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分离装置以及布料分离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9476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布料分离装置以及布料分离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料分离装置以及布料分离输送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将层叠在一起的布料片逐片分离的布料分离装置和将布料片逐片分离并输送至下一工序的布料分离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布料缝制作业中,特别是在大规模布料缝制作业中,常常需要将一片一片层叠放置的、大致相同形状的布料片逐片地从布料堆上揭起,然后输送至下一工序。为了实现自动地从布料堆上逐片揭起布料,已知存在一种布料分离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使用针部件夹紧布料,并直接用针部件将分离出的布料输送至下一工序。此外,还已知存在一种布料分离装置,使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将布料堆的最上层的布料吸起并将分离出的布料输送至下一工序。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和59-101978

但是,上述通过针部件夹紧布料的布料分离装置,仅靠针部件的夹持来保持布料,由于针部件对布料的保持力较弱,因此,在分离的过程以及后续的输送过程中布料容易掉落;为了从布料堆上抬起而分离布料需要大量的针部件,使得成本大幅上升,从而缺乏实用性。此外,上述通过真空吸附从而吸起布料的布料分离装置,由于布料本身的孔隙难以保证吸附的真空度,吸附本身难以进行,或者在增大真空吸附力度时,导致连带吸附起第二片甚至第二片之后的布料而无法实现分离的目的。特别是在布料为制作例如T恤衫这样的布料时,布料之间的黏着力更大,分离将变得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布料分离装置和布料分离输送装置,能够从层叠布料的布料堆稳定地分离布料,以及能够在输送过程中稳定地输送布料,此外,能够容易地使未完全分离而附着在所需的布料上的多余布料落回到初始位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布料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料压脚部,沿竖直方向上下往复运动,按压或释放按压具有层叠布料的布料堆;布料拾取部,从所述布料堆拾取最上层的布料;旋转抬起部,其第一端部与所述布料拾取部连接,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具有旋转轴线,所述旋转抬起部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带动所述布料拾取部上升而抬起由所述布料拾取部拾取的布料;其中,所述布料压脚部沿竖直方向的运动路径与所述旋转轴线相交。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抬起部具有:臂部和抬起部旋转轴,所述臂部一端部连接所述布料拾取部,另一端部连接所述抬起部旋转轴。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布料拾取部为具有针部件的针夹机构,所述针夹机构通过使所述针部件的针尖部从针夹机构突出从而拾取布料。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针夹机构使所述针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布料堆上表面倾斜的姿势从所述针夹机构突出针尖,且所述针尖突出的程度与要拾取的最上层的布料的厚度相适应。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针夹机构具有两个所述针部件,所述两个针部件以相互交叉的姿势相对于所述布料堆上表面倾斜且针尖部彼此远离地从针夹机构突出。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布料拾取部为具有粘性部件的粘取机构,所述粘取机构通过所述粘性部件而粘起所述布料堆的最上层的布料。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粘取机构具有卷轴,用于卷起失去粘性的粘性部件并牵引出新的粘性部件。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抬起部和所述布料压脚部形成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布料拾取部和所述旋转抬起部和所述布料压脚部形成为一体结构。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布料分离装置还包括:分离辅助部,设置在所述布料堆的对应于所述布料拾取部的一端的外侧,使附着在被拾取的最上层布料上的多余的布料回落在所述布料堆上。

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分离辅助部具有:吹风部件,通过吹风而使所述多余的布料回落在所述布料堆上,和/或刷部件,所述刷部件的刷毛与所述布料堆的外侧接触而使所述多余的布料回落在所述布料堆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布料分离输送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布料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分离输送装置还包括:夹持输送部,用于夹持由所述布料拾取部拾取的布料并输送所述布料。

在上述布料分离输送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夹持输送部具有:一对爪部,所述一对爪部能够夹紧和张开;夹持输送部本体,用于连接所述爪部;以及夹持输送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爪部的夹紧和张开,以及驱动所述夹持输送部本体运动以输送被拾取的最上层布料。

