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797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 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包含有类似插头和插座两个构件,主要用于传 导电能或电信号,将一个电器件上的电能或电信号传递到另 一个可以分离的电 器件上。对于可分离的电连接器,在不用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有很
多场合需要插头和插座能够牢靠地连接,不能在使用中松脱;也有要求方便更 换插头或插座,以适应不同规格标准如欧洲标准或美国标准的插头插座产品之 间的互换或装配。
对于存在连接可靠要求的插头插座产品, 一般通过螺紋结构将两者绝缘外 壳连接起来,或者是直接将导电电极设置为螺紋电极,通过导电电极上本身存 在的螺紋可靠连接。但这些设计方案显然使电连接件的拆装过程繁瑣,特别是 应用在家用电器等日用电器产品上时,更显得没有实际意义。对于要求适应不 同规格标准的电连接件,现有技术也发明了很多方案。
专利号为200810060123. 9,名称为"一种分体式旅行用转换器"的中国发 明专利,它将多个不同规格的插头相互套接集合在一起,在使用时则根据需要 更换不同规格的插头,其余的仍收藏在插头套内。该专利技术虽然可以提供多 个插头以备用户选用,但是这种转换器结构复杂,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将已相互 套接的插头挑选出来并重新安装的操作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插上后的插头有 松脱的可能,其稳固性及安全性稍嫌不足,此外受结构内部空间的限制,其套接的插头数量也是有限制的,针对各种不同规格的插头,仍不能从根本上避免 对转换器整体重复开发模具的问题。
又如专利号为200820127123. 1,名称为"可替换插头的电源转换器,,的中 国实用新型专利,它由本体以及插头所构成,本体包含绝缘壳板及容设于绝缘 壳板内部的两个导电接脚,并在绝缘壳板上设有凹陷槽以及成型于该凹陷槽内 部的定位部,插头具有前板、从前板所延伸出的嵌固板及嵌入嵌固板的两个导 电接片,嵌固板嵌入并隐藏在凹陷槽内部,与嵌固板成型有与定位部对应的扣 合部,两个导电接片则分别与两个导电接脚相互电性连接。该专利借由插头在 本体上作旋转,使两个扣合部供一个定位部选择定位从而将插头卡接在本体上, 在卸除时则通过按压弹片按钮使定位部脱离扣合部。这种卡接方式虽然可以达 到替换不同规格插头的目的,但插头与本体的卡接方式其稳固性及安全性也难 以保证,使用中或操作上插头有松脱的可能,并不利于推广使用。
又例如专利号为02200385.1,名称为"可换装插头的电源整流器"的中国 专利,披露了一种可换装插头的电源整流器,由电源插头及换装插头組成;其 中该电源插头于一壳体前方i殳有一对电源端子,且在壳体上方具有一插槽,于 该插槽底端具有一扣孔;又该换装插头为一L型壳体,于其内角垂直面上具有 一插座,且在L型壳体上方具有一连接插座的不同规格的公插头,又于L型壳 体的水平端具有一插板,于该插板末端具有一扣片;据上述构造,该换装插头 的插座可插装在上述电源插头的电源端子上,而该插板可套插在电源插头的插 槽内,且该插板通过其末端的扣片扣装在插槽底端的扣孔,以将换装插头组装 固定在电源插头上,而可换装成不同规格的公插头以插装在不同规格的电源插 座上取用电源。该结构的可换装插头的电源整流器,虽然提高了插头与插座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但是其换装插头与插座之间连接后整体性差,且换装插头是 一体化构造,不仅更换成本高,而且连接结构强度也并不十分可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特地提出一种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旨在不仅使类似插头或插座的导电电极之间可靠连接不容易脱离;也可以方便 更换不同规格标准的导电电极,以适应不同规格标准的使用规范;而且还可以 使制造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其次,还希望所制造的这些可分离的电连 接器的结构强度也比较高,连接后整齐美观。
围绕上述目标,本发明特提出一种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所述电 连接器包括可分离的固接器件、绝缘主壳体和容纳在所述绝缘主壳体内的第一 导电电极组;所述固接器件呈"L,,形从而具有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绝缘 主壳体包括一个转角部位从而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其特征在于所述转 角部位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一侧边凹陷部,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适配地 插入所述第 一侧边凹陷部;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设置在所述第 一側边凹陷部位 置,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上设置第二导电电极组,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插 接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所述固接器件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转角部位的两 侧边。
所述绝缘主壳体可以是电器用具的绝缘外壳体或不带电工作的外壳体,外 壳体内设置有各种电器件;也可以是类似插头或插座的仅仅包含有导电电极的 绝缘外壳体。所述绝缘主壳体具有一个转角部位,因而所述转角部位具有两侧 边即第 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是电导体 件,起传输电能或 电信号的作用。其中每一个导电电极组可以是l个独立的导电电极,也可以是2个以上的导电电极组成的电极组。其次每一个电极组可以是棵电极,也可以是 在每一电极组的外围预先设置各自独立的绝缘层。
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之间是公母配合插接的关系。 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电才及组的电极对应地插入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的相应电极
上,从而实现电能或电信号的可靠安全传递;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设计为 两组电极组之间相互抵压地对接连接,两组电极组之间靠各自的绝缘层之间所 具有的配对插接结构形成插接连接关系。
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的导电电极可以直接固连在所述绝缘主壳体的第 一侧 边的凹陷部位置,例如通过注塑的方法将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与所述绝缘主壳 体一体化制造;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的外围预先设置绝缘层,包含 有绝缘层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再设置在所述绝缘主壳体内。例如在所述绝缘 主壳体设置为上下壳体的情况下,包含有绝缘层的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就可以 卡装在所述上下壳体之间,而上下壳体之间又可以通过相互的卡接方式连接或 通过螺丝紧固连接。
