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及注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125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模具及注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具及注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IMD(In-Mold Decoration,模内装饰技术)工艺模具使用广泛,产品涉及领域众多,包括手机外壳,家电,汽车,医疗,电子产品等领域。

现有的IMD工艺模具在生产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对片材进行固定。一是模具本身预有固定位:模具型腔由于产品结构,模具的本身预有固定位,这样可以将片材直接置入模具型腔中固定来进行生产。二是小面积产品:无法靠模具型腔本身固定的,目前行业内采用静电枪对片材进行固定,其缺点为:容易吸附灰尘,使产品表面不良,操作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以及操作人员工的增加,导致了人工成本的增高。三是大面积产品:有很多大面积产品无法使用静电枪固定,目前一般采用增加前模行位的方式,由油缸带动前模行位,依靠前模行位对片材进行固定,其缺点为:前模行位会占据很大的模具空间,导致模具的体积因此而增大,进而增加了模具成本;同时由于模具的增大,生产使用的注塑机也会相应的增大,以及增加的油缸都会导致整个产品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及注塑装置,旨在解决片材在模具型腔中固定困难的问题,同时缩小了模具的空间,简化了模具的结构,降低了模具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具,包括第一模架和与所述第一模架配合的第二模架,所述第一模架朝向所述第二模架的表面设有第一模仁,所述第二模架朝向所述第一模架的表面设有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之间形成一容纳片材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包括卡接部、和与所述卡接部连接的抵接部,所述第二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卡接部对应设置的卡合件,所述第一模架盖合于所述第二模架时,所述卡接部卡合于所述卡合件,所述抵接部抵持于所述片材,以使所述片材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模架朝向所述第一模架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凸台,所述抵接部包括与所述片材抵持的抵接端和连接于所述抵接端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卡接部,所述连接端形成有至少一与所述凸台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凸台容纳于所述限位槽,将所述锁紧件卡合于所述第二模架。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形成有容纳槽,所述锁紧件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卡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凸出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二模架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卡合件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卡合件凸出所述容纳腔的部分形成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接部配合,将所述第一模架卡合于所述第二模架。

优选地,所述锁紧件还包括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穿过所述容纳槽和所述锁紧件容纳于所述容纳槽的部分,将所述锁紧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卡合件包括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穿过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卡合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的部分,将所述卡合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

优选地,所述模具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的表面,与远离所述卡接部的锁紧件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表面,与远离所述卡合部的卡合件的表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形成有一台阶,所述卡合部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卡合于所述台阶,将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卡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座形成有若干第一容纳孔,所述第一固定座通过所述第一容纳孔与螺栓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架,所述第二固定座形成有若干第二容纳孔,所述第二固定座通过所述第二容纳孔与螺栓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二模架。

优选地,所述凸台的纵切面为半径1.5~3mm的半圆。

优选地,所述限位槽的槽壁的纵切面为半径1.5~3mm的半圆。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模具的注塑装置,所述注塑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模具的打开状态中移动到所述第一模架和所述第二模架之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第二模架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卡接部对应设置的卡合件,将卡接部卡合于卡合件,抵接部抵持于片材,实现将片材固定在容置空间,解决了将片材置入模具型腔中固定困难的问题,相较于现有的IMD工艺小面积产品生产中采用静电枪对片材进行固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防止灰尘吸附于片材表面,操作周期更短,生产效率更高,成本低、及良率高等;相较于现有的IMD工艺大面积产品生产中采用油缸带动前模行位,依靠前模行位对片材进行固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需要设置占用模具空间的前模行位及油缸,缩小了模具空间,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中的合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中的开模摆动极限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中的开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中的合模摆动极限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部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连接的A-A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连接的B-B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具,包括第一模架1和与第一模架1配合的第二模架2,第一模架1朝向第二模架2的表面设有第一模仁3,第二模架2朝向第一模架1的表面设有第二模仁4,第一模仁3与第二模仁4之间形成一容纳片材5的容置空间(未标示),该容置空间即为模具的型腔,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6,锁紧件6包括卡接部61、和与卡接部61连接的抵接部62,第二模架2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卡接部61对应设置的卡合件7,第一模架1盖合于第二模架2时,卡接部61卡合于卡合件7,抵接部62抵持于片材5,以使片材5固定于该容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适用于采用IMD模内装饰技术工艺对片材5进行处理时,对片材5进行固定,通过在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6,第二模架2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卡接部61对应设置的卡合件7,将卡接部61卡合于卡合件7,抵接部62抵持于片材5,实现将片材5固定在容置空间,解决了将片材5置入模具型腔中固定困难的问题,相较于现有的IMD工艺小面积产品生产中采用静电枪对片材5进行固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防止灰尘吸附于片材5表面,操作周期更短,生产效率更高,成本低、及良率高等;相较于现有的IMD工艺大面积产品生产中采用油缸带动前模行位,依靠前模行位对片材5进行固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需要设置占用模具空间的前模行位及油缸,缩小了模具空间,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成本。