在上述布料分离输送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布料分离输送装置还包括:输送辅助部,通过插入由所述布料拾取部拾取的布料和所述布料堆剩余的布料之间而辅助分离布料。

在上述布料分离输送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辅助部为分离棒或分离板,用于插入由所述布料拾取部拾取的布料和所述布料堆剩余的布料之间;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所述分离棒或所述分离板;以及输送辅助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支承部件沿与所述夹持输送部本体的往复直线运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往复运动。

在上述布料分离输送装置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夹持输送部本体同步运动。

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以上结构,在布料拾取部拾取布料后,使布料拾取部以布料压脚部按压布料堆的位置为旋转中心而旋转抬起,能够容易地将布料堆最上层的布料与布料堆上的其他布料相分离。

另外,由于使布料拾取部旋转抬起,因而针部件为了夹持布料而分离所需的力很小,能够确保稳定的分离布料。

另外,将针夹机构仅用于分离布料以及输送前的交接,而另外通过夹持输送部夹住分离出的布料输送给下一工序,在输送过程中布料不容易掉落,能够可靠地向下一工序输送布料。

另外,采用具有粘性的粘取机构代替针夹机构来拾取布料,能够以更加简单的方式构造拾取部件。并且,通过在粘取机构中设置卷轴,卷起失去粘性的粘性部件,例如胶带,并牵引出新的粘性部件,能够方便的保持粘性部件的黏着力。

另外,通过使用吹风部或者刷部进行辅助分离,能够更加有效的分离布料。

此外,通过使用分离棒或分离板等输送辅助部,能够防止进行布料输送时位于被输送的布料的下方的未分离的布料同时移动而导致褶皱的产生的问题;并且通过使分离棒或分离板随着夹持输送部输送布料的移动而同步移动,能够进一步防止布料输送过程中其他布料跟随被输送布料而移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输送装置的整体概略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压脚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压脚部向下动作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针夹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针夹机构拾取布料时的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针夹机构拾取布料前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针夹机构准备拾取布料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装置准备抬起布料时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布料压脚部的底面形状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装置抬起布料时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夹持输送部的两种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辅助部准备插入布料之间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辅助部插入布料之间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输送装置的输送布料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刷部件辅助分离布料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吹风部件辅助分离布料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又一吹风部件辅助分离布料的图。

图1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刷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吹风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抬起部和布料压脚部为一体结构的图。

图22是示出本实用一变形例的布料压脚部的底面形状的图。

图23是示出本实用又一变形例的布料压脚部的底面形状的图。

图24是示出本实用另一变形例的布料压脚部的底面形状的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布料堆;20布料压脚部;30布料拾取部;40旋转抬起部;50夹持输送部;60输送辅助部;70刷部件;80吹风部件;80A第一吹风部件;80B第二吹风部件;110最上层的布料;210压脚连接装置;220压脚;310针夹机构;320针部件;410抬起部旋转轴;420臂部;510夹持输送部本体;520爪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布料分离装置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的。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装置1和布料分离输送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布料输送给缝纫机进行缝制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与此,布料分离装置1分离出的布料也可输送至其他工序。

如图1和图15所示,布料分离装置1安装在缝纫机的右侧工作,分离出布料通过后述的夹持输送部输送给缝纫机。

缝纫机可以采用现有已知的各种缝纫机,在此省略说明,图1仅示意性示出缝纫机与布料分离装置1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对缝纫机机头等省略示出。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中布料堆10的布料向缝纫机输送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以水平面内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并且,将图1所示的布料堆10最靠近缝纫机的端部称为前侧端部,将与前侧端部相反的端部、即有弧形断面的端部称为后侧端部,将面向图1观察时布料堆10的位于左侧的端部称为外侧端部,将面向图1观察时布料堆10的位于右侧的端部称为内侧端部,其他附图相应于图1的位置使用上述相应的表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定义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布料堆10设定为前侧端部截面延伸的方向与外侧端部截面延伸的方向互相垂直,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了,布料堆10的各侧面端部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布料各端部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曲面、波浪形曲面等;此外,布料堆10中层叠的各层布料的大小和形状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另外,各层布料的材质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也即是说,只要由布料层叠构成的布料堆10能够由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布料分离装置1分离,和/或被布料分离输送装置输送即可。