所述固接器件是与所述绝缘主壳体可以分离的器件,所述固接器件呈"L,, 形从而具有第 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并且所述固接器件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转角 部位的两侧边,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插接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 电极组上,而且插接连接后,所述固接器件的支臂可靠地卡接在所述绝缘主壳 体的两侧边,形成两个方向的紧固力,即不论所述固接器件在两个方向上受到 任何一个方向的外力影响,利用转角结构形成卡^^力,所述固接器件也可以可 靠地固连在所述绝缘主壳体上。
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一側边凹陷部,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 支臂适配地插入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是指所述固接器件卡接在所述绝缘主壳体上后,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的部分或全部臂体基本埋入在所述第一侧边 的凹陷部内。为此,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埋入或插入在所述第一侧边的凹 陷部内后,可以在所述第一侧边的凹陷部的立壁与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之 间形成的相互挤压力,并结合利用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 之间插接本身存在的紧固弹性力,多力合并作用,使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 非常可靠地固定在所述第一侧边的凹陷部内。这样也4呆证整个电连接器外5见好,
更可以防止外力碰触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导致其容易;^动。还可以是,所 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与所述第一侧边的凹陷部具有基本一致的尺寸,所述固 接器件的第 一支臂与所述绝缘主壳体的第 一侧边之间形成比较一致的外观和形 状,即在上、下及侧边方向上看比较整齐,没有明显的凸起,这样既美观,固 定效果又好。
所述固^l妄器件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转角部位的两侧边,可以是仅仅利用所 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之间插接本身存在的紧固弹性力,使 所述固接器件卡接在所述转角部位;也可以在第一支臂或/和第二支臂上设置卡 接结构,并且在所述转角部位的两侧边的相应位置设置对应的卡接结构,从而 使第一支臂或/和第二支臂与所述转角部位的两侧边之间形成卡接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不仅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組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之间可以 可靠连接起来,而且所述固接器件呈"L"形,使整个所述固接器件卡接在所述 绝缘主壳体上,可以承受两个方向外力冲击,使所述固接器件及所述第二导电 电极组不容易从所述绝缘主壳体上脱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固接器件的所述第一支臂或所述第二支 臂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绝缘容纳体,所述容纳体内设置第三导电电极组,所述 第三导电电极组通过过渡电导体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是电导体器件,起传输电能或电信号的作用。其中导
电电极组可以是1个独立的导电电极,也可以是2个以上的导电电极组成的电 极组。其次电极组可以是棵电极,也可以是在电极组的外围预先设置独立的绝 缘层。
所述容纳体可以容纳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并为其提供绝缘保护。所述第三 导电电极组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之间通过过渡电导体电连接起来,从而可以 将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的电能或电信号传递给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其次所述 过渡电导体可以埋藏在下面将要提及的所述内村件和外饰件之间存在的空隙 内,也可以分布在其它合适的地方。
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在所述固接器件上的固定方式,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 例如与所述固接器件整体注塑制造、可拆卸地螺紋连接等。
根据上述结构,当需要更换所述笫三导电电极组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标准要 求时,仅仅只需要更换所述固接器件及相应的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即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固接器件包括内村件和外饰件,所述内 衬件具有第一内衬件支臂和第二内衬件支臂,所述外饰件具有第一外饰件支臂 和第二外饰件支臂,所述笫一内衬件支臂与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共同构成所述
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与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共同构成所 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所述内衬件和外饰件之间通过卡接方式或螺丝紧固方 式前后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固连在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上;所述容纳体 设置在所述外饰件的支臂上,所述过渡电导体"^殳置在所述内衬件和外饰件之间 的空隙内。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内衬件和外饰件都呈"L"形构造,前后连接或者说内 外连接,共同组成了所述固接器件的两个支臂,不仅可以提高所述固接器件的每一支臂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分开制造,使制造过程比较容易,特别是在所 述固接器件采用电工塑料注塑制造时,可以减少因器件厚度过厚导致的收缩不 均匀等问题。
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上,这样可以方便从所述 第二导电电极组的导电电极上再连接外电线等电导体将其上所传输的电能或电 信号引出引入,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与这些外电线之间的连接点(如焊点) 可以容纳在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内,安全、美观。由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 组设置在所述内衬件上,为此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也可以在与所述内衬件连体 注塑制造时,在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的外表面也注塑一层绝缘层。
