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机齿轮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1701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速机齿轮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速机齿轮圈。



背景技术:

减速机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减速机是一种相对精密的机械,使用它的目的是降低转速,增加转矩。按照传动级数不同可分为单级和多级减速机,按照齿厂轮形状可分为圆柱齿轮减速机、圆锥齿轮减速机和圆锥一圆柱齿引轮减速机,按照传动的布置形式又可分为展开式、分流式和同进轴式减速机,减速机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起重运输、电力、能源、建筑建材、轻工、交通等工业部门,主要装在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上,用来降低转速,提高扭矩,匹配惯量,现有减速机齿轮圈体积大,重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减速机齿轮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速机齿轮圈,包括外套圈和滑动安装在外套圈内壁上的内齿圈,所述外套圈包括上套圈和位于上套圈下方的下套圈,所述上套圈和下套圈上均设有等距离分布的连接孔和固定孔,且上套圈和下套圈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上套圈和下套圈的外壁上均设有导向缺口,所述上套圈和下套圈相对的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卡槽,且内齿圈安装于两个卡槽之间,且两个卡槽的底部内壁上均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底部内壁上焊接有弹簧,且安装槽的顶部内壁之间嵌装有滚子,且滚子的底部与弹簧接触。

优选的,所述内套圈的顶部和底部外壁分别延伸至上套圈顶部外壁的外侧和下套圈底部外壁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内齿圈的外壁与滚子形成滚动配合,且内齿圈的外壁分别与两个卡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成环形分布,且两个卡槽的底部内壁上两圈安装槽交错分布。

优选的,所述滚子与安装槽的内壁形成过盈配合,且滚子与安装槽内壁之间的过盈差值为一至二毫米。

优选的,所述滚子为圆台状结构,且两组滚子相对一侧的圆面的直径大于两组滚子相离一侧圆面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导向缺口与电机输出轴上的定位块配合,且齿轮圈的固定孔内套设有紧固螺栓,齿轮圈通过紧固螺栓与电机输出轴上固定连接,节省了定位时间,方便安装;

2.内齿圈在两个卡槽的内壁上滑动,圆台状结构的滚子与内齿圈形成滚动配合,内齿圈在外套圈内滑动时,外套圈两侧内壁上空隙高度大于外套圈中部的空隙的高度,内齿圈向外套圈两侧内壁方向偏转,使内齿圈偏心转动,从而降低内齿圈的转动速度。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内齿圈达到减速效果,相比于现有的齿轮箱减速机构,体积小,质量轻,降低了成本,且便于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减速机齿轮圈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减速机齿轮圈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减速机齿轮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套圈、2内齿圈、3上套圈、4下套圈、5卡槽、6安装槽、7弹簧、8滚子、9连接孔、10固定孔、11导向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减速机齿轮圈,包括外套1和滑动安装在外套圈1内壁上的内齿圈2,外套圈1包括上套圈3和位于上套圈3下方的下套圈4,上套圈3和下套圈4上均设有等距离分布的连接孔9和固定孔10,且上套圈3和下套圈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上套圈3和下套圈4的外壁上均设有导向缺口11,上套圈3和下套圈4相对的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卡槽5,且内齿圈2安装于两个卡槽5之间,且两个卡槽5的底部内壁上均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槽6,且安装槽6的底部内壁上焊接有弹簧7,且安装槽6的顶部内壁之间嵌装有滚子8,且滚子8的底部与弹簧7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内套圈2的顶部和底部外壁分别延伸至上套圈3顶部外壁的外侧和下套圈4底部外壁的外侧,内齿圈2的外壁与滚子8形成滚动配合,且内齿圈2的外壁分别与两个卡槽5的内壁滑动连接,安装槽6成环形分布,且两个卡槽5的底部内壁上两圈安装槽6交错分布,滚子8与安装槽6的内壁形成过盈配合,且滚子8与安装槽6内壁之间的过盈差值为一至二毫米,滚子8为圆台状结构,且两组滚子8相对一侧的圆面的直径大于两组滚子8相离一侧圆面的直径。

工作原理:内齿圈2在两个卡槽5的内壁上滑动,圆台状结构的滚子8与内齿圈2形成滚动配合,内齿圈2在外套圈1内滑动时,外套圈1两侧内壁上空隙高度大于外套圈中部的空隙的高度,内齿圈2向外套圈1两侧内壁方向偏转,使内齿圈2偏心转动,从而通过滚子8与内齿圈2外壁的滚动摩擦和内齿圈2与外套圈1内壁的偏心转动产生的摩擦力,降低内齿圈2的转动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