[布料分离装置的整体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从布料堆10的前侧端部开始进行布料分离。

如图2所示,布料分离装置1包括布料压脚部20、布料拾取部30、旋转抬起部40以及控制装置(未图示)。

布料分离装置1还可以包括安装支架(未图示),用于支承各组成机构。安装支架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并且,安装支架也可以附设在缝纫机的机架上。

布料分离装置1还可以包括布料放置平台,用于放置布料堆10。布料放置平台的高度可被调整而有利于向缝纫机输送布料,优选的是,布料放置平台的上表面大致与缝纫机的缝纫平台平齐。此外,也可以将布料放置平台设置为通过控制装置自动升降高度。

布料分离装置1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驱动部件,用于驱动各组成机构的移动;以及一个或多个引导部件,用于引导各组成机构的移动。

[布料压脚部]

如图1所示,布料压脚部20在布料堆10的上部作业。

如图3所示,布料压脚部20包括压脚连接装置210和压脚220。压脚连接装置210用于连接安装支架(未图示)和压脚220,并且,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压脚连接装置210接收移动驱动部件的驱动力而沿Z轴方向上下往复运动,带动压脚220沿Z轴方向上下往复运动,从而使压脚220能够以适当的强度按压布料堆10以及能够释放按压布料堆10。可采用如连杆机构等构成压脚连接装置210。作为移动驱动部件,可采用气缸、电机或者电磁等各种公知的致动器装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脚220采用长度略小于布料宽度的长方体形状,其中,与布料表面接触的一面为平面。在压脚220长度方向的两个适当位置分别与两个压脚连接装置21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布料压脚部2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仅设置一个压脚连接装置210,在压脚220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连接该压脚连接装置210。压脚220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将与布料表面接触的一面设置为如后述那样的各种形状。也可以不设置专门的压脚220,而以压脚连接装置210的底部作为压脚等。只要能够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结构配合以分离布料即可。

在进行布料分离时,如图1所示,将布料堆10需要进行分离的一端作为前侧端部放置在布料放置平台的上表面,其中前侧端部相对于布料堆10的其他端部最靠近缝纫机。压脚220按压布料的位置并没有具体限定,但优选在靠近布料堆10前侧端部的位置按压布料堆10上表面,也即是说,靠近需要进行布料分离的位置按压布料堆上表面,这样最有利于布料分离装置1分离布料。

此外,也可以将布料压脚部20设置为能够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沿X轴方向来回移动,从而调整布料压脚部20按压布料的位置。

[布料拾取部]

如图2和图5所示,布料拾取部30用于拾取布料堆10中位于最上层的布料。通常情况下,一次拾取作业拾取最上层的一片布料,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一次拾取多片布料。布料拾取部30在布料堆10的最靠近需要分离的一端的上表面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布料拾取部30在布料堆10的靠近前侧端部的上表面作业。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设置两个布料拾取部30,分别在布料堆10的外侧端部和内侧端部附近作业。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布料拾取部30,在布料堆10的Y轴方向宽度的中间位置进行拾取作业,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于两个的布料拾取部30,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拾取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布料拾取部30采用针夹方式拾取布料。如图5至图8所示,每个布料拾取部30包括针夹机构310和两个针部件320。此外,每个布料拾取部30还包括使针部件320按照后述的方式动作而拾取布料的驱动部件(未图示)。作为该驱动部件,例如可采用包括致动器、气缸等现有技术中公知的结构和驱动方式,在此省略其图示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夹机构310的主体设置为能够容纳针部件320、的、适当大小的长方体的壳结构。如图7所示,未进行拾取作业时,两个针部件320在水平方向位于同一高度地、并离开适当距离,平行收纳于针夹机构310中,两个针部件320的针尖部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需要拾取布料时,如图5和图6所示,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驱动部件驱动两个针部件320而使两个针尖部以相向交叉的方向向斜下方突出针夹机构310之外,针尖部突出针夹机构310的长度为适宜拾取一片布料的长度。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当需要一次拾取两片布料时,针尖部突出针夹机构310的长度为适宜拾取两片布料的长度。

