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总成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2045发布日期:2019-10-15 19:4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总成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总成和采用该驱动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当前,新能源车已经成为汽车研发、生产和使用中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传统燃油车仍然占有统治地位。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过渡,需要从研发、生产到使用习惯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新能源车的结构设计和驾驶习惯均来源于传统燃油车,并且,出于人们对车辆驾驶的习惯的惯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车型系统的整体结构无法逾越现有的车型系统。即使是从新建模,也难以出现新型的车辆结构。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车的迅速发展,各类新能源车已经不断推出,进而产生的巨大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尚不能退出市场。又一方面,当前的电动汽车的动力输出尚无法达到传统燃油车的水平。因此,结合于传统燃油车和电动汽车二者的优势的混合动力车成为了市场青睐的对象。

但是,混合动力车由于其中需要两套动力设备,而导致了必须从新对车辆进行设计,从而导致了研发、生产成本的巨幅上升,造成了混合动力车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总成和采用该驱动总成的汽车,以节省研发和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驱动总成,包括前轮驱动总成,所述前轮驱动总成安装于车辆底盘的前部,以对车辆前轮进行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

后轮驱动总成,所述后轮驱动总成安装于所述车辆底盘的后部,以对车辆后轮进行驱动;以及

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安装于所述后轮驱动总成远离地面的一侧,并通过电连接线束向所述后轮驱动总成提供电力。

进一步,所述后轮驱动总成包括:

电机及减速器总成,所述电机及减速器总成位于所述车辆后轮之间;

后轮驱动轴,所述后轮驱动轴连接于所述电机及减速器总成和所述车辆后轮之间,以将所述电机及减速器总成的输出动力传递至所述车辆后轮。

进一步,所述电机及减速器总成通过第一散热系统散热,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包括:

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安装于所述电机及减速器总成;以及

电机散热器,所述电机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管路。

进一步,所述动力电池通过第二散热系统散热,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包括:

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管路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以及

动力电池散热器,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散热管路。

进一步,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位于所述车辆的后部,并对称地安装于所述车辆后部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位于所述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内侧;其中,

所述后保险杠对应于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的位置处开设有散热格栅。

进一步,所述前轮驱动总成通过第三散热系统散热,所述第三散热系统包括:

第三散热管路,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安装于所述前轮驱动总成;以及

前驱散热器,所述前驱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三散热管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散热系统、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和所述第三散热系统相互独立。

进一步,还包括:

充电接口装置,所述充电接口装置安装于车辆侧围,并电连接于所述动力电池,以连接外部充电装置。

一种汽车,采用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总成。

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总成和汽车,在现有的前轮油驱结构的基础上,在后轮增加后轮驱动总成和动力电池,以对后轮进行电力驱动,从而实现了车辆的油电混合四驱,同时,在车辆后部增加分别针对后轮驱动总成和动力电池的两个散热器,两个散热器左右对称地安装于车辆尾部,以充分利用车辆后部空间,在后保险杠对应于两个散热器的位置处开设相应的散热格栅,并且带来了美观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驱动总成和汽车是在现有前轮油驱结构的基础上对后轮驱动的改进,其只需要改变车辆后备箱处的相应结构,而无需对车辆整体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缩短了车辆的设计和研发周期,节省了研发成本,可降低油电混合动力车的整体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的仰视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的俯视结构试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中的后轮驱动总成部分的仰视结构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中的动力电池部分的俯视结构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备箱位置处的结构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保险杠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前轮驱动总成

2、后轮驱动总成

21、电机及减速器总成

22、后轮驱动轴

3、动力电池

4、电机散热器

5、动力电池散热器

6、后保险杠

61、散热格栅

7、前驱散热器

8、充电接口装置

91、左后轮

92、右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是在现有前轮发动机驱动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后轮电力驱动结构,形成了油电混合四驱车辆,增加的后轮电力驱动结构不影响原有前轮驱动系统。由于是在现有前轮发动机驱动结构基础上的改进,所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研发成本。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包括前轮驱动总成1,前轮驱动总成1安装于车辆底盘的前部,以对车辆前轮进行驱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还包括后轮驱动总成2和动力电池3。其中,后轮驱动总成2安装于车辆底盘的后部,以对车辆后轮进行驱动。动力电池3安装于后轮驱动总成2远离地面的一侧,并通过电连接线束向后轮驱动总成2提供电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底盘的前部是指位于车身前部的部分,车辆底盘的后部是指位于车身后部的部分。以车身坐标系中的地面方向表示下方,车顶方向表示上方,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电池3安装于后轮驱动总成2的上方。

