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877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及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裸露于第一、第二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包围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对接腔,上述对接部位于对接腔内,所述对接部自第二对接面向第一对接面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对接部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形成良好的防呆功能。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呆功能的电连接器及其组
口 O
[0002]【【背景技术】】
美国发明专利第US7674118号公开了一种能够传输高频差分信号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用作数字设备或者个人计算机的内外部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设有相对设置的两对接面,前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分别裸露于两对接面上,所述对接舌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出部,该凸出部用于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防止不合适的电连接器的插接。然而,该凸出部均凸伸出电连接器的对接面,增加了对接舌板的厚度进而增加了电连接器的厚度,不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
[0003]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方案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其具有防呆功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及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裸露于第一、第二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包围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对接腔,上`述对接部位于对接腔内,所述对接部自第二对接面向第一对接面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的收容部,第一端子向前组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且沿纵长方向排列于第一对接面,第二端子沿所述纵长方向排列于第二对接面;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相对分离设置的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及位于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之间的插接槽,第二舌部凸设有延伸入插接槽且用以插接入第一连接器之收容部的凸伸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对接部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以达成良好的防呆功能。
[0008]【【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前的立体图。
[0009]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0]图3为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1]图4为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0012]图5为第一连接器的部份分解图。
[0013]图6为第一连接器的壳体自第一绝缘本体分离的部份立体分解图。
[0014]图7为第二连接器的壳体自第二绝缘本体分离的部份立体分解图。
[0015]图8为电连接器组合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的立体图。
[0016]图9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沿A-A线的剖视图。
[001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18]【【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1000,其包括相互对接配合的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上。该第一连接器100可称为电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0可称为对接连接器。
[0019]请参阅2图至图4,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接地件2、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壳体4,第一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接地件2的两侧。
[0020]所述第一绝缘本体I包括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12及收容第一、第二绝缘体
11、12的座体13,第一、第二绝缘体11、12相互配合组装于一起后再组装固定于座体13,所述第一绝缘体11设有第一基部111及自第一基部111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2,第一绝缘体11于第一基部111与对接部112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阻挡面110,所述基部111自其后端两侧向外向后延伸形成两个凸出部113,对接部112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114及第二对接面115,第一对接面114形成有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116,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6沿对接方向进一步贯穿第一基部111,第二对接面115于其前部形成有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117。第一绝缘体11于其后部形成有位于第二端子收容槽117后方的收容空间118,收容空间118的形成使得对接部112上形成有台阶部119,所述收容空间118进一步设有收容槽道14,所述收容槽道14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至对接部112内且位于第一对接面114与第二对接面115之间。
[0021]所述对接部112于第一对接面114凹设有收容槽15,收容槽15分别位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16两侧最外端,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该收容槽15用于给第二连接器200的扣持结构让位。对接部112两侧设有自第二对接面115向第一对接面114凹设的收容部16,所述收容部16分布于第二端子收容槽117的两侧最外端,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该收容部16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所述收容部16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115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17。所述对接部112于其前端设有连接第一、第二对接面115,116的前端面及连接第一、第二对接面与前端面的两侧面,前述收容部16贯穿前端面及两侧面,在沿垂直于第一对接面的竖直方向上,所述收容部16与收容槽15堆叠设置。
[0022]第二绝缘体12包括主体部121及自主体部后部两端向外延伸出的支撑部122,所述主体部121形成有沿纵长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竖直方向贯穿主体部121的穿孔123。主体部121于其后端面进一步凹设有若干固持槽124,所述主体部121自后部两端延伸有固持柱125,该固持柱125用将该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
[0023]请参阅3图至图6,所述接地件2设有板状的第一基板21、自第一基板21前端向前延伸出的屏蔽臂22及自第一基板21后端对应于屏蔽臂22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3,部份连接部进一步延伸有连接脚231,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臂22设有5个,其中第一、第三及第五个连接部23延伸有连接脚231,第二、第四个连接部23则未延伸有连接脚,前述屏蔽臂22位于同一平面。接地件2收容于收容空间118,所述屏蔽臂22自后向前插入相应的收容槽道14且位于第一、第二对接面114、115之间。