在进行布料分离时,针夹机构310在其驱动装置(未图示)驱动下移动到预先设定的位置,该位置适于布料拾取部30拾取布料,然后针部件320在其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进行拾取布料的作业。

[旋转抬起部]

如图2所示,两个布料拾取部30分别与两个旋转抬起部40对应连接。

每个旋转抬起部40包括抬起部旋转轴410和臂部420,以及连接装置(未图示)和驱动装置(未图示)。

每个臂部420一端与布料拾取部30固定连接,另一端部具有旋转轴线,旋转抬起部40绕旋转轴线旋转,从而带动布料拾取部30旋转上升而抬起由布料拾取部30拾取的布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端部设置为具有抬起部旋转轴410,其以自身的旋转轴线为旋转中心沿X轴与Z轴构成的平面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往复转动,进而带动布料拾取部30向布料堆10上方旋转抬起或者向相反方向落下。其中,该角度范围例如是如图10所示的,从布料堆10上表面到线1A之间的角度。

每个抬起部旋转轴410分别通过适当的连接部件(未图示)与安装支架连接,从而被安装支架支承。抬起部旋转轴410接收移动驱动部件的动力而带动臂部420旋转。

作业时,旋转抬起部40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移动至作业位置。在该作业位置上例如是布料堆10的靠近前侧端部的、最接近需要分离的部位的布料上表面,抬起部旋转轴410分别与布料压脚部20的压脚220按压布料的位置在X轴方向对齐,该对齐的位置也是布料压脚部20沿竖直方向的运动路径与抬起部旋转轴410的旋转轴线相交的位置。然后,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布料拾取部30拾取布料,之后,抬起部旋转轴410旋转抬起布料拾取部30。以这样的方式,最上层的布料以压脚220按压布料的位置为旋转中心而被旋转抬起,从而与下层的其他布料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在分离布料时,由旋转抬起部40向布料拾取部30施加旋转抬起的力,与仅靠针部件320夹持布料而分离布料的现有技术中相比,能够大幅减小针部件320为了保持布料在分离过程中不滑落所需要的摩擦力和张力等。

[夹持输送部]

如图1和图11所示,设置两个夹持输送部50,用于夹持被布料拾取部分离的布料并向缝纫机输送该分离的布料。如图12所示,每个夹持输送部50包括一对爪部520和夹持输送部本体510。另外,每个夹持输送部50还可以包括连接装置(未图示)和移动驱动装置(未图示)等。夹持输送部本体510的一侧安装有一对爪部520,夹持输送部本体510还与连接装置相连,在连接装置的带动下沿X轴方向往复运动。该连接装置例如可以是连杆等现有技术中公知的连接和/或传动装置。

爪部520在移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夹紧和张开,从而夹紧或释放布料。爪部520在夹持输送部本体510的带动下夹持布料向缝纫机输送,达到预定位置后,爪部520张开而放下布料。

通过设置夹持输送部50能够可靠地向下一工序输送布料。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夹持输送部50用于夹持并输送布料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技术方案,实际上可以不设置夹持输送部50,而由布料分离装置1在分离布料后进一步地向缝纫机输送布料。

[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包括但不限于:ROM(Read Only Memory,其存储有用于进行布料分离和输送中的动作控制程序;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成为运算处理的作业区域;能够反复写入的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器,其作为存储分离和输送中的数据等各种数据的存储单元;以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其执行ROM内的程序。

CPU经由适当的接口与各种驱动电路相连从而对各个移动(运动)驱动装置进行控制,进而控制本实用新型的各构成部件的动作。

[布料分离动作和布料输送动作]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上述布料分离装置1和夹持输送部50、进行布料分离和输送的动作。

