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2157发布日期:2019-05-15 23:0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有具备对形成于车辆的开口进行开闭的掀背式的后门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作为在这样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中所使用的后门,例如已知有具备向车内侧凹陷而形成、且供灯嵌入的灯嵌入凹部的后门。尤其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构成为这样的灯嵌入凹部在车宽方向上从后门的端部向内侧延伸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30465号公报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配置为尾灯从车宽方向上的端部向内侧延伸的后门中,侵入到尾灯与灯嵌入凹部之间的间隙并被保持在该间隙中的雨水有时在门开闭时从后门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这样流落的水存在有向进行门的开闭的操作者、车辆的后备箱内滴下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侵入到尾灯与灯嵌入凹部之间的雨水在门开闭时从后门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主旨如下。

(1)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具备对形成于车辆后部的开口进行开闭的掀背式的后门,所述后门具备:外板,以使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比车宽方向两端部靠车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弯曲;及灯嵌入凹部,在车宽方向上从该后门的端部向内侧延伸并且向车内侧凹陷而形成,供尾灯嵌入,在所述灯嵌入凹部的底壁形成有止流凹部,该止流凹部在该灯嵌入凹部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向车内侧凹陷而形成,抑制液体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动,在所述灯嵌入凹部的下壁,在比所述止流凹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设有所述灯嵌入凹部的下壁朝着车辆后方或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而成的倾斜部。

(2)在上述(1)所记载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中,所述灯嵌入凹部的下壁形成为,在比所述止流凹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倾斜部,与比所述止流凹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相比,朝着车辆后方或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角度变大。

(3)在上述(1)或(2)所记载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中,所述后门还具备紧固孔,该紧固孔用于将所述尾灯紧固于灯嵌入凹部内,所述紧固孔在比所述止流凹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于所述灯嵌入凹部的底壁。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中,所述后门还具备向车外侧突出的肋,所述肋在比所述倾斜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设于所述灯嵌入凹部内。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中,所述后门还具备在关闭了该后门时位于车内侧的内板,所述灯嵌入凹部是通过将所述外板成形为所述灯嵌入凹部的形状而形成的,所述内板在与所述外板的倾斜部相对的区域内对应于所述外板的倾斜部的形状而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侵入到尾灯与灯嵌入凹部之间的雨水在门开闭时从后门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后方概略地表示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取下尾灯的状态下的后门整体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门主体的外板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5是沿图4的线v-v观察的嵌入有尾灯的状态下的门主体的剖面侧视图。

图6是沿图4的线vi-vi观察的嵌入有尾灯的状态下的门主体的剖面侧视图。

图7是沿图4的线vii-vii观察的嵌入有尾灯的状态下的门主体的剖面侧视图。

图8是未设有倾斜部的情况下的沿图4的线v-v观察的门主体的与图5相同的剖面侧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主体的外板的一部分的与图4相同的后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x-x观察的外板的剖面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10车辆主体

11侧门

12后门

21门主体

22后门玻璃

23尾灯

24灯嵌入凹部

25内板

26外板

31底壁

32上壁

33下壁

34紧固孔

35止流凹部

50倾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车辆的结构》

参照图1及图2,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部构造的车辆。图1是从车辆后方概略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车辆的行驶方向的朝向称作车辆的前后方向,将车辆配置于水平面上时的铅垂方向称作车辆的上下方向,将与车辆的行驶方向垂直且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车辆的宽度方向。以下,在使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说明车辆的后部构造的情况下,表示后述的后门关闭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具备车辆主体10、侧门11及掀背式的后门12。车辆主体10形成为包围客厢、发动机室,并且具备设于宽度方向两侧的开口和设于后部的开口。

侧门11以对形成于车辆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即,形成于车辆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主体10。尤其是侧门11在其前方通过铰接而与车辆主体10结合。因此,侧门11能够以侧门11的前方为中心转动,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打开。

另一方面,后门12以对形成于车辆主体10的后部的(即,形成于车辆1的后部的)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主体10。尤其是后门12在其上方通过铰接而与车辆主体10结合。因此,后门12能够以后门12的上方为中心转动,如图2所示,向上方以掀背式打开。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门12以在关闭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沿车辆1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延伸、且在完全打开的状态(图2的状态)下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主体10。

后门12的外表面(后述的外板)以使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比车宽方向两端部靠车外侧(即,车辆1的后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弯曲。因此,后门12的外表面以在后门12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下时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高处并且从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宽方向两端逐渐降低的方式弯曲。

