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卷机的直管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201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成卷机的直管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输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成卷机的直管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铜管的加工过程中,铸轧机内的铜管出料后需要通过切割设备进行切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切割的效率慢于铸轧的效率,因此,会在切割设备与铸轧机之间架设成卷机,将铸轧后的铜管绕卷成圈,然后再进行切割。

但是对于一些想要直接得到铜材直管的生产要求,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再单独架设一条直管的传送生产线与铸轧机连接,使铸轧出来的铜管通过切割设备进行切割,这样大大增加了生产空间的占用和生产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约生产空间和生产资源可供直管通过的成卷机的直管输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成卷机的直管输送装置,包括位于成卷机背面的侧面板,所述侧面板上设置有相互平行且垂直于侧面板表面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侧面板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上开设有沿成卷机长度方向上水平延伸且供铸轧机出来的管材进入的输管槽,所述输管槽、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等高以供管材直线经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成卷机的一侧设置供管材直线通过的输管槽、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从铸轧机输出的管材,通过本实用新型后可输送至下一工序,使成卷机具有成卷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供直管通过传送的功能,不需要单独架设一条生产线来与铸轧机连接,节省了放置设备的空间,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螺纹连接有输料套筒,所述输料套筒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重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管材依次经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的输料套筒,输料套筒可拆卸安装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上,根据不同外径的管材,可安装不同内径的输料套筒,以适应不同管径的管材输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料套筒包括同轴套设的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与所述外套筒可拆卸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输料套筒分为内套筒和外套筒,为了输送不同管径的管材,可适应性的将内套筒从外套筒上拆下来,以适应更大直径的管材的传送,管材的输送更具有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套筒外筒面设置有弹性凸起块,所述外套筒的内筒面设置有与弹性凸起块卡接配合的卡接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凸起块与卡接槽卡接配合,从而实现内套筒和外套筒的可拆卸固定,采用卡接固定的方式使内套筒和外套筒的连接更加的牢固、稳定,内套筒在外套筒内不易产生移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套筒的内筒面嵌设有与内套筒滚动连接的滚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管材输送过程中,滚珠与管材的表面滚动接触,从而减少内套筒与管材之间的摩擦力,使管材在内套筒内传送更加顺畅、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管槽内设置有将管材夹在其中的第一海绵板和第二海绵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海绵板和第二海绵板将管材夹在其中,随着管材在第一、第二海绵板之间移动,从而使第一海绵板和第二海绵板对管材的表面起到擦拭的作用,从而保障了管材表面的干净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管槽靠近第一侧板的一端为出料端,所述侧面板在位于出料端处设有供管材通过的第一导轮,所述第一导轮上设置有与侧面板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线由上向下逐渐向远离侧面板的方向倾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轮与管材表面接触,第一导轮对管材的输送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第一导轮倾斜设置,对管材起到一个支撑向上的支撑力,从而使管材不会因自身重力下垂,保持输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管槽远离第一侧板的一端的进料端,所述进料端的槽宽大于所述输管槽的槽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料端的槽宽大于输管槽的槽宽,从而方便管材的一端更加容易、顺利的放入到输管槽内,使管材的输送工作更加快捷、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直管通过在成卷机侧面板上所设的导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形成的通道传输至下一道工序,使卷边机的设置不影响直管的制作,方便生产不同长度的直管,节约设备的放置空间;第一导轮倾斜设置,对管材起到一个支撑向上的支撑力,从而使管材不会因自身重力下垂,保持输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管材直线输送的过程;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用于体现输料套筒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输料套筒的爆炸示意图,用于体现内套筒和外套筒的结构。

附图标记:1、成卷机;101、侧面板;2、导轨;201、进料端;202、出料端;203、输管槽;3、第一海绵板;301、第一凹槽;4、第二海绵板;401、第二凹槽;5、第一导轮;501、第一轮架;502、第一转动轴;503、第一输送环槽;6、第二侧板;7、第一侧板;8、第二导轮;801、第二转动轴;802、第二输送环槽;803、第二轮架;9、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输料套筒;1101、外套筒;1102、内套筒;12、弹性凸起块;13、卡接槽;14、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一种成卷机的直管输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位于成卷机1背面的侧面板101,侧面板101上排列焊接有与侧面板101垂直的第一侧板7和第二侧板6,第一侧板7和第二侧板6在成卷机1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且相平行设置;

侧面板101上设置有沿成卷机1长度方向上水平延伸的导轨2,导轨2上开设有沿导轨2长度方向上延伸至导轨2两端的输管槽203,输管槽203远离第二侧板6的一端为进料端201,另一端为出料端202,进料端201供铸轧机出来的管材进入,第一侧板7上设有水平贯穿第一侧板7的第一通孔9,第二侧板6上设有水平贯穿第二侧板6的第二通孔10,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和输管槽203等高,管材依次直线经过输管槽203、第二通孔10和第一通孔9。

导轨2包括两块位于输管槽203两侧且相对的边板,边板在进料端201的一端分别向输管槽203的两侧外翻转,翻转后进料端201的边板呈弧形;

输管槽203的上下两侧内壁设置有相对且将管材夹在其中的第一海绵板3和第二海绵板4,第一海绵板3面向第二海绵板4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301,第二海绵板4面向第一海绵板3的表面凹陷形成有与第一凹槽301相对的第二凹槽401,第一凹槽301和第二凹槽401形成供管材通过的圆形通槽;

侧面板101在位于出料端202处设有第一导轮5,第一导轮5包括第一轮架501,第一轮架501上转动连接有倾斜设置的第一转动轴502,第一转动轴502的轴线由上向下逐渐向远离侧面板101的方向倾斜,第一导轮5围绕第一转动轴502旋转,第一导轮5的外表面沿第一导轮5的径向上凹陷形成有第一输送环槽503,第一输送环槽503供管材通过;侧面板101在第一侧板7和第二侧板6之间设置有第二导轮8,第二导轮8包括第二轮架803,第二轮架803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801,第二转动轴801的轴线与第二侧板6、侧面板101相平行,第二导轮8围绕第二转动轴801旋转。第二导轮8的外表面沿第二导轮8的径向上凹陷形成有第二输送环槽802,第二输送环槽802供管材通过。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通孔9和第二通孔10内螺纹连接有输料套筒11,输料套筒11由弹性塑料材料制成,输料套筒1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的轴线重合;输料套筒11包括同轴套设的内套筒1102和外套筒1101,内套筒1102和外套筒1101均具有光滑的内筒面,内套筒1102的外筒面固定连接有弹性凸起块12,外套筒1101的内筒面设有与弹性凸起块12卡接配合的卡接槽13。

如图3所示,内套筒1102的内筒面嵌设有与内套筒1102滚动连接的滚珠14,滚珠14与管材的外表面滚动接触且滚珠14在内套筒1102上自由滚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直管直线通过在成卷机1侧面板101上所设输管槽203、第一导轮5、第二通孔10、第二导轮8、第一通孔9,然后进入下一道工序,第一导轮5对管材的输送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管材输送更加准确,且倾斜设置的第一导轮5给管材一个向上的托起力,从而对输送中的管材起到支撑的作用;

在输送过程中,第一海绵板3、第二海绵板4与管材的外表面接触,对管材的表面起到擦拭的作用,根据不同管径的管材时,可将内套筒1102从外套筒1101上拆卸下来,然后更换上不同厚度的内套筒1102,从而去适应不同管径的管材通过,内套筒1102上的滚珠14与管材的表面滚动接触,从而减少管材与内套筒1102之间的滚动摩擦力,使管材输送更加的稳定、顺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