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臂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292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拖臂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构造成悬置汽车车轮的拖臂悬架(trailing arm suspension)用的拖臂安装结构(trailing arm mounting structure)。
背景技术
通常,左右一对地板后纵梁等构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被配置于汽车的后下面。同时,门槛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被设置于车身的与门开口部对应的侧面下部。在拖臂悬架中,拖臂的基端由具有大致U形的拖臂支架可枢转并且可摆动地支撑,该拖臂的末端可旋转地支撑车轮。缓冲装置的下端安装于该拖臂的中间部位,以在上下方向上可摆动地支撑拖臂。缓冲装置由弹簧和减振器形成,缓冲装置的上端安装于纵梁的下面。作为上述拖臂悬架的结构,存在以使拖臂支架被安装为穿过纵梁的下面和门槛的方式构造的结构。这里,拖臂借助于支撑螺栓由拖臂支架支撑。已知一种采用上述悬架安装结构的相关技术(参见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7-131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传统的拖臂安装结构中,拖臂支架接合于高刚性纵梁的下面,以确保用于处理从拖臂施加的负载的刚性。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延长了拖臂枢轴和纵梁底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不增加拖臂支架刚性的情况下不能抑制由于枢轴周围的负载导致的枢轴的移位。减少枢轴的移位能够确保后悬架的稳定性,由此提高行驶稳定性。同时,拖臂支架用作从轮胎到拖臂再到车身的振动传播路径。因此,提高安装刚性提供了降低振动传播的有益效果。所以也期待降低车辆内部噪音的效果。安装拖臂支架的位置理想地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靠近后轮胎的中央的位置,以便确保后悬架的性能。该位置位于车身的侧部附近。同时,后纵梁的后部通过后轮罩的内侧,并且后悬架的弹簧座面被设置于后纵梁的后下面侧。因此,纵梁位于后轮胎前方的车身侧部附近并且位于后轮胎旁边的轮罩的内侧, 从而形成为弯曲过大的形状。这里,后纵梁的弯曲导致整个车身刚性的劣化,并且还引起吸收后侧负载的性能降低,诸如弯曲部处的破损等。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并能够在确保安装刚性的同时实现拖臂支架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的拖臂安装结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拖臂安装结构,其包括拖臂;以及拖臂用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被构造成能摆动地支撑所述拖臂的基端部,所述安装支架由车身的纵梁和门槛支撑,其中,在所述纵梁的外侧壁和所述门槛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在所述拖
3臂用安装支架被布置于所述间隙的状态下,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内侧壁被安装于所述纵 梁的所述外侧壁,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外侧壁被安装于所述门槛的内侧壁,所述拖臂的 基端部被支撑在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之间。此外,根据本发明,在该拖臂安装结构中,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通过利用所述内侧 壁、所述外侧壁以及连接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的前壁形成为大致U形,所述前壁接合 于所述门槛的后面部,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外侧壁接合于所述门槛的延长部,所述安装支 架的所述内侧壁接合于所述纵梁的所述外侧壁。此外,根据本发明,在该拖臂安装结构中,用于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加强件接合 于所述纵梁的底面并且接合于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以及摆动枢轴的一个端 部被插入到并且被支撑于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加强件之间的接合面,其中, 所述摆动枢轴被构造成支撑所述拖臂的所述基端部。此外,根据本发明,在该拖臂安装结构中,接合于后轮罩的后轮罩前加强件被接合 到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外侧。根据第一个方面,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由纵梁的侧壁和门槛 的内侧壁支撑。所以能够确保安装刚性。此外,能够减少纵梁的底面和拖臂枢轴之间在上 下方向上的距离,从而抑制拖臂枢轴的移位。以此方式,能够可靠地支撑拖臂。因此,能够 提高行驶稳定性,以防止来自路面的振动传播并且降低车辆内部的噪音。根据第二个方面,在纵梁的外侧壁、门槛的后面和门槛的延长部共同地形成大致U 形的状态下,拖臂用安装支架具有刚性的U形。接着,通过利用各面将两个U形彼此连接。 所以能够提高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安装刚性。根据第三个方面,提高了拖臂用安装支架和拖臂连杆(拖臂枢轴)内侧的支撑刚 性。所以能够减少枢轴的移位。根据第四个方面,能够将施加于拖臂用安装支架和拖臂轴外侧的负载分散于后轮 罩。因此,能够提高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安装刚性,并且提高枢轴的支撑刚性,从而减少枢轴 的移位。


图1是从车辆下方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拖臂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示出拖臂用安装支架和拖臂枢轴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拖臂安装部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 车身2 纵梁(side member)3 门槛4 后轮5 后轮罩(rear wheel house)6 拖臂(trailing arm)7安装支架
