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657595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43、44各具有上限制部90。因此,在上膨胀室73中,使在乘员P胸部PT侧面膨胀的区段于横向的膨胀尺寸TU朝横向相反侧增大。因此,与主体织物部43、44只有一个具有上限制部90的情况相比,使上膨胀室73的这个区段以更大量于横向膨胀。这增大了上膨胀室73的该区段的膨胀尺寸TU。
[0150]结果,虽然以低于下膨胀室72内压的内压膨胀,但是,使上膨胀室73的该区段于横向较大地膨胀,使得上膨胀室73的该区段于横向的膨胀尺寸TU增大。据此,可以吸收更多量的能量。
[0151]如图9中所示,当来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排出停止、并且下膨胀室72中的膨胀气体作用以流向上膨胀室73时,由下膨胀室72中的高压推压止回阀67的阀体71,并使其互相接触。因此,使止回阀67关闭,并且防止下膨胀室72中的膨胀气体在流过阀体71与连通部66之间的空间之后,接着流出至上膨胀室73。因此,对于已经增大至适合保护乘员P腰部PP程度的下膨胀室72的内压、或高于上膨胀室73内压的下膨胀室72的内压,得以避免因外流而降低。
[0152]下膨胀室72中的过量膨胀气体经由通气孔85向气囊40前方和下方排出。上膨胀室73中的过量膨胀气体经由通气孔(未示出)向气囊40前方排出。以这种方式,当由气囊40约束乘员P时,使下膨胀室72和上膨胀室73的内压降低,使得以适当压迫力推压乘员P。
[0153]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具有下列优点。
[0154](1)第一实施例适用于具有下列结构的气囊40。也就是,气囊主体41内部由横向隔壁60分成上膨胀室73和下膨胀室72。上膨胀室73在乘员P腰部PP之上身体部分的旁边膨胀。下膨胀室72以高于上膨胀室73内压的内压在乘员P腰部PP侧面膨胀(图9)。
[0155]在乘员P胸部PT至少一部分侧面膨胀的区段中,上膨胀室73结合有片状上限制部90。各上限制部90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L1U,其短于上膨胀室73该区段的周边长度L2U。换而言之,上膨胀室73包括第一区段,该第一区段在乘员P胸部PT至少一部分的旁边膨胀,以及,下膨胀室72包括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在乘员P腰部PP侧面膨胀。上膨胀室73位于下膨胀室72的第二区段之上。上限制部90设置在上膨胀室73的第一区段中。在这种情况下,当上膨胀室73膨胀时,使上限制部90张紧。当气囊主体41膨胀完成时,上限制部90限制上膨胀室73第一区段中于前后方向的膨胀尺寸,使得上膨胀室73的横向膨胀尺寸TU大于下膨胀室72的横向膨胀尺寸TL(图3和图21)。
[0156]因此,上膨胀室73的第一区段,也就是,在乘员P胸部PT至少一部分侧面膨胀的上膨胀室73区段,于横向较大地膨胀,因而,增大了上膨胀室73的能量吸收量。这进一步改进了上膨胀室73对胸部PT的保护性能。
[0157](2)通过增加气囊主体41的膨胀部46的容积,也就是,通过增大膨胀部46的尺寸来增大上膨胀室73于横向的膨胀尺寸,可以改进上膨胀室73对于胸部PT的保护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将要求较大尺寸的气囊主体41。此外,还将要求排出更多量膨胀气体的加大尺寸充气器31。这将增加气囊模组AM的重量,对于车辆减重这是不理想的。
[0158]在这方面,根据第一实施例,通过简单地添加上限制部90,而不用改变气囊主体41的膨胀部46的容积,就能使在胸部PT侧面膨胀的上膨胀室73区段于横向的膨胀尺寸TU增大(图21)。
[0159]因此,不必使用较大尺寸气囊主体41或较大尺寸充气器31,即可改进对胸部PT的保护性能,同时,避免增加气囊模组AM的重量。
[0160](3)与上膨胀室73相比,更多量来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供至下膨胀室72。横向隔壁60具有止回阀67,止回阀67限制由充气器31供给并且流进下膨胀室72的膨胀气体向上膨胀室73流出(图7和图9)。