首先,将需要分离的布料堆10放置在布料放置平台上,其中,布料堆10进行分离的一端朝向缝纫机放置。

然后,使布料压脚部20向下运动以按压布料堆10的上表面(步骤S10)。其中压脚220在接近需要分离的前侧端部附近的适当位置按压布料堆10。

然后,使布料拾取部30的针夹机构310移动至布料堆10的最接近前侧端部的位置的上表面,此时,与布料拾取部30的作业位置相应的,旋转抬起部40的旋转轴线在X轴方向上与压脚220按压布料的位置相当。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针部件320沿斜向下方向突出针夹机构310,针尖部突出针夹机构310的长度正好适于夹起一片布料(步骤S20)。

然后,旋转抬起部40在旋转轴410的带动下大致以压脚220按压布料的位置为旋转中心旋转适当角度,从而带动布料拾取部30向布料堆10上方旋转抬起(步骤S30)。

然后,使夹持输送部50移动至被抬起分离的布料的前侧端部,夹紧该被抬起分离的一片布料(步骤S40)。

然后,使布料压脚部20向上运动释放对布料堆10的按压(步骤S50),并使针夹机构310释放对被抬起分离的布料的夹持(步骤S60)。需要说明的是,没有限定布料压脚部20的释放动作和针夹机构310的释放动作之间先后顺序,并且也可以在夹持输送部50的夹持动作之前进行布料压脚部20的释放动作。

然后,使夹持输送部50夹持被分离出的布料而输送至预定的位置,释放夹持的布料,并使夹持输送部50返回原位(步骤S70),从而完成一次布料分离输送的过程。

之后,再从布料压脚部20向下运动以按压布料堆10的步骤S10开始,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一片布料的分离输送,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结束。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装置1和布料分离输送装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布料分离装置1和布料分离输送装置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重点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辅助分离的分离辅助装置和辅助输送的输送辅助装置60。

其中,分离辅助装置包括刷部件70、第一吹风部件80A和第二吹风部件80B中的至少之一。以下,以分离辅助装置仅包括上述分离辅助装置中一种为例分别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中的两种或者三种,并根据实际的配置情况调整控制装置的控制方式即可。

如图16和图19所示,分离辅助装置为刷部件70时,刷部件70包括具有刷毛的刷本体部和刷部件连接传动装置(未图示)。通过刷部件连接传动装置将刷本体部连接在安装支架上。

在不需要刷部件70作业时,刷部件70位于不影响其他装置工作的位置。作业时,如图16所示,刷部件70被刷部件连接传动装置移动至布料堆10的前侧端部、并且刷本体部的刷毛轻贴于布料堆10的前侧端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布料拾取部30准备拾取第一片布料之前就将刷部件70移动至作业位置,直至完成输送需要的所有布料为止。通过在布料堆10的前侧端部设置刷部件70,布料拾取部30在分离一片布料时,由于布料之间的摩擦力、或空气的粘着力等而贴付于要拾取的布料的下侧的多余布料,因刷毛的摩擦力而与要拾取的布料分离而落下,从而防止布料拾取部30拾取多余的布料。需要说明的是,刷部件70并不需要在整个拾取过程中始终位于上述作业位置,可以根据需要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在适当的时刻移动至作业位置。

如图17所示,分离辅助装置为第一吹风部件80A时,第一吹风部件80A包括第一吹风机本体部,还可以包括第一吹风机连接传动装置(未图示)、电源线缆和控制线缆(未图示)等。通过第一吹风机连接传动装置将第一吹风机本体部连接在安装支架上。

在不需要第一吹风部件80A作业时,第一吹风部件80A位于不影响其他装置工作的位置。作业时,如图17所示第一吹风部件80A被第一吹风机连接传动装置移动至布料堆10的前侧端部、离开前侧端部适当距离的位置,并且当第一吹风部件80A吹风时,设置其出风口的位置与布料堆10的上表面的位置大致位于相同的高度,其吹出的风的风向大致沿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布料拾取部30准备拾取第一片布料之前就将第一吹风部件80A移动至作业位置,直至完成输送需要的所有布料为止。在布料拾取部30拾取一片布料时,第一吹风部件80A向布料堆10的前侧端部吹风,吹落多余的布料,从而防止布料拾取部30拾取多余的布料。在夹持输送部50移动至被抬起分离的布料的前侧端部以夹紧该被分离的一片布料(步骤S40)之前,停止第一吹风部件80A的吹风作业。在下次拾取布料时,再次启动第一吹风部件80A的吹风作业,如此重复作业。但也可以在步骤S40之前不停止第一吹风部件80A的吹风作业而一致持续吹风。此外,第一吹风部件80A还可以具有调整风力大小和/或风向的调节装置。

