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5512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1~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实施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催化电解液发生氧化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专利说明】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0002]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由正极、负极、隔膜、外壳和电解液组成,通过Li+嵌入和脱出正、负极材料进行能量交换的一种可充放电的高能电池,其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性能、无记忆效应等特点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并成为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0003]现阶段,当工作电压达到4.5V时电解液体系将发生氧化分解,因此绝大多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难以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稳定使用。这其中的一个原因为: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的过渡金属(例如锰、镍和钴等)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参见G.G.Amatuccietc.,Surface treatments of Li1+xMn2—x04spinels for improved elevated temperatureperformance, Solid State 1nicsl04(1997) 13-25),这些过渡金属将催化电解液体系发生氧化分解,从而导致锂离子二次电池无法正常使用,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高压下的循环寿命急剧降低。
[0004]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扩展,包括近年来高温基站备电等新的应用场景的引入,人们对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的电化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例如,有人报道通过加入抗氧化电位高的砜类、腈类、离子液体类物质作为电解液的溶剂以取代目前常用的碳酸酯,从而将电解液的工作电压提高至5V以上,但是它们的电导率较小会降低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传递速率,它们的粘度较大,以及它们对电极和隔膜的润湿性能较差,因此它们仍未得到实际应用。此外,也有人报道通过在电解液中加入能够优先被氧化分解的高电压添加剂在正极表面形成保护层,从而阻隔正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进而避免电解液被氧化分解,但目前已报道的可应用于4.9V高电压下的高电压添加剂种类非常少,暂时还未被商业化。

【发明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催化电解液发生氧化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包含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0006]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07]其中,正极活性材料能嵌入或脱出锂离子,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平台电压为4.5~5V的正极活性材料。优选地,正极活性材料为LiMxMn(2_x)04,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O≤X≤2。还优选地,正极活性材料为XLi2MnO3 (1-x) LiMO2,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Mn中的一种或几种,O≤X≤I。
[0008]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化学键结合在过渡金属表面,掩盖过渡金属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从而使得过渡金属失去催化氧化活性。
[0009]优选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乙炔、丙炔、硫化氢、磷化氢、三甲基膦和三乙基膦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0]优选地,集流体为铝箔、镍网或铝塑复合膜。
[0011]优选地,导电剂为乙炔黑。
[0012]优选地,粘 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乳(SBR)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
[0013]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能使过渡金属失去催化氧化活性的分子,使得过渡金属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被掩盖从而失去催化氧化的活性,因此解决了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在高电压下催化电解液氧化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
[0014]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取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混合、搅拌,制得正极浆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
[0016]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上,随后的步骤还包括烘干、辊轧和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所述气体为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烘干、辊轧和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顺序不限,制得锂离子二次正极极片。
[0017]其中,正极活性材料能嵌入或脱出锂离子,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用平台电压为4.5~5V的正极活性材料。优选地,正极活性材料为LiMxMn(2_x)04,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O≤X≤2。还优选地,正极活性材料为XLi2MnO3 (1-x) LiMO2,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Mn中的一种或几种,O≤X≤I。
[0018]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化学键结合在过渡金属表面,掩盖过渡金属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从而使得过渡金属失去催化氧化活性。
[0019]优选地,气体为乙炔、丙炔、硫化氢、磷化氢、三甲基膦和三乙基膦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0]优选地,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时间为0.广24小时。更优选地,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时间为0.5^6小时。
[0021]优选地,气体为干燥的气体。[0022]优选地,集流体为铝箔、镍网或铝塑复合膜。
[0023]优选地,导电剂为乙炔黑。
[0024]优选地,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乳(SBR)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
[0025]优选地,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NMP溶液)。
[0026]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相比常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而言,仅增加了步骤“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并且“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可以在烘干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烘干与辊轧之间进行,还可以在辊轧之后进行,方法简单易行。在“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过程中,气体分子通过化学键与过渡金属表面具有催化活性的位点结合,从而覆盖在过渡金属表面,即占据了过渡金属表面具有催化活性的位点使得该位点失去催化氧化的活性,因此解决了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在高电压下催化电解液氧化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以及,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适用于高电压场合。
[0027]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膜、电解液和外壳,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1~1ο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8]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的锂离子电池适用于高电压场合,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其制备方法中,可以在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前完成“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也可以在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切片之后或者在做成卷芯置于壳体以后完成。
