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市场更新换代频繁,汽车的研发周期和市场寿命越来越短,这就对随之配套的零件模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车门防撞板作为汽车车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质量的稳定性对于汽车安全性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之前此模具分为2个工序,生产时要2个冲次,需要大量的操作人员,生产效率不高,零件质量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维修方便的汽车车门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导柱,所述的上模部分包括上模座以及分别安装在上模座下表面的成型凹模和上压料器;所述的下模部分包括下模锁附板以及分别安装在下模锁附板上表面的成型凸模、压料板以及压边圈,所述的成型凹模设有两凹槽,所述的成型凸模设有与两凹槽对应的两凸块,所述的压边圈设在成型凸模两侧。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两凹槽的深度和形状至少一个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两凸块的高度和形状与两凹槽匹配设置。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两凹槽的深度和形状均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两凸块的高度和形状也均相同。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两凹槽的深度和形状均不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两凸块的高度和形状与两凹槽匹配设置。
所述的成型凸模的两凸块呈山峰状结构。
所述的上压料器采用顶杆机构。
所述的压边圈运动带动零件流向成型凹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生产效率高,本实用新型模具为同时生产,汽车前后四扇车门防撞板,考虑到零件尺寸以及造型原因,将两副模具用模板连接为同一整体,同过一个冲刺达到拉延两个零件的效果;
2)生产成本低:少1个冲次,机床和人员节省;
3)维修方便:上压料器使用上顶杆结构方便维修,不需要每次生产前检查或更换压料动力源;
4)产品质量高,通过压边圈的运动,使得零件材料充分流向凹模,完成拉延,大大提高了产品品质;
5)适用范围广,通过设置两凹槽和两凸块的形状,使其适用于不同的产品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模座;2、下模锁附板;3、成型凹模;4、成型凸模;5压边圈;6、下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导柱,所述的上模部分包括上模座1以及分别安装在上模座1下表面的成型凹模3和上压料器;所述的下模部分包括下模锁附板2以及分别安装在下模锁附板上表面的成型凸模4、压料板以及压边圈5,所述的成型凹模3设有两凹槽,所述的成型凸模4设有与两凹槽对应的两凸块,所述的压边圈5设在成型凸模两侧。
所述的成型凹模3的两凹槽的深度和形状至少一个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4的两凸块的高度和形状与两凹槽匹配设置。优选地,所述的成型凹模3的两凹槽的深度和形状均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4的两凸块的高度和形状也均相同。
所述的成型凸模4的两凸块呈山峰状结构。所述的上压料器采用顶杆机构。所述的压边圈运动带动零件流向成型凹模。
实施例2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两凹槽的深度和形状均不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两凸块的高度和形状与两凹槽匹配设置。其余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