如图1并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轮驱动总成2包括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和后轮驱动轴22。其中,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位于车辆的后轮之间,即车身坐标系为参照,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位于车辆的左后轮91和右后轮92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安装于后桥(图中未示出)的中部位置,并位于车辆的后部地板(图中未示出)下方,用于驱动车辆的后轮。后轮驱动轴22连接于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和车辆后轮(包括左后轮91和右后轮92)之间,以将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的输出动力传递至车辆后轮(包括左后轮91和右后轮9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电池3车辆的后部地板(图中未示出)之上,车辆的后部地板位于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和动力电池3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在现有前驱车辆的基础上的改进,由于前驱车辆后部为行李箱部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是在行李箱的部分,如图5所示,其中,动力电池3安装于原有车辆后部的行李箱中。原有车辆后部行李箱中一般会放置备用轮胎,本实用新型实施中的动力电池3的安装位置位于备用轮胎位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后备箱中不再设置备用轮胎,取而代之的是安装动力电池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轮驱动总成2和前轮驱动总成1之间相互独立,前轮驱动总成1仅对车辆的前轮进行驱动而不对后轮进行驱动,并且后轮驱动总成2仅对车辆的后轮进行驱动而不对前轮进行驱动,通过这种结构,实现车辆的四驱。关于后轮驱动总成2和前轮驱动总成1的四驱操作,可利用通过车辆的整车控制器(VCU,Vehicle Control Unit)实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根据车体结构在恰当位置安装整车控制器的硬件系统,并通过线束电气连接于后轮驱动总成2和前轮驱动总成1,通过整车控制器中的软件系统来实现后轮驱动总成2对后轮的驱动,以配合前轮驱动总成1的运行。整车控制器进行四驱控制的方案可以结合车体的姿态、速度、加速度等因素来同时控制后轮驱动总成2和前轮驱动总成1的运行来调整前轮和后轮的速度、加速度等,也可以通过采集车辆前轮的运行状态来对应调整后轮驱动总成2的运行,使得后轮驱动总成2的运行能够配合前轮驱动总成1的运行。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在现有前驱车辆的基础上的改进,对于后轮驱动总成2和动力电池3一并安装相应的散热系统。由于后轮驱动总成2和动力电池3均安装在车辆的后部,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考虑到车体结构,对后轮驱动总成2和动力电池3的散热系统进行了改进。

配合现有前驱车辆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散热系统散热和第二散热系统,其中,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通过第一散热系统散热,动力电池3通过第二散热系统散热。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管路和电机散热器4。其中,第一散热管路安装于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中,用于通过其中流动的冷却液将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中各处的热量带出,第一散热管路在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中分布可参考已有技术中的电机和减速器相关的散热管路设计方案。电机散热器4连接于第一散热管路,冷却液在第一散热管路和电机散热器4中进行循环,以将电机及减速器总成21所产生的热量携带至电机散热器4,通过电机散热器4进行散热,同时,如图5所示,电机散热器4辅助安装有对应的散热风扇,以提高散热效率。

第二散热系统包括第二散热管路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其中,第二散热管路安装于动力电池3中,用于通过其中流动的冷却液将动力电池3中各处的热量带出,第二散热管路在动力电池3中分布可参考已有技术中的动力电池相关的散热管路设计方案。动力电池散热器5连接于第二散热管路。冷却液在第二散热管路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中进行循环,以将动力电池3所产生的热量携带至动力电池散热器5,通过动力电池散热器5进行散热,同时,如图5所示,动力电池散热器5辅助安装有对应的散热风扇,以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散热器4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位于车辆的后部,并对称地安装于车辆后部的左右两侧。这种对称的结构布置,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车体中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平衡车体重心,避免车体重心的偏移,在一方面对称性的结构设计能够带来美观的感受。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散热器4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二者的本体形状相同镜像对称,并且各自的进出水口也相互对称,有利于电机散热器4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的设计和生产,有利于简化相应的设计标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散热器4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位于车辆的后保险杠6的内侧。为适应电机散热器4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的位置,后保险杠6对应于电机散热器4和动力电池散热器5的位置处开设有散热格栅61,如图6所示。对称开设的散热格栅61既保证了散热功能的需求,也提供了新颖美观的外观,可成为油电混合四驱车辆的技术性标志。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前轮驱动总成1通过第三散热系统散热。第三散热系统包括第三散热管路和前驱散热器7。其中,第三散热管路安装于前轮驱动总成1中,用于通过其中流动的冷却液将前轮驱动总成1中各处的热量带出,第三散热管路在前轮驱动总成1中分布可参考已有技术中的前轮驱动总成相关的散热管路设计方案;前驱散热器7连接于第三散热管路,前驱散热器7连接于第三散热管路,冷却液在第三散热管路和前驱散热器7中进行循环,以将前轮驱动总成1所产生的热量携带至前驱散热器7,通过前驱散热器7进行散热。前驱散热器7安装于车辆前方。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前轮驱动总成1和第三散热系统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前轮驱动总成和相应的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系统、第二散热系统和第三散热系统相互独立,三者之间的散热管路并不连通。这样,不必在车体内设计过多管路来占用车体空间,并节省了为设计这些管路所带来的研发、测试和生产成本。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接口装置8。充电接口装置8安装于车辆侧围,并电连接于动力电池3,以连接外部充电装置,进而实现对动力电池3的充电。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充电接口装置8的充电接口和加油口左右对称地分别设置在车辆的两个侧围。例如,若加油口位于右侧围则充电接口位于左侧围,若加油口位于左侧围则充电接口位于右侧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套于后轮驱动总成2和动力电池3,车体还安装有相应的电机控制器、散热控制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所需要的各类高压元器件等,这些相关的硬件设备根据车体的设计而安装于车辆后部或者其它部分,需要结合车型的设计来考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同时提供了一种汽车,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和汽车,在现有的前轮油驱结构的基础上,在后轮增加后轮驱动总成和动力电池,以对后轮进行电力驱动,从而实现了车辆的油电混合四驱,同时,在车辆后部增加分别针对后轮驱动总成和动力电池的两个散热器,两个散热器左右对称地安装于车辆尾部,以充分利用车辆后部空间,在后保险杠对应于两个散热器的位置处开设相应的散热格栅,并且带来了美观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总成和汽车是在现有前轮油驱结构的基础上对后轮驱动的改进,其只需要改变车辆后备箱处的相应结构,而无需对车辆整体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缩短了车辆的设计和研发周期,节省了研发成本,可降低油电混合动力车的整体成本。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