[0029]本发明实施例的优点将会在下面的说明书中部分阐明,一部分根据说明书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而获知。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所述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0031]下面分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于以下的具体实施例。在不变主权利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的进行变更实施。
[0032]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催化电解液发生氧化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包含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0033]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4]其中,正极活性材料能嵌入或脱出锂离子,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用平台电压为4.5~5V的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为LiMxMn(2_x)04,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O≤X≤2。正极活性材料也可以为XLi2MnO3 (1-x) LiMO2,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Mn中的一种或几种,O ≤ x ≤ 10
[0035]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化学键结合在过渡金属表面,掩盖过渡金属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从而使得过渡金属失去催化氧化活性。
[0036]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乙炔、丙炔、硫化氢、磷化氢、三甲基膦和三乙基膦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7]集流体为铝箔、镍网或铝塑复合膜。
[0038]导电剂为乙炔黑。
[0039]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乳(SBR)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0040]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能使过渡金属失去催化氧化活性的分子,使得过渡金属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被掩盖从而失去催化氧化的活性,因此解决了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在高电压下催化电解液氧化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
[0041]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2]取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混合、搅拌,制得正极浆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
[0043]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上,随后的步骤还包括烘干、辊轧和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所述气体为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1~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烘干、辊轧和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顺序不限,制得锂离子二次正极极片。
[0044]其中,正极活性材料能嵌入或脱出锂离子,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用平台电压为
4.5~5V的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为LiMxMn(2_x)04,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O≤X≤2。正极活性材料也可以为XLi2MnO3 (1-x) LiMO2,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Mn中的一种或几种,O ≤ x ≤ 10
[0045]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化学键结合在过渡金属表面,掩盖过渡金属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从而使得过渡金属失去催化氧化活性。
[0046]气体为乙炔、丙炔、硫化氢、磷化氢、三甲基膦和三乙基膦中的一种或几种。
[0047]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时间为0.1~24小时。具体地,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时间为0.5~6小时。
[0048]气体为干燥的气体。
[0049]集流体为铝箔、镍网或铝塑复合膜。[0050]导电剂为乙炔黑。
[0051]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乳(SBR)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0052]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NMP溶液)。
[0053]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相比常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而言,仅增加了步骤“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并且“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可以在烘干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烘干与辊轧之间进行,还可以在辊轧之后进行,方法简单易行。在“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过程中,气体分子通过化学键与过渡金属表面具有催化活性的位点结合,从而覆盖在过渡金属表面,即占据了过渡金属表面具有催化活性的位点使得该位点失去催化氧化的活性,因此解决了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在高电压下催化电解液氧化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以及,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适用于高电压场合。
[0054]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膜、电解液和外壳,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1-ιο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55]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的锂离子电池适用于高电压场合,在4.5V及以上高电压下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其制备方法中,可以在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前完成“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也可以在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切片之后或者在做成卷芯置于壳体以后完成。
[0056]实施例一
[0057]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8]将800克正极活性材料LiNia5Mnh5O4UOO克导电剂乙炔黑、100克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到800克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NMP溶液)中,在真空搅拌机中搅拌2h,制得正极浆料;
[0059]该正极浆料均匀的涂布在铝箔上,经过110°C烘干,辊轧,随后置于含有干燥的乙炔气体的气氛中,常温下搁置2小时后取出,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60]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中过渡金属Ni和Mn的表面覆盖有乙炔气体分子。
[0061]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的制备
[0062]将920克负极活性材料天然石墨、30克粘结剂丁苯橡胶乳(SBR)、30克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加入到500克水中,在真空搅拌机中搅拌2h,制得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地涂布在铜箔上,经120°C烘干、辊轧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0063]电解液的制备
[0064]向搅拌器中加入500克碳酸乙烯酯和500克碳酸甲乙酯,搅拌20min,生成混合溶剂,再将125g LiPF6添加到溶剂当中,继续搅拌20分钟,得到电解液。
[0065]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装配
[0066]将本实施例一中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以及隔膜依次用卷绕机层叠卷绕成卷状的电芯,将得到的电芯放入一端开口的壳体中,注入本实施例一中制得的电解液,密封后制成锂离子二次电池。[0067]实施例二
[0068]本实施例二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不同的是在辊轧后置于含有干燥的乙炔气体的气氛中,常温下搁置I小时后取出,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69]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不同的是采用本实施例二所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装配电池,密封后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70]实施例三
