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莪术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3304阅读:6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莪术醇衍生物、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含该类化合物的组合物及所述化合物在制药,特别是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Tumor)是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现在是危害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对肿瘤的研究一直是医药学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肿瘤疾病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方法常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虽然疗效较为快捷,然而放疗及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的细胞产生较大的杀伤作用;且西医合成的抗肿瘤药物价格高昂,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近年来,研究者对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进行了大量筛选,表明,抗肿瘤中药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癌细胞的多重耐药、调节细胞信号传导、抑制端粒酶活性等多种作用机制,且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等西药难具有的特性,药理作用广泛,同一种中药常常从整体进行调节,提高机体自身抗病能力,通过多种机制达到抗肿瘤的作用。随着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莪术醇(Curcumol)作为近年来发现的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血管生成,抑制核酸代谢,影响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增强免疫原性;在临床各种常见的肿瘤都进行了体外药物试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莪术醇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即使加入助溶剂,溶解度仅能接近0.5%,这成为影响其抗肿瘤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限制了其较好的应用与临床,鉴于其结构中化学可变化位点的局限,截止目前采用有机化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修饰的报道比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以莪术醇为先导化合物,对其结构修饰从而合成新的莪术醇衍生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合成一系列新的具有更好药理活性的抗肿瘤药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以这些化合物作为有效的药用活性成分而用于抗肿瘤药物。

本发明以莪术醇为先导化合物,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合成的化合物,其结构如通式(I)所示:

其中,L为O原子,

当L为O时,R选自H、(C1-C3)的直链烷基或3个碳原子支链烷基。

当L为R选自H、饱和或不饱和烷基、烷氧基、卤素、芳基、芳烷基、芳氧基、芳烷氧基、杂芳基、COOR1或CONR1R2

R1和R2独立地选自H、烷基、芳基或芳烷基;或R1和R2与和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5-10元杂环基,所述杂环基除了与R1和R2连接的氮原子外,任选含有1-4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任选包括1或2个碳碳双键或叁键,任选被1-3个相同或不同的R3取代。

R3为C1-C6烷基、C1-C4烷氧基、卤素、羟基、氰基、羧基、酯基。

烷基选自具有至多6个碳原子(C1-C6)的直链烷基、3至6个碳原子(C3-C6)的支链烷基、3至7个碳原子(C3-C7)的环烷基。

不饱和烷基选自2至6个碳原子(C2-C6)的烯基或2至6个碳原子(C2-C6)的炔基。

芳基选自苯基、联苯基或萘基;或芳基可以任选地被1、2或3个独立地选自以下各项的取代基取代:烷基、烷氧基、卤素、CN、吗啉基、哌啶基、芳烷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

芳烷基选自-(CH2)1-3-芳基。

杂芳基是5、6、9或10元单环或二环芳族环,所述单环或二环芳族环杂芳基可以任选地被1、2或3个独立地选自以下各项的取代基取代:烷基、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卤素、氰基、吗啉基、哌啶基、-COOR4、-CONR4R5和-NR4R5

R4和R5独立地选自H和烷基。

本发明的莪术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分别以与莪术醇为起始原料合成,合成路线如下:

根据以上合成途径,可以得到下述结构的莪术醇衍生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莪术醇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未见文献报道的莪术醇衍生物,通过药效学试验证实这些新的莪术醇衍生物分别具有显著的抗宫颈癌、肝癌、肺癌活性,部分化合物活性显著高于先导化合物莪术醇或与阳性对照药物相当,或高于阳性对照药物。此外这其中一些莪术醇衍生物的极性、水溶性相较于莪术醇得到显著增强,使其能更好的提高生物利用度,更便于其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莪术醇衍生物的制备

(一)制备方案1

以化合物1a化合物2a的合成为例,合成路线1如下:

制备方案1如下:

(1)取莪术醇4.72g,溶于80mL干燥的四氢呋喃,加入氢化钠1.2g(60%),加热回流2h,冷却,加入氯乙酸乙酯2.93g,继续回流14h。待反应完毕后,浓缩,加入100mL水,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反洗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得到棕褐色油状产物,硅胶柱层析分离得无色油状产物1a。

(2)取1a 1.61g,溶于24mL乙醇与8mL水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一水物0.63g,室温搅拌4h。旋蒸去除乙醇加水适量,10%盐酸调节pH至5-6,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反洗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得到白色油状产物,进一步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的无色油状产物2a。