如图18所示,分离辅助装置为第二吹风部件80B时,第二吹风部件80B包括第二吹风机本体部,还可以包括第二吹风机连接传动装置(未图示)、以及电源线缆和控制线缆(未图示)等。通过第二吹风机连接传动装置将第二吹风机本体部连接在安装支架上。

在不需要第二吹风部件80B作业时,第二吹风部件80B位于不影响其他装置工作的位置。作业时,如图18所示,第二吹风部件80B被第二吹风机连接传动装置移动至布料堆10的前侧端部、比布料堆10上表面稍高的位置,并且离开前侧端部适当距离。而且,当第二吹风部件80B吹风时,设置其出风口的位置为接近布料拾取部30抬起的最高点位置的偏下方的位置,其吹出的风的风向大致沿斜向上方向并且能够进入多余布料与需要分离的布料之间的缝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观察到或者检测到有多余布料粘附在需要分离的布料时,将第二吹风部件80B移动至作业位置,并启动第二吹风部件80B向布料拾取部30拾起的布料的前侧端部吹风,吹落多余的布料,从而防止布料拾取部30将多余的布料交接给夹持输送部50。之后,停止第二吹风部件80B的吹风作业,并将其移动回不作业的位置,夹持输送部50移动至被抬起分离的布料的前侧端部,夹紧该被抬起分离的一片布料,即进行步骤S4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第二吹风部件80B设置为,每次布料拾取部30拾取布料并旋转上升至预定位置后,第二吹风部件80B都启动进行适当时间的吹风操作。此外,第二吹风部件80B还可以具有调整风力大小和/或风向的调节装置。

另外,也可以设置一种吹风部件80,其兼具第一吹风部件80A和第二吹风部件80B吹风风向,并能够在上述第一吹风部件80A和第二吹风部件80B的两种作业位置作业。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在布料拾取部30拾取布料时,按照第一吹风部件80A而作业,在布料拾取部30被旋转上升至预定位置后,按照第二吹风部件80B而作业。

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辅助装置60为输送辅助棒或输送辅助板,用于在夹持输送部50输送布料时,通过插入由布料拾取部30拾取的布料和布料堆10剩余的布料之间,从而辅助分离布料,防止正在输送的布料通过摩擦力等带动其下面的布料,或者使下面的布料发生隆起、褶皱等,不利于之后对这些布料的分离移动操作。

以下以输送辅助棒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输送辅助棒具有沿Y轴方向沿伸的长条形的分离棒,分离棒的长度比布料放置平台在Y轴方向的宽度略宽;输送辅助棒还具有两根沿Z轴方向树立的支架,分别在分离棒的两端支承起分离棒,使分离棒位于大致与布料堆10上表面相当的高度。进一步的,也可以将该沿Z轴方向树立的支架设置为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高度;输送辅助棒还具有用于将上述两根支架连接与安装支架上的连接结构以及使两根支架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的驱动装置和/或移动导向装置,其中这些驱动装置和/或移动导向装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装置,在此省略说明。

如图13至图15所示,旋转抬起部40使布料拾取部30向布料堆10上方旋转抬起(步骤S30)后,输送辅助棒在X轴方向上向右侧移动,从已分离的布料下方插入与其余布料之间的空隙,并继续向右侧移动,从而减小已分离的布料与其余布料的接触面积。输送辅助棒的分离棒穿过该空隙而移动适当的距离,优选为移动至布料堆10的接近后侧端部的位置。然后,使夹持输送部50移动至被抬起分离的布料的前侧端部,夹紧该被分离的一片布料(步骤S40)。并进行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释放布料压脚部20和针夹机构310的步骤。然后,在使夹持输送部50夹持被分离出的布料而输送至预定的位置的过程中,使输送辅助棒与夹持输送部50同步沿X轴方向向左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使输送辅助棒与夹持输送部50同步向左侧移动是优选的方式,也可以设置为使输送辅助棒不移动或者移动到中途即停止移动,并等待下次分离操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辅助棒或输送辅助板,能够防止在布料输送过程中位于下方的未分离的布料同时移动而导致褶皱的产生。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装置1和布料分离输送装置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布料分离装置1和布料分离输送装置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重点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主要不同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有粘性部件的粘取机构作为布料拾取部30,以代替针夹机构310拾取布料。