[0161]因此,在具有以上(1)中所述结构的气囊40中,可以使下膨胀室72的内压高于上膨胀室73的内压。
[0162](4)在周边结合部45处,使横向彼此铺置的一对主体织物部43、44的周边部互相结合,以形成气囊主体41。上限制部90的前缘和后缘分别结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图
21) ο
[0163]所以,在主体织物部43、44中,使位于和上限制部90前缘结合区域与和上限制部90后缘结合区域之间的部分横向向外膨胀,使得在胸部ΡΤ侧面膨胀的上膨胀室73区段于横向的膨胀尺寸TU增大。
[0164]此外,由于通过结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将上限制部90结合至气囊主体41,与主体织物部43、44中只有一个具有上限制部90的情况比,可以在横向按更大量使上膨胀室73的该区段膨胀。这进一步增大了膨胀尺寸TU。
[0165](5)在靠近于气囊主体41固定至车辆10(侧框部15)所在区域的区域处,将上限制部90的后缘分别结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如图21中所示。
[0166]因此,由在前后方向张紧的上限制部90,限制上膨胀室73的向前展开及膨胀。结果,即使在收纳部18前面存在障碍物,也能限制该障碍物被上膨胀室73强烈推压。
[0167]第二实施例
[0168]下面,参照图22至图25,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侧气囊装置。
[0169]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横向隔壁60之外,在膨胀部46中设置竖向隔壁100。类似于横向隔壁60,竖向隔壁100与通常称为系绳的部件具有相同结构。
[0170]〈竖向隔壁100〉
[0171]如图23和图24中所示,竖向隔壁100将上膨胀室73分成前后两部分,并且具有一对织物片101,织物片101由与主体织物部43、44相同的材料制成。各织物片101具有向前倾斜的倾斜部101a。由沿后侧缘设置的第一侧缘结合部102,使织物片101互相结合。
[0172]由周边结合部45,使织物片101的倾斜部101a的上端缝合至主体织物部43、44的上端。将织物片101的下部铺在横向隔壁60的结构织物部62、63上。在下侧,由第二横向结合部65,将织物片101的下端缝合至结构织物部62、63。
[0173]在未与结构织物部62、63重叠的区域中,由沿前侧缘设置的第二侧缘结合部103,使织物片101与主体织物部43、44结合。在与结构织物部62、63重叠的区域中,由设置在第二侧缘结合部103下方的第三侧缘结合部104,使织物片101与结构织物部62、63结合。
[0174]竖向隔壁100后方的上膨胀室73部分形成后上膨胀室74。气体发生器30置于后上膨胀室74的后端处。向后上膨胀室74供以来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以使其在乘员P上身的胸部PT后半部和肩部PS的旁边展开并膨胀。在乘员P肩部PS侧面膨胀的后上膨胀室74的部分,位于倾斜部101a后方。
[0175]竖向隔壁100前方的上膨胀室73部分形成前上膨胀室75,前上膨胀室75在乘员P上身的胸部PT前半部侧面展开并膨胀。经由后上膨胀室74和竖向隔壁100,向前上膨胀室75供以膨胀气体。后上膨胀室74和前上膨胀室75布置为彼此前后,以竖向隔壁100处于其间。
[0176]竖向隔壁100具有连通部105,连通部105使后上膨胀室74与前上膨胀室75彼此连接。在第二实施例中,织物片101各具有孔作为连通部105。
[0177]各织物片101可以具有两个或更多连通部105。织物片101中可以只有一个具有连通部105。在通过对半折叠单个织物片形成竖向隔壁100的情况下,连通部105可以形成在竖向隔壁100的折叠线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两个或更多连通部105。
[0178]前上膨胀室75具有通气孔85,通气孔85具有与下膨胀室72前下部的通气孔85相同的结构。通过前上膨胀室75的通气孔85,排出前上膨胀室75中的膨胀气体。
[0179]各上限制部90位于主体织物部43、44对应一个中处于内管80之上且与其隔开的上部。在竖向隔壁100的对应一个第二侧缘结合部103附近,由第二竖向结合部91,使各上限制部90的前缘与至少一个竖向隔壁100或对应一个主体织物部43、44结合。
