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后变速器及其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4406阅读:1112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后变速器及其固定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变速器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及其固定座。



背景技术:

可变速自行车因其档位可依据不同施力需求(平面、上坡、下坡等行车环境)进行切换,因此广受消费者青睐。

其中,该可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是通过一固定座枢接于该可变速自行车的一部分。由于该变速器是靠该固定座悬吊支撑,在拉动变速线施力时,应力主要作用在该固定座,容易发生变形或断裂等问题,故,因应结构强度需求,习知固定座皆是一体成型的金属构件。然而,金属固定座除重量重外,加工制造亦较复杂,例如金属基材需要另外通过穿孔、弯折、强化处理、表面处理等程序,也大幅增加制造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及其固定座,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及其固定座,结构精简、具有足够结构强度且大幅轻量化。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包括:一本体,为非金属的一体成型构件,包括一供安装至一自行车的一部分的安装部、一调整机构安装部及两个调整孔,且供与一自行车后变速器的移动机构连接,该调整机构安装部供设置提供一线体转折安装的一调整机构,该两个调整孔供设置调整自行车后变速器的最高及最低位置的两个调整件,该调整机构安装部的一中心较该两个调整孔远离该安装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复数纤维及一结合该复数纤维的结合体,该纤维为强化纤维,该强化纤维包括碳纤维、石墨纤维、玻璃纤维或克维拉纤维,或该纤维的任一种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另包括一凹空部及一连接所述安装部且设于该凹空部周围的墙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墙部包括两个由所述安装部间隔延伸而出且末端一体连接的侧墙,该两个侧墙厚度相异,该两个侧墙相对侧向朝外各凸设一厚凸角。

更进一步地,各所述侧墙呈ㄑ形且其截面呈现由所述安装部逐渐变大的山脊形。

更进一步地,所述墙部朝所述自行车方向凸设一角位调整座,该角位调整座贯设一供一角位调整件穿设的贯孔及一横向于该贯孔的闪避通道,该闪避通道供与一插设于所述移动机构的销件轴向对齐。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朝所述凹空部向内向下延伸设有一斜壁,所述墙部朝所述自行车的一齿盘组的方向凸设一角位调整座,该角位调整座贯设一供一角位调整件穿设的贯孔,朝所述凹空部的开口方向观察,该角位调整座在侧向上至少部分位于该斜壁范围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墙部另包括一延伸臂,该延伸臂设有所述调整机构安装部,该延伸臂、所述安装部及所述凹空部可由同一延伸线通过。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包括一供与所述自行车的部分枢接的枢部,沿该枢部的一轴向观察,所述本体弧延安装于所述移动机构上;所述本体包括复数纤维及一结合该复数纤维的结合体;该纤维为强化纤维,该强化纤维包括碳纤维、石墨纤维、玻璃纤维或克维拉纤维,或该纤维的任一种组合;所述凹空部朝一第一延伸方向渐缩而呈领带状,该第一延伸方向定义为朝向所述自行车后变速器的一导链机构的方向,所述移动机构连接于较厚的其中一所述侧墙与该导链机构之间;较厚的其中一所述侧墙另间隔地延伸两个供所述移动机构枢接于其间的凸耳;所述墙部朝一第二延伸方向渐厚,该第二延伸方向定义为朝向所述自行车后变速器的一导链机构的方向;所述两个侧墙相对侧向朝外各凸设一厚凸角,该两个凸耳分别一体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墙的厚凸角;所述墙部朝所述自行车的一齿盘组的方向凸设一角位调整座,该角位调整座贯设一供一角位调整件穿设的贯孔及一横向于该贯孔的闪避通道,该闪避通道为狭长弧凹且供与一插设于所述移动机构的销件轴向对齐;所述安装部朝所述凹空部向内向下延伸设有一斜壁,朝所述凹空部的开口方向观察,该角位调整座在侧向上全部位于该斜壁范围内;所述墙部另包括一延伸臂,该延伸臂设有一供一线体转折安装的调整机构,该延伸臂、所述安装部及所述凹空部可由同一延伸线通过;该角位调整座、其中一该厚凸角及该延伸臂可由同一延伸线通过。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包括一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另包括:一移动机构,与所述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枢接;一导链机构,与所述移动机构枢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结构精简、具有足够结构强度且大幅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内部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大部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细部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10:本体;11:安装部;111:枢部;112:斜壁;12:凹空部;13:墙部;131:侧墙;132:凸耳;133:厚凸角;134:角位调整座;135:角位调整件;136:贯孔;137:闪避通道;138:销件;139:延伸臂;140:调整机构;14:纤维;15:结合体;16:调整机构安装部;17:调整孔;20:移动机构;21:枢轴;30:导链机构;100:自行车后变速器;101:调整件;102:齿盘组;200:线体;L1、L2、L3:延伸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请参考图1至6,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1包括一本体10,该本体10为非金属的一体成型构件,该本体10包括一供安装至一自行车的一部分的安装部11、一调整机构安装部16及两个调整孔17,该调整机构安装部16供设置提供一线体200(变速线)转折安装的一调整机构140,该两个调整孔17供设置调整自行车后变速器100的最高及最低位置的两个调整件101,该调整机构安装部16的一中心较该两个调整孔17远离该安装部11(也可说,该两个调整孔17位于通过该调整机构安装部16的中心的延伸线L3以上),该本体10供与一自行车后变速器100的移动机构20连接。较佳地,该本体10另包括一凹空部12及一连接该安装部11且设于该凹空部12周围的墙部