后门12具备门主体21、后门玻璃22、尾灯23及供所述尾灯23嵌入的灯嵌入凹部24(参照图3)。门主体21具备在关闭后门12时位于车内侧的内板25(参照图5)和位于车外侧的外板26这两块板。内板25局部地划定后门12的内表面,另一方面,外板26局部地划定后门的外表面。所述内板25及外板26既可以为金属制,也可以为树脂制。在门主体21的上部形成有开口,后门玻璃22以关闭该开口的方式固定于门主体21。

如图1所示,尾灯23在后门玻璃22的下方、配置于门主体2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尤其是各尾灯23在车宽方向上从后门12的端部向内侧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尾灯23构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从车宽方向外侧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降低。

《灯嵌入凹部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图7,说明灯嵌入凹部24的结构。图3是表示取下尾灯23后的状态下的后门12整体的后视图。图4是表示门主体21的外板26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图5、图6及图7分别是沿图4的线v-v、线vi-vi及线vii-vii观察的、嵌入有尾灯23的状态下的门主体21的剖面侧视图。

由图3及图4可知,灯嵌入凹部24在后门玻璃22的下方、配置于门主体2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尤其是各灯嵌入凹部24在车宽方向上从后门12的端部向内侧延伸。因此,各灯嵌入凹部24可以说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开口。另外,灯嵌入凹部24从灯嵌入凹部24周围的门主体21的外侧表面向车内侧(车辆1的前方侧)凹陷,由此可以说是向车外侧(车辆1的后方侧)开口。

由图5~图7可知,灯嵌入凹部24具备底壁31、与底壁31的上端连结的上壁32及与底壁31的下端连结的下壁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31大致沿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然而,底壁31不一定沿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只要相对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水平面)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相对角度(例如,70~90°),则也可以沿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延伸。另外,优选底壁31相对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水平面)以与在车宽方向上相邻于灯嵌入凹部24而设置的外板26的表面同等程度的相对角度延伸。

由图5~图7可知,上壁32和下壁33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延伸。上壁32从底壁31的上端向车辆1的后方延伸,下壁33从底壁31的下端向车辆1的后方延伸。另外,上壁32及下壁33以越朝向车宽方向中央侧则越相互靠近的方式倾斜,上壁32及下壁33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端部彼此连结。

另外,灯嵌入凹部24具备多个紧固孔34和止流凹部35。所述多个紧固孔34及止流凹部35一起形成于底壁31。

多个紧固孔34至少局部地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紧固孔34a在车宽方向的内侧形成于底壁31,紧固孔34b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形成于底壁31。尤其是紧固孔34b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于底壁31。另外,紧固孔34c在车宽方向上在紧固孔34a与紧固孔34b之间形成于底壁31。

在此,如图5~图7所示,尾灯23具备壳体23a和透镜23b。壳体23a在尾灯23嵌入到灯嵌入凹部24内时向车外侧(车辆1的后方侧)开口,透镜23b以覆盖该开口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3a。在由所述壳体23a和透镜23b划定出的空间内配置有灯泡。

在尾灯23的壳体23a,在与形成于灯嵌入凹部24的紧固孔3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紧固孔(未图示)。尾灯23被通过形成于壳体23a的紧固孔和灯嵌入凹部24的紧固孔34而插入的紧固件固定于灯嵌入凹部24内。因此,所述紧固孔用于将尾灯23紧固于灯嵌入凹部内。

止流凹部35在灯嵌入凹部24内配置于比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外侧的位置。尤其是止流凹部35优选配置于比灯嵌入凹部24的车宽方向上的外端稍靠内侧的位置。另外,止流凹部35沿上下方向延伸。尤其是在图3、图4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止流凹部35形成为从灯嵌入凹部24的上壁32至下壁33、即在灯嵌入凹部24内跨越上下方向整体而延伸。止流凹部35相对于周围的底壁31而向车内侧(车辆1的前方侧)凹陷,由此,可以说是向车外侧(车辆1的后方侧)开口。

由图4及图6可知,止流凹部35具备:底壁41;上壁42,与底壁41的上端连结;下壁43,与底壁41的下端连结;内壁44,与底壁41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及外壁45,与底壁41的车宽方向外端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4可知,止流凹部35形成为,当从车辆后方朝向前方观察时呈大致矩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流凹部35的底壁41大致沿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然而,止流凹部35的底壁41不一定沿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只要相对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水平面)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相对角度(例如,70~90°),则也可以沿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延伸。另外,优选止流凹部35的底壁31相对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水平面)以与止流凹部35的底壁41周围的灯嵌入凹部24的底壁31的表面同等程度的相对角度延伸。此外,止流凹部35形成为具有当后门12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时能够积存某种程度的量的水(例如,22cc)的容积。

