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57595阅读:来源:国知局
状态的气囊主体41。图9示出连同车辆座椅12和乘员P的气囊模组AM,其中,将图5的气囊主体41在横向的中心部分切开,以不出气囊模组AM的内部结构。
[0060]如图5、图8和图9中所示,通过沿设定于中心的第一折叠线42向前折叠单个织物片(也称为基底织物,或织物板料),以使其于横向重叠,并且使重叠的部分结合而形成囊状,形成气囊主体41。为了区分气囊主体41的两个重叠部分,将位于内侧的部分称为第一主体织物部43,以及,位于外侧的部分称为第二主体织物部44。
[0061]在第一实施例中,织物片对半折叠成,使得第一折叠线42位于气囊主体41后端。然而,织物片也可以对半折叠成使得第一折叠线42位于另外端,诸如前端、上端、或下端。气囊主体41也可以由沿第一折叠线42分开的两个织物片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于横向叠置两个织物片,并且使织物片结合成囊状,形成气囊主体41。主体织物部43、44至少之一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织物片形成。
[0062]如图8和图9中所示,在气囊主体41中,主体织物部43、44的外形相对于第一折叠线42对称。设定主体织物部43、44的形状及尺寸,使得当气囊主体41在车辆座椅12与车身侧部11之间展开并膨胀时,气囊主体41占据与乘员P上身大部分(包括胸部PT和腰部PP的区段)对应的区域。
[0063]主体织物部43、44适宜由具有高强度和挠性以易于折叠的材料形成。该材料可以是例如聚酯线或聚酰胺线所形成的机织织物。
[0064]在设置于周边部的周边结合部45处,使主体织物部43、44结合在一起。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用缝合线缝合主体织物部43、44周边部中除后端(第一折叠线42附近部分)之外的部分,形成大部分周边结合部45。同样的结构应用于:第一横向结合部64,第二横向结合部65,前结合部68,后结合部69,第一至第五竖向结合部81、91、92、111、112,包围结合部86,以及第一至第三侧缘结合部102至104。
[0065]图5以及图9至图18A中,用第一至第三不同虚线表示缝合部。这同样应用于描述第二实施例所使用的图22和图24。同样应用于描述第三实施例所使用的图27。第一虚线包括断续布置的有一定长度的粗线段,并且表示从侧面观察时的缝合线(参见图5中的周边结合部45)。第二虚线包括断续布置的有一定长度的细线段,并且表示位于例如织物片后边且不能直接看到的缝合线(参见图5下侧的第二横向结合部65)状态。第三虚线包括以预定间隔布置的点,并且表示沿通过缝合部的平面延伸的缝合线的剖面(参见图9中的周边结合部45)。
[0066]也可以通过除使用缝合线进行缝合之外的其他方法形成结合部45。例如,可以通过用粘合剂粘合形成周边结合部45。同样的结构应用于:第一横向结合部64,第二横向结合部65,前结合部68,后结合部69,第一至第五竖向结合部81、91、92、111、112,包围结合部86,以及第一至第三侧缘结合部102至104。
[0067]如图5和图9中所示,被周边结合部45和第一折叠线42围住的主体织物部43、44之间的空间作为膨胀部46,用膨胀气体使其展开并膨胀。
[0068]在折叠后气囊主体41后端中的上部形成狭缝47 (参见图8),其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第一折叠线42延伸。如图6中所示,将狭缝47上方的主体织物部43、44部分向内塞进其余部分,以形成内折叠部48。如图5和图9中所示,由周边结合部45将内折叠部48的上端部缝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的其余部分。当形成内折叠部48时,使狭缝47打开,以形成用于气体发生器30的插入口 49。
[0069]如图8中所示,在内侧的主体织物部43中狭缝47之下的位置处,形成两个螺栓孔51,用于插入气体发生器30的螺栓33 (参见图4)。
