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_2

文档序号:9203677阅读:来源:国知局
置而变更并控制所述后座冷风调节活门的位置,从而防止在后座调温模式下大量的冷风从所述后座空气通道流过,由此可将适当的冷风量分配到前座空气通道和后座空气通道,据此不仅可以改善后座温度控制性的不足,而且还可以确保后座排出温度的直进性,从而提尚乘坐者的舒适性。
[0028]另外,当通过操作后座调温开关而调节后座温度时,与前座调温活门的位置相联系而控制后座调温活门的位置,从而避免后座排出温度与前座排出温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据此使后座排出温度波及前座的影响最小化,于是不仅可以提高前座乘坐者的舒适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后座乘坐者的舒适性。
[0029]并且,由于后座排出温度在与前座排出温度之间的偏差并不大的范围内得到控制,因此可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因后座排出温度而上升,并可缩小空调的操作区间,从而可以提高燃油效率。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表示现有的单区空调装置的剖面图。
[0031]图2为表示现有的三区空调装置的剖面图。
[0032]图3为现有技术中按后座调温开关的位置(空调模式)分别示出基于外界气体温度的排出温度的曲线图。
[0033]图4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0034]图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中的后座排出壳体侧的剖面立体图。
[0035]图6为图5的侧面图。
[0036]图7是将现有技术和本发明中基于后座调温活门位置的后座排出空气温度进行比较的曲线图。
[0037]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中按后座调温开关的位置(空调模式)分别示出基于外界气体温度的排出温度的曲线图。
[0038]图9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的前座最大制冷模式和后座最大制冷模式的剖面图。
[0039]图10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的前座最大供暖模式和后座最大供暖模式的剖面图。
[0040]图1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的前座调温模式和后座调温模式的剖面图。
[0041]图1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的顺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参考附图而对本发明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0043]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载空调装置100包含如下要素而构成:
[0044]空调壳体110,一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 111,另一侧(出口侧)形成有多个前座空气排出口,内部具有前座空气通道105和后座空气通道140,所述前座空气通道105具有冷-暖风通道P1、P2、P3,后座空气通道140形成于所述前座空气通道105的下部;
[0045]在所述空调壳体110内被设置于前座空气通道105和后座空气通道140的上游侧的蒸发器101和被设置于暖风通道P2的加热器芯102 ;
[0046]前座调温活门115,设置于所述蒸发器101与加热器芯102之间,用于调节冷风通道Pl和暖风通道P2、P3的开度,所述冷风通道Pl旁路避开所述加热器芯102,所述暖风通道P2、P3经过所述加热器芯102。
[0047]所述空调壳体110由相互组装的左右侧壳体110a、I 1b和组装于所述左右侧壳体110a、110b的下部的一体型下部壳体IlOc所构成。
[0048]并且,所述空调壳体110中设置有用于左右划分内部的分隔器118,从而可独立控制前座左右空间和后座左右空间的温度。
[0049]而且,所述多个前座空气排出口的上游侧形成有用于使经过所述冷风通道Pl的冷风与经过所述暖风通道P2、P3的暖风相互混合的混合区域MC。
[0050]另外,所述暖风通道P2、P3形成为经由所述加热器芯102的“U”字形态,暖风通道的入口 P2从所述冷风通道Pl分岔,暖风通道的出口 P3则与所述混合区域MC连通。
[0051]于是,从所述暖风通道的入口 P2流入的空气将会在经过加热器芯102之后调转方向而通过所述暖风通道P3流动到混合区域MC侧,在此,所述暖风通道的入口 P2与暖风通道的出口 P3之间形成有隔板119,从而将所述暖风通道的入口 P2侧空气与所述暖风通道的出口 P3侧空气进行划分。
[0052]所述隔板119形成于所述加热器芯102的上端侧,具体而言,从所述加热器芯102的上端侧延伸至所述前座调温活门115的旋转轴位置处。
[0053]另外,所述空调壳体110的空气流入口 111设置有用于将内部气体或外部气体导入而向空调壳体110内排送的送风装置(未图示)。