11加强件
14拖臂连杆
15安装螺栓
17后轮罩前加强件
2b外侧壁
3e延长部
3f内侧壁
6a基端部
7a内侧壁
7b外侧壁
L2间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如图1至图3所示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左右一对地板后纵梁(在下文称为纵梁)2沿着车身1的前后方向被配置于车身1的后下面。门槛3沿着车身1的前后方向被设置于与车身1的门开口部对应的左右侧面下侧la。车身侧部外板(未示出)被配置于门槛3外侧以形成车身1的侧面。拱形轮罩5被设置于门槛3的后侧以覆盖后轮4的上方。后轮4由拖臂悬架悬置。 这里,用于支撑后轮4的拖臂6被安装于车身1的拖臂6用安装支架7在上下方向上可摆动地支撑。左右拖臂6的中间位置由连接构件8彼此连接并且经由缓冲装置(未示出)由纵梁2支撑,缓冲装置的下端安装于安装在后侧的弹簧座9。各缓冲装置由这里未示出的弹簧和减振器(shock absorber)形成,缓冲装置的上端由纵梁或轮罩5支撑。各纵梁2均由具有大致方的或磨圆的U形截面的长钢材制成。纵梁2沿着车身1 的前后方向被配置于地板面板10的右侧下面和左侧下面。门槛3在在外面侧设置有开口部3a的状态下沿着车身1的前后方向被配置于这些纵梁2的外侧面。此外,如图2所示, 各门槛3的内板后端部北朝车身1内侧隆起。于是,由此形成的隆起部3c的后部朝车身外侧逐渐倾斜以减少宽度,从而形成后面部3d。此后,该后面部3d的末端朝车身后侧延长预定长度Ll以形成延长部3e0弯曲部加形成于纵梁2的与门槛3的内板后端延长部3e 的内侧壁3f相面对的后侧,使得弯曲部加稍微靠近车身的内侧。间隙L2形成于弯曲部加的后外侧壁2b和门槛3的内板后端延长部!Be的内侧壁3f之间。拖臂6用安装支架7被配置于该间隙L2中,并且通过点焊等被装配在门槛3的后面部3d和内板后端延长部!Be的内侧壁3f与纵梁2的弯曲部加的后外侧壁2b之间。被构造成加强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加强件11接合于纵梁2的底(下)面2c。 该加强件11形成为具有大致方的U形截面,加强件11经由平面部lib接合于纵梁2。拖臂6用安装支架7包括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7a和7b以及连接至这些侧壁7a 和7b的相同侧的端部的前壁7c从而共同地形成大致方的或磨圆的U形截面。该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前壁7c被布置成靠近门槛3的后面部3d。同时,两个侧壁7a和7b被布置于纵梁2的弯曲部加的后外侧壁2b和门槛3的内板后端延长部!Be的内侧壁3f之间的间隙L2中,并且借助于点焊等被接合并安装于纵梁2的弯曲部加的后外侧壁2b和门槛3的内板后端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安装支架7的内侧壁7a接合于纵梁2的弯曲部加的后外侧壁2b,并且接合于加强件11的具有方的U形的外侧壁11a。安装支架7的外侧壁7b接合于门槛3的内板后端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同时,安装支架7的前壁7c接合于门槛3的后面部3d。如图4所示,筒状间隔物12被布置于拖臂6的基端部6a的中央,拖臂连杆14在使筒状衬套13介入的状态下围绕间隔物12同轴线地设置。该拖臂连杆14借助于沿着间隔物12的轴线方向插入的安装螺栓(摆动枢轴)15而被装配于拖臂6用安装支架7,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被螺母1 可摆动地支撑。如图2所示,安装螺栓15以在俯视图中相对于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0以预定角度θ倾斜的状态被插入,并且拖臂6的基端部6a以向车身1内侧取向的状态被安装。拖臂6以弯曲成拱形的方式形成,并且拖臂6的末端6b以朝车身外侧弯曲的方式形成并且沿着与基端部6a相交的方向被固定于后轮4的轴承。接合于后轮罩5的后轮罩前加强件17通过点焊等接合于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外侧。螺栓孔16C在使门槛3的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介入的状态下形成于加强件11 的外侧壁Ila和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侧壁7a之间的接合部16A以及拖臂6用安装支架7 的侧壁7b和后轮罩前加强件17之间的接合部16B。安装螺栓15被插入到这些螺栓孔16C 中并且螺母1 被螺接于该安装螺栓。因此,拖臂连杆14被安装支架7可摆动地支撑。现在将说明用于安装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工序和用于安装拖臂连杆14的工序。 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前壁7c被布置于门槛3的后面部3d附近。同时,两个侧壁7a和7b 被布置于设置有加强件11的纵梁2的弯曲部加的后外侧壁2b与门槛3的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之间的间隙L2中。接着,安装支架7通过点焊等接合于加强件11、纵梁2的弯曲部 2a的后外侧壁2b和门槛3的延长部!Be的内侧壁3f。此后,安装螺栓15在使门槛3的延长部!Be的内侧壁3f介入的状态下被插入到螺栓孔16C中,该螺栓孔16C形成于加强件11的外侧壁Ila和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侧壁7a 之间的接合部16A以及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侧壁7b和后轮罩前加强件17之间的接合部 16B。因此拖臂连杆14被可摆动地支撑。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间隙L2形成于纵梁2的外侧壁2b和门槛3的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之间。拖臂6用安装支架7被布置于该间隙L2中。此外,拖臂6用安装支架7 的内侧壁7a被安装于纵梁2的外侧壁2b,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外侧壁7b被安装于门槛 3的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接着,拖臂6的基端部6a被支撑于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内侧壁7a和外侧壁7b之间。