[0070]膨胀部46的内部被横向隔壁60分成两个区段。横向隔壁60与通常称为系绳的部件具有相同结构,并且位于主体织物部43、44之间。
[0071]〈横向隔壁60>
[0072]如图8、图9、以及图19A中所示,沿限定于中心的第二折叠线61,向前折叠单个织物片(与主体织物部43、44相同材料制成),使其于横向重叠,从而形成横向隔壁60。然后,将重叠部布置成桥接主体织物部43、44的下部。横向隔壁60也可以由沿第二折叠线61分开的两个织物片形成。为了区分横向隔壁60的两个重叠部,将位于内侧的部分称为第一结构织物部62,以及,位于外侧的部分称为第二结构织物部63。
[0073]在已折叠的横向隔壁60中的结构织物部62、63的后部处,横向隔壁60具有下凸出部62a、63a。对半折叠的横向隔壁60位于主体织物部43、44之间,以第二折叠线61与主体织物部41的第一折叠线42相匹配。由沿上周边布置的第一横向结合部64,使结构织物部62、63各与主体织物部43、44中对应的一个结合。由布置于下周边部的第二横向结合部65,使结构织物部63、62互相结合。此外,由周边结合部45,使结构织物部62、63的前端缝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的前端。横向隔壁60之下的膨胀部46部分形成下膨胀室72,使下膨胀室72在乘员P的腰部PP的旁边展开并膨胀。横向隔壁60之上的膨胀部46部分形成上膨胀室73,使上膨胀室73在乘员P腰部PP之上的一部分(包括有胸部PT)的旁边展开并膨胀。
[0074]如图7至图9所示,横向隔壁60具有连通部66和止回阀67。
[0075]<连通部66和止回阀67>
[0076]连通部66适于使上膨胀室73与下膨胀室72彼此连接。在结构织物部62、63的后端处,位于对半折叠的横向隔壁60下侧的第二横向结合部65彼此没有结合。换而言之,在包括第二折叠线61的部分中,不存在使结构织物部62、63互相结合的第二横向结合部65。以这种方式,在不存在第二横向结合部65、并且结构织物部62、63没有互相结合的区域中,形成连通部66。
[0077]止回阀67调节膨胀气体在连通部66处的流动。止回阀67允许膨胀气体从上膨胀室73向下膨胀室72流动,但限制相反方向的流动或膨胀气体从下膨胀室72向上膨胀室73的流动。
[0078]用沿周边部形成的前结合部68,使对半折叠的横向隔壁60的凸出部62a、63a的前周边部互相结合。结合部68倾斜成越靠近前端越低。前结合部68的后端与第二横向结合部65的后端连接。
[0079]由后结合部69使凸出部62a、63a的后部互相结合,同时使其朝前端降低。由周边结合部45,将凸出部62a、63a中位于后结合部69后面的部分缝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的后下端部。
[0080]位于前结合部68和后结合部69之间的凸出部62a、63a部分形成止回阀67的阀体71。当阀体71之一与另一个分开时,止回阀67允许膨胀气体的流动。止回阀67的这种状态称为阀打开状态。当阀体71在其至少部分中互相接触时,止回阀67限制膨胀气体的流动。止回阀67的这种状态称为阀关闭状态。止回阀67可以由独立于横向隔壁60的部件形成。
[0081]在处于未膨胀而展开状态下气囊主体41的后部以及插入口 49之下,布置内管80。
[0082]〈内管80>
[0083]内管80调节由充气器31通过出气口所排出膨胀气体的流动,使得更大量的排出气体供至下膨胀室72而不是上膨胀室73。
[0084]如图8和图10中所示,由与主体织物部43、44相同材料的单块矩形织物片形成内管80。将该织物片结合至气囊主体41和横向隔壁60,以形成内管80。内管80的内表面可以涂覆硅树脂。由两个第一竖向结合部81使内管80结合至气囊主体41和横向隔壁60,两个第一竖向结合部81在横向位于展开内管80的相对侧,并且于竖向延伸。一个第一竖向结合部81使内管80与位于内侧的第一主体织物部43、以及第一结构织物部62结合。另一第一竖向结合部81使内管80与位于外侧的第二主体织物部44、以及第二结构织物部63结合。内管80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织物片形成。