13。藉此,该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1结构精简、具有足够结构强度且大幅轻量化。

该安装部11包括一供与该自行车的部分枢接的枢部111,沿该枢部111的一轴向观察,该本体10弧延安装于该移动机构20上,该枢部111例如为一枢孔并通过一枢轴21枢接至该自行车的部分。该本体10包括复数纤维14及一结合该复数纤维14的结合体15,该本体10例如为纤维强化高分子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FRP),该纤维14为强化纤维,该强化纤维包括碳纤维、石墨纤维、玻璃纤维或克维拉(Kevlar)纤维,或该等纤维的任一种组合。

该凹空部12朝一第一延伸方向渐缩而呈领带状(也可为其他形状),该第一延伸方向定义为朝向该自行车后变速器100的一导链机构30一侧的方向,该移动机构20连接于该本体10与该导链机构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凹空部12贯穿该本体10,但也可未贯穿该本体10,皆具轻量化效果。

该墙部13包括两个由该安装部11间隔延伸而出且末端一体连接的侧墙131,该两个侧墙131厚度相异。该墙部13朝一第二延伸方向渐厚,该第二延伸方向定义为朝向该自行车后变速器100的导链机构30一侧的方向,该移动机构20连接于该本体10与该导链机构30之间。具体地,该移动机构20连接于较厚的其中一该侧墙131与该导链机构30之间,较厚的其中一该侧墙131另间隔地延伸两个供该移动机构20枢接于其间的凸耳132,该两个侧墙131相对侧向朝外各凸设一厚凸角133,该两个凸耳132分别一体连接于该两个侧墙131的厚凸角133,藉以增加该两个凸耳132的结构强度。各该侧墙131呈ㄑ形,可有效均匀分散应力;各该侧墙131的截面呈现由该安装部11逐渐变大的山脊形,能补强该凹空部12周边的强度,并可供设置调整自行车后变速器100的最高及最低位置的调整件101(如螺丝)。

该墙部13朝该自行车的一齿盘组102的方向凸设一角位调整座134,该角位调整座134贯设一供一角位调整件135(如螺栓,可抵顶自行车架而调整该自行车后变速器100的相对角度)穿设的贯孔136(如螺孔)及一横向于该贯孔136的闪避通道137(如狭长弧凹或圆贯孔),该闪避通道137供与一插设于该移动机构20的销件138(如铆钉)轴向对齐,可允许增加该角位调整座134的尺寸而增加该墙部13的强度但不影响该移动机构20的拆装。

该安装部11另朝该凹空部12向内向下延伸设有一斜壁112,该斜壁112斜向连接于该两个侧墙131之间,进一步提升强度。朝该凹空部12的开口方向观察,该角位调整座134在侧向上至少部分位于该斜壁112范围内(较佳为全部位于该斜壁112范围内),以获得较佳支持强度。

该墙部13另包括一延伸臂139,较佳地该延伸臂139设有该调整机构安装部16,该调整机构安装部16例如为供一调整螺套螺设的穿孔,该延伸臂139较佳是厚于较薄的其中一该侧墙131。较佳地,较厚的其中一该侧墙131较佳是较靠近该自行车的齿盘组102,该延伸臂139、该安装部11及该凹空部12可由同一延伸线L1通过,该角位调整座134、其中一该厚凸角133及该延伸臂139较佳也可由同一延伸线L2通过,如此可确保在变速线施力时作用在该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1的结构强度最大处,从而不易断损、且变速动作较精准且迅速。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100,包括一如上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1,另包括一移动机构20及一导链机构30。该移动机构20与该自行车后变速器固定座1枢接,该导链机构30与该移动机构20枢接。该自行车后变速器100同样具有结构强度大且重量轻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