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5831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后副车架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和车辆,所述后副车架总成包括:上板,所述上板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相连的两个前支臂和与所述本体部相连的两个后支臂;下板,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相连,且位于所述上板下方;两个第一加强件,两个所述第一加强件与两个所述前支臂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均连接在对应的所述前支臂与所述下板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后副车架总成,可以降低各个部件的成型难度,节省材料,各个部件的模块化性能好,后副车架总成的强度和耐久性能更好,后副车架总成特别是前支臂的负荷能力更强。
【专利说明】
后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和设置有该后副车架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后副车架是悬架系统的重要部件,用于固定后悬架零部件、加强车身强度、保证轮胎定位参数等,对车辆的动力驱动系统布置、后悬架点布置、排气系统布置有重要影响,后副车架承载着车辆行驶中的转向、制动以及垂直载荷,对车辆的行驶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0003]相关技术中的后副车架大多为一块钣金件冲压而成,钣金件的成型工艺复杂,且延伸率大,使得后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能不佳,且板材的利用率低,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强度高的后副车架总成。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副车架总成的车辆。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后副车架总成,包括:上板,所述上板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相连的两个前支臂和与所述本体部相连的两个后支臂;下板,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相连,且位于所述上板下方;两个第一加强件,两个所述第一加强件与两个所述前支臂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均连接在对应的所述前支臂与所述下板之间。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后副车架总成,通过上板、下板与第一加强件的组合连接,可以降低各个部件的成型难度,节省材料,各个部件的模块化性能好,还可以降低板材的拉伸率,后副车架总成的强度和耐久性能更好,且通过第一加强件对前支臂的支撑作用,后副车架总成特别是前支臂的负荷能力更强。
[000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后副车架总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9]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的第一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臂的前部相连,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的第二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臂的后部相连,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的第三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下板相连。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板的边沿设有上板翻边,所述下板的边沿设有下板翻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上板翻边搭边焊接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上板翻边的内侧焊接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下板翻边的内侧焊接相连。
[0011]可选地,每个所述前支臂上均设有第一定位孔,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上均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以定位所述第一加强件。
[0012]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中的至少一个构造为长圆孔,且所述第一定位孔适于与车身定位。
[0013]优选地,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还包括:两个稳定杆安装支架,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两个所述前支臂一一对应地相连;两个第二加强件,两个所述第二加强件、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两个所述前支臂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第二加强件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所述前支臂之间。
[0014]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臂之间均通过电弧焊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加强件与对应的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及所述前支臂之间均通过点焊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下板上设有下控制臂安装加强板,所述上板上设有多组上控制臂安装孔。
[0016]可选地,所述上板上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下板上设有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与所述第四定位孔配合以定位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
[0018]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后副车架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的剖视图;
[00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加强件与上板及下板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稳定杆安装支架及第二加强件安装到前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稳定杆安装支架安装到前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强件与稳定杆安装支架及前支臂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后副车架总成100,