[0085]如图9中所示,气体发生器30大部分容纳在处于未膨胀而展开状态下的气囊主体41的后端部中,同时布置成大致于竖向延伸。气体发生器30的上端部通过插入口 49暴露于气囊主体41外部。气体发生器30的下部插进气囊主体41与位于第一竖向结合部81之间的内管80区域之间的空间。气体发生器30的下部可以插进内管80与横向隔壁60之间的空间。
[0086]如图4和图8中所示,保持架32的螺栓33穿过第一主体织物部43的螺栓孔51,使得气体发生器30相对于气囊主体41以确定的位置得以固定。在这种状态下,在上膨胀室73的后端部处,靠近于位于横向隔壁60上侧的第一横向结合部64,布置气体发生器30下部的出气口。
[0087]如图5和图9所示,气囊主体41具有通气孔85,用于排出膨胀气体。
[0088]< 通气孔 85>
[0089]通气孔85位于下膨胀室72的前下部。主体织物部43、44在其前下端部处没有结合。在主体织物部43、44的前下端处,周边结合部45具有彼此分开的两个端部45a。气囊主体41具有包围结合部86,包围结合部86使主体织物部43、44互相结合,同时包围端部45a。主体织物部43、44之间以及包围结合部86之间的区域,起不到使主体织物部43、44的周边部互相结合的作用,但形成通气孔85,其使下膨胀室72的内外互通。通过通气孔85,将下膨胀室72中的膨胀气体向外排出。
[0090]在上膨胀室73的前端部处设置另一通气孔(未示出),以从上膨胀室73中排出膨胀气体。
[0091]在乘员P胸部PT至少一部分的旁边膨胀的上膨胀室73区段的内部,设置两个上限制部90。上限制部90限制上膨胀室73于前后方向的膨胀尺寸,从而,增大了于横向的膨胀尺寸。
[0092]<上限制部90>
[0093]各上限制部90是与主体织物部43、44相同片状材料的矩形织物片。在与胸部PT至少一部分的旁边相对应的区段中,这些织物片使气囊主体41的主体织物片43、44结合。如图21中所示,在各主体织物部43、44中,在胸部PT至少一部分侧面膨胀的区段于前后方向的外周边长度定义为周边长度L2U,以及,上限制部90于前后方向的长度定义为前后长度L1U。上限制部90各形成为,使得前后长度L1U短于主体织物部43、44的周边长度L2U。
[0094]如图8至图10中所示,各上限制部90位于主体织物部43、44对应一个的上部,在内管80之上,并且与内管80隔开。由位于上限制部90的前缘和后缘处的一对第二和第三竖向结合部91、92,使上限制部90各结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中对应的一个。位于前侧的第二竖向结合部91,将上限制部90的前缘结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对应一个的前缘。位于后侧的第三竖向结合部92,在狭缝47稍稍向前的区段处,将各上限制部90的后缘结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对应的一个。换而言之,在靠近气囊主体41固定至车辆10 (侧框部15)所在区段的区段处,使上限制部90的后缘分别结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以这种方式,各上限制部90位于主体织物部43、44对应一个形成上膨胀室73的部分中,并且桥接于前后方向分开的两个区段。前、后竖向结合部91、92之间的各主体织物部43、44的区域是松弛的。
[0095]如上所述,各上限制部90的前后长度L1U设定为,短于在乘员P胸部PT至少一部分侧面膨胀的上膨胀室73区段于前后方向的周边长度L2U。据此,当由于上膨胀室73的膨胀而张紧时,上限制部90限制主体织物部43、44于前后方向的膨胀尺寸。采用这种限制,该区段处上膨胀室73于横向的膨胀尺寸TU,大于在没有设置上限制部90情况下的膨胀尺寸T0U,如图21中所示。
[0096]如图21和图3中所示,膨胀尺寸的增大量ATU(ATU = TU-T0U)随周边长度L2U与前后长度L1U之差的增大而增大。在第一实施例中,周边长度L2U与前后长度L1U之差设定成,使得当完成气囊主体41膨胀时,膨胀尺寸TU大于下膨胀室72的膨胀尺寸TL。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