由图6可知,止流凹部35的上壁42及下壁43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延伸。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流凹部35的上壁42沿与灯嵌入凹部24的上壁32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与灯嵌入凹部24的上壁32无阶梯差地连续地连接。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流凹部35的下壁43沿与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与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无阶梯差地连续地连接。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灯嵌入凹部24具备倾斜部50,该倾斜部50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于下壁33。尤其是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倾斜部50从止流凹部35的车宽方向外端(即,外壁45)延伸至灯嵌入凹部24的车宽方向外端(即,后门12的外端)。

另外,倾斜部50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从下壁33的车内侧的端部(与底壁31连结的端部)延伸至下壁33的车外侧的端部(与位于灯嵌入凹部24的下方的外板26的上端连结的端部)。然而,倾斜部50也可以仅跨越从下壁33的车内侧的端部至车外侧的端部的一部分而延伸。

倾斜部50形成为,相对于车辆1配置于水平面上时的水平面而朝着车辆1的后方向下倾斜。此时的水平面与倾斜部50的角度(图5中的角度α)的下限为5°以上,优选为7°以上,更加优选为8°以上。另一方面,水平面与倾斜部50的角度的上限为35°以下,优选为30°以下,更加优选为25°以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50形成为,相对于车辆1配置于水平面上时的水平面而朝着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此时的水平面与倾斜部50的角度(图4中的角度β)的下限为5°以上,优选为7°以上,更加优选为8°以上。另一方面,水平面与倾斜部50的角度的上限为35°以下,优选为30°以下,更加优选为25°以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50朝着车辆的后方向下倾斜、且朝着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然而,倾斜部50也可以形成为,朝着车辆的后方向下倾斜、但不朝着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同样地,倾斜部50也可以形成为,朝着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但不朝着车辆的后方向下倾斜。因此,倾斜部50也可以说是通过使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朝着车辆后方或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而形成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50从车内侧的端部直线延伸至车外侧的端部、且从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直线延伸至外侧的端部。然而,倾斜部50可以不一定呈直线延伸。因此,例如,倾斜部50也可以构成为倾斜的角度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的中途阶段性地变化、或构成为倾斜的角度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的中途连续性地变化而形成弯曲面。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有倾斜部50的区域以外,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形成为相对于车辆1配置于水平面上时的水平面几乎不倾斜。因此,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可以说形成为,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倾斜部50,与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相比,朝着车辆后方或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角度变大。

此外,在设有倾斜部50的区域以外,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车辆1配置于水平面上时的水平面稍微倾斜。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设有倾斜部50的区域以外的灯嵌入凹部的下壁33也需形成为,与倾斜部50中的下壁33相比,朝着车辆后方或车宽方向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角度变小。

另外,上述灯嵌入凹部24、止流凹部35及倾斜部50等均形成于外板26。即,灯嵌入凹部24、止流凹部35及倾斜部50等是通过将外板26成形为灯嵌入凹部24、止流凹部35及倾斜部50等的形状而形成的。

与此相对,内板25不一定成形为与灯嵌入凹部24、止流凹部35及倾斜部50等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然而,由于在门主体21的外周部,内板25与外板26接合,因此在门主体21的外周部,内板25被设为局部地与外板26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设有灯嵌入凹部24的区域内,内板25形成为与外板26的形状互补的形状。因此,如图5所示,内板25具备倾斜部38,该倾斜部38在与外板26接合时和形成于外板26的倾斜部50相对的区域内对应于外板26的倾斜部50的形状而倾斜。同样地,如图5所示,内板25形成为,在与外板26接合时和形成于外板26的灯嵌入凹部24的底壁31相对的区域内对应于外板26的底壁31的形状而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板25和外板26形成为互补的形状的区域内,在内板25与外板26之间涂敷粘结剂51。因此,在上述内板25与外板26形成为互补的形状的区域内,通过粘结剂51来粘结内板25与外板26。作为用于粘结的粘结剂51,可以使用聚氨酯系的粘结剂等在汽车的制造中通常使用的任意粘结剂。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说明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后部构造的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尾灯23嵌入到灯嵌入凹部24内,雨水侵入并被保持于尾灯23与灯嵌入凹部24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尾灯23以在车宽方向上从后门12的端部向内侧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后门12。因此,在未设有本实施方式的止流凹部35、倾斜部50等的情况下,被保持在尾灯23与灯嵌入凹部24之间的间隙的雨水在后门12的开闭时有时从后门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灯嵌入凹部24内,在车宽方向上的靠外侧处设有止流凹部35。该止流凹部35在后门12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形成为在铅垂方向上向下凹陷。因此,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被保持在尾灯23与灯嵌入凹部24之间的间隙的雨水即使因后门12打开而在灯嵌入凹部24内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动,也会被积存在该止流凹部35内,不会进一步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出。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被上述间隙保持的雨水在后门12的开闭时从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因此,止流凹部35也可以说抑制雨水这样的液体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动。