所述容纳体i殳置在所述外饰件的支臂上,这样既可以与所述外饰件的第一 支臂或第二支臂连体注塑成型,也可以是分离的两个部件通过机械的方式固连起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容纳体中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三导电电 极组的前端部插入定位在所述容纳体的通孔中。
在所述容纳体内预先设置的通孔,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尾端部连接所述 内衬件的内侧,如通过注塑成型与所述内碎于件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通过螺丝 与所述内衬件之间形成可分离的固定连接结构。如此,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 前端部再插入并固定在所述容纳体内预先设置的通孔内,还可以穿过所述容纳 体内预先设置的通孔而伸出到所述容纳体外,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固定方式 甚至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导电电极上本身设置外径大于所述通 孔的台阶,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前端部插入在所述通孔中,并依托所述内衬 件的支臂的内侧壁顶压住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台阶部尾端部,从而固定所述
第三导电电极组;此结构虽然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与所述内村件的支臂之间没有直接连接但抵压(顶压)连接其内侧壁。另外一种方案是,可以将所述第 三导电电极組直接与所述容纳体可以一体化制造成型,如注塑成型。
如此当不同地区的客户需要不同规格标准的产品时,不仅只需要简单的装 配即可,而且仅仅只需更换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及与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连接 的所述外饰件即可。其次所述过渡电导体可以埋藏在所述内衬件和外饰件之间 存在的空隙内,也可以分布在其它合适的地方。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导电电^ l组可以设置为企 业、国家或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标准安全规格构造,而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可以 设置为各种不同规格标准的电极,当需要适配各种不同标准规格如欧洲标准、 美国标准或日本标准的插座插头电极产品时,仅仅只需更换所述外饰件或内衬 件,无需连同所述绝缘主壳体及其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一同更换。在 此结构设计下,在企业制造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也仅仅需要贮备一些与各种不 同标准规格的第三导电电极组适配的所述外饰件、内衬件或所述固接器件即可, 大大减少了制造模具的成本、储存产品或半成品的成本。当不同地区的客户需 要不同规格标准的产品时,仅仅只需要筒单的装配即可。特别是所述第三导电 电极组与所述内衬件的支臂之间通过螺丝定位连接或采取顶压连接结构的情况 下,由于所述容纳体设置在所述外饰件支臂上,为此仅仅只需更换所述第三导 电电极组及与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适配的所述外饰件即可。大大降低了管理成 本和经营成本。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横截面呈"u,,形,所
述第一内衬件支臂基本容纳在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内;所 第一外饰件支臂的 "U"形槽内设置有凸出筋条,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上相应地设置有卡接槽,所 述凸出筋条适配地插入所述卡接槽中。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横截面呈"u"形,不仅可以容纳所述第一内衬件支 臂,而且大大提高了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结构强度;其次所述第一外饰件支 臂的"U"形槽内设置有凸出筋条,也提高了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的结构强度。
所述"U"形槽内"^殳置有凸出筋条,可以利用所述凸出筋条形成卡接结构。 如此,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上相应地设置有与所述凸出筋条适配的卡接槽,所 述凸出筋条适配地插入所述卡接槽中,可以使所述第一外饰件与所述第一内衬 件之间在所述"U"形槽的横截面的径向方向形成卡接力。
其次,所述凸出筋条与所述卡接槽各自设置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其实从 机械结构上讲,所述凸出筋条的周边区域实际上就是槽结构,而所述卡接槽的 周边区域就是凸筋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内衬件的转角位置设置有倒钩,所述外 饰件上设置有相应的凸肩,所述倒钩适配地钩"l妄在所述凸肩上。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在所述外饰件与所述内衬件之间形成卡接力。如果该 方案与上述的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U"形槽内设置有凸出筋条的方案结合, 两者卡接后连接可靠稳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的内侧具有凹坑状的容 腔,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容纳在所述凹坑状的容腔内。
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的内侧具有凹坑状的容腔,不仅可以将所述第二内衬
件支臂的部分或全部支臂体容纳在所述凹坑状的容腔内,而且也大大提高所述 第二外饰件支臂本身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可以对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与所述第
二外饰件支臂之间沿所述凹坑状的容腔的延伸方向形成卡接力。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二側边上设置有第二侧边 卡槽;在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槽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侧边卡槽延伸的侧边凹槽;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上设置有与所述侧边凹槽适配的凸起,所述第 二支臂可以通过所述凸起与所述侧边凹槽的配合卡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中。