[0028]上板110,本体部111,前支臂112,第一定位孔1121,后支臂113,上板翻边114,上控制臂安装孔115,第三定位孔116,上板减重孔117,
[0029]下板120,下板翻边124,控制臂安装加强板125,第四定位孔126,下板减重孔127,
[0030]第一加强件130,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第三连接部133,第二定位孔134,焊接定位孔135,
[0031]稳定杆安装支架141,凸焊螺母1411,第二加强件142,
[0032]稳定杆安装衬套241。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9]下面参照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副车架总成100,如图1-图6所示,后副车架总成100包括上板110、下板120和两个第一加强件130。
[0040]其中,如图1所示,上板110包括本体部111、两个前支臂112和两个后支臂113,两个前支臂112均与本体部111相连,两个后支臂113均与本体部111相连。两个前支臂112可以分别从本体部111的左前侧大体向左延伸及从本体部111的右前侧大体向右延伸以形成,两个后支臂113可以分别从本体部111的左后侧向左后方延伸及从本体部111的右后侧向右后方延伸以形成。
[0041]如图1-图3所示,下板120可以与上板110相连,且下板120位于上板110的下方,可选地,下板120可以与上板110焊接相连,且下板120主要支撑在上板110的本体部111的下方。两个第一加强件130与两个前支臂112—一对应,每个第一加强件130均连接在前支臂112与下板120之间,第一加强件130对前支臂112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防止前支臂112断裂。可选地,上板110、下板120和第一加强件130可以均为钣金件。
[004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副车架总成100,通过上板110、下板120与第一加强件130的组合连接,可以降低各个部件的成型难度,节省材料,各个部件的模块化性能好,还可以降低板材的拉伸率,后副车架总成100的强度和耐久性能更好,且通过第一加强件130对前支臂112的支撑作用,后副车架总成100特别是前支臂112的负荷能力更强。
[00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每个第一加强件130的第一连接部131可以与对应的前支臂112的前部相连,每个第一加强件130的第二连接部132可以与对应的前支臂112的后部相连,每个第一加强件130的第三连接部133可以与对应的下板120相连。
[0044]也就是说,第一加强件130在前支臂112与下板120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且第一加强件130与前支臂112之间有两处连接部,由此,第一加强件130对前支臂112的支撑牢固,后副车架总成100的负何能力强。
[0045]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加强件130的第一连接部131可以为第一加强件130的前侧边沿,第一加强件130的第二连接部132可以为第一加强件130的后侧边沿,第一加强件130的第三连接部133可以为第一加强件130的内侧边沿。
[0046]优选地,上板110的边沿可以设有上板翻边114,下板120的边沿可以设有下板翻边124。
[0047]可以理解的是,上板翻边114可以沿上板110的边沿绕上板110—圈,下板翻边124可以沿下板120的边沿绕下板120—圈。由此,可以降低上板110的边沿与下板120的边沿的应力集中现象,防止上板110或下板120在边沿处开裂,后副车架总成100的强度更高。
[0048]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31可以与上板翻边114搭边焊接相连,即第一连接部131可以与上板翻边114的一部分重叠设置,第二连接部132可以与上板翻边114的内侧焊接相连,第三连接部133可以与下板翻边124的内侧焊接相连。由此,可以减小第一加强件130承受的拉应力,提高第一加强件130的耐久性能。
[0049]如图1和图3-图6所示,每个前支臂112上可以均设有第一定位孔1121,每个第一加强件130上可以均设有第二定位孔134,第一定位孔1121与第二定位孔134配合以定位第一加强件130。优选地,每个前支臂112上还可以设有焊接定位孔135。
[0050]可以理解的是,在将第一加强件130焊接到前支臂112及下板120上时,需要先将第一加强件130定位,焊接定位孔135、第一定位孔1121以及第二定位孔134可以用于定位第一加强件130,以降低第一加强件130的焊接误差。
[0051]可选地,第一定位孔1121还适于与车身定位。也就是说,在将后副车架总成100安装到车身上时,第一定位孔1121还可以用于定位后副车架总成100。定位销从下至上贯穿第二定位孔134及第一定位孔1121,并与车身上对应的定位孔配合,即可实现后副车架总成100的定位。
[0052]优选地,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定位孔112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构造为长圆孔(比如图1中左侧的第一定位孔1121)。由此,便于调节后副车架总成100在车身上的安装位置。
[00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后副车架总成100还可以包括两个稳定杆安装支架141和两个第二加强件142。两个稳定杆安装支架141与两个前支臂112—一对应地相连,两个第二加强件142、两个稳定杆安装支架141、两个前支臂112—一对应,且每个第二加强件142均连接在对应的稳定杆安装支架141与前支臂112之间。
[0054]可以理解的是,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用于安装稳定杆,第二加强件142与前支臂112相连,且第二加强件142与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相连,第二加强件142可以加强稳定杆安装支架141与前支臂112的连接强度,防止稳定杆安装支架141脱落。
[0055]可选地,如图1-图6所示,稳定杆安装支架141可以安装在前支臂112的前侧偏外的位置(比如对于左侧的稳定杆安装支架141,该稳定杆安装支架141安装在前支臂112的前侧偏左的位置),且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相对于前支臂112可以朝前伸出,以便于稳定杆的安装。
[0056]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稳定杆安装支架141与对应的前支臂112之间均通过电弧焊连接,每个第二加强件142与对应的稳定杆安装支架141通过点焊连接,每个第二加强件142与对应的前支臂112之间通过点焊连接。由此,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的安装简单,且连接牢固。
[0057]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稳定杆安装支架141包括底壁和两个侧壁,两个侧壁相对设置,且两个侧壁可以与前支臂112通过电弧焊连接。第二加强件142可以构造为角形,第二加强件142的竖直延伸的部分可以与前支臂112的内表面通过点焊连接,可选地,此处的焊点可以为两个。第二加强件142的水平延伸的部分可以与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的底壁通过点焊连接,可选地,此处的焊点可以为两个。
[0058]可选地,如图5所示,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的底壁上还可以焊接有凸焊螺母1411,凸焊螺母1411用于安装稳定杆安装衬套241。
[0059]可选地,如图1-图3所示,上板110上可以设有第三定位孔116,下板120上可以设有第四定位孔126,第三定位孔116与第四定位孔126配合以定位上板110与下板120。