(二)制备方案2

以化合物3a的合成为例,合成路线2如下所示:

制备方案2如下:

(1)取4-甲基哌啶2.48g,溶于20mL干燥的四氢呋喃溶液,加入三乙胺7.59g,室温搅拌条件下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含氯乙酰氯4.24g的四氢呋喃10mL,1h滴加完毕,室温条件下继续反应2h,待反应完毕后,浓缩,加入40mL水,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反洗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得到棕褐色粗产物,真空干燥箱干燥后,直接投入下一步反应。

(2)取莪术醇1.18g,溶于20mL干燥的四氢呋喃溶液,加入氢化钠0.3g,加热升温回流2h,稍冷放凉后,加入上步(1)所得化合物1.05g,继续加热升温回流14h,TLC方法监测反应。待反应完毕后,浓缩,加入30mL水,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反洗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得到棕褐色油状产物,进一步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的浅黄色油状产物3a。

(三)制备方案3

以化合物4a化合物化合物6a的合成为例,合成路线3如下所示:

制备方案3如下:

(1)取4-哌啶甲酸乙酯9.4g,溶于90mL干燥的四氢呋喃溶液,加入三乙胺18.2g,室温搅拌条件下向其中逐滴缓慢滴加含氯乙酰氯10.2g的四氢呋喃30mL,1h滴加完毕,室温条件下继续反应2h,待反应完毕后,浓缩,加入150mL水,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反洗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得到棕褐色粗产物,真空干燥箱干燥后,直接投入下一步反应。

(2)取莪术醇9.44g(40mmol),溶于100mL干燥的四氢呋喃溶液,加入氢化钠2.4g,加热升温回流2h,稍冷放凉后,加入步骤(1)所得化合物11.2g,继续加热升温回流14h,待反应完毕后,浓缩,加入150mL水,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反洗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得到棕褐色油状产物,进一步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的浅黄色油状产物4a。

(3)取第(2)步合成的化合物4a 4.33g,溶于45mL乙醇与15mL水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一水物1.26g,室温搅拌4h,反应完毕后,旋蒸去除乙醇加水适量(约40mL),10%盐酸调节pH至5-6,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反洗乙酸乙酯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得到白色油状产物,进一步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的无色油状产物5a。

(4)取第(3)步合成的化合物5a 0.405g,对甲氧基苯胺1.48g,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HATU)0.494g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0.134g置于50mL茄形瓶中,加入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室温搅拌6h,待反应完毕后,加入30mL水,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10%盐酸反洗2次,10%碳酸钾溶液洗涤2次,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得到淡黄色色油状产物,进一步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的类白色固体粉末6a。

采用适当的原料及试剂,按照制备方案1、制备方案2和制备方案3中关于新莪术醇衍生物的的制备方案,即可制得表1中所列新型的莪术醇衍生物。

表1

实施例2: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选取部分上述实施例中合成的莪术醇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分别选用HepG2(人肝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A549(人肺癌细胞)细胞株,采用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还原法测定莪术醇-3-取代醚类衍生物对三种人癌细胞株的抑制活性,并计算出抑制率达到50%时的药物浓度,即IC50值,阳性对照选用5-氟尿嘧啶。

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用胰酶进行消化后,RPMI 1640培养基配成6×104/mL的细胞悬液,然后将细胞悬液加入到96孔培养板中,37℃,5%C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事先配置好的不同浓度梯度的药物分别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个浓度梯度设置3个平行孔,37℃,5%C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弃去上清液,用PBS洗涤2次,每孔加入10μL新配的MTT培养基,37℃条件下继续培养3小时,弃去上清液加入100μLDMSO,振荡混匀后,酶标仪在570nm处测定光密度(OD值)。

抑制率计算:

生长抑制率=(OD对照-OD实验)/(OD对照-OD空白)×100%

根据药物浓度-生长抑制率曲线,计算IC50,结果如表2。

表2部分莪术醇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IC50(μmol/L)

由表2可见,试验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本发明所要保护的通式Ⅰ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相当或优于对照药莪术醇或5-氟尿嘧啶(5-Fu)。

尽管已经通过特定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修改和等价变化对于精通此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见的,且它们都包含在本发明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