[002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31、第二端子32及第一电源端子33。第一端子31包括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一信号差分对端子31A及用于接地的第一接地端子31B,每相邻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IB之间设有一对第一信号差分对端子31A,第一信号差分对端子3IA及第一接地端子31B具有相似的结构且都包括片状的第一接触部311、自第一接触部311后端弯折延伸的固定部312及自固定部312向后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313,第一接触部311位于同一平面,第一连接部313位于同一平面且排列成一排以供表面焊接。所述第一端子31自后向前组装入第一端子收容槽116,第一接触部311裸露于第一对接面114且沿纵长方向排列,固定部312则位于连接部23的后方。所述第一电源端子33收容于对接部112的收容部16,第一电源端子33的接触部330则位于支撑面17上。
[0025]第二端子32包括沿纵长方向排列的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32A、33A、32B及33B以及结构相似的两个第二接地端子34、35,所述第二端子32注塑成型于第二绝缘体11。第一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32A与第三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32B结构相似,第二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33A与第四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33B结构相似,第一对及第三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32A、32B均设有第一端部322及第一接触部份321,第二对及第四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33A、33B设有第二端部332及第二接触部份331。第二接地端子34、35均设有第二基板340、自第二基板340后端向下弯折延伸的尾部342及自第二基板340前侧两端向前延伸形成的接地臂341、343,第一、第二接触部份321、331与接地臂341、343沿纵长方向排列成一排且位于同一平面,接地臂341、343则分别位于相邻两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之间。同一第二接地端子34/35的两个接地臂341、343位于一对第二信号差分对端子的两侧,且连接于同一尾部342。
[0026]请参阅图2至图5,埋设有第二端子32的第二绝缘体12与第一绝缘体11组装于一起,主体部121收容于收容空间118且向前抵持于台阶部119,支撑部122与凸出部113配合抵持形成阻挡部101。第一、第二接触部份321、331及接地臂341、343收容于对应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17且裸露于第二对接面115。所述接地件2的连接部23收容于穿孔123且连接脚231凸伸出穿孔123,第一端子31的固定部312则固持于固持槽124内。接地件2位于第一端子31与第二端子32之间用于改善信号传输质量,第二端子32的第二端部332和尾部342的设计供穿孔焊接。
[0027]请参阅图2至图6,所述座体13设有相对设置的前端面131及后端面132,连接前、后端面131、132且相对设置第一面、第二面133、134以及两侧壁135,两侧壁135连接第一面133与第二面134,第一面133定义为安装面。所述容置槽136沿其前端面131向后凹设而成,该容置槽136贯穿座体13的后端面132及第一面133的后端部份,所述容置槽136于座体13的前端面131设有开口 137,两侧壁135分别向内设有延伸入容置槽136的平板部138,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组装于一起后自后向前插入座体13的容置槽136内,并通过阻挡部101与座体13上相应的平板部138的锁扣作用固持于容置槽136内,对接部112则延伸出开口 137,第一基部111、主体部121及座体13共同构成第一连接器100的基部18,对接部112则为第一连接器100的对接部19。[0028]所述第一壳体4包括遮覆于座体13的屏蔽部41及自屏蔽部41延伸出的对接框42,第一壳体4自前向后组装于座体13上,屏蔽部41遮覆于座体13,对接框42包围对接部19以形成对接腔10。对接框42设有凸伸入对接腔10的导引部421及分别位于导引部421两侧的扣持孔422。
[0029]请参阅图1、图2及图7,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5、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5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5的扣持部7及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5的第二壳体8。
[0030]第二绝缘本体5设有第二基部51、自第二基部51向前延伸形成的相对分离设置的第一舌部52及第二舌部53,第一、第二舌部52、53之间形成有对接槽54,所述第一舌部52设有若干第一端子容置槽521,所述第一端子容置槽521与对接槽54相通且贯穿第二基部51,所述第一舌部52于第一端子容置槽521两侧进一步分别设有扣持槽522,在第一舌部52的外表面的中间部份凹设有贯穿第一舌部52前端面的防呆部523,在竖直方向上,扣持槽522贯穿第一舌部52,弹性扣持部7收容于扣持槽522,弹性扣持部7的锁扣部份则凸伸出扣持槽522。
[0031 ] 第二舌部53设有若干与对接槽54相通的第二端子容置槽531,所述第二端子容置槽531贯穿第二基部51。第二舌部53自其内表面两端设有延伸入对接槽54的凸伸部532,所述凸伸部532位于第二端子容置槽531的两侧,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收容于第一端子容置槽521的第三端子、收容于第二端子容置槽531的第四端子及固持于凸伸部532的第二电源端子6,第二壳体8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5且其表面凹设有与防呆部523相对应的凹槽81,所述凹槽81与防呆部刚好匹配形成导引槽201。
[0032]请参阅图2、8图及图9,当第二连接器200插入第一连接器100的对接腔10时,导引部421与导引槽201相配合,对接部19则收容于对接槽54,第一端子31与第三端子相接触,第二端子32与第四端子相接触,凸伸部532凸伸入收容部16使得第一电源端子33与第二电源端子6相接触,收容槽15的设置用于给扣持部7让位,收容部16与凸伸部532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以正确的方式对接,当收容部16与凸伸部532没有对齐时两连接器则无法对接。
[0033]本实施方式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当然,本发明也可采用其他实施方式,此处
不再一一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及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裸露于第一、第二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包围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对接腔,上述对接部位于对接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自第二对接面向第一对接面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设有连接第一、第二对接面的前端面及两侧面,所述收容部贯穿前端面及两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于其第一对接面凹设有收容槽,沿垂直于第一对接面的竖直方向上,该收容槽与收容部堆叠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进一步包括第一电源端子,该第一电源端子收容于收容部且裸露于支撑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凹设有凸伸入对接腔的导引部,导引部两侧分别设有扣持槽。
6.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的收容部,第一端子向前组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且沿纵长方向排列于第一对接面,第二端子沿所述纵长方向排列于第二对接面;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相对分离设置的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及位于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之间的插接槽,第二舌部凸设有延伸入插接槽且用以插接入第一连接器之收容部的凸伸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电源端子,该第二电源端子裸露于上述凸伸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差分信号对端子及位于该差分信号对端子两侧的两接地臂,该两接地臂连接于同一尾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设有导引槽,第一舌部的外表面凹设有与导引槽相匹配的防呆部,该防呆部向前贯穿第一舌部的前端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弹性扣持部,该弹性扣持部位于防呆部的两侧且凸伸出第一舌部。
【文档编号】H01R13/514GK103779711SQ201310489534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9日
【发明者】特伦斯·F·李托, 杨安仁, 高千平, 徐国峻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