状部件110向y轴方向的+侧进行移动,同时在x轴方向上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移动。由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卡合部163的位置通过第一导轨46而被固定,且第二卡合部112被固定在板状部件110上,因此,换而言之,第二卡合部112向与第一卡合部163分离的方向(y轴方向的-侧)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二卡合部112的间隔从图6所示的抵接状态的间隔l1扩展至图7所示的分离状态的间隔l2。由此,由于第二卡合部112的抵接面113与第二导轨44的抵接面45成为分离状态,且板状部件110对压印板41进行按压的按压力也被解除,因此,能够使边缘夹具100相对于压印板41而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滑动)。

当使边缘夹具100于x轴方向上进行滑动时,在由用户对把持部161进行把持的状态下,被施加有向x轴方向的力。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边缘夹具100被构成为,第一卡合部163与变更部15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卡合部112与变更部151之间的距离,且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一导轨46之间的空隙s1小于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之间的空隙,因此,会使边缘夹具100以第一卡合部163为支点而进行旋转。并且,边缘夹具100被构成为,通过同一部件而使包括把持部161在内的变更部151与第一卡合部163被连结,且二者距離较近,所述把持部161成为使边缘夹具100旋转的受力点。由此,由于边缘夹具100的旋转被抑制,因此能够使边缘夹具100在x轴方向上顺畅地进行滑动。

如以上所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具备压印板41和边缘夹具100,所述压印板41具有第一、第二导轨46、44,所述边缘夹具100具有覆盖介质m的端部的板状部件110以及与第一、第二导轨46、44卡合的第一、第二卡合部163、112。在使边缘夹具100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进行滑动时,作为使边缘夹具100进行旋转的支点的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一导轨46之间的空隙s1窄于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之间的空隙s2,并且,成为使边缘夹具100进行旋转的受力点的变更部151的把持部161与第一卡合部163之间的距离变得较近。在使边缘夹具100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时,由于第一卡合部163相对于第一导轨46而进行滑动,因此第二卡合部112不会被第二导轨44挂住。此外,由于支点与受力点之间的距离较近,因此边缘夹具100的旋转被抑制,从而能够使边缘夹具100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顺畅地进行滑动。

变更部151将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二卡合部112的间隔变更为与间隔l2相比而较窄的间隔l1。由此,第二卡合部112的抵接面113与第二导轨44的抵接面45成为抵接状态,从而边缘夹具100相对于压印板41的向x轴方向的移动(滑动)被限制。此外,变更部151将第一卡合部163与第二卡合部112的间隔变更为与间隔l1相比而较宽的间隔l2。由此,由于第二卡合部112的抵接面113与第二导轨44的抵接面45成为分离状态,且板状部件110对压印板41进行按压的按压力也被解除,因此能够使边缘夹具100相对于压印板41而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滑动)。

变更部151和第一卡合部163通过同一部件而连结。在使边缘夹具100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进行滑动时,作为使边缘夹具100进行旋转的支点的第一卡合部163与成为使边缘夹具100进行旋转的受力点的变更部151的把持部161之间的距离也会变短。由此,能够使边缘夹具100的旋转被进一步抑制,从而使边缘夹具顺畅地进行滑动。此外,通过由同一部件而形成变更部151和第一卡合部163,从而能够使其结构简化。

由于与第二导轨44抵接的第二卡合部112的抵接面113成为楔状,因此,会使第二卡合部112产生相对于压印板41而向下方进行移动的力。由于第二卡合部112被固定在板状部件110上,因此在板状部件110上作用有对压印板41进行按压的按压力。由此,能够抑制被板状部件110覆盖的介质m的端部从压印板41翘起的情况。

变更部151具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152。由于通过螺旋弹簧152的弹力而保持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的抵接状态,因此能够使将介质m按压在压印板41上的状态持续。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添加各种各样的变更或改良等。在下文中,对改变例进行叙述。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改变例1

图8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边缘夹具中的变更部的表面侧的结构的俯视图。参照图8而对本改变例所涉及的边缘夹具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8中,透视过了覆盖变更部151的一部分的罩部件153。

边缘夹具200的变更部151具有磁铁252。磁铁252在变更部151的前端附近被设置于相互对置的各个变更部151的内侧的面上。磁铁252以相同的极相对置的方式而设置,且被构成为,通过磁铁252的反作用力(磁力)而使变更部151的前端相互在x轴方向上扩展。由此,由于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的抵接状态被保持,因此能够使将介质m按压在压印板41上的状态持续。

改变例2

图9为表示改变例2所涉及的边缘夹具中的变更部的表面侧的结构的俯视图。参照图9而对本改变例所涉及的边缘夹具3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中,透视过了覆盖变更部151的一部分的罩部件153。

边缘夹具300的变更部151具有螺丝(螺栓)352及电机361。螺丝352的两端在变更部151的前端附近与相互对置的内侧的面连接。在螺丝352的一端设置有对螺丝352进行转动驱动的电机361。通过对电机361以正旋转或逆旋转的方式而进行驱动,从而使一对变更部151的前端相互在x轴方向上开闭。由此,能够将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切换为抵接状态和分离状态。

此外,通过在使一对变更部151的前端相互于x轴方向上打开(扩展)方向上对电机361进行驱动,从而使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的抵接状态被保持。由此,能够使将介质m按压在压印板41上的状态持续。

另外,虽然在本改变例中,对通过电机361而使螺丝352转动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代替螺丝352以及电机361,而通过蝴蝶螺栓使一对变更部151连接。通过由用户使蝴蝶螺栓转动,从而能够对一对变更部151进行开闭,并将第二卡合部112与第二导轨44切换为抵接状态和分离状态。此外,还能够对抵接状态进行保持,从而使将介质m按压在压印板41上的状态持续。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20…馈送部;30…输送部;31…输送辊;32…从动辊;40…引导部;41…压印板;42…支承面;43…检测槽;44…第二导轨;45、113…抵接面;46…第一导轨;50…印刷部;53…印刷头;54…光学传感器;60…收卷部;100、200、300…边缘夹具;110…板状部件;111…基板部;112…第二卡合部;114…介质抑制部;123…倾斜面;151…变更部;153…罩部件;154…转动轴;161…把持部;163…第一卡合部;164…贯穿孔;252…磁铁;352…螺丝;361…电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