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冲孔铆合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50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免冲孔铆合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双料铆合的铆合模,具体涉及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属于模具领域。
背景技术
在钣金件的加工制造中,经常需要进行双料铆合。现有的技术大多是在钣金件上预先冲孔,然后由铆钉通过孔对两个钣金件进行铆合。不但会产生废料,而且还增加了工艺流程,降低铆合效率,从而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研究表明,当金属材料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时,材料本身会发生形变,如果可以利用
该性能对钣金件进行铆合,就能够实现免冲孔铆合,不但节约材料,而且快速高效。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模具,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钣金件的铆合。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冲孔铆合模,无需冲孔,不产生废料且节省工时,而且定位准确可靠。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上述上模冲头固定在上述上模板中,上述上模冲头底端形成有水平的上铆合面,其中心向下形成合模状态下底端不超过上述上模板下表面的上铆合凸起;上述下模冲头固定在上述下模板中,上述下模冲头的顶端形成有水平的下铆合面,其中心向上形成合模状态下顶端超出上述下模板上表面的下铆合凸起,上述上铆合面大于上述下铆合面,上述上铆合凸起的水平截面大于上述下铆合凸起的水平截面。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凸起包括竖直的侧面和水平的底面。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凸起的侧面和底面相接处采用圆角过渡。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凸起包括竖直的侧面和水平的顶面。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凸起的侧面和顶面相接处采用圆角过渡。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凸起高出上述下模板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所铆合素材的料厚。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面距离上述上模板的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所铆合素材的料厚。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面的边缘与上述下铆合面边缘的单边间隙为所铆合素材料厚的60%。[0014]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面高出上述下模板的上表面。前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均为回转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铆合模免去了冲孔步骤,节省了工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铆合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料;同时,该铆合模通过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实现铆合,定位准确可靠。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免冲孔铆合模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在合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免冲孔铆合模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在一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的上模冲头的仰视图;图4是图I的下模冲头的俯视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I、上模板,2、下模板,3、上模冲头,4、下模冲头,5、上铆合面,6、上铆合凸起,7、下
铆合面,8、下铆合凸起,9、铆合素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参见图I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免冲孔铆合模包括上模板I和下模板2,上模板I用于固定上模冲头3,下模板2用于固定下模冲头4。鉴于铆合结构多为圆形的,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模冲头3和下模冲头4均优选为回转体结构,或者至少在用于对铆合素材9实现铆接的部分形成回转体结构。当然,该结构只是一种优选,只要能够实现铆合的结构均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处不作赘述。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际结构,以此结构为基础进行的方位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上模板I和下模板2处于完成铆合时的状态称为合模状态;当上模板I和下模板2处于相互分离且不对铆合素材9施加作用力的状态称为一般状态。其中,上模冲头3固定在上模板I中,上模冲头3的底端,即靠近上模板I的下表面的一端形成水平的上铆合面5,其中心向下形成了一个上铆合凸起6。具体而言,铆合凸起6包括竖直的侧面和水平的底面,为了防止上铆合凸起6对铆合素材9进行作用时将铆合素材9的局部挤压过薄,在侧面和底面相接的位置优选采用圆角过渡。