参见图1至图4、图8,第二模架2朝向第一模架1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凸台22,抵接部62包括与片材5抵持的抵接端621和连接于抵接端621的连接端622,连接端622连接于卡接部61,连接端622形成有至少一与凸台22相匹配的限位槽6221,凸台22容纳于限位槽6221,将锁紧件6卡合于第二模架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模架2朝向第一模架1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凸台22,抵接部62的连接端622形成有至少一与凸台22相匹配的限位槽6221,凸台22容纳于限位槽6221,实现将锁紧件6卡合于第二模架2,在第一模架1与第二模架2完成合模后,开始注塑射胶并成型的过程中,通过凸台22容纳于限位槽6221,将锁紧件6卡合于第二模架2,以阻止锁紧件6的受注塑压力后退,对片材5的固定更加稳固,保证了注塑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见图1至图4、图7至图8,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一固定座8,第一固定座8形成有容纳槽81,锁紧件6部分容纳于容纳槽81,卡接部61和抵接部62凸出容纳槽81,第二模架2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座9,第二固定座9形成有容纳腔91,卡合件7部分容纳于容纳腔91,卡合件7凸出容纳腔91的部分形成有卡合部71,卡合部71与卡接部61配合,将第一模架1卡合于第二模架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一固定座8,第一固定座8形成有容纳槽81,锁紧件6部分容纳于容纳槽81,卡接部61和抵接部62凸出容纳槽81,第二模架2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座9,第二固定座9形成有容纳腔91,卡合件7部分容纳于容纳腔91,卡合件7凸出容纳腔91的部分形成有卡合部71,卡合部71与卡接部61配合,实现将第一模架1卡合于第二模架2,通过设置的容纳槽81,便于锁紧件6的安装与拆卸,设置的容纳腔91,便于卡合件71的安装与拆卸。

参见图1至图4、图7和图8,锁紧件6还包括第一转动轴63,第一转动轴63穿过容纳槽81和锁紧件6容纳于容纳槽81的部分,将锁紧件6转动地设置于容纳槽81;卡合件7包括第二转动轴72,第二转动轴72穿过容纳腔91和卡合件7容纳于容纳腔91的部分,将卡合件7转动地设置于容纳腔91。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第一转动轴63穿过容纳槽81和锁紧件6容纳于容纳槽81的部分,将锁紧件6转动地设置于容纳槽81,第二转动轴72穿过容纳腔91和卡合件7容纳于容纳腔91的部分,将卡合件7转动地设置于容纳腔91,在盖合第一模架1于第二模架2的过程中,锁紧件6的抵接部62往凸台22的方向移动,锁紧件6的卡接部61受到来自卡合件7的挤压力,而往背离第二模架2的方向旋转,同时卡合件7也受到另一来自锁紧件6的挤压力,而往背离第一模架1的方向旋转,至锁紧件6卡合于卡合件7,凸台22容纳于限位槽6221,第一模架1与第二模架2的合模完成,结构设计简洁合理,操作过程简单便捷。

参见图1至图4、图7和图8,模具包括第一弹性件82和第二弹性件92,第一弹性件82设置于容纳槽81的表面,与远离卡接部61的锁紧件6的表面连接,第二弹性件92设置于容纳腔91的表面,与远离卡合部71的卡合件7的表面连接。

进一步,第一弹性件82和第二弹性件92可为弹簧等具有弹性的物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弹性件82和第二弹性件92的材质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弹性件82设置于容纳槽81的表面,与远离卡接部61的锁紧件6的表面连接,第二弹性件92设置于容纳腔91的表面,与远离卡合部71的卡合件7的表面连接,在盖合第一模架1于第二模架2后,锁紧件6依靠第一弹性件82的弹性、和卡合件7依靠第二弹性件92的弹性,进行卡接配合,将第一模架1与第二模架2卡合的更紧,在打开第一模架1于第二模架2后,锁紧件6依靠第一弹性件82恢复原位,卡合件7依靠第二弹性件92恢复原位,结构设计合理实用。

参见图1至图4、图7和图8,卡接部61形成有一台阶(未标示),卡合部形成有凸起(未标示),凸起卡合于台阶,将卡合部71卡合于卡接部61。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卡接部61形成有一台阶,卡合部形成有凸起,凸起卡合于台阶,将卡合部71卡合于卡接部61,使得卡接部61与卡合部71的卡接过程更加顺利,卡接得更加稳固,为与卡接部连接的抵接部62抵持于片材5,将片材5固定提供稳定的支持。

参见图1至图4、图7和图8,第一固定座8形成有若干第一容纳孔83,第一固定座8通过第一容纳孔83与螺栓10配合固定于第一模架1,第二固定座形9成有若干第二容纳孔93,第二固定座93通过第二容纳孔93与螺栓10配合固定于第二模架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固定座8形成第一容纳孔83,第一固定座8通过第一容纳孔83与螺栓10配合固定于第一模架1,第二固定座9形成有第二容纳孔93,第二固定座9通过第二容纳孔93与螺栓10配合固定于第二模架2,设置的第一容纳孔83与第二容纳孔93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

凸台22的纵切面为半径1.5~3mm的半圆,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凸台22纵切面的具体半径。

进一步,凸台22的纵切面还可为倒V形、倒U形、四边形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此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凸台22的纵切面为半径1.5~3mm的半圆,在开模的过程中,锁紧件6的限位槽6221脱离凸台22,若凸台22的半径大于3mm时,则可能会影响锁紧件6的顺利开模;在合模的过程中,凸台22容纳于限位槽6221,若凸台22的半径小于1.5mm时,则可能会在合模过程中,凸台22与限位槽6221卡接的过程不够顺畅,从而影响锁紧件6的顺利合模。

限位槽6221的槽壁的纵切面为半径1.5-3mm的半圆,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并不限定限位槽6221的槽壁纵切面的具体半径。

进一步,限位槽6221的槽壁的纵切面还可为倒V形、倒U形、四边形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此做限定。

锁紧件6对称设置。

优选地,第一模架1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锁紧件6。

进一步,第一模架1的两端均设置有若干个锁紧件6。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锁紧件6对称设置,在第一模架1与第二模架2盖合之后,锁紧件6的抵接部62分别于第一模架1两端,抵持于片材5的两端,实现更好的将片材5固定于第一模仁3与第二模仁4之间,以便于片材5的注塑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在使用时,将片材5置于第一模仁3与第二模仁4之间的容置空间,将第一模架1盖合于第二模架2,锁紧件6的卡接部61与卡合件7的卡合部71抵接,继续按压第一模架1,锁紧件6的卡接部61往背离第二模架2的方向旋转,第一弹性件82弹性连接于容纳槽81的槽壁与锁紧件6远离卡接部61的端部,容纳腔91的腔壁设有与卡合件7远离卡合部71的一端连接的第二弹性件92,锁紧件6的抵接部62往凸台22的方向移动,同时卡合件7的卡合部71往背离第一模架1的方向旋转,第二弹性件92弹性连接于容纳腔91的腔壁与卡合件7远离卡合部71的一端,至锁紧件6卡合于卡合件7,凸台22容纳于限位槽6221,抵接部62的抵接端621抵持于片材5,将片材5固定于第一模仁3与第二模仁4之间的容置空间,此时,第一模架1与第二模架2完成合模;

产品的注塑过程开始,在射胶成形过程完成后,进行开模。开模过程中,往远离第一模架2的方向拉动第一模架1,锁紧件6的卡接部61与卡合件7的卡合部71从卡合状态开始,锁紧件6的卡接部61逐渐往背离第二模架2的方向旋转,卡合件7的卡合部71逐渐往背离第一模架1的方向旋转,锁紧件6的抵接部62逐渐往背离凸台22的方向移动,至卡接部61与卡合部71脱离,凸台22与限位槽6221脱离,锁紧件6依靠第一弹性件82恢复原位,卡合件7依靠第二弹性件92恢复原位,此时,第一模架1与第二模架2完成开模,取出片材5即可获得注塑加工后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模具的注塑装置,该模具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注塑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该注塑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未图示),加热装置在模具的打开状态中移动到第一模架1和第二模架2之间。

进一步,加热装置可以是红外线辐射器,或者是热空气鼓风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