[0071]本实施例三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不同的是在干燥后未辊轧之前置于含有干燥的磷化氢气体的气氛中,常温下搁置6小时后取出,随后按正常工序辊轧,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72]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不同的是采用本实施例三所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装配电池,密封后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73]实施例四
[0074]本实施例四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不同的是在辊轧后置于含有干燥的硫化氢气体的气氛中,常温下搁置2小时后取出,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75]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不同的是采用本实施例四所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装配电池,密封后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76]实施例五
[0077]本实施例五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不同的是在干燥后未辊轧之前置于含有干燥的磷化氢和硫化氢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1:1)的气氛中,常温下搁置0.5小时后取出,随后按正常工序辊轧,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78]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不同的是采用本实施例五所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装配电池,密封后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79]实施例六
[0080]本实施例六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不同的是采用的正极活性材料为富锂固溶体材料0.5(Li2Mn03)0.5(LiNi1/3Co1/3Mn1/302),其它步骤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81]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不同的是采用本实施例六所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装配电池,密封后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82]实施例七
[0083]本实施例七采用与实施例三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不同的是采用的正极活性材料为富锂固溶体材料0.7 (Li2MnO3) 0.3 (LiNia4Coa2Mntl4O2),其它步骤与实施例三完全相同,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84]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不同的是采用本实施例七所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装配电池,密封后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85]实施例八
[0086]本实施例八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不同的是采用的正极活性材料为富锂固溶体材料0.4 (Li2MnO3) 0.6 (LiNitl.5M%502),而且,是在干燥后未辊轧之前将极片置于含有干燥的乙炔和硫化氢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2:1)的气氛中,常温下搁置4小时后取出,随后按正常工序辊轧,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
[0087]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不同的是采用本实施例八所制得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装配电池,密封后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88]对比例一
[0089]对比例一采用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其制备方法包括:取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混合、搅拌,制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上,烘干和辊轧,不包括“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步骤,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90]对比例二
[0091 ] 对比例二采用与对比例一相同的方法制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所不同的是采用的正极材料是富锂固溶体材料0.5(Li2Mn03)0.5(LiNi1/3Co1/3Mn1/302),其它步骤与对比例一完全相同,同样也不包括“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步骤,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0092]以上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得样品用于下述效果实施例性能测试。
[0093]1.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表面元素分析
[0094]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上述实施例一~八、对比例一和对比例二所制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进行了表面元素分析,以证明确实有与气体气氛相应的分子覆盖在正极极片表面。 测试方法为:采用美国PHI公司生产的PHI5800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配有Mg/Al双阳极和单色X光源,有16个通道的多道检测器。本实验用单色Al Ka射线(h V =1486.6eV),分析室真空度为5父10-%,用污染(^(284.8^)作为荷电效应校准。测试结果总结如下表:
[0095]表1.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表面元素分析结果
[0096]
正极极片I表面检出元素
实施例一 C (乙炔碳)

实施例二 c (乙炔碳)
实施例三P
实施例四i
实施例五P、S
实施例六C (乙炔碳)
实施例七P

实施例八C (乙炔碳)、s
对比例一 /
【权利要求】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f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平台电压为4.5~5V。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LiMxMn(2_x)04,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O≤x≤2,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XLi2MnO3(1-X)LiMO2,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Mn中的一种或几种,O≤X ≤ 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乙炔、丙炔、硫化氢、磷化氢、三甲基膦和三乙基膦中的一种或几种。
5.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取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混合、搅拌,制得正极浆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平台电压为4.5~5V,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 将所述正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上,随后的步骤还包括烘干、辊轧和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所述气体为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f 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1- 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烘干、辊轧和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顺序不限,制得锂离子二次正极极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平台电压为4.5~5V。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LiMxMn(2_x)04,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O ≤x≤1,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XLi2MnO3 (1-x) LiMO2,其中M选自过渡金属N1、Co和Mn中的一种或几种,O≤ X ≤ 1。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为乙炔、丙炔、硫化氢、磷化氢、三甲基膦和三乙基膦中的一种或几种。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置于气体气氛中搁置的时间为0.1-24小时。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膜、电解液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极片由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含有过渡金属,所述过渡金属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有碳原子数为2~10的炔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原子数为1-10的硫醇、硫化物、磷化氢和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取代磷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文档编号】H01M4/131GK103943861SQ201310021519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1日
【发明者】王圣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