所述第二侧边卡槽是具有凸起的槽侧壁的槽体,它可以容纳所述固接器件 的第二支臂的部分或全部支臂体。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支臂上的所述 凸起插入所述侧边凹槽中的连接结构,使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可以插入所 述第二侧边卡槽中,不仅使安装便利,而且在与所述第二侧边卡槽延伸方向相 垂直的方向形成卡^^力。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凸起与所述侧边凹槽的相对设置位置可以互换, 也是同样的应用的方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端具有呈坑状的顶槽, 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的顶端部插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槽中。
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端具有呈坑状的顶槽,是指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 端壁体向内凹陷,而形成凹坑状。特别是当所述侧边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 卡槽的槽壁上时,所述顶槽可以与所述侧边凹槽是贯通的并位于同一水平面。 从而当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插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中时,所述第二支臂的 顶端部也插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槽中。这样,可以防止所述第二支臂的顶 端部从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端翘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側边卡槽中设置卡位凸块,在所述 第二内衬件支臂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卡位凸块对应的凹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卡位凸块与所述凹坑的配合,可以防止所述 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沿所述第二側边卡槽延伸的方向滑动,使所述固接器件卡 接在所述绝缘主壳体上后,更不容易脱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绝缘主壳体由上下两 分组成;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卡接在所述绝缘主壳体的上下壳体之间。
所述绝缘主壳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主要是指所述绝缘主壳体由两部分构 成,其中所谓的上下部分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可以是称为前后、左右两 个部分,皆是同一概念。所述绝缘主壳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不仅便于制造, 也可以方便安装所述第一导电电极,还可以方便安装所述绝球主壳体内的其它 电器件。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技术特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由于所述固接器件呈"L"形并且所述固接器件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转角 部位的两侧边,所迷固接器件可靠地卡接在所述绝缘主壳体的两侧边,形成两 个方向的紧固力,即不论所述固接器件在两个方向上受到任何一个方向的外力 影响,利用转角结构形成卡接力,所述固接器件也可以可靠地固连在所述绝缘 主壳体上。
2. 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一侧边凹陷部;所述固接器件的第 一支臂适配地插入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使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基本埋入 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保证整个电连接器外^L好,也可以防止外力碰触所述固 接器件的第一支臂导致其容易松动。
3. 所述内衬件和外饰件前后连接或者说内外连接,共同构成所述固接器件 的两个支臂,不仅可以提高所述固接器件的每一支臂的结构强度,而且分开制 造,使制造过程比较容易,特别是在所述固接器件采用电工塑料注塑制造时, 可以减少因器件厚度过厚导致的收缩不均匀等问题。
4. 所述外饰件的支臂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绝缘容纳体,从而可以容纳所述 第三导电电极组并为其提供绝缘保护。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之间通过过渡电导体电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与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之间电能或电信号传递。
5. 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可以设置为企业、国家或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标准安全规格构造,而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可以设置为各种不同规格标准的电极,当需要适配各种不同标准规格如欧洲标准、美国标准或日本标准的插座插头电极产品时,仅仅只需更换所述外饰件或内衬件,无需连同所述绝缘主壳体及其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一同更换。
6. 在企业制造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也仅仅需要贮备一些与各种不同标准规格的第三导电电极组适配的所述外饰件、内衬件或所述固接器件即可,大大减少了制造4莫具的成本、储存产品或半成品的成本。
7. 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横截面呈"U"形,不4叉可以容纳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而且大大提高了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结构强度。
8. 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U"形槽内设置有凸出筋条,也提高了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内村件支臂上相应地设置有与所述凸出筋条适配的卡接槽,可以使所述第一外饰件与所述第一内村件之间在所述"U,,形槽的横截面的径向方向形成卡接力,也使它们在所述"U"形槽的轴向方向容易安装。
9. 所述内衬件的转角位置设置有倒钩,所述外饰件上设置有相应的凸肩,可以在所述外饰件与所述内衬件之间形成卡接力。
10. 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的内侧具有凹坑状的容腔,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容纳在所述凹坑状的容腔内,大大提高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本身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可以对所述笫二外饰件支臂与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之间沿所述凹坑状的容腔的延伸方向形成卡接力。