所以,拖臂连杆14能够被布置于门槛3的后端和纵梁2之间。 因此,能够将用于支撑拖臂6的拖臂连杆14的安装螺栓15的安装位置设置在比纵梁2的下面2c的位置略低的位置。以此方式,能够在确保拖臂连杆14的支撑部的刚性的同时实现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由于拖臂连杆14的安装位置能够被设置得更高,因此没必要通过使纵梁2的后端部向上弯曲而将纵梁2的后端部设置得更高。所以能够形成直的纵梁。由于拖臂6用安装支架7能够装配于纵梁2的外侧壁2b和门槛3的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之间,能够获得充分的刚性,由此通过缩小纵梁2的截面来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此外,拖臂6用安装支架7利用位于车身前侧的前壁7c、内侧壁7a和外侧壁7b而形成为大致方的U形。接着,位于车身1前侧的前壁7c接合于门槛3的后面部3d。同时, 外侧壁7b接合于门槛3的延长部!Be的内侧壁3f,内侧壁7a接合于纵梁2的外侧壁2b。因此,能够提高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安装刚性。而且,用于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加强件11接合于纵梁2的底面2c以及拖臂6 用安装支架7的内侧壁7a,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拖臂6的基端部6a的安装螺栓15的一端被插入并且支撑于加强件11和安装支架7的内侧壁7a之间的接合部16A。因此,能够提高拖臂6用安装支架7和拖臂连杆14(拖臂枢轴)内侧的支撑刚性。所以能够减少枢轴的移位。接合于后轮罩5的后轮罩前加强件17被接合到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外侧。因此,能够将施加于拖臂6用安装支架7和拖臂轴的外侧的负载分散于后轮罩5。因此,能够提高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安装刚性,并且提高枢轴的支撑刚性,从而减少枢轴的移位。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通过缩小纵梁2的截面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也能够通过适当地改变厚度或材料而减少纵梁2的宽度或高度来实现。 同时,对于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形状,可以采用与纵梁2和门槛3的形状或间隙L2的形状对应的方的U形、磨圆的U形或任何其它形状。加强件11也可以采用任何其它形状,只要加强件11除了与纵梁2接合的面以外还包括具有U形的侧面部。此外,能够适当地选择加强件11的板厚度。类似地,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其它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拖臂安装结构,其包括 拖臂;以及拖臂用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被构造成能摆动地支撑所述拖臂的基端部,所述安装支架由车身的纵梁和门槛支撑,其中,在所述纵梁的外侧壁和所述门槛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间隙, 在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被布置于所述间隙的状态下,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内侧壁被安装于所述纵梁的外侧壁,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外侧壁被安装于所述门槛的内侧壁,所述拖臂的基端部被支撑在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通过利用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所述外侧壁以及连接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的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的前壁形成为大致U形,所述前壁接合于所述门槛的后面部,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外侧壁接合于所述门槛的延长部,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接合于所述纵梁的所述外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加强件接合于所述纵梁的底面并且接合于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以及摆动枢轴的一个端部被插入到并且被支撑于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加强件之间的接合面,其中,所述摆动枢轴被构造成支撑所述拖臂的所述基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合于后轮罩的后轮罩前加强件被接合到所述拖臂用安装支架的外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拖臂安装结构。该拖臂安装结构能够在确保安装刚性的同时减小拖臂支架的尺寸以及减轻拖臂支架的重量。在该拖臂安装结构中,间隙(L2)形成于纵梁(2)的外侧壁(2b)和门槛(3)的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之间。另外,在拖臂(6)用安装支架(7)被布置于间隙(L2)的状态下,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内侧壁(7a)被安装于纵梁(2)的外侧壁(2b)。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外侧壁(7b)被安装于门槛(3)的延长部(3e)的内侧壁(3f),并且拖臂(6)的基端部(6a)被支撑在拖臂(6)用安装支架(7)的内侧壁(7a)和外侧壁(7b)之间。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2398631SQ20111026097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日
发明者铃木孝幸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