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4721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提供了一种具有块状花纹的充气轮胎,该块状花纹具有良好的牵引性能,以被用作适于在未铺砌道路上行驶的胎面花纹。例如,日本特许4659966号公报描述了一种具有杰出的越野牵引性能的块状花纹的充气轮胎胎面。
[0003]在未铺砌道路上,在轮胎胎面边缘附近的侧边易于与路面接触。此外,在胎面边缘的外侧处的胎肩部与湿滑、泥泞地面上的倾斜面接触。因此存在使胎肩部有益于牵引性能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鉴于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提升的牵引性能的充气轮胎。
[0006]解决问题的方式
[0007]涉及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包括:块排,在所述块排中,块围绕轮胎圆周方向被成排地布置,每个块都包括肩侧壁,所述肩侧壁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靠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以及台阶部,其形成在构成所述块排的每个块的侧壁处,以沿轮胎圆周方向从侧壁突出,所述台阶部的高度比胎面表面低且比块之间的横向花纹槽高,并且该台阶部延伸得比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靠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
[0008]由于每个块都包括肩侧壁,该肩侧壁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靠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涉及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能够获得良好的牵引性能。
[0009]由于台阶部形成在块的侧壁处,并且台阶部的高度比胎面表面低且比横向花纹槽高,因此可以进一步获得良好的牵引性能。
[0010]由于台阶部延伸得比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靠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台阶部的端部靠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地终止,因此可以进一步获得良好的牵引性能。
[0011]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充气轮胎中,肩侧壁包括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的曲率中心位于块的外侧。
[0012]根据上述构造,由于扩大了肩侧壁的表面,因此可以提升牵引性能。
[0013]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充气轮胎中,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被形成在块排中的一部分块的肩侧壁处。
[0014]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增大了块的、沿轮胎圆周方向的、面向外侧的壁表面的表面积,因此突出部可以提升牵引性能。
[0015]在涉及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充气轮胎中,台阶部的高度为块的高度的10%至90%。
[0016]由于将台阶部的高度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因此可以有效地显现出牵引性能。
[0017]本发明的效果
[0018]通过设定如上所述的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可以通过延伸得比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靠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台阶部来提升牵弓I性能。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胎面的展开图,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充气轮胎的表面。
[0020]图2是示放大立体图,示出了沿着从图1的左下侧开始的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第一块。
[0021]图3是沿着图1的线I1-1I截取的剖面。
[0022]图4是放大立体图,示出了沿着从图1的右下侧开始的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第一肩块(具有平坦的外壁部)。
[0023]图5的放大立体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第一肩块(具有阶梯状的外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考附图,以下描述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
[0025]图1是示出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的形状关于轮胎赤道面CL左右对称。注意,胎面1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12E被限定为当充气轮胎10被安装于如JATMA年鉴(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标准,2012版)中限定的标准轮辋、充有用于可适用的JATMA年鉴中的尺寸/层级的对应于最大负荷(在内部压力-负荷对应表中粗体显示的负荷)的100%空气压力(最大空气压力)的内部压力、并且施加有最大负荷时的边缘。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TRA标准或ETRTO标准的使用地或制造地遵守它们各自的标准。
[0026]注意,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12E是在铺砌道路上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并且在未铺砌道路上的斜坡或崎岖部分上,地面接触发生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
[0027]块的高度指的是离轮胎轴线的距离,离轮胎轴线的距离越远,块的高度越高,并且离轮胎轴线的距离越近,块的高度越低。
[0028]在图1中,箭头W指示胎面12的轮胎宽度方向,并且箭头S指示胎面的轮胎圆周方向。比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边缘12E靠近胎肩侧的部分被设定为胎肩部13。