1511. 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二侧边上设置有第二侧边卡槽;不仅使安装便利,而且在与所述第二侧边卡槽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形成卡接力,使所述固接器件的定位能力进一步提高。
12. 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端具有呈坑状的顶槽,可以防止所述第二支臂的顶端部从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端翘出
13. 所述第二侧边卡槽中设置卡位凸块,在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卡位凸块对应的凹坑,可以防止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沿所述第二侧边卡槽延伸的方向滑动,使所迷固接器件卡接在所述绝缘主壳体上后,更不容易脱落。
14. 所述绝缘主壳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不仅便于制造,也可以方便安装所述第一导电电极,还可以方便安装所述绝缘主壳体内的其它电器件。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优点,使用本发明连接结构的电转换器,不仅可方便快速地更换所述固接器件,而且稳固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可适用于各用日用电器产品的电源连4妄。


图l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中所述固接器件与所述绝缘主壳体的卡接过程立体示意图3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电导体引线24)
图4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的所述固接器件组装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的所述固接器件组装完成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6 ^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的所述固接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8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的所述绝缘主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10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一的所述固接器件与所述绝缘主壳体的 组装后剖面示意图11是图10的C-C方向剖视图1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二的所述固接器件的組装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 一种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包括绝缘主壳体1 和所述固接器件2。
如图2所示,所述固接器件2通过卡接方式安装定位在所述绝缘主壳体1 的转角部位。所述固接器件2上设置有第二导电电极组23, —个电导体引线24 将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23的电能或电信号引出。
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主壳体l包括上部壳体ll、下部壳体12;所述上部 壳体11与下部壳体12之间通it^目互的卡接方式连接或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并 且他们之间卡接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14,同时电器件15也容纳在所述上部壳体 11与下部壳体1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14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14为公电极并且其外表独立设置有一层绝缘层。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固接器件2呈"L"形从而具有第一支臂和第二支 臂,其包括外饰件21和内衬件22;所述内衬件22具有第一内衬件支臂221和 第二内衬件支臂222,所述外饰件21具有第一外饰件支臂211和第二外饰件支 臂212,所述第一内4于件支臂221与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211共同构成所述固接 器件的第一支臂,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222与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212共同构 成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所述内衬件22和外饰件21之间通过卡接方式或 螺丝紧固方式前后连^t妄。
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23为母电极,第二导电电4及组23固连在所述内衬件 22的第一内衬件支臂221的内侧,并且与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221 —体注塑成 型,其外表形成一层绝纟彖层。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14可适配地插入所述第二导 电电极组23内,这样在两者之间形成可靠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绝缘主壳体1内也可以不用设置任何电器件15,而是 仅仅设置所述第一导电电核i且14。外导线将电能或相关电信号在传递给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14。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一侧边上^:置有第一侧边凹陷部16; 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一支臂的尺寸基本与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16适配从而可以 基本埋入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16中。所述固接器件2与所述绝缘主壳体1组装 后,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一支臂与所述绝缘主壳体1之间形成比较一致的外观 和形状,即在上、下及側边方向上比较整齐,没有明显的凸起。其次所述固接 器件2的第一支臂插入所述第一側边的凹陷部16内后,可以在所述第一侧边的 凹陷部16的立壁与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一支臂之间形成的相互挤压力,并结合 利用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14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23之间插接本身存在的紧固弹性力,多力合并作用,使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一支臂非常可靠地固定在所 述第一侧边的凹陷部16内。这样保证整个电连接器外观良好,也可以防止外力 额外地碰触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一支臂。