另一方面,若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侵入到尾灯23与灯嵌入凹部24之间的间隙的雨水在后门12打开时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动,则不会被积存在止流凹部35。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内,在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设有倾斜部50。

因此,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侵入到上述间隙的雨水在后门12关闭的状态下在倾斜部50上流动而从灯嵌入凹部24的下端部流出。因此,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侵入到上述间隙的雨水几乎未被保持在上述间隙。这样,由于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上述间隙内几乎未保持雨水,因此即使后门12打开,也能够抑制雨水从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

以上,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止流凹部35及倾斜部50,能够抑制侵入到尾灯23与灯嵌入凹部之间的雨水在门开闭时从后门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

另一方面,在设有倾斜部50的区域以外,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形成为,倾斜角度比倾斜部50中的下壁33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几乎不倾斜。其结果是,能够在设有倾斜部50的区域以外向车辆前方足够宽敞地确保尾灯23用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在尾灯23内充分确保设置发光部的区域,能够扩大尾灯23内的发光范围。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倾斜部50中提高内板25与外板26的基于粘结剂51的粘结性。以下,使用图8对此进行说明。图8是未设有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部50的情况下的沿图4的线v-v观察的门主体21的与图5相同的剖面侧视图。

如图8所示,在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未设有倾斜部50的情况下,下壁33’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由于在该情况下,在下壁33’的区域内也需要内板25’与外板26’的粘结,因此如图8所示,内板25’成形为与下壁33’对应的形状。

在此,在后门12的制造过程中,相对于内板25’安装有外板26。此时,通常,相对于内板25’使外板26’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图中的箭头d的方向)相对地移动而向内板25’安装外板26’。但是,当相对于内板25’使外板26’沿该方向移动时,会导致涂敷于外板26’的下壁33’下表面上的粘结剂51或涂敷于与内板25’的下壁33’相对的部分上的粘结剂51(在图中x所示的区域的粘结剂)在移动中被刮下。其结果是,如图8所示,在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未设有倾斜部50的情况下,会导致在下壁33’的区域内内板25’与外板26’的粘结性劣化。

与此相对,采用本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灯嵌入凹部24的下壁33设有倾斜部50。因此,在该区域内,内板25的表面及外板26的表面相对于制造时的外板26的相对移动方向(图中的箭头d)倾斜。因此,能抑制在制造时使外板26相对于内板25相对地移动时粘结剂被刮下。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在图中x所示的区域内的内板与外板的粘结性的劣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孔34b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于底壁31。因此,紧固孔34b配置于靠车宽方向外侧处。这样,通过在车宽方向外侧进行尾灯23的紧固,能够更加稳定地安装尾灯23。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及图10,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相同。因此,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主体21的外板26的一部分的与图4相同的后视图。另外,图10是沿图9的线x-x观察的外板的剖面俯视图。

由图9及图10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灯嵌入凹部24具备肋55。肋55在灯嵌入凹部24的车宽方向的最外侧形成于灯嵌入凹部24内。因此,肋55在灯嵌入凹部24内设于比止流凹部35及倾斜部5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肋55形成为,沿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向车外侧(车辆1的后方侧)突出。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肋55跨越灯嵌入凹部24的上下方向整体、即从上壁32延伸至下壁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肋55是通过使外板26变形为向车外侧突出而形成的。此外,肋55也可以通过在平坦的外板26上焊接分体形成的材料等而形成。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后部构造的作用及效果。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后部构造中,即使设有倾斜部,在车辆1在陡坡停车的情况下,仍存在有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雨水被保持在尾灯23与灯嵌入凹部24之间的间隙的可能性。然而,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后部构造,即使是像这样在比止流凹部3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雨水被保持在上述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后门12的开闭时被保持的雨水从车宽方向上的端部流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