[0029]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形成有一对成排的块,其将轮胎赤道面CL夹在中间。成排的块中的一排设定为第一块排20,并且另一排设定为第二块排30。
[0030]多个第一块22构成第一块排20。多个第二块32构成第二块排30。第一块22和第二块32具有大致V形的形状,并且被设置为朝向相互面对的一侧凸出。第一块22和第二块32沿着轮胎圆周方向S以交错的形式设置。在平面图中为V形的第一块22和第二块32的前端部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彼此重叠。
[0031 ] 如图2所示,第一块22包括第一主体部24和第一花纹槽用倾斜壁部26。第一主体部24被设置在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并且包括形成两叉的V形的一侧的对角主体部25A,以及形成V形的另一侧的对角主体部25B。对角主体部25A和对角主体部25B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端部彼此连续(相接),并且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S倾斜。对角主体部25B被形成为比对角主体部25A短。朝向胎肩侧打开的凹部24A被形成在对角主体部25A与对角主体部25B之间。在对角主体部25A与对角主体部25B之间形成的凹部24A的角度被设定在45度至110度的范围内。这种设定使得对角主体部25A和对角主体部25B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S的角度被设置为具有良好的平衡,以保证牵引性能。第一主体部24的上表面构成胎面12的胎面表面,该表面是平坦的且高度均匀。第一主体部24的、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端侧构成了沿着轮胎圆周方向S延伸的花纹槽用边缘24B。
[0032]第一花纹槽用倾斜壁部26被形成为从花纹槽用边缘24B延伸,以跨过轮胎赤道面CL。第一花纹槽用倾斜壁部26的轮胎圆周方向S的长度在远离花纹槽用边缘24B的进程中稍微变长,并且在从此处朝向前端26A的进程中逐渐变窄,以具有大致的三角形。如图3所示,第一花纹槽用倾斜壁部26的高度在从花纹槽用边缘24B朝向前端26A的进程中变得更低,以形成具有梯度的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由曲率中心位于第一块22的外侧的弯曲表面构成。
[0033]在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处,突出部28从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突出。突出部28被形成为从花纹槽用边缘24B朝向前端26A侧延伸,并且突出部28的前端28A在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内终止。突出部28被设定为大致的三角形,当从上方观察时,其在朝向前端28A的进程中逐渐变窄。如图3所示,突出部28的上表面28B的高度在从花纹槽用边缘24B朝向前端28A的进程中减小,以形成梯度。当沿着轮胎圆周方向S观察时,突出部28的上表面28B形成为凹陷形,以满足比连接花纹槽用边缘24B与前端28A的上侧的直线Ul靠近第一块22侧。直线Ul与轮胎径向方向R之间的角度Θ I被设定在20度和70度的范围内。突出部28的高度的最大值(距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的前表面的高度)被设定在5mm至15_的范围内。
[0034]第一块22和第二块32被设定为相同形状,并且被设置为相互点对称。如图1所示,第二块32包括第二主体部34、第二花纹槽用倾斜壁部36、凹(凹陷)部34A、对角主体部35A和35B、花纹槽用边缘34B、前端36A、花纹槽用倾斜壁面36B、突出部38以及前端38A。这些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各自对应于第一块22的第一主体部24、第一花纹槽用倾斜壁部26、凹部24A、对角主体部25A、25B、花纹槽用边缘24B、前端26A、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突出部28以及前端28A。如图3所示,突出部38的上表面38B的高度在从花纹槽用边缘34B朝向前端38A的进程中减小,以形成梯度。当沿着轮胎圆周方向S观察时,突出部38的上表面38B被形成为满足比连接花纹槽用边缘34B与前端38A的上端的直线U2靠近第二块32侧。直线U2与轮胎径向方向R之间的角度Θ 2被设定在20度至70度的范围内。突出部28的高度的最大值被设定在5mm至15mm的范围内。
[0035]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第一块22的前端26A被设置为比第二块32的花纹槽用边缘34B靠近第二主体部34A侧。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第二块32的前端36A被设置为比第一块22的花纹槽用边缘24B靠近第一主体部24A侧。
[0036]如图1所示,第一细花纹槽23被各自形成于在轮胎圆周方向S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块22之间。第二细花纹槽33被各自形成于在轮胎圆周方向S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块32之间。
[0037]锯齿形的主花纹槽14被设定在第一块排20与第二块排30之间,以便以锯齿的形式前后跨过轮胎赤道面CL。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在花纹槽用倾斜壁面26B和花纹槽用倾斜壁面36B上,在花纹槽用边缘24B与花纹槽用边缘34B之间所划分(限定)的部分中,直的主花纹槽16被设定为沿着轮胎圆周方向S的直线延伸。直的主花纹槽16被形成在轮胎赤道面CL上。
[0038]第一肩块排40相对于第一块排20被形成到胎肩侧。第二肩块排50相对于第二块排30被形成到胎肩侧。通过多个第一肩块41构成第一肩块排40,并且通过多个第二肩块51构成第二肩块排50。
[0039]中间花纹槽27各自形成在第一肩块41与第一块22之间。中间花纹槽27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将第一肩块41与第一块22彼此分隔。横向花纹槽18A各自形成在第一肩块排40中的相邻的第一肩块41之间,每条横向花纹槽18A都从第一细花纹槽23与中间花纹槽27的连接部分朝向胎肩延伸。
[0040]中间花纹槽37各自形成在第二肩块51与第二块32之间。中间花纹槽37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将第二肩块51与第二块32彼此分隔。横向花纹槽18B各自形成在第二肩块排50中的相邻的第二肩块51之间,每条横向花纹槽18B都从第二细花纹槽33与中间花纹槽37的连接部分朝向胎肩延伸。
[0041]第一肩块41被形成为从比第一块22的第一主体部24朝向胎肩侧的位置延伸。第一肩块41包括肩主体部42、内侧倾斜壁部43、台阶部44以及外壁部45。
[0042]肩主体部42与对角主体部25A将第一中间花纹槽27夹在中间,并且从对角主体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