[0180]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在狭缝47稍稍前方的区域,也就是,在靠近于气囊主体41固定至车辆10 (侧框部15)所在区域的区域,由第三竖向结合部90使上限制部90的后缘分别与主体织物部43、44结合。以这种方式,各上限制部90位于对应一个主体织物部43、44中形成后上膨胀室74的部分中,并且桥接于前后方向分开的两个区段。竖向结合部91、92之间的各主体织物部43、44区域是松弛的。
[0181]除了这些差异,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的对应构成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那些构成部件,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具体说明。
[0182]在第二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中,当从车辆座椅12的侧面向车身侧部11施加冲击时,充气器31排出膨胀气体。膨胀气体被内管80分成向上流动的气体和向下流动的气体。向上分送的膨胀气体从内管80的上端供至后上膨胀室74。膨胀气体使后上膨胀室74在乘员P的肩部PS和胸部PT后半部的旁边展开并膨胀。
[0183]随着后上膨胀室74膨胀的进行,后上膨胀室74中的膨胀气体经由连通部105流进前上膨胀室75,使得前上膨胀室75延迟于后上膨胀室74而开始膨胀。内压低于后上膨胀室74的前上膨胀室75,在胸部PT前半部(其耐冲击性低于肩部PS和胸部PT后半部)旁边展开并膨胀。
[0184]上膨胀室73由竖向隔壁100分成后上膨胀室74和前上膨胀室75。所以,后上膨胀室74的容积小于没有分隔时上膨胀室73的容积。因此,与上膨胀室73没有被分隔的情况相比,后上膨胀室74的内压更早开始增大并达到更高程度。因此,由后上膨胀室74快速地限制并保护腰部PP之上的乘员P身体部分的后半部。
[0185]随着后上膨胀室74展开并膨胀,在乘员P胸部PT后半部侧面,使两个上限制部90在前后方向张紧。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由上限制部90限制后上膨胀室74的向前展开及膨胀。也就是,上限制部90限制后上膨胀室74于前后方向的膨胀尺寸。
[0186]后上膨胀室74于横向不受上限制部90限制地膨胀。当气囊主体41膨胀完成时,在胸部PT后半部侧面膨胀的后上膨胀室74区段于横向的膨胀尺寸TU (参见图23),大于下膨胀室72于横向的膨胀尺寸TL(参见图25)。这增大了由后上膨胀室74的该区段所吸收能量的量,因而,改善了对胸部PT后半部的保护性能。
[0187]在乘员P肩部PS侧面,使位于竖向隔壁100上部的倾斜部101a后方的后上膨胀室74部分膨胀,以限制肩部PS,从而,保护肩部PS免受冲击。
[0188]在就座于车辆座椅12中的乘员P与车身侧部11之间的间隙中,乘员P的肩部PS与车身侧部11之间的空间窄于任何其它区域诸如胸部PT与车身侧部11之间的空间(参见图25)。因此,使后上膨胀室74在空间狭窄的区域例如肩部PS侧面区域展开并膨胀时,适宜的是,使后上膨胀室74以横向较小膨胀量膨胀。
[0189]在这方面,根据第二实施例,上限制部90位于后上膨胀室74中倾斜部101a之下的区域处。所以,在乘员肩部PS之下的区域也就是胸部PT后半部侧面区域处,使后上膨胀室74膨胀以于横向具有较大膨胀尺寸TU。在乘员P肩部PS侧面的区域处,使后上膨胀室74膨胀以于横向具有较小膨胀尺寸。
[0190]因此,除了上述优点⑴至(5)之外,第二实施例还具有下列优点。
[0191](6)上膨胀室73由具有连通部105的竖向隔壁100分成从充气器31供给膨胀气体的后上膨胀室74、以及经由连通部105供给膨胀气体的前上膨胀室75。上限制部90以桥接方式设置在后上膨胀室74中(图23和图24)。
[0192]这增大了由在胸部PT后半部侧面膨胀的后上膨胀室74区段所吸收能量的量,以改进对胸部PT后半部的保护性能。
[0193](7)竖向隔壁100的上部由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部101a形成,以及,使倾斜部101a后方的后上膨胀室74部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