[0060]可以理解的是,在焊接上板110与下板120时,先通过第三定位孔116与第四定位孔126将上板110与下板120定位。
[0061]可选地,下板120可以包括顶壁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第四定位孔126可以设在下板120的顶壁上。
[0062]可选地,第三定位孔116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三定位孔116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在上板110的本体部111上,第四定位孔126可以为两个,两个第四定位孔126与两个第三定位孔116可以——对应。
[0063]优选地,第四定位孔126的孔径大于第三定位孔116的孔径,以利于定位销从下往上依次穿过第四定位孔126及第三定位孔116。
[0064]如图1和图2所示,上板110的本体部111上可以设有上板减重孔117,下板120的两个侧壁上也可以设有下板减重孔127。由此,可以降低后副车架总成100的质量,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0065]可选地,如图1所示,下板120上可以设有下控制臂安装加强板125,下控制臂安装加强板125用于安装下控制臂,可选地,下控制臂安装加强板125可以设在下板120的侧壁上,且每个侧壁上均可以设有两个下控制臂安装加强板125,也就是说,后副车架总成100上可以设有四个下控制臂安装加强板125。
[0066]如图1所示,上板110上可以设有多组上控制臂安装孔115,上控制臂安装孔115用于安装上控制臂,可选地,上控制臂安装孔115可以设在上板110的本体部111上,且本体部111的前侧可以设有两组上控制臂安装孔115,本体部111的后侧可以设有两组上控制臂安装孔115。
[0067]优选地,每组上控制臂安装孔115可以包括多个上控制臂安装孔115,由此,后副车架总成100可以适用于多种车型。
[0068]具体地,如图1所示,每组上控制臂安装孔115可以包括两个上控制臂安装孔115。
[0069]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副车架总成100,通过上板110、下板120、第一加强件130、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第二加强件142的组合连接及其焊接方式,后副车架总成100的成型难度低,材料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各个部件的模块化性能好,还可以降低板材的拉伸率,后副车架总成100的强度和耐久性能更好,前支臂112以及稳定杆安装支架141的负荷能力强。
[0070]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007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任一种后副车架总成100。
[007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形式的后副车架总成100,车辆的模块化性能好,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低,车辆的强度和耐久性能更好。
[007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7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板,所述上板包括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相连的两个前支臂和与所述本体部相连的两个后支臂; 下板,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相连,且位于所述上板下方; 两个第一加强件,两个所述第一加强件与两个所述前支臂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均连接在对应的所述前支臂与所述下板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的第一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臂的前部相连,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的第二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臂的后部相连,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的第三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下板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边沿设有上板翻边,所述下板的边沿设有下板翻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上板翻边搭边焊接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上板翻边的内侧焊接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下板翻边的内侧焊接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前支臂上均设有第一定位孔,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上均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以定位所述第一加强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中的至少一个构造为长圆孔,且所述第一定位孔适于与车身定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稳定杆安装支架,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两个所述前支臂一一对应地相连; 两个第二加强件,两个所述第二加强件、两个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两个所述前支臂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第二加强件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所述前支臂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臂之间均通过电弧焊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加强件与对应的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及所述前支臂之间均通过点焊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上设有下控制臂安装加强板,所述上板上设有多组上控制臂安装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上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下板上设有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与所述第四定位孔配合以定位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10.—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
【文档编号】B62D21/00GK205499055SQ201620163980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发明人】刘杰, 范富强, 郑华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