所述固接器件2呈"L"形从而具有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并且所述固接器 件2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转角部位的两侧边,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述第二导电电 极組23插接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14上,而且插接连接后,所述固接器 件2可靠地卡接在所述绝缘主壳体1的两侧边,形成两个方向的紧固力,即不 论所述固接器件2在两个方向上受到任何一个方向的外力影响,利用转角结构 本身形成卡接力,所述固接器件2也可以可靠地固连在所述绝缘主壳体1上。 其次所述外饰件21的第一外饰件支臂211的外表面上还可以设置装饰紋, 该装饰紋还可以在装卸所述固接器件1时起助推作用。
如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211的横 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221基本容纳在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211 的"U"形槽内;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211的"U"形槽内设置有凸出筋条214, 所述凸出筋条214沿"U"形槽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221上相 应地设置有卡接槽224。当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221插入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 211的"U"形槽内时,所述凸出筋条214适配地插入所述卡接槽224中,从而 可以使所述第一外饰件21与所述第一内衬件22之间在所述"U,,形槽的横截面 的径向方向形成卡接力。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212的内侧具有凹坑状的容腔213, 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222容纳在所述凹坑状的容腔213内。这样大大提高所述 第二外饰件支臂212本身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可以对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212 与第二内衬件支臂222之间沿所述凹坑状的容腔213的延伸方向形成卡接力。如图3、图4、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内衬件22的转角位置设置有倒钩 223,所述外饰件21上设置有相应的凸肩217,所述倒钩223适配地钩接在所述 凸肩217上。这样可以在所述外饰件21与所述内;H"件22之间形成卡接力。该 方案与上述的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211的"U"形槽内的凸出筋条214与第一内 衬件支臂221上卡接槽224的插配相结合,使外饰件21与内衬件22固接后在 多个方向上连接可靠稳固。当然所述凸肩217和所述倒钩223之间的相对设置 位置也是可以互换的。
如图2、图3、图7和图9所示,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二侧边上设置有第二侧 边卡槽13;在所述第二侧边卡槽具有的槽侧壁130上并沿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 的侧壁槽130延伸的方向设置有侧边凹槽131;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上设置 有与所述侧边凹槽131适配的凸起215,所述第二支臂可以通过所述凸起215与 所述侧边凹槽l31的配合卡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中。这才羊所述第二侧边卡槽 13不仅可以容纳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的部分或全部支臂体,而且安装便利, 在与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形成卡接力。当然所述凸起215 与所述侧边凹槽131的相对设置位置可以互换,也是同样的应用的方案。
如图2或图3所示,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的顶端具有呈坑状的顶槽132, 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二支臂的顶端部25插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的顶槽132 中。这样可以防止所述笫二支臂的顶端部25从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的顶端翘 出。
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中设置卡位凸块133,在所述第 二支臂的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卡位凸块133对应的凹坑 216。这样通过所述卡位凸块133与所述凹坑216的配合,可以防止所述固接器 件2的第二支臂沿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的延伸方向滑动,使所述固接器件2卡接在所述绝缘主壳体1上后,更不容易脱落。最佳的方案是所述卡位凸块133 具有一定的弹性,或者其下部设置一个弹簧,这样使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二支 臂卡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13时更加轻松。
根据上述结构,在装配所述电连接器件时,可以在先组装所述固接器件2 后,将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二支臂沿所述第二側边卡槽13卡接插入在该卡槽内, 同时所述固接器件2的第一支臂也随之卡入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16内,所述第 一导电电极组14可同步适配地插入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23内,从而完成最后 的装配。
实施例二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212 的外側一体成型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绝缘容纳体218,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 根据情况将所述容纳体218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211的外侧(图中未画 出)。如此相应调整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的设置位置即可。
