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毂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7772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汽车轮毂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是涉及汽车轮毂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始终与地面保持高强度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如果无法及时散热,过量的热将积累在轮胎中,导致轮胎内压升高,容易导致爆胎,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大多数家用汽车由于其载重量不高,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热能够及时通过空气散发。然而针对载重量较大的汽车,例如卡车,其在满载行驶时,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热难以通过空气及时散发。为了保障行驶安全,通常会在卡车上加装水箱,将水箱中的水喷向轮胎,以冷却轮胎表面。然而,这种方式只能冷却轮胎外表面,轮胎与轮毂的结合面无法得到有效冷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汽车轮毂组件,它通过环形冷却槽、冷却腔及过渡腔的设置,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设置,并可对轮胎与轮毂体的结合面进行冷却,提高了轮胎的冷却能力,保障了汽车行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汽车轮毂组件,包括圆形的轮毂体,轮毂体的外圆面构成与轮胎贴合的安装面,安装面上设置有内凹的环形冷却槽;轮毂体内具备环状的冷却液存储腔,冷却液存储腔内设置有环形的隔圈,隔圈将环形冷却槽分割成位于内圈的冷却腔和位于冷却腔外围的过渡腔,隔圈上开设有若干个贯穿其内外壁的流通孔;

过渡腔通过若干个第一通道与环形冷却槽连通,第一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在从过渡腔至环形冷却槽的方向导通,环形冷却槽通过若干个第二通道与冷却腔连通,第二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在从环形冷却槽至冷却腔的方向导通。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轮胎安装在轮毂体上,并与安装面贴合。冷却液存储腔中存储有冷却液。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轮毂体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冷却腔中的冷却液会通过流通孔进入过渡腔内,过渡腔内的冷却液则会通过第一通道进入环形冷却槽中,从而,冷却轮胎与轮毂体的结合面。在环形冷却槽中存满冷却液后,冷却液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通道流回冷却腔内。如此,则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在前述循环过程中,冷却液经环形冷却槽进入冷却腔后的温度较高,这时,通过冷却腔腔壁与空气之间的接触,可对进入冷却腔后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处理,再通过延长冷却液的流出路径达到进一步冷却的目的,具体地,冷却液先进入过渡腔,再进入环形冷却槽的方式,这样,可进一步降低进入环形冷却槽内冷却液的温度,从而,提高循环冷却液的冷却性能。其中,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用于保证冷却液能够单方向循环流动。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环形冷却槽、冷却腔及过渡腔的设置,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设置,并可对轮胎与轮毂体的结合面进行冷却,提高了轮胎的冷却能力,保障了汽车行驶安全性。

为便于冷却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过渡腔内,进一步地,所述隔圈的内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呈弧形设置的凹槽,所述流通孔设置在凹槽内。凹槽的设置,可使隔圈的内壁面形成若干个低位处,如此,当冷却液流动至隔圈内壁面上时,则会容易在低位处进行聚积。当轮毂体发生转动时,聚积在低位处的冷却液则会在离心作用下通过流通孔进入过渡腔内。

避免隔圈内壁面上形成有死角处而积聚冷却液,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与所述隔圈的内壁面之间圆滑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流通孔贯穿所述隔圈外壁面的端口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挡环,挡环的底端固连在隔圈的外壁上,挡环的内表面与流通孔的内壁面平滑过渡。本实用新型中,轮毂体转动时,挡环的设置可在不妨碍冷却液从冷却腔进入过渡腔的前提下,减少冷却液倒流回冷却腔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通道围绕所述轮毂体的轴心线均匀布置;若干个所述第一通道均匀分布于两个第二通道连接线的两侧。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均匀布置,可提高轮毂体在旋转过程中的受力均衡性,能够使得轮毂体能够更加稳定的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流水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环形流水槽的内表面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圆滑过渡。环形冷却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环形冷却槽的内表面与安装面之间圆滑过渡,如此,可以避免划伤轮胎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轮毂体具备连通所述冷却液存储腔与所述轮毂体外部的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中设置有单向排气阀。设置排气通道和单向排气阀,使得冷却液存储腔中的多余空气能够被排出,避免冷却液存储腔中内压过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环形冷却槽、冷却腔及过渡腔的设置,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设置,并可对轮胎与轮毂体的结合面进行冷却,提高了轮胎的冷却能力,保障了汽车行驶安全性。

2、在前述循环过程中,冷却液经环形冷却槽进入冷却腔后的温度较高,这时,通过冷却腔腔壁与空气之间的接触,可对进入冷却腔后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处理,再通过延长冷却液的流出路径达到进一步冷却的目的,从而提高循环冷却液的冷却性能。