下模冲头4固定在下模板2中,下模冲头4的顶端,即靠近下模板2的上表面的一端形成水平的下铆合面7,其中心向下形成一个下铆合凸起8,具体而言,下铆合凸起8包括竖直的侧面和水平的顶面,为了防止下铆合凸起8对铆合素材9进行作用时将铆合素材9的局部挤压过薄,在侧面和顶相接的位置优选采用圆角过渡。通过上述及结合图I至图4,我们已经了解了本实用新型的免冲孔铆合模的基本结构,实际上,在铆合操作中是通过上模冲头3和下模冲头4从相对的两个方向对铆合素材9施加作用力,也就是说,下模冲头4对铆合素材9施加向上的作用力,而上模冲头3对铆合素材9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铆合素材9发生形变,实质上是将一个铆合素材9局部“嵌入”另一个铆合素材9中,从而实现可靠铆合。[0029]为了将一个铆合素材9 “嵌入”另一个铆合素材9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铆合面5大于下铆合面7,即d2大于dl,而且上铆合凸起6的水平截面大于下铆合凸起8的水平截面。需要说明的是,上铆合面5与下铆合面7的形状最好相同,上铆合凸起6与下铆合凸起8的形状也最好相同。为了实现合模状态,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模冲头3固定在上模板I中且两者不可发生相对滑动,下模冲头4固定在下模板2中且两者可相对上下滑动。这样一来,铆合操作的具体过程如下如图2所示,将铆合素材9放置并定位子下模板2上,上模板I带动上模冲头3 —起向铆合素材9靠近,当上模板I接触到铆合素材9时,即对铆合素材9及下模板2施加作用力,下模板2则向下运动,直至到达合模状态,即图I所示的状态,完成铆合操作。在下模板2下方设置一个挡板,对下模板2的位置进行限定;还可以在下模板2与挡板之间设定弹性部件,以使一般状态下下模板2能够自动复位,从而 起到保护下模冲头4的作用。整个铆合操作中,铆合素材9不会发生滑动,能够准确地实现铆接。当铆合模处于合模状态,即图I所示状态时,上铆合凸起6的底端,即靠近上模板I的下表面的一端不超过上模板I的下表面;下铆合凸起8的顶端,即靠近下模板2的上表面的一端超出下模板2的上表面;同时,下铆合面7的上表面也可以高出下模板2的上表面,有助于使铆合更加紧密。为了将铆合素材9更加可靠地铆合在一起,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处于合模状态时,下铆合凸起8高出下模板2上表面的距离大于铆合素材9的料厚t,上铆合面5距离上模板I的下表面的距离小于铆合素材9的料厚t。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铆合面5的边缘与下铆合面7的边缘之间的间隙,即单边间隙P为铆合素材9的料厚t的60%,即P=60%*t,而P= (d2-dl)/2。一旦料厚t确定了,则单边间隙P也就随之确定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料厚的铆合素材9,所采用的模具是不相同的。本实用新型中,上模冲头3可以从上模板I中取出,下模冲头4可以从下模板2中取出,铆合不同料厚的铆合素材9,只需要更换上模冲头3和下模冲头4即可,有效提高了模具的通用性。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上述上模冲头固定在上述上模板中,上述上模冲头底端形成有水平的上铆合面,其中心向下形成合模状态下底端不超过上述上模板下表面的上铆合凸起;上述下模冲头固定在上述下模板中,上述下模冲头的顶端形成有水平的下铆合面,其中心向上形成合模状态下顶端超出上述下模板上表面的下铆合凸起,上述上铆合面大于上述下铆合面,上述上铆合凸起的水平截面大于上述下铆合凸起的水平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凸起包括竖直的侧面和水平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凸起的侧面和底面相接处采用圆角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凸起包括竖直的侧面和水平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凸起的侧面和顶面相接处采用圆角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凸起高出上述下模板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所铆合素材的料厚。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面距离上述上模板的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所铆合素材的料厚。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铆合面的边缘与上述下铆合面边缘的单边间隙为所铆合素材料厚的60%。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铆合面高出上述下模板的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均为回转体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冲孔铆合模,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还包括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上述上模冲头固定在上述上模板中,上述上模冲头底端形成有水平的上铆合面,其中心向下形成合模状态下底端不超过上述上模板下表面的上铆合凸起;上述下模冲头固定在上述下模板中,上述下模冲头的顶端形成有水平的下铆合面,其中心向上形成合模状态下顶端超出上述下模板上表面的下铆合凸起,上述上铆合面大于上述下铆合面,上述上铆合凸起的水平截面大于上述下铆合凸起的水平截面。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铆合模免去了冲孔步骤,节省了工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铆合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料;同时,该铆合模通过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实现铆合,定位准确可靠。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2655457SQ20122015827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
发明者王启兴 申请人:昆山富均嘉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