所述容纳体218内设置可供电极穿过的通孔219;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 的前端部适配地插入所述容纳体218内的通孔219中并穿过突出所述容纳体218 内的通孔219,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組26的尾端通过过渡电导体(图中未画出) 与所述第二导电电^l组23电连接。所述过渡电导体可以是铜片或铜导线并容纳 在所述外饰件21与所述内村件22之间的间隙通道内。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 是电导体器件,起传输电能或电信号的作用。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的尾端部 位通过螺丝27与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212固定连接。这样当需要更换成不同规 格标准的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时,由于所述容纳体218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饰 件支臂上,为此仅仅只需更换所迷第三导电电极组26及与所述第三导电电 极组26适配的所述外饰件21即可。更换后再将所述固接器件2与所述绝缘主壳体l予以插接组装。根据上述方案,还可以改变为,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 直接与所迷容纳体218 —体化制造,这样通过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212及所述 容纳体218对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予以定位,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26可以 但无需再与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222直接机械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
1.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可分离的固接器件、绝缘主壳体和容纳在所述绝缘主壳体内的第一导电电极组;所述固接器件呈“L”形从而具有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绝缘主壳体包括一个转角部位从而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第一侧边凹陷部,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适配地插入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凹陷部位置,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上设置第二导电电极组,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插接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组;所述固接器件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转角部位的两侧边。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接器件的所述第一支臂或所述第二支臂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绝缘容 纳体,所述容纳体内设置第三导电电极组,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通过过渡电 导体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组电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接器件包括内衬件和外饰件,所述内衬件具有第 一 内衬件支臂和第二 内衬件支臂,所述外饰件具有第一外饰件支臂和第二外饰件支臂,所述第一 内村件支臂与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共同构成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所述 第二内衬件支臂与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共同构成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 所述内衬件和外饰件之间通过卡接方式或螺丝紧固方式前后连接;所述第二 导电电极组固连在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上;所述容纳体设置在所述外饰件的 支臂上,所述过渡电导体设置在所述内衬件和外饰件之间的空隙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体中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三导电电极组的前端部插入定位在所述容 纳体的通孔中。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基本 容纳在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内;所述第一外饰件支臂的"U"形槽内设置有 凸出筋条,所述第一内衬件支臂上相应地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凸出筋条适配 地插入所述卡接槽中。
6.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件的转角位置设置有倒钩,所述外饰件上设置有相应的凸肩, 所述倒钩适配地钩接在所述凸肩上。
7.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二外饰件支臂的内侧具有凹坑状的容腔,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 容纳在所述凹坑状的容腔内。
8. 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二侧边上设置有第二侧边卡槽;在所述第二 侧边卡槽的槽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侧边卡槽延伸的侧边凹槽;所述固接 器件的第二支臂上设置有与所述侧边凹槽适配的凸起,所述第二支臂可以通过所述凸起与所述侧边凹槽的配合卡入所述笫二侧边卡槽中。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端具有呈坑状的顶槽,所述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的顶 端部插入所述第二侧边卡槽的顶槽中。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角部位的第二侧边卡槽中设置卡位凸块,在所述第二内衬件支臂的内 侧设置有与所述卡位凸块对应的凹坑。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分离的电连接器的连接结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壳体和固接器件,绝缘主壳体具有转角部位,第一导电电极组设置在绝缘主壳体第一侧边位置;呈L形的固接器件由内衬件和外饰件构成,其中第一内衬件支臂与第一外饰件支臂共同构成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第二内衬件支臂与第二外饰件支臂共同构成固接器件的第二支臂,内衬件和外饰件之间通过卡接方式或螺丝紧固方式连接,与第一导电电极组插接连接的第二导电电极组设置在固接器件的第一支臂;固接器件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转角部位的两侧边。使用本发明连接结构的电转换器,不仅可方便快速地更换固接器件,且稳固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可适用于各用日用电器产品的电源连接结构。
文档编号H01R27/00GK101667704SQ200910192739
公开日2010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7日
发明者张天宝, 肖俊承 申请人:佛山市伊戈尔电业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