本实施方式中的粘性部件例如可以包括具有粘性的胶带,还可以包括固定胶带的粘取机构本体,粘取机构本体与旋转抬起部40的臂部420的一端连接,被臂部420旋转而抬起。

此外,粘性部件的胶带可以为卷状,粘性部件还具有卷轴,以卷起失去粘性的胶带并使卷状的胶带露出新的胶带。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比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更为简单的布料拾取部30的方案。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布料分离装置1和布料分离输送装置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重点说明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不同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设置单独的布料压脚部。如图21所示,以旋转抬起部40的抬起部旋转轴410作为布料压脚部。旋转抬起部40能够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以外,还能够在沿Z轴方向上下往复运动。

分离布料作业时,使连接着布料拾取部30的旋转抬起部40向下运动,直至旋转抬起部40能够按压布料堆10的上表面。其中抬起部旋转轴410在接近需要分离的前侧端部附近的适当位置按压布料堆10。

然后,使针部件320沿斜向下方向突出针夹机构310夹起一片布料。

然后,旋转抬起部40在旋转轴410的带动下大致以旋转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适当角度,从而带动布料拾取部30向布料堆10上方旋转抬起。

然后,使夹持输送部50移动至被抬起分离的布料的前侧端部,夹紧该被抬起分离的一片布料。

然后,使针夹机构310释放对布料的夹持,并使旋转抬起部40向上运动释放对布料堆10的按压。

然后,使夹持输送部50夹持被分离出的布料而输送至预定的位置,释放夹持的布料,并使夹持输送部50返回原位,从而完成一次布料分离输送的过程。

之后,再从旋转抬起部40向下运动开始,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一片布料的分离输送,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结束。

此外,也可将布料拾取部30和旋转抬起部40以及布料压脚部20形成为一体结构。

<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压脚220与布料上表面接触的一面设置为平面,此时,旋转抬起部40旋转轴线优选设置为与压脚220按压布料上表面位置的左侧边缘线重合。但压脚220与布料上表面接触的一面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

如图22所示,可以将压脚的下侧端部设置为沿Z轴的剖面为三角形顶角的形状,压脚与布料堆10接触的位置为三角形顶角沿Y轴延伸的一条直线,此时,旋转抬起部旋转轴线优选设置为与三角形顶角沿Y轴延伸的一条直线重合。

或者,如图23所示,可以将压脚的下侧端部设置为沿Z轴的剖面向下凸出的弧形的形状,压脚与布料堆10接触的位置为弧形与布料堆10上表面相切的位置上沿Y轴延伸的一条直线,此时,旋转抬起部旋转轴线优选设置为与该延伸的一条直线重合。

或者,如图24所示,可以将压脚的下侧端部设置为沿Z轴的剖面为向下稍微凸出的弧形的形状,压脚以较大力度按压布料堆10,使布料堆10的上表面沿Z轴向下稍微弯曲变形。此时,抬起部旋转轴优选设置为与压脚按压布料堆10时布料堆10的上表面向下弯曲变形的左侧边缘线重合。

如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布料分离装置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从从层叠布料的布料堆上表面逐片地分离布料,并且通过布料分离输送装置能够稳定地输送布料。另外,通过设置分离辅助部,能够避免其它布料附着于需要分离的布料,或者容易地使附着的其他布料回落至布料堆。另外,通过设置输送辅助部,避免在输送被分离的布料的过程中带起其他布料移动,以及避免布料堆上的其他布料隆起或者褶皱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