3、凹槽的设置,可使隔圈的内壁面形成若干个低位处,如此,当冷却液流动至隔圈内壁面上时,则会容易在低位处进行聚积。当轮毂体发生转动时,聚积在低位处的冷却液则会在离心作用下通过流通孔进入过渡腔内。

4、本实用新型中,轮毂体转动时,挡环的设置可在不妨碍冷却液从冷却腔进入过渡腔的前提下,减少冷却液倒流回冷却腔的几率,从而,可有效避免过渡腔供液不足的情况发生。

5、设置排气通道和单向排气阀,使得冷却液存储腔中的多余空气能够被排出,避免冷却液存储腔中内压过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轮毂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轮毂组件中隔圈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轮毂组件中流通孔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轮毂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0-轮毂体,11-安装面,12-环形冷却槽,13-隔圈,14-冷却腔,15-过渡腔,16-流通孔,17-凹槽,18-挡环,21-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排气通道,24-单向排气阀,31-第一单向阀,32-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4所示,汽车轮毂组件,包括圆形的轮毂体10,轮毂体10的外圆面构成与轮胎贴合的安装面11,安装面上设置有内凹的环形冷却槽12;轮毂体10内具备环状的冷却液存储腔,冷却液存储腔内设置有环形的隔圈13,隔圈13将环形冷却槽12分割成位于内圈的冷却腔14和位于冷却腔14外围的过渡腔15,隔圈13上开设有若干个贯穿其内外壁的流通孔16;

过渡腔15通过若干个第一通道21与环形冷却槽12连通,第一通道21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1,第一单向阀31在从过渡腔15至环形冷却槽12的方向导通,环形冷却槽12通过若干个第二通道22与冷却腔14连通,第二通道22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2,第二单向阀32在从环形冷却槽12至冷却腔14的方向导通。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

轮胎安装在轮毂体10上,并与安装面11贴合。冷却液存储腔中存储有冷却液。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轮毂体10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冷却腔中的冷却液会通过流通孔16进入过渡腔15内,过渡腔15内的冷却液则会通过第一通道21进入环形冷却槽12中,从而,冷却轮胎与轮毂体10的结合面。在环形冷却槽12中存满冷却液后,冷却液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通道22流回冷却腔14内。如此,则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在前述循环过程中,冷却液经环形冷却槽12进入冷却腔14后的温度较高,这时,通过冷却腔14腔壁与空气之间的接触,可对进入冷却腔14后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处理,再通过延长冷却液的流出路径达到进一步冷却的目的,具体地,冷却液先进入过渡腔15,再进入环形冷却槽12的方式,这样,可进一步降低进入环形冷却槽12内冷却液的温度,从而,提高循环冷却液的冷却性能。其中,第一单向阀31和第二单向阀32用于保证冷却液能够单方向循环流动。

可见,本实施例通过环形冷却槽12、冷却腔14及过渡腔15的设置,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设置,并可对轮胎与轮毂体10的结合面进行冷却,提高了轮胎的冷却能力,保障了汽车行驶安全性。

实施例2

为便于冷却腔14内的冷却液进入到过渡腔15内,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隔圈13的内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呈弧形设置的凹槽17,所述流通孔16设置在凹槽17内。凹槽17的设置,可使隔圈13的内壁面形成若干个低位处,如此,当冷却液流动至隔圈13内壁面上时,则会容易在低位处进行聚积。当轮毂体10发生转动时,聚积在低位处的冷却液则会在离心作用下通过流通孔16进入过渡腔15内。

避免隔圈13内壁面上形成有死角处而积聚冷却液,优选地,所述凹槽17的内表面与所述隔圈13的内壁面之间圆滑过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流通孔16贯穿所述隔圈13外壁面的端口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挡环18,挡环18的底端固连在隔圈13的外壁上,挡环18的内表面与流通孔16的内壁面平滑过渡。本实施例中,轮毂体10转动时,挡环18的设置可在不妨碍冷却液从冷却腔14进入过渡腔15的前提下,减少冷却液倒流回冷却腔14的几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通道2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通道22围绕所述轮毂体10的轴心线均匀布置;若干个所述第一通道21均匀分布于两个第二通道22连接线的两侧。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的均匀布置,可提高轮毂体10在旋转过程中的受力均衡性,能够使得轮毂体10能够更加稳定的工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环形冷却槽1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环形冷却槽12的内表面与所述安装面11之间圆滑过渡。环形冷却槽1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环形冷却槽12的内表面与安装面11之间圆滑过渡,如此,可以避免划伤轮胎的内表面。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轮毂体10具备连通所述冷却液存储腔与所述轮毂体10外部的排气通道23,所述排气通道23中设置有单向排气阀24。设置排气通道23和单向排气阀24,使得冷却液存储腔中的多余空气能够被排出,避免冷却液存储腔中内压过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