[0054]所述多个前座空气排出口依次以如下顺序形成:除霜通风口 112,用于将空气排出到车辆的前方玻璃侧;迎面通风口 113,用于将空气排出到前座乘坐者的脸部方向,底板通风口 114,用于将空气排出到前座乘坐者的脚部方向。
[0055]并且,所述各个通风口 112?114借助于多个前座模式活门116而开闭并使其开度得到调节。
[0056]另外,所述暖风通道的出口 P3与所述底板通风口 114之间形成有划界壁117,借助于所述划界壁117,朝所述暖风通道的出口 P3流动的空气与朝所述底板通风口 114流动的空气得到划分。
[0057]另外,所述蒸发器101以竖立方式设置于作为所述前座空气通道105和后座空气通道140的上游侧的与所述空调壳体110的空气流入口 111相邻的位置处,所述加热器芯102则在所述暖风通道P2、P3中以竖立方式设置。
[0058]另外,所述蒸发器101和加热器芯102固然可以在所述空调壳体110的内部以竖直方式设置,然而也可以如图所示地以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式设置。
[0059]虽然未在图中示出,然而在所述蒸发器101中通过制冷剂管道而使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连接以形成冷冻循环,从而使经过蒸发器101的空气被冷却,并在所述加热器芯102中使通过冷却水管道而与引擎连接从而借助于引擎变热的冷却水循环于所述加热器芯102,从而使经过加热器芯102的空气被加热。
[0060]当然,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中,也可以设置电加热式加热器以代替所述加热器芯102。
[0061]另外,所述前座调温活门115由如下要素构成:旋转轴,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110内的蒸发器101与加热器芯102之间;第一活门部115a,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形成于一侦牝用于调节所述冷风通道Pl以及暖风通道的入口 P2侧的开度;第二活门部115b,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形成于另一侧,用于调节所述暖风通道的出口 P3侧的开度。
[0062]于是,所述前座调温活门115在最大制冷模式下由所述第一活门部115a开放冷风通道PI并封闭暖风通道的入口 P2并同时由第二活门部115b封闭暖风通道的出口 P3,从而防止借助于所述加热器芯102而变热的暖风通道内的空气流动到混合区域MC侧。
[0063]而且,在最大供暖模式下,所述第一活门部115a封闭冷风通道Pl并开放暖风通道的入口 P2,与此同时所述第二活门部115b开放暖风通道的出口 P3。
[0064]另外,所述空调壳体110内的加热器芯102的下部侧形成有后座空气通道140。
[0065]所述后座空气通道140通过划界壁144而与所述暖风通道P2、P3划界,通过车室内的中央手枕箱(consol box ;未图示)而将空气供应到后座空间,从而以独立方式对后座进行空气调节。
[0066]所述后座空气通道140的入口形成为与所述蒸发器101的下游侧(后方侧)通道连通,后座空气通道140的出口则与后述的后座排出壳体120连通,所述后座排出壳体120通过管路(未图示)而与车室内的中央手枕箱(未图示)连接。
[0067]并且,形成于所述后座空气通道140的出口侧的后座排出壳体120上形成有多个空气排出口 120a以将空气排出到所述后座侧。
[0068]所述多个空气排出口 120a由用于朝所述后座乘坐者的脸部方向排出空气的后座迎面通风口 121和用于朝后座乘坐者的脚部方向排出空气的后座底板通风口 122构成。
[0069]所述后座迎面通风口 121形成于所述后座排出壳体120的宽度方向中央,所述后座底板通风口 122分别形成于所述后座排出壳体12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侧,所述后座迎面通风口 121与后座底板通风口 122以所述后座模式活门145的旋转中心为基准而形成于互不相同的角度上。
[0070]即,在所述后座排出壳体120的外周面上,所述后座迎面通风口 121以后座模式活门145的旋转轴146为中心而连通形成于3点方向,所述后座底板通风口 122则以后座模式活门145的旋转轴146为中心而连通形成于6点方向。
[0071]另外,后座模式活门145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后座排出壳体120的内部,所述后座模式活门145根据后座空气排出模式而调节作为所述多个空气排出口 120a的所述后座迎面通风口 121和后座底板通风口 122的开度。
[0072]其中,所述后座模式活门145构成为旋转型活门(Rotary Type Door),其由如下要素构成:旋转轴146,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后座排出壳体120内的相望的两侧面;圆顶板147,沿着半径方向与所述旋转轴146相隔预定间距,并在旋转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密封壁147a,从而调节所述后座迎面通风口 121和后座底板通风口 122的开度;一对侧面板148,用于连接所述圆顶板147的两端部与所述旋转轴146。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