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板微粒均匀混合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678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板微粒均匀混合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作保温板用的玻化微珠的混合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温板微粒均匀混合供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保温板作为保温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更新换代,以玻化微珠为基材的保温板以其优异的特性逐渐成为市场主导,玻化微珠颗粒是由矿砂在电炉加热方式下膨化产生,颗粒表面溶融气孔玻化封闭,光泽平滑,内部是多孔空腔结构,具有质轻、绝热、防火、强度高、吸水率低等优点,而且理化性能十分稳定,使用寿命长,非常适合作为新型建材行业保温板的轻质骨料,生产时将玻化微珠与无机粘结材料等混合搅拌,然后压制成型,制得性能优异的无机保温板材;由于玻化微珠颗粒的大小不是均匀的,在转运,震动的条件的影响下玻化微珠很容易按颗粒大小分层,这样就会造成保温板材各处大小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影响到保温板的质量,这些技术问题仍有待于技术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温板微粒均匀混合供料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保温板微粒均匀混合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料桶、输料管和导风板,混料桶为回转体的杯状滤网,混料桶具有一向上逐渐内收的上开口,混料桶底部中心位置向下的落料管,混料桶侧壁、杯底、落料管沿曲线过渡连接,输料管至少为两根以混料桶轴线为轴周向等距分布,输料管出料端由上向下由上开口探入混料桶并逐渐向混料桶侧壁靠拢,落料管箍有一圆筒,圆筒上部连接有一延伸至混料桶底部的喇叭口,导风板为具有内孔的回转体,导风板由内孔逐渐下降再逐渐上扬形成外缘,导风板内孔与喇叭口连接,输料管入料端连接有进料漏斗和鼓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落料管侧壁为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输料管上段在混料桶上方汇聚靠拢并捆绑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输料管出料端为至少其内径3倍的直管。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漏斗设有流量调节插板。

本发明在制造玻化微珠保温板时,用于玻化微珠的预混。使用时,将按颗粒大小分组的不同大小颗粒,通过进料漏斗分别进入到输料管入料端口,经鼓风机鼓吹玻化微珠颗粒由输料管出料端口喷出,气流透过混料桶滤网侧壁排出,各尺寸玻化微珠颗粒沿混料桶曲面侧壁下滑至落料管处,在落料管处靠惯性交汇混合,在下落由落料管流出与粘结材料混合颗粒尺寸均匀分布,再模压形成,制得的保温板一致性好;导风板引导输料管出料端喷出气流沿导风板曲面折返上扬,避免影响干扰下落的玻化微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混料桶;2输料管;3导风板;4落料管;5输料管出料端;6圆筒;7喇叭口;8输料管入料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如图1、2所示,该一种保温板微粒均匀混合供料装置设有混料桶1、输料管2和导风板3,混料桶为回转体的杯状滤网,具有透气隔离功能,混料桶具有一向上逐渐内收的上开口,混料桶底部中心位置向下的落料管4,混料桶侧壁、杯底、落料管沿曲线过渡连接形成顺滑的曲面,外形像一只红酒杯,输料管至少为两根以混料桶轴线为轴周向等距分布,本实施例为三根,实际数量可以根据需要混合的有几种尺寸原料来决定,输料管出料端5由上向下由上开口探入混料桶并逐渐向混料桶侧壁靠拢,与侧壁形成3至15度夹角,近于切入,落料管箍有一圆筒6,圆筒上部连接有一延伸至混料桶底部的向上的喇叭口7,导风板为具有内孔的回转体,导风板由内孔逐渐下降再逐渐上扬形成外缘,导风板内孔与喇叭口连接,导风板引导输料管出料端喷出气流沿导风板曲面折返上扬,避免影响干扰下落的玻化微珠,输料管入料端8连接有进料漏斗和鼓风机,可以进料漏斗探入并将原料输送到输料管入料端,鼓风机出气口探入输料管入料端,喷入气流,也可以鼓风机出气口与输料管入料端密闭连接,进料漏斗打斜进入输料管入料端下部,利用射流带走原料,输料管上段在混料桶上方汇聚靠拢并捆绑在一起,利于布局连接和设备管理,节省空间,当然也可以采用向四周辐射分布形式;,输料管弯曲气流与颗粒分层,气流易于流出。

本发明在制造玻化微珠保温板时,用于玻化微珠的预混。使用时,将按颗粒大小分组的不同大小颗粒,通过进料漏斗分别进入到输料管入料端口,经鼓风机鼓吹玻化微珠颗粒由输料管出料端口喷出,气流透过混料桶滤网侧壁排出,各尺寸玻化微珠颗粒沿混料桶曲面侧壁下滑至落料管处,在落料管处靠惯性交汇混合,在下落由落料管流出与粘结材料混合颗粒尺寸均匀分布,再模压形成,制得的保温板一致性好;导风板引导输料管出料端喷出气流沿导风板曲面折返上扬,避免影响干扰下落的玻化微珠。

实施时,落料管侧壁可设为过滤网材料,用于气流溢流,减小下端出气影响;输料管出料端为至少其内径3倍的直管,用于引流;在进料漏斗可设置流量调节插板,调节各尺寸玻化微珠配比。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凡依本申请所做的等效